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河南省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新思考

来源:爱go旅游网
2007年第3期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9

  

河南省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文化

建设的新思考

周明华,任塘珂

(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洛阳 471022)

摘 要:体育文化建设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大量的调查,指出了河南省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弊端,提出了意识、制度、落实三位一体的新时代和谐校园体育文化构建模式。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文化;体育观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16(2007)03-0029-04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高校体育工作普遍开展得较好,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及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许多高校注重了对学生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道德、体育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对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和健康水平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历史和传统文化及人们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却很少有高校把体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建设学校文化的角度对学校体育文化建设进行整体构思和施行,尤其是没有将体育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得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在高校教育中难以获得应有的地位。

一、河南省高等师范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体育观念现状调查与分析

体育观念就是人们对体育在健身、娱乐、审美以及在心理素质、道德、智力培养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价值的认识态度。良好的体育观念对人们采取怎样的体育行为起着指导性的作用。我们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的体育观念都是正确的,但同时也可看到学生体育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表层的意义上,至于体育对人造成的深层次的影响,即使向他们提出来,大多数仍会摇头不解,对体育的健身、娱乐等表

*收稿日期:2007-03-19

面的功能,学生持肯定态度的占到84.7%,但对于体育对智力、情感、个性等的影响,持肯定态度下降

到49.8%。

(二)体育知识现状调查与分析

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拓宽学生的体育知识面,把体育运动作为学生将来生活的内容呈现给他们,让其理解、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价值观,从而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繁荣发展。调查结果表明,体育教师传授给学生体育知识的方式是单一的,传授内容也多是技术技能类的知识,而学生所需求的娱乐健身类和理论类的知识却是体育教学所欠缺的。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增加娱乐健身类和理论类的知识比重,以满足学生对体育知识的需求。

(三)体育目标现状调查与分析

体育目标,就是体育所要达到的境地和参与体育工作所要努力的方向。建立明确的体育目标,会给体育工作者压力和动力,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有助于团结协作,挖掘集体智慧,体育参与者也可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并在行动中充分享受体育为其带来的满足感、荣誉感。但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大部分的高等师范院校体育目标还未制度化,即使形成了相关制度,制度的执行也常常被打了折扣,且制定的规划也不完全符合实际。

作者简介:周明华(1963—),男,重庆人,洛阳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30

周明华,任塘珂:河南省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新思考          第3期

(四)体育精神现状调查与分析

所谓校园体育精神,是指学校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逐步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共同的健身目标、理想、信念、体育传统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与群体意识。校园体育精神的培养,主要是体育的竞争精神、意志精神、协作精神、遵纪守法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体育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于体育节的开展,学校还没有充分重视起来,学生对体育节还不了解,事实上体育节作为世界性的文化,

是学校形成体育传统的重要表现形式。第二,学生认为体育传统在河南省大多数高校中还没有形成,但他们对形成体育传统的意义持积极态度,这为我们今后创建体育传统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第三,学校对体育活动的开展重视不够,绝大多数学校没有成立组织体育活动的专门机构,对体育活动的开展缺乏计划性,没有将体育活动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行轨道中,即使有些学校重视体育活动的开和勇气;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和遵纪守法的品德:培养他们的创新欲望,以创新的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通过校园体育精神的培养,可以发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独特的育人功能,让学生从中感悟这些精神的意义,体味生活,为将来做好心理准备。调查结果显示,男、女生在运动中某些体育精神的充分体现上有显著性差异。男生在运动中体育竞争精神比女生能得到充分体现,这与男生具有自信、竞争的品质有关,而女生在运动中体育意志精神比男生能得到充分体现,这与女生有较强的韧性有关,她们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坚持性高于男生。大多数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能自觉遵守规则,服从裁判,尊重对方,但是,他们在运动中创新精神不够,因此,我们应当营造一种强烈的体育创新文化氛围,以利于实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五)体育制度现状调查与分析

学校为顺利开展各项体育工作所制订的管理制度,是体育教学、娱乐、竞赛等活动中要求教师或学生遵守的规程、行为准则和文化体系,它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成为条文固定下来。因此,它具有高度的科学性、权威性、概括性和规范性等基本特征。体育制度的建立对教师和学生起着一定的约束和引导作用。调查表明,各学校基本具备国家下发的成文制度,但是大多数学校没有根据自身现状建立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制度,以保障学校体育工作更好地进行。这一点从有关运动员守则、体育教师工作守则和制定校园体育文明规范的调查结果中可以更清楚看到,而体育教师和运动员是活跃校园体育文化的两大重要元素。

(六)体育传统现状调查与分析

体育传统是指一个学校,在体育活动方面养成并流行的带有普遍性、重复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一种集体体育行为风尚。调查结果发现:第一,学校体育传统活动的开展仍以运动会、单项运动会等为主,对

展,但也缺乏必要的稳定性,这样就削弱了体育活动对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深远影响。

(七)河南省高等师范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主体现状调查与分析

1.对主管体育校领导的调查与分析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主管体育的校领导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组织者,他们的办学指导思想、行政决策等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与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具体营造。因此,主管体育的校领导首先要提高对体育的认识,要明白体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充分认识学校体育是一个多目标多功能的系统。调查看出:主管体育的学校领导已经把体育作为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加以设置,有69.8%的学校领导定期召开体育工作研讨会,且对学校体育建设有长远规划,这为河南省高等师范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2.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和态度的调查

从调查得知,有88.9%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只有18.5%的学生表示出不很愿意,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是积极的。但也有少数学生缺乏积极性,需进一步加强引导。

3.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的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投入较多,其中男生每次活动时间以61~91分钟居多,女生每次活动时间以31~60分钟居多,但仍有11.9%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下,参加锻炼的时间较短,这不足以引起身体机能的变化和体质的增强。

4.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次数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每周平均参加课外体育锻炼3次以上(含3次)

第3期          周明华,任塘珂:河南省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新思考

31

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22%,男生多于女生,男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3次以上(含3次)的占男生参与人数的24.4%,而女生则占18.0%。有69.8%的学生每周只进行1~2次的课外体育锻炼,另外,还有8.1%的学生不参加或很少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女生占的比例多于男生。

二、河南省高等师范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路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较多地注重增强学生的体质,强调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忽视了体育意识的培养。教师仅仅把体育作为一门知识和技能去传授而忽视了体育在情感、意志和良好习惯形成等方面的育人功能。这种传统教育思想和方法虽然在组织教学的规范化、传授知识技能的系统化方面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它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却有着负面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生(一)树立正确的体育观

1.体育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锻炼不仅是一种时尚,而且是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应成为高校师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师生生活中不能缺少体育,娱乐中离不开体育,健美中更需要体育,消费中更少不了体育。体育是完善个性、体现人的价值的重要途径,体育是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消除紧张和建立友情的重要手段,应将其放在与衣、食、住、行同等重要的位置。

2.体育是最富有竞争性的领域

当今社会充满竞争和挑战,人们只有具备积极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才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竞争是体育发展的动力,运动场上的较力斗巧,格斗竞技,命中致远,争先恐后无一不充满体力和智力的搏斗。体育是最富有竞争性的领域,体育运动以其竞争性的魅力吸引着广大学生的参与,是学生学习公平竞争、不断进取精神的最好课堂和演练场。

3.体育是娱乐的一种

体育具有娱乐功能,体育活动可视为愉快、高兴的同义词。高校师生利用闲暇时间,参加、欣赏各种体育活动,借体育活动来享受生活,娱乐身心,从而消除了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的困扰,使校园生活更富有情趣和意义。

4.体育是完善个性的重要手段

在体育运动中,要求参与者要有较多的体力、智力及情感的投入,为此,人们必须超越自己的极限。在体育运动中参与者可以发现自己在体力、技能、意志、情趣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同时还可以发现自己个性中的优秀部分,从而可以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决定采用合适的方法弥补自己的不足,发展自己的长处。这种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改造的过程恰恰是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及实现人的社会化的过程。

(二)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

1.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强调体育意识教育体育的发展表明,体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理、心理及认识水平的同步提高,忽视了未来社会的发展对人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所提出的特殊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校体育效能的发挥。因此,当务之急是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一方面,在教学中要增强对学生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受到良好的体育思想教育,成为身心俱健的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要把当前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教育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2.加强体育理论的传授,推进体育实践教育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推进发展,大学生文化知识的不断积累和丰富使他们摆脱了对体育现象直观的思维方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性思维和判断,在这一阶段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对转变学生的思想,培养他们的体育意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做好这一工作,体育教学首先应从体育的客观过程以及体育运动的各种规律等知识入手,结合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特点,选择适合大学生体育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教学内容,依据体育知识教材内容安排教学时数分配,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从而在体育教学中从根本上实现“要我学体育”向“我要学体育”的转变。

(三)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体育行为习惯良好的体育道德、体育行为习惯是高校体育文化精神层面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是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场所,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发展。通过体育活动,尤其是团体的竞赛活动进行品德教育,更适合青年学生的年龄特征,尤其是结合各种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要求,更能较全面地实现对其思想品德和个性的培养。体育活动的基本形式多以集体为单位,处于青少年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上进心、好奇心和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乐于参加集体体育活动,而体育竞赛活动中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本身就蕴含着生动的道德因素,这有助于培养其互

32

周明华,任塘珂:河南省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新思考          第3期

助友爱、乐于奉献的优良品德,并在其中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强化集体责任感。

(四)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体育文化素养包括:①体育知识:体育基础知识、体育保健知识、身体锻炼与评价知识、竞技运动知识等;②体育技能:基本运动技能、身体锻炼技能、娱乐体育技能等;③体育意识:对体育的认识、理解、参与意识;④体育兴趣和习惯。长期以来,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一直存在着以追求外在目的为最终目标的倾向,过于注重暂时的体育实际效果,忽视了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高校学生的知识层次较高,本身已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笔者认为,高校体育根本的职能应该是对学生科学锻炼身体提供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指导,以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所以,在现代高等体育教育体系中,如果缺少或削弱了体育文化素养这一教育环节,那么它所培养的对象就不仅会在身体上,而且会在精神品质上成为不健全的人。

(五)高等师范院校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层建设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层是联系体育精神文化层和体育物质文化层的中间层面。它以人的行为活动或行为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重头戏。其中课余体育俱乐部和体育文化节的建设是这一层面建设的两大热点。

(六)贯彻落实各项体育法规,改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

自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开始起步起,体育与音乐、美术一直被视为“小三门”,在学校教育中处于倍受冷落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学生实行“三好”教育,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由于受传统

文化“重文轻武”思想及经济条件的限制,学校体育的合理地位并没有真正确立,这种现象在高等教育

中也不例外。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并强调了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地位之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已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而高校要构建自己的学校体育文化,首要的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各项体育法规,改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并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实施办法,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七)优化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的载体。但现行体育教学内容与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求知欲望和心理发展水平是不同步的。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应本着从学生的个体需要、生活需要出发的原则,强调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淡化竞技性,要让学生达到懂、会、乐的体育效应,删除那些学生不感兴趣的与将来生活关系不大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陈 宁.入世与中国体育院校发展的对策研究[J].成都

体育学院学报,2002(1).

[2]武玉元.对体育本质的思考[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

2002(2).

[3]向家俊.论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的差异[J].重庆三峡学

院学报,2002(2).

[4]田祖国,钟海平,白晋湘.论西方文化对我国民族传统体

育文化的冲击[J].体育文化导刊,2002(3).

[5]潘丽萍.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J].体育文化导刊,2002

(3).

ThenewthinkingnonnormaluniversitiesinHenanProvince

aboutphysicaleducationcultureconstruction

ZHOUMing-hua,RENTang-ke

(LuoyangNormalCollege,Luoyang471022,China)

Abstract:Physicaleducationcultureinuniversitycampusisanimportantpartofthecultureincampus.

Throughabundantinvestigating,thepaperpointoutmalpracticesaboutconstructingphysicaleducationcultureinu-niversitycampusinHenannormaluniversitiesandputforwardanewwayaboutcognition,systemandpracticinginphysicaleducationcultureinuniversitycampus.

Keywords:normaluniversities;physicaleducationculture;physicaleducationidea

【本栏责编 张社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