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三化学八圈图

来源:爱go旅游网
无机反应关系八圈图的用途

对于书写化学方程式来说,将物质分为七类为好:金属、非金属、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酸、盐。因此,无机物即单质、氧化物和碱、酸、盐的相互关系图,一般把它叫做“八圈图”。

表 物质反应的相互关系表

物质的相互关系即是物质的性质,即反应规律,要牢固掌握!! 无机物的相互关系表即八圈图有以下五个用途:

1 表示物质间的纵横衍变关系,如从金属或非金属如何衍变成盐; 例1:完成下列反应:

① Mg  MgO MgCl2  Mg(OH)2  MgSO4 ② C  CO2  CaCO3  Ca(HCO3)2  CaCO3  CO2 2 表示16个基本反应规律; ⑴ 金属+氧气  碱性氧化物

⑵ 碱性氧化物+水  碱 ⑶ 非金属+氧气  酸性氧化物 ⑷ 酸性氧化物+水  含氧酸 ⑸ 金属+非金属  无氧酸盐

⑹ 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  含氧酸盐 ⑺ 非金属+氢气  酸 ⑻ 金属+酸  盐+氢气 ⑼ 金属+盐  盐+金属 ⑽ 非金属+盐  盐+非金属 ⑾ 酸+碱性氧化物  盐+水 ⑿ 酸+碱  盐+水 ⒀ 碱+盐  盐+碱 ⒁ 酸+盐  盐+酸

⒂ 盐+盐  盐+盐 ⒃ 碱+酸性氧化物  盐+水 3 表示物质的性质;

例如,除了跟指示剂反应的这一性质在图中无法表示外,图中酸的没有打箭头的4根线

表示的就是酸的性质: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酸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酸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酸与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图中碱的没有打箭号的3根线表示的就是碱的性质:碱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碱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碱与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盐有4根没打箭头的线表示了盐的4种性质:盐与酸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盐与碱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盐与盐反应生成两种新盐,盐与非金属反应生成一种新盐和一种新非金属。

4 表示基本反应类型:①—⑦表示化合反应;⑧—⑩表示置换反应;解反应;化合反应能逆向进行的就是分解反应;

5 表示物质(特别是盐)的制法。

盐是无机物相互关系图中的大动脉,很多反应都可以制取盐。 例2:写出能生成ZnCl2的六种化学反应方程式。

解析:很多学生在解此题时,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思维无绪,解题无据,不知道本题应按照八圈图从左到右地去考虑,而是想到一种写一种;二是把题目中的六种当成六个化学方程式来写。实际上,六种反应写出的化学方程式肯定不只六个。

例3:试举一个无机物例子以实现下列变化,并写出各步化学方程式。

表示复分

解析:本题实质上是考八圈图,穿其中的大动脉是盐。可举NaCl、CaCO3等。 在中学化学中,八圈图不能包括的其它反应规律还有: ① 碳酸(氢)盐的分解 ② 碳酸(氢)盐+酸

③ 铜与浓、稀硝酸、浓硫酸的反应 ④ 硝酸盐的分解 ⑤ 铵盐与碱反应 ⑥ 不溶性碱的热分解 ⑦ 酸式盐与正盐的互变规律 ⑧ 盐类水解规律

⑨ 非金属与强碱溶液生成两种盐与水 例4:从铜怎样制取氢氧化铜?

解析:有的人会写出如下化学方程式:2Cu+O2

2CuO,CuO+H2O=CuOH2,显

然后一个化学方程式错了,这也是学生常犯的错误。正确的是:CuO+2HCl=CuCl2+H2O,CuCl2+2NaOH=2NaCl+CuOH2。

为什么按照反应规律写出的化学方程式不正确呢,这是因为反应规律不是绝对的,很多

反应规律都有条件限制。

(1) 强强易,弱弱难,不强不弱居中间。 ① 酸+碱 ② 氧化剂+还原剂 ③ 酸+碱性氧化物 ④ 碱+酸性氧化物 ⑤ 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 ⑥ 金属+非金属 (2) 溶易,不溶难。 ① 碱性氧化物+水 ② 酸性氧化物+水 (3) 弱弱易、强强难。 ① 盐类水解 ② 非金属+非金属 (4) 复分解反应

酸、碱强度不太弱,中和成水能发生。

两个界线:Al(OH)3+H2CO3≠,H3AlO3+NH3·H2O≠。

酸盐反应酸要溶,强代弱来稳代分;难挥发代易挥发,盐若沉淀也发生。 例外:CuSO4+H2S=CuS+H2SO4

AgCl+HNO3≠,BaSO4+HNO3≠,BaSO4+HCl≠, 盐盐、盐碱皆要溶,生成沉淀才发生。

盐(溶)+碱(溶)=盐+碱,或:盐(溶)+碱(溶)=盐+碱 盐(溶)+盐(溶)=盐+盐

5 置换反应溶或熔,活动顺序强代弱。 下面问题可供练习:

问题:怎样实现下列反应(要求各举一例),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① 由可溶性的盐制不溶性的碱 ② 由不溶性的碱制可溶性的盐 ③ 由不挥发性的酸制备挥发性的酸 ④ 由稳定性的酸制备不稳定性的酸 ⑤ 由强酸制弱酸

⑥ 由可溶性碱制备不溶性碱 ⑦ 由强碱制弱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