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海城区海水养殖D区海洋牧场
(社会投资)项目
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建设单位:北海市海城区海洋与渔业局 评价单位:广东三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二〇一八年十一月
目 录
1. 项目概况 .................................................................................................................. 1 2. 评价内容 .................................................................................................................. 2 3.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结论 ................................................................................ 2 4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结论 ................................................................................ 4 5环境风险事故影响评价结论 .................................................................................... 5 6.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和建议结论 ............................................................................ 7 7.综合结论 .................................................................................................................... 7
1.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北海市海城区海水养殖D区海洋牧场(社会投资)项目
地理位置:项目位于北海市冠头岭以西10m等深线附近海域,离岸距离约10km。建设项目地理位置示意图见图1-1。
建设内容和投资规模:
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针对建设海域水文地质等综合特性,投放适宜当地海洋环境的2种不同类型大型人工鱼礁共17.46万空方。
项目拟划分9个出让区块,每个区块面积60公顷,形成礁区面积约540 公顷。每个区块布置投放7个鱼礁群,每个鱼礁群由8个单位鱼礁组成,每个单位鱼礁布置单体鱼礁11个。每个出让区块四周设置海上浮标4座。
二是完成人工鱼礁投放的效果跟踪调查及综合评估报告。
三是开展有针对性的鱼、虾、贝等海洋生物增殖放流,主要品种包括黄鳍鲷、石斑鱼、长毛对虾、合浦珠母贝等。在放流后一定时间内,对增殖放流的效果进行跟踪监测评估。
本项目总投资7000万元,其中前期准备费用160 万元,人工鱼礁工程费用6400万元,其他配套设施费用360万元,预备费80万元。工程计划总工期48个月。
图1-1 项目地理位置示意图
2. 评价内容
项目位于冠头岭以西附近海域,所在海域位于广西近海南部农渔业区,属于《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GB/T19485-2014)规定的其他海域。参照《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GB/T19485-2014)的规定,本项目所在海域特征和生态环
境类型位于导则规定中的其他海域,人工鱼礁固体物质投放量为17.46万m3,固体物
质投放量大于3万m3,因此其水文动力环境、水质环境、沉积物环境、生态和生物资源环境评价等级为2级。项目为海底分散式投放人工鱼礁,用海方式为人工鱼礁透水构筑物用海,产生的冲刷和淤积轻微,海底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定为3级。
表2-1 海洋水文动力等单项因素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判据
工程类型和工程内容 工程 规模 单项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工程所在海域特征生态和生水文动水质 沉积物 和生态环境类型 物资源环力环境 环境 环境 境 2 2 2 2 固定投放各类人工渔量介于1万 其他海域 礁工程 m3-3万 m3
表2-2 各单项海洋环境评价等级 评价项目 评价等级 水动力环境 2 水质环境 2 沉积物环境 2 生态和生物资源环境 2 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 3 本项目为人工鱼礁工程,项目建设及使用期间不会产生有毒有害及可燃和易燃的危险品物质,项目不存在重大危险源,因此本项目的风险评价等级定为二级。 3.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结论
3.1水质现状评价结论
2017年调查中除溶解氧、无机氮、石油类和铅等评价因子标准指数大于1外,其余评价因子标准指数均小于1,符合一、二和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氮评价因子超标主要出现在广西近海南部渔业区和廉州湾西部浅海农渔业区,超标率为40%,标
准指数最高大达3.00。溶解氧、石油类和铅评价因子超标主要出现在广西近海南部渔业区,超标率分别为25%、10%和15%,标准指数最大分别为1.68、1.83和1.11。
2018年8月调查有2个站位(6#、10#)的pH、5个站位(5#、6#、10#、14#、17#)的DO超标,pH和DO均为过高超标,超标原因可能与浮游植物增值有关;16个站位COD、8个站位的BOD5、7个站位的磷酸盐、5个站位的无机氮含量超标,超标原因可能与陆源污染物有关。其它站位各评价因子均符合所在功能区的海水水质标准要求。
3.2沉积物现状评价结论
调查海区沉积物评价因子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铜、铅、锌、镉、汞、砷的标准评价指数都小于1,未出现超标现象,监测结果表明调查海区的沉积物质量较好。
3.3海洋生态现状评价结论 (1)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
2017年7月叶绿素a含量范围为0.45μg/L~5.25μg/L,平均值为2.09μg/L;初级生产力变化范围在49.95mg·C/(m2·d)~582.75mg·C/(m2·d)之间,平均值为231.49mg·C/(m2·d)。 2018年8月叶绿素a含量范围为4.50μg/L~19.33μg/L,平均值为10.50μg/L;初级生产力变化范围在400.0mg·C/(m2·d)~1716.7mg·C/(m2·d)之间,平均值为932.3mg·C/(m2·d)。 (2)浮游植物
2017年7月调查浮游植物共有3大类37种,以硅藻种类为最多。浮游植物总个体数量平均为2.67×106cells/m3。
2018年8月调查浮游植物共有3大类40种,以硅藻种类为最多。浮游植物总个体数量平均为9.66×105cells/m3。
(3)浮游动物
2017年7月浮游动物共鉴定出9大类42种(包括浮游幼虫),平均密度为130.4
ind/m3。
2018年8月浮游动物共鉴定出7大类39种(包括浮游幼虫),平均密度为23474ind./m3。
(4)底栖生物
2017的7月份调查发现的底栖生物共包括螠虫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等。共有42种。平均生物量为43.48g/m2。
2018年8月份调查发现的底栖生物共包括螠虫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等。共有26种。平均生物量为35.1g/m2。
(5)潮间带生物
2018年8月经分类鉴定出22种,该区域潮间带的平均栖息密度为125.6ind/m2,平均生物量为45.65g/m2。
(6)渔业资源
2017年7月调查,渔获种类总共有36种,其中鱼类共19种,占渔获种类的52.8%,甲壳类17种,占种类总数的47.2%。现状调查渔获量总共15.331kg,其中鱼类重量为8.87kg,占总渔获量的57.9%,甲壳类重量为6.461kg,占总渔获量的42.1%。
2018年8月调查,共采集到渔获物54种,其中鱼类30种,蟹类10种,虾类8种,口足类2种,头足类2种,其他类2种
3.4海洋生物体质量现状
调查海区甲壳类、贝类体内铜、铬、镉、总汞、铅和石油烃的含量均符合相关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4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结论 (1)水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本工程施工对水质影响主本项目礁体安装产生的悬浮泥沙为间歇瞬时源,且本项目为吊绳触底安装。因此认为,项目礁体安装产生的悬浮物影响局限在抛石区的局部区域,且浓度较小,并且随着施工的结束和结束,影响是短暂和暂时的,对其余区域的海水水质产生的影响较小。
本工程施工和运营期废水和船舶产生的废水都通过有效收集处理,不在施工海域排放,对海水水质环境的影响很小
(2)沉积物环境影响
项目施工期产生的悬浮物较少,船舶污水污物都由有资质单位进行接收处理,不直接排入附近海域。项目产生的污水污物和固体废物对海洋沉积物环境造成的影响甚微。
项目施工结束后,鱼礁在海底的堆放改变了海水的流态,在礁体的前侧产生了滞流和紊流,后侧产生了涡流和流影,在礁体的涡流和流影一侧,海水由于压力减少而向上涌升,使得累积于沉积物中的物质随着上升流而重新释放于水体中,其中的营养物质转变成为浮游植物所能利用的形态,而由于礁体的集鱼效应,海洋生物在区域死亡会沉降到区域沉积物表层,沉积物表层的物质释放、沉积等逐步更新。 (3)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水动力受影响的区域约在礁群3km范围内,除项目之间海域而区域冲淤环境较复杂外,其余礁群对海底的冲淤环境均不会相互影响,海底形态在迎流面被冲刷,在背流面堆积,冲刷和淤积量较少,影响约在礁群3km范围内,对其他区域的地形地貌的影响很小。
(4)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人工鱼礁建设对水生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礁石投放改变了该海域的栖息环境,位于施工区及其附近水域的底栖生物和鱼卵、仔鱼部分甚至全部死亡;间接影响表现为施工作业产生的悬浮泥沙不同程度影响施工区周围的生物,附近的游泳生物被驱散,浮游动、植物的生长受到影响。
本项目运营期是一项海洋生态环境的修复工程,它能改善近海水域生态环境,使原本生产力较低、鱼种较少的砂泥底质环境,变成生产力较高、鱼类较多的岩礁环境,可提供幼(稚)鱼庇护,以及鱼类栖息、索饵和产卵场所,防止底拖网作业滥捕,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本项目施工过程造成的底栖生物量损失为705.7kg。。 5环境风险事故影响评价结论。
本项目用海的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灾害对海域使用项目造成的危害,发生于营运期居多。另一方面是用海项目自身引起的突发或缓发事件导致对海域资源、环境造成的危害,发生于施工期和营运期。为了有效防控环境风险,将
风险影响程度降至最低,建设单位应严格采取各项风险防范应急措施,并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因此,本工程用海风险较小。
6.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和建议结论
(1) 施工期间,采用在礁体投放安装过程中,应实施悬浮物监控计划,控制悬浮泥沙的浓度和扩散范围,避开大风浪季节施工,减少对海域的污染影响。施工期应作好恶劣天气条件下的防护准备,6 级以上大风应停止作业,礁体投放运用吊绳触底安装,进行间断性施工,避免连续作业造成周边海域悬浮泥沙浓度过高和扩散影响范围过大等措施。施工废水采取处理后回用,生活污水进入市政排污管道等措施。施工垃圾由施工单位负责分类处置再由环卫部门收集后统一处置,并加强监督教育;因此,施工期各类污染物均得到有效收集处理。
(2) 项目营运期间,生活污水应配备专门的容器集中收集后接收上岸纳入陆上统一处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由环卫部门统一收集后进行处理。船舶污染物交由海事部门认定的有资质的污染物接收单位接收处理。
(3) 本工程环保投资共274.8万元,占总投资的3.9%。以上所列的环保措施及措施中所需的环保设施,从环境保护角度而言,只要保证这些环保设施同时投入使用,严格执行所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足可以将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从投资对建设单位而言,以上环保投资较低,也是可接受的。从经济角度论证,项目的环境保护措施是可行的。。 7.综合结论
综上所述,在严格执行国家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全面加强监督管理和认真落实报告书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合理安排施工的条件下,从海洋环境保护角度分析,本工程的建设是可行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