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儿童的学校适应研究综述

儿童的学校适应研究综述

来源:爱go旅游网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儿童在学校背景下的学业、人际、行为和情感适应,分别总结分析了学校适应各指标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目前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思路。【摘要题】学术述评【关键词】儿童学校适应/研究综述 一、关于学校适应的界定 学校适应是一个广义的多维概念,许多研究在涉及学校适应时,也未进行明确的界定,甚至在中文心理学辞典中尚未提及该概念。RaymondJ.Corsini(1994)认为学校适应是在学校背景下运用技能和能满足自己需要的程度,儿童可被描述为适应良好和适应不良。Birch(1989)认为学校适应不仅指学生的学校表现,而且包括学生对学校的情感或态度及其参与学校活动的程度。Ladd(1996)的定义被大多数研究采纳,他认为学校适应就是在学校背景下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并获得学业成功的状况。

二、学校适应的指标和测量 由于研究的角度、目的不同,不同研究者采取的指标也不尽相同。学校适应早期研究主要集中考察学生的辍学率、缺勤率(Amble,1967;Coie等1990);后来又以考察儿童的学业成绩、学业进步为重点,强调学生的认知技能的获得;而现在大多数研究针对学校背景下的学业、人际、行为和情感方面的适应(邹泓,1997)。

(二)行为问题的指标和测量 儿童的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校和家庭日常生活中,因适应不良、自我调节困难、缺乏适当的指导帮助以及在一定的外界诱因影响下所产生的行为问题。主要包括攻击、不良习惯、多动、退缩、抑郁等。 一段时间以来,行为适应指标也尚未达到统一。Master等人(1985)用班级戏剧法评价了社会行为,将儿童的社会行为概括为三类:社交——领导行为、攻击——破坏行为、害羞——敏感行为。Derosier考察了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问题(1990),外显的行为问题有过分攻击、破坏纪律、多动等;内隐行为问题如:压抑、焦虑、缺乏自信、退缩、害羞等,这些行为又作为情绪适应的指标,总之,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兴趣或侧重某一类行为、或全面考察各类相关行为。 儿童行为问题的测量研究较多,但使用的测量工具有些尚不成熟,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一样,每个测验只是测量了编制者自己所定义的行为样本。测量的标准化程度以及信效度也都有待提高,但对一些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还是可以鉴别的。目前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的儿童行为问卷有:Conners等(1978)编制的行为问题问卷,主要用于筛选儿童的多动症。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包括父母和教师问卷,目前已被广泛地用到很多国家的儿童行为问题研究,Rutter进行了各种效度检验,该问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较好的适用于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的研究工作,也可以较好的适用于区别儿童的情绪障碍和违纪行为。V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是在众多的儿童行为量表中用得较多,内容较全面的一种,我国在1980年引进并制定了中国常模。儿童行为评价系统是较全面评价儿童行为的一个较新的测量工具,除问题行为外,还评价了儿童的积极行为,但这一量表在国内尚无中文修订版。 (四)人际适应的指标和测量 儿童在学校背景下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它们既是学校适应的一个指标又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 三、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一)同伴关系与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围绕“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的重要作用”这一命题,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并进行相关研究。 4.同伴接纳与孤独感 同伴接纳水平不同的学生的孤独感状况有差异。近年来研究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焦虑和逃避等问题之间的关系,发现低接纳和不太受欢迎者分别为20.2%和20.0%报告了强烈的孤独感,高接纳者也有7.2%报告了较高的孤独感(邹泓1998)。低接纳和没有互选朋友的儿童在孤独感同伴地位消极评价和社交需要未满足感三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高接纳和有互选朋友的儿童,而在社交能力评价上却低于高接纳和有互选朋友的儿童。被同伴拒绝的儿童比其它社交地位的群体相比表达了更强的孤独感和对自己在同伴群体中处境的不满(Asheretal等,1984)。

5.同伴关系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同伴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也大都发生在与学校关联的活动之

中,这种影响涉及到儿童的社会性、情绪等的发展,为其正式进入社会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Shaffer,1994)。这种影响也会因儿童所在学校及其个人学校经历的不同而不同。

(二)师生关系与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师生关系作为儿童人际关系的一部分,它是学校环境中影响学生学校适应的一个重要变量,它体现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并影响儿童的学业成绩和学校的适应行为。 (三)行为问题与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四)情感适应与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2.孤独感与适应行为 Boivin和Hymel(1997)考察了同伴接纳、社会行为和孤独感的关系,社会行为测查了攻击和退缩行为,同伴接纳用同伴社交地位、朋友数目和消极的同伴经验来衡量,回归分析表明,退缩行为可以独立预测孤独感,消极同伴地位和同伴经验通过影响社会行为显著影响孤独感。

四、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国外丰富的研究资料已为学校适应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可参考的结论,从生态学和跨文化的角度来看,学校适应还受儿童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而目前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还相当薄弱,因此也有必要在我国这个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来研究儿童的学校适应状况。已有研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研究数量少、对象单一。仅有的部分研究往往也缺乏必要的理论框架,研究的对象多涉及幼儿、青年、成人的学校适应,还很少涉及中小学生这一重要年龄段。也未对不同年龄段个体的学校适应不同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详尽的阐释,缺乏多层次、多视角的思考。(2)在研究的方法方面也显得单一。缺乏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结合起来去揭示学校适应的各指标及指标之间的关系。(3)缺乏系统的,具有较好信、效度的测量工具。 已有研究存在或提出的问题,或尚未涉及的问题为我们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同时许多关心儿童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人士,都认识到全面剖析青少年儿童的学校适应状况和相关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资料,对儿童的学校适应进行探索,实是时势所趋。【参考文献】 [美]JGParkerandSPAsher.儿童的同伴关系和后期适应问题.心理发展与教育,1989,第2期。 [香港]邓潘顺莲.初一学生的学校适应.当代青年研究,1993,第3、4期。 刘万伦.初中与小学生师生关系的发展特点几其与学校适应性的研究.北师大硕士论文,2000、5。 曾琦、邹泓等.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的学校适应.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第2期。 邹泓.儿童的孤独感与同伴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第2期。 邹泓.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的砑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