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阶层的消费差异
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划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形态,可化为十大阶层。这十个社会阶层是:
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指在党政、事业和社会团体机关单位中行使实际的行政管理职权的领导干部,具体包括:中央政府各部委和直辖市中具有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处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各省、市、地区中具有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乡科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他们在社会阶层结构中居于最高或较高的地位等级,是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主导性阶层,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及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和组织者。对于正在发生的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将要形成的社会阶层结构的主要特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2、经理人员阶层
指大中型企业中非业主身份的高中层管理人员。这一阶层同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干部)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之间的区分界线还没有完全明晰化,其阶层内部的不同来源的成员,在社会政治态度和利益认同方面还有明显差异。经理人员阶层在当前的社会阶层结构
.
中也是主导阶层之一,他们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领域中有重要的影响力。
3、私营企业主阶层
指拥有一定数量的私人资本或固定资产并进行投资以获取利润的人,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即包括所有雇工在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的业主。私营企业主阶层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他们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在二十几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指在各种经济成分的机构(包括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全民企事业单位、集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类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中专门从事各种专业性工作和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员。他们大多经过中高等专业知识及专门职业技术培训,并具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大生产的专业分工要求的专业知识及专门技术。 5、办事人员阶层
指协助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专职办公人员,主要由党政机关中的中低层公务员、各种所有制企事业单位中的基层管理人员和非专业性办事人员等组成。这一阶层是社会阶层流动链中的重
.
要一环,其成员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后备军,同时,工人和农民也可以通过这一阶层实现上升流动。 6、个体工商户阶层
指拥有较少量私人资本并投入生产、流通、服务业等经营活动或金融债券市场而且以此为生的人。如小业主或个体工商户、自我雇佣者或个体劳动者)以及小股民、小股东、出租少量房屋者等。 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
指在商业和服务行业中从事非专业性的、非体力的和体力的工作人员。由于中国目前的商业服务业还不发达,而且产业层次较低,这一阶层的绝大多数成员的社会经济状况与产业工人阶层较为类似。但在一些大城市中,在与国际较为接轨的商业服务业部门中,商业服务业人员的社会经济状况较接近办事人员阶层。随着工业化和市场化的推进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一阶层的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
8、产业工人阶层
指在第二产业中从事体力、半体力劳动的生产工人、建筑业工人及相关人员。产业工人阶层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随着中国工业化、社会化的继续发展,这个阶层将会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政治、
.
科技、文化素质,其劳动技能也将不断提高,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越来越多的贡献。 9、农业劳动者阶层
这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一个阶层。该阶层是指承包集体所有的耕地,以农(林、牧、渔)业为惟一或主要的职业,并以农(林、牧、渔)业为惟一收入来源或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 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指无固定职业的劳动年龄人群。就业机会不足使许多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劳动力长期待业。城市大批征用农用地,则使大批农民无地可种,而这些农民在城镇一时还找不到合适的职业。另外,还有不少城乡居民因为残障或长期卧病的困扰而不能就业,他们多数也陷入贫困境地。目前,这几部分人的数量还在继续增加。 (一)服装消费
常去一般时装店和大型商场购买服装代表中档消费和大众性消费倾向。常去街边购买便宜服装则代表低档消费和经济实用性消费倾向。私营企业主常去服装专卖店的比例最高,其次是经理人员和办事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也较高。与上述这几个白领阶层相比,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去专卖店购买服装的比例明显较低。因而,相比较而言,领导干部对名牌服装的追求倾向较弱,衣着服装更为
.
保守和传统,这可能是由于官场的政治价值标准不鼓励干部高消费和穿着名牌。另外,领导干部的身份象征主要并不依赖于衣着打扮,他们是以其职务权力来体现其价值和地位的。与之相反,私营企业主和经理人员的地位象征更依赖于外表装扮,尤其是私营企业主更是如此,他们需要通过名牌服装及其他炫耀消费行为来证明自身价值。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是现代中产阶层的主体部分,他们也表现出对名牌服装一定程度的渴求,品牌服装代表了他们的消费品味,同时也表明了他们的白领身份。个体工商户和商业服务业员工常去服装专卖店的比例明显比白领阶层低,这两个阶层的成员经常生活于商业活动领域,出于工作和经营活动需要,他们要注重衣着打扮。去服装专卖店比例最低的是产业工人。各个阶层成员都有相当大的比例常去“一般时装店”和“大型商场”购买服装,总体来看,这两类场所仍是人们购买服装的主要场所,尽管各阶层对这两类场所的偏好有些不同。对“街边便宜服装”的选择体现出明显的阶层差异。高消费的私营企业主是绝不会到街边购买便宜服装的,专业技术人员也极少,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和办事人员的这一比例也极低。很显然,对于白领阶层的成员来说,购买街边便宜服装有失身份。而个体工商户和产业工人则大约有1/5的人常去购买街边便宜服装,商业服务业员工的这一比例明显高于白领阶层,但同时又明显低于个体工商户和产业工人。 (二)外出饮食消费
.
中国人历来就注重饮食及饮食消费,对中国人来说,外出就餐还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形式。因此,就餐场所的选择也是身份和形象的体现,不同阶层对各类餐厅的偏好程度,显现出消费分层现象。 私营企业主常去高档餐厅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阶层,在高档餐厅请客吃饭是私营企业主炫耀消费的一种形式。其他各阶层常去高档餐厅的比例都很低。中档餐厅是多数白领阶层成员的最佳选择,对他们来说,中档餐厅的价格可以接受,同时又不失身份。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常去中档餐厅的比例差不多。3个蓝领半蓝领阶层——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和产业工人——的成员常光顾中档餐厅的比例比白领阶层低得多。
连锁快餐店方便快捷、整洁干净、经济实惠,不论是白领阶层成员和蓝领阶层成员都能接受它。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等都大约有1/3经常光顾快餐店。不过,具有管理者身份的人似乎不太愿意去快餐店就餐。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光顾快餐店的比例最低。小餐馆大排档的特点是价格低廉,它往往与体力劳动者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蓝领半蓝领阶层光顾小餐馆大排档的比例远远高于白领阶层。 (三)休闲时间安排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时间大大缩短,休闲娱乐时间相对延长。消费社会发展了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它们成为人们日常消费
.
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渡过休闲时间,或者休闲时间做什么事,体现出人们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不同的社会阶层,由于不同的经济条件和精神文化需求,对休闲时间的安排也有所不同,这也是消费分层的一个方面。这说明,绝大多数中国人——不论其社会经济条件和阶层地位——仍维持传统的休闲生活方式。尽管如此,某些阶层还是表现出休闲娱乐消费的特殊偏好,最为典型的是私营企业主。他们选择“桑拿”、“卡拉OK”的比例是最高的。很显然,这一阶层所偏好的娱乐场所带有某种情色和世俗风格,这与私营企业主的其他炫耀及纵欲消费行为相一致。总体而言,在10个阶层中,私营企业主的休闲娱乐生活最丰富,他们前往休闲娱乐场所的频率最高。经理人员一般工作节奏较快,市场竞争压力较大,他们想在休闲时间缓解心理和生理压力,因而对身体保健性休闲活动较感兴趣——如“足浴”。另外,经理人员选择“咖啡厅”的比例也最高,专业技术人员选择“咖啡厅”的比例仅次于经理人员。“咖啡厅”是具有某种文化品味的休闲社交消费场所,它在某种程度上是西方现代生活方式的象征。
办事人员的休闲娱乐消费界于典型的白领消费模式与蓝领消费模式之间,或者说,界于文化品味与世俗风情之间。办事人员选择常去“酒吧”、“影剧院”的比例是最高的。同时,他们常去“卡拉OK”和“咖啡厅”的比例也比较高。总体而言,办事人员阶层是比较热衷于各类休闲娱乐消费的,他们的休闲娱乐生活相对比较丰富。个体工商户最喜欢去“卡拉OK”,同时,他们选择“影剧院”、
.
“酒吧”和“足浴”的比例也较高。个体工商户的休闲娱乐方式通常是追随和模仿私营企业主的消费潮流。在10个阶层中,光顾各类娱乐场所比例最低的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与产业工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两个阶层的成员基本上没有休闲娱乐消费生活。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几乎不去“歌舞厅”和“酒吧”,常去“咖啡厅”、“游乐场”、“卡拉OK”和“桑拿”的比例不到3%。实际上,许多领导干部的休闲娱乐时间很少,他们的休闲娱乐通常是公务性的休闲娱乐,是利用工作之便(如开会、考查、巡视、工作联络及接待安排等),花费公款所安排的休闲娱乐。产业工人的休闲娱乐受制于其经济条件,他们不太可能常去需要花钱的娱乐场所。 四、结论
当今中国的各个阶层的成员在消费分层中的位置较为离散,阶层成员内部消费水平的同质化程度较低。只有少数阶层体现出消费水平的一致性,比如,私营企业主多处于消费分层的上层,农业劳动者多处于消费分层的下层。而其他阶层的消费水平的一致性则较低,其成员分布于消费分层的各个层次。这表明,目前消费领域的阶层分化现象还不是十分突出,或者说,阶层地位并不是决定人们消费水平和消费行为的最关键性因素。当然,阶层地位与消费水平之间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关联性,阶层地位较高的人更可能处于消费分层的上层,而阶层地位较低的人更可能位于消费分层的下层。不过,在大城市中,阶层化的消费文化开始显露端倪,各阶层成员在发展
.
其特殊的消费品味和取向。比如,经理人员、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倾向于有文化品味的、中高档次的消费模式,私营企业主则追求奢华的、炫耀性的、强调感官刺激的高消费模式,办事人员和个体工商户则倾向于追随这两种消费模式,商业服务业员工和产业工人偏向于经济实惠的消费模式,而无业失业半失业者和农业劳动者则受制于个人经济条件而处于低消费状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各类人群的几种休闲娱乐生活方式:私营企业主的奢侈纵欲型休闲娱乐生活;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的公务型休闲娱乐生活;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的文化品味型休闲娱乐生活,他们所追求的这种休闲娱乐生活方式,可能会成为正在形成中的中国中产阶层的主流休闲娱乐方式,同时也是白领阶层的典型休闲娱乐模式——通常所说的“小资情调”;而蓝领半蓝领阶层(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人员和产业工人)的典型休闲娱乐模式则是一种世俗平民化休闲娱乐生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