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来源:爱go旅游网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 如何理解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社会的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2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深要义。

姓名:吴绍英

学院: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学号:2011020347

2011年12月20日

1.如何理解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社会的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经济形式与欧美等重灾区不同,中国企业应该有一个总体的判断,只要把握得当,机遇大于挑战,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我们所面临的及运河挑战,以及该如何转变。

1重新审视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度和层级结构, 以及集权与分权的安排是否合理?产品结构和技术方向是否妥当? 在生产的众多产品中哪些是能赚钱的, 哪些是不赚钱的? 要不要调整?市场结构是否合适? 是兼顾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 还是只有国外市场? 在国外市场中是单一市场还是多元市场? 市场风险如何评估?生产能力投资与产品研发、 品牌建设等软实力投资比例是否妥当? 公司的弱点在那里?公司实施多元化发展还是专业化战略? 多元化板块中哪些是不赚钱的板块, 要不要收缩?再有, 就是要重新评估公司的资产负债表。 重新审视资产负债结构, 包括资产负债率、 长期债与短期债的比例, 是

否存在短债长用的问题。 如果总资产利润率大于银行利率, 那么负债率越高, 资本利润率越高, 但这里也有过度负债经营的 “陷阱”。在这次金融危机面前, 那些顿时倒下的庞然大物,大都与失衡的财务结构有关。重新审视公司战略, 就是理性地评估变化了的企业内外环境, 分析企业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发现新的机遇。 必要时调整公司的整体谋划和部署,以保障企业在内外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乘势而上, 提高核心竞争力、 增强市场地位。

2、 重新评估企业 “规模”, 由做大转向做强

“规模” 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因素, 这是不容置疑的。 但企业的" 规模" 必须是一个均衡的结构。一些企业由于过速扩张, 导致资本实力与企业规模失衡, 始终处于高负债, 甚至拆东墙补西墙、短债长用的状态, 抗风险能力非常脆弱。 经营环境一旦变化、 周转不灵, 资金链就会断裂, 即使资产质量还很好的企业也会被逼到破产的边缘。 例如,最近浙江的有些企业所遭遇的困境; 这次金融危机中首先倒掉的雷曼兄弟; 以及亚洲金融危机时, 韩国前30家大企业中的一些知名企业, 都是由于过速扩张导致过度负债, 成了 “成长致死” 的案例。另外, 就是防止软实力与生产规模失衡。 随着金融危机向中国传导, 首先受到冲击的是没有营销体系、 没有研发能力、 完全靠订单 “吃饭” 的代工企业。 进一步, 是有庞大生产能力但没有研发能力和自主品牌的企业。 这些企业不是输在生产能力,而是缺乏软实力。受体制和发展阶段的影响, 中国企业历来重硬件、 轻软件; 重生产能力投资、 轻创新能力建设,不少企业陷入了规模扩张的 “陷阱”。 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软实力不足以支持企业的生产规模。实际上, 厂区的大小、 生产能力的多少, 只是企业规模的一部分, 往往还不是最重要的部分。 其他还包括技术创新能力、 营销能力、 品牌影响力、管理能力、 融资能力、 系统集成能力以及公司治理等软实力。

1

3、 推进并购重组, 优化产业结构多年来, 经济快速增长、 外部环境相对宽松,使多数企业缺乏转变增长方式、 推进资产重组的紧迫感。 目前, 中国很多产业是重复、 分散、 落后,呈现出结构性低效率。 一些企业主业不突出、 辅业占用了大量资源; 有些企业大而全、 小而全的状况还没有改变; 一些企业盲目多元化, 背上了包袱。企业间长期处于同类、 同档次产品的恶性竞争。 提高产业和企业竞争力, 客观上需要经过一轮并购重组过程, 淘汰落后、 提高产业集中度。经济回落, 企业各个业务板块的矛盾充分暴露。此时, 进行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 实施 “瘦身战略“, 卖掉那些不赚钱、 且不具前景的业务板块, 把企业资源集中于最有竞争力的业务, 不仅是战胜困难的必然选择, 而且是提高竞争力的战略举措。目前, 优胜劣汰的作用强化, 为产业和企业的结构重组提供了动力; 社会承受能力相对增强, 既为低成本扩张提供了机会, 也是收缩战线、 优化经营结构的有利时机。在不违背反垄断法情况下, 强强联合有利于培育优强企业。通过并购, 使有效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一方面有利于做强, 另一方面对困难企业的投资者也是减少损失的一种解脱。这家企业的辅业就是另外企业的主业, 通过剥离、 收购、 重组将充分激发存量资产的活力。

4、 适应形势变化, 转变发展模式中国很多产业和企业是从较低的起点上起步的。依靠土地、 能源、 矿产资源、 劳动力等市场有的政策和环境法规不严的条件, 在低技术含量、 低附加值领域很快形成低成本制造优势; 加入WTO后追赶企业的国际市场空间陡然放大。 低成本制造与大市场两个条件叠加, 中国很快成了 “世界工厂”。 但是我们制造业的低成本主要的是基于低技术含量和生产要素低价格。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和发展阶段变化, 维持 “资源依赖型” 发展模式的两个条件都发生了变化: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过度依赖外需的条件正逐渐消失; 土地、 能源、 矿产资源、 劳动力以及汇率巨大的升值压力正在释放; 环境成本内部化进程必将加快。 这一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已经形成 “倒逼” 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变增长方式的动力。 即由产业链低端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由主要依赖消耗资源、 以量的扩张实现增长, 转向主要依靠技术创新、 提高劳动者素质,

2

以提高效率推动企业发展。 面对这一不可抗拒大趋势, 对企业来说就是 “顺者昌、 逆者亡“。严峻的经济形势, 考验企业的真功夫; 机会只照顾那些有准备的企业。 能从根本上扭转被动局面的就是创新; 就看谁能开发出新技术、 新产品、 新的商业模式, 创造公司新的增长点, 再造竞争优势。而这一切的基础是看企业是否有长期积累的创新能力。 台湾地区早在20世纪60-70年代, 在大量从事服装、 制鞋、 玩具等低端制造业的同时, 台湾的工研院和中华开发投资公司等机构就进行了大量前瞻性的产业研究、 吸引境外人才、 开拓融资渠道等前期准备。江泽民同志在一篇文章结束时所写的一段话意味深长: “许多时候, 不是我们没有跨越的潜力, 而是缺乏创新的胆识; 许多事情, 不是我们没有突破的可能, 而是缺乏必胜的信心。“

5、 苦练内功, 打造竞争优势

在市场情况大好的时候, 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差距是赚钱的 “多与少”; 面对如此巨大金融动荡,经营管理水平的差距足以导致企业的 “生与死”。 同样在美国生产、 在美国销售汽车的通用、 福特、 克莱斯勒与丰田、 本田, 就是如此。 搞不好, 就会出现冰火两重天, 一方发出破产的呼救, 一方市场占有率上升。 关键的时刻就看企业的 “内功”。应对严峻的外部形势, 首先就要收缩战线, 攥紧拳头, 要采取强化财务管理和现金流管理, 改进采购和库存管理, 砍掉过多的账户, 甩掉不赚钱的业务板块和 “寄生公司” 等措施, 把企业有效资源集中于主业、 集中于能赚钱的板块。接着就要狠抓精益管理。 中国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 研发能力、 质量管理、 供应链管理、 品牌战略、 营销管理、 投资管理、 人力资源开发等诸多方面与世界先进企业还有很大差距。 差距就是潜力。现在强大的市场压力正逼迫企业苦练内功, 向 “精益管理“ 要效益。

2).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深要义。

3

一、“发展是第一要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分析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这是我们党对“发展”在当代中国具有的重要地位的科学判定,是我们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全面分析世界历史进程和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特征所得出的科学结论。

(一)“发展是第一要义”,是运用唯物史观的世界历史观点,分析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得出的科学结论

世界历史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在近代之前,人类历史是各民族、各国家相对孤立发展的历史;随着近代大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世界市场得以形成,于是一切国家或民族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地方的和民族的闭关自守状态逐渐被各民族多方面的交往和相互依赖所代替,历史越来越成为世界历史。实践证明,这种世界历史的观点是研究当代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问题都必须坚持的方法论。“发展是第一要义”,正是以这种世界历史观点观察和分析当代人类社会进程所得出的科学结论。

首先,用世界历史观点分析当代世界历史进程,必然看到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成为发展中国家跟上时代进步潮流的首选国策。依据先进生产力必然取代落后生产力原理,马克思断言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必然要像工业较发达的国家那样,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这已经被历史证实。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广大亚非拉国家获得了民族独立,纷纷走上自主发展的道路,普遍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发展问题引起了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成为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跟上时代进步潮流的首要抉择。

4

其次,用世界历史观点分析当代世界历史进程,必然看到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能否实现自身发展已成为决定一国命运的关键。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各个国家的发展创造了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风险。是在经济全球化风险中再度沉沦,还是抓住机遇实现赶超?这取决于发展中国家能否把发展视为命运攸关的首要问题,集中精力,抓住机遇,实现发展。

(二)“发展是第一要义”,是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所得出的正确结论

从具体国情出发,搞清楚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这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最根本要求。早在20多年前,邓小平就作出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结论。正是根据中国的这一最大实际,邓小平指出,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此基础上,他鲜明地提出:“中国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把中国发展起来,“这是民族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时代的要求”[1]。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确判断我国发展所处的阶段及其特征,成为进入新世纪后党和国家面临的新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所呈现的一系列新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作出了“两个没有变”的正确结论,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表明,当前我国发展所呈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发展生产力仍然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仍然是我们的根本奋斗目标。这也是我们作出“发展是第一要义”论断的国情根据。

5

(三)“发展是第一要义”,是运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的基本原理,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所得出的宝贵结论

唯物史观认为,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推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发展是第一要义”,是把这一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当代社会实践所得出的正确结论。

回顾历史,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遭受了严重挫折,特别是长达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与发达国家以及周边国家、地区本来已经缩小了的差距又进一步拉大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上同期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成为仅次于德国、美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进出口国家,成为减少贫困最成功的国家,成为对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国家。

前后对比,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根本原因就在于,过去我们把发展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甚至以阶级斗争为纲;现在我们把发展当作硬道理,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践让我们认识到:“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2]“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1]“发展是第一要义”,这不仅是对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而且也是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6

所得出的正确结论。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2.

[2]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陈清泰,WMEM,2009年3月第六期

[3] 江泽民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8~539[-1],295[-2].

[4]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5] 毛泽东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7[-1],858[-2].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2.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1],560[-2].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