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来源:爱go旅游网
分类号:G89 学校单位代码:10446

硕 士 学 位 论

论文题目: 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开发与管理研究

研 究 生 姓 名: 王杰

学 科、专 业: 体育人文社会学 研 究 方 向: 体育管理与系统工程 导师姓名、职称: 孙晋海 教授 论 文 完成时间: 2012年4月

I

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

(根据学位论文类型相应地在“□”划“√”)

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硕士□论文《鄂西地区生态体

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除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注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根据学位论文类型相应地在“□”划“√”)

《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系本人在曲阜师范大

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曲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他单位的名义发表。本人完全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曲阜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开发表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 日期: 导师签名: 日期:

II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不在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活动,在旅游中参与一些体育活动来满足身体和心理的需要已成为现代人们旅游的主要目的。而生态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著。鄂西地区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抓住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将体育、旅游、生态环境、文化等要素有机地融为一体,凭借鄂西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多彩的生态体育资源,将鄂西地区打造成为生态、文化、旅游和经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国家典范”,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本论文以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为研究对象,运用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对现阶段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进行调研和分析,并对生态体育旅游体育资源概况、开发与管理现状进行SWOT分析,针对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与管理组织形式进行构建。得出结论如下:

1 生态体育旅游是以参加或观赏各类健身娱乐、体育竞技、体育交流等为主要目的,以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取向所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体育效益和经济效益,又能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体育旅游活动。

2 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是指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存的前提下,一切能对体育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效应的所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的总和。

3 鄂西地区在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现阶段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还不具规模,在体制机制、开发水平、资金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同时还面临着全国乃至全世界其他地区生态体育旅游的竞争与挑战,说明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

4 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应由政府和企业合作开发。遵循“双核三区四带六轴”的总体空间开发格局,以“专项性”的资源开发模式和“旅游加体育”产业开发模式进行开发。将宜昌建设成以长江三峡风光为主的生态体育旅游区,将十堰建设成观光体验生态体育旅游区,将神农架建设成森林探险生态体育旅游区,将荆州、荆门和襄阳建设成楚文化三国文化生态体育旅游区,将随州建设成炎帝神农故里生态体育旅游区、将恩施建设成少数民俗生态体育旅游区。

5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管理体系中的管理主体应包括,政府、旅游者、当地社区以及生态体育旅游的经销商和开发商。

6构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管理机构、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管理专家、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投资运作公司”于一体的组织形式来对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III

7对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管理主要从“生态体育旅游资源自身,景区从业人员、生态体育旅游企业、以及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分类等方面进行管理。

8从制定远景规划入手,本着深度挖掘、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原则,制定了融资与资源整合,创新体制、机制等一系列措施,对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开发水平与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IV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People do not meet in the current simple tourism activities, and participating in some sports activities during the travel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as become the main purpose of modern people’s tourism. As a new way of tourism,more and more people get the favour of Eco-sports tourism, the status and role of which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remarkable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Western hubei area has unique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rofound historical culture, and we can take the golden opportunity of constructing \"Western Hubei Eco-cultural Tourism Circle \" to get sports, tourism,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cultural elements together as organic combination. Because of unique 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rich and colorful Eco-sports resources, Western hubei area would be made a \"country model\" with its ecological, culture, tourism and economic societ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which has the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takes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Eco-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in western Hubei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statistics and logic induction method, and the present Eco-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in western Hubei has been investigated and analysised. Something about Eco-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in western Hubei has aslo been analysised by the method of SWOT ,such as the general situation,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model of Eco-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in western Hubei has been constructed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main purpose of Eco-sports tourism is to participate in or watch of fitness entertainment, sports competition and sports communication, as a kind of Sports tourism activities, tak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for orientation would get not only physical benefits , economic benefits but also ecological benefit and social benefit.

2 Under the premise of man and nature, man and society, man and man’s harmonious coexistence, Ecological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refers to the sum total of all kinds of factors in nature and human society that all the things which can attract sports tourists, and can generate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effects.

3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Eco-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in western Hubei, the natur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unique humanistic factors have certain advantages. there is some question: serious traffic, low Eco-sports tourism development level, obvious mechanism obstacles, lack of money and so on. At the same time Eco-sports tourism in western Hubei has also to face competition and challenges coming from the nation and even the world, so

V

the situation contain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 hope and the difficulty.

4 The subject of management system is mainly includes the government, the tourists, the local community, and the Eco-sports tourism dealers and developers.Through an operating mode like \"the Eco-sports tourism resource management agencies.

5 The subject of management system is mainly includes the government, the tourists, the local community, and the Eco-sports tourism dealers and developers.

6 Through an operating mode like \"the Eco-sports tourism resource management agencies,Eco-sports tourism resource management experts, Eco-sports tourism resource investment company\" ,We manage Eco-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in western Hubei scientifically and effectively,

7 The development of Eco-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in western Hubei, Mainly includes Eco-sports tourism management, the employees management,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Eco-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8 Set out to develop long-term planning, under the principle of depth excavation, outstanding features, creating the brand, establishing a series of measures about financing and resources integration, system and mechanism innovation, which provide reference value for Ecological sports tourism’s development level and management level in In western hubei.

Key words: western Hubei area ;Eco-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VI

目录

1前言 .......................................................... 1

1.1选题依据.............................................................. 1

1.2 文献综述 ............................................................. 1

1.2.1有关生态体育的研究 .............................................. 1 1.2.2有关体育旅游的研究 .............................................. 3 1.2.3有关生态体育旅游的研究 .......................................... 4 1.2.4有关体育旅游管理的研究 .......................................... 5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6

2.1研究对象.............................................................. 6 2.2研究方法.............................................................. 6

2.2.1文献资料法 ...................................................... 6 2.2.2实地考察法 ...................................................... 6 2.2.3专家访谈法 ...................................................... 6 2.2.5问卷调查法 ...................................................... 6 2.2.6数理统计法 ...................................................... 7 2.2.7逻辑归纳法 ...................................................... 7

3研究结果与分析 ................................................ 7

3.1 相关概念解析 ......................................................... 7 3.1.1鄂西地区 ........................................................ 7 3.1.2生态体育旅游 .................................................... 8 3.1.2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 8 3.2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SWOT分析 ........................ 9

3.2.1 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优势 ....................... 9 3.2.2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劣势 ....................... 11 3.2.3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机遇 ....................... 14 3.2.4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挑战 ....................... 15 3.3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 15

3.3.1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 15 3.3.2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 22 3.3.3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内容 ............................... 24 3.3.4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构建 ........................... 29 3.3.5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主体 ............................... 32 3.4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管理研究 .................................... 32

3.4.1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管理体系中的管理主体 ................... 32 3.4.2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管理内容 ............................... 34 3.4.3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管理组织形式 ........................... 37 3.5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对策 .............................. 39

3.5.1制定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发展远景规划 ........................... 39 3.5.2深度挖掘,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 40

VII

3.5.3扩大融资渠道,加强资源整合 ..................................... 41 3.5.4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管理系统 ..................................... 41 3.5.5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专门生态体育旅游人才 ............... 42

4研究结论 ..................................................... 42 5参考文献 ..................................................... 44 6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47 7致谢 ......................................................... 48 8附录 ......................................................... 49

附录一 .................................................................. 49 附录二 .................................................................. 51 附录三 .................................................................. 53

VIII

1前言

1.1选题依据

体育旅游是一种既具有体育特点又具有旅游特点的新型产业,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著,对环境的破坏亦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异地体育竞赛这种新的体育旅游方式对交通提出了更高要求,加重了大气污染;诸如汽车拉力、卡丁车之类的比赛对环境污染较严重;还有一些水上旅游项目如赛艇、水上飞机的排泄物也会对水资源产生影响等等。面对这些生态问题,体育界正在极力探索“人—体育—自然”三者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与对策,于是,绿色奥运、生态体育旅游等概念应运而生,人们的生态意识也随之增强,对体育的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休闲娱乐、回归自然、崇尚健康”的生态体育旅游理念。正因为生态体育旅游可以“使旅游者从每天紧张、复杂的工作环境中解脱出来,让人们在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同时又能进行自己热衷的体育活动,也为旅游者提供与过去强调组织和被动参与不一样休闲运动方式”而成为人们的新宠。生态体育旅游是一项群众性的活动,正逐步成为继生态旅游后现代旅游业的一个新的亮点,一旦广泛开展、便能招来大批观众和游客,从而推动旅游、商业、食品、服务等各行各业的繁荣,促进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

鄂西地区有着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民俗风情。2008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大战略决策,自2009年启动以来,圈内各地区的旅游业得到很好的发展。目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还不完善,如何从生态体育这个角度出发来促进鄂西圈更好的建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构建的背景下,充分利用鄂西地区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大力开发鄂西地区的生态体育旅游,旨在促进鄂西地区经济发展,为有关部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2 文献综述

作者在中国知识总库中,以“题名”为检索项,以“生态体育”为检索词,选定时间为2000一2011检索到相关文章共63篇;其中优秀硕士论文一篇;以“体育旅游”为检索词,检索到相关文章共1314篇,其中优秀硕士论文49篇;以“生态体育旅游”为检索词再次检索,检索到相关文章16篇;以“体育旅游开发”为检索词,搜到相关文章135篇,其中优秀硕士论文14篇;以“体育旅游管理” 为检索词,相关文章有4篇。通过对检索的文章进行归纳梳理,我们了解到当前有关鄂西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生态体育的研究;(2)对体育旅游方面的研究;(3)对生态体育旅游的研究;(4)对体育旅游管理的研究

1.2.1有关生态体育的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集中对生态体育理论的研究,探讨生态体育的内涵。如倪斌在《生态体育内涵探析》中辨析了生态体育与体育生态各自不同的内涵,并用属加种差法对生态体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生态体育是人与人 、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存为前提,以身体

1

为媒介,以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诉求,在自然与社会环境中进行的体育文化活”①。 李延超,虞重干等《论原生态体育的内涵———以苗族村寨体育为例》中从文化学的角度对原生态体育概念进行界定,以湘西苗族山寨为实例,从其的表现形式,存在方式等几方面分析了原生态体育,指出其具有原生性、交融性、本土性等特征②。

另有学者将生态体育纳入学校课程设置的研究。杨雪林认为在高效开展生态体育是现代文明的发展需要,能促进人、自然、社会更好的协调发展,提倡体育内容生态化、体育设施生态化③。李柏认为生态体育课程的设置可以促进学校的环境、人文环境的建设;可以有效缓解学校场地不足,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④。邓罗平,雷慧等对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学生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生态体育”教学模式的寓教于乐、灵活多变等特点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指出现生态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建议。邓罗平等从生态体育教学模式的建立依据、特点和功能等方面探讨了生态体育教学,提出生态体育教学模式的运行思路⑤。

另类研究主要是征对城市建设和生态体育二者的关系研究。张广明从城市的发展和现代体育的发展两方面论述了对生态体育的影响,正是由于这种影响反而更能体现生态体育所拥有的价值,认为要发展生态体育就应该加强生态体育立法和社区以及校园生态体育活动建设⑥。胡勇刚从城市永续发展的角度对生态体育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生态体育对城市永续发展作用与要求,指出其在城市发展中的价值所在,并详尽提出了发展城市生态体育的对策⑦。尹雨嘉在《对城市生态体育发展的研究》中论述了城市构建生态体育的必要性,认为目前城市生态体育发展的主要路径是社会和学校这两大体育⑧。叶建华从生态体育公园的角度,分了现阶段我国城市生态体育公园的开发现状,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城市生态体育公园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其沿着生态、可持续路径发展⑨。以许传宝为代表将生态体育与“奥运、”与“绿色”结合起来的研究也频频出现在文献中,现代奥运会注重生态环境,正是向人们表明“绿色奥运”的理念核心在于生态体育,即体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所构建的关系或联系的活动,它的时代主题是和谐与发展⑩。

关于生态体育的研究还辐射到很多方面,如生态体育观、生态体育发展对策、大众生态体育等。纵观我国生态体育研究现状,虽然我国学者对生态体育的研究已有十余年,但从研究内容上看,基本上是零散的、移植的和提出问题式的研究,缺乏对体育生态进行综

①②

倪斌.生态体育内涵探析[J].才智,2009,(30).

李延超,虞重干等.论原生态体育的内涵—以苗族村寨体育为例[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6). ③

杨雪林.对高校生态体育课程资源设置的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 ④

李柏,郑秀丽.构建高校生态体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2010,32(6). ⑤

邓罗平,雷慧等.“生态体育”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构建与应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9). ⑥

张广明.城市建设与现代体育对生态体育影响之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9(4). ⑦

胡勇刚.城市永续发展视角下的生态体育研究[J].东南亚纵横,2008(9). ⑧

尹雨嘉.对城市生态体育发展的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2009,4(2). ⑨

叶建华.邓逢明. 论城市生态体育公园的开发与和建设[J].安徽体育科技,2005,26(2). ⑩

许传宝.生态体育:绿色奥运的核心理念[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5).

2

合探讨,更没有明确的关于社会体育生态的专论。

1.2.2有关体育旅游的研究

体育旅游 (Sports tourism)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特殊的旅游形式,是旅游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和以大众旅游参与为特色的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现阶段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伴随着健身意识的提高,体育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而在学术领域,各专家学者对体育旅游的研究也是进行的如火如荼,并相应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体育旅游的基础理论研究、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以及市场开发研究等几方面。

体育旅游理论基础研究,主要是确定体育旅游概念,体育旅游分类等方面。陈涛《体育旅游探析》指出体育旅游概念:以休闲度假、观光探险、康健娱乐为目的,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从事以体育项目为内容的旅游活动。并从旅游资源角度将体育旅游分为渡假型、娱乐休闲型、观光型和民俗型四大类①。杰西《体育旅游新概念》中认为体育旅游不再是传统的旅行社包办全程的模式而是要靠旅人自己的探索旅途充满了动感,有时还要借助体育运动比如骑自行车、驱车、驾摩托车徒步穿越滑翔伞帆船等②。张金桥在《关于体育的若干思考》中列举了国内比较有影响的体育旅游概念,并分析了他们存在的不足,最后将其定义为:体育旅游是非定居者出于非盈利目的而进行的以体育为主要内容的旅行和逗留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③。连桂红认为体育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各种体育需求,借助体育组织和其他中介机构进行的旅游活动,并指出体育旅游具有专业性强、安全系数低、成本费用高、时效性突出、社会效应显著等特征④。由此可见,虽然学术界对体育旅游概念的研究较多,但还未形成特定的定义,不同学者研究角度不同,对体育旅游所给的定义也有所不同,呈现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

对于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其市场开发的研究,胡达道《经济欠发达旅游区体育旅游开发研究》中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做了优劣势分析,指出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⑤。周道平以西部体育旅游为例,指出其引起的联动效应,并为西部区域旅游市场开发过程中提出一系列相应措施⑥。

近两年对体育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体育旅游发展对策的研究,有从不同视角探讨体育旅游的发展对策,也有从不同地域来探讨体育旅游发展的研究,这类文章大多集中在对西部地区体育旅游的研究,以自然环境为主。东部沿海的人文旅游资源研究相对较薄弱。方协邦等《环青海湖民族民俗体育文化旅游圈建设及发展趋势研究》中从不同的视角,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与本地区相关的体育文化、人文风土及民族特性进行结合性

①②

陈涛. 体育旅游探析[J].广州大学学报,2000(4). 杰西. 体育旅游新概念[J].体育博览,2003(9). ③

张金桥. 关于体育的若干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2004(5). ④

连桂红.论体育旅游及其特征[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 ⑤

胡达道. 经济欠发达旅游区体育旅游开发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2). ⑥

周道平. 体育旅游开发的联动效应及市场开发对策[J]. 体育文化导刊,2005(5).

3

研究,为青藏地区的现代化注入强大的活力,为西部大开发进而促进全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发挥独特的作用①。温宝林《后奥运代我国体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中分析了我国体育旅游发展动因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②。徐咏《“多彩贵州”乡村体育旅游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一文中指出贵州虽然拥有丰富的适于乡村体育旅游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详细分析了目前贵州乡村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多彩贵州“乡村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思考③。

1.2.3有关生态体育旅游的研究

有关生态体育旅游的研究并不多,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到相关文章16篇。经过整理分析,发现这类研究主要是对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研究等。这些研究大都是正对某一地域进行的,主要是对我国西部城市进行研究的,也有东部沿海地区的,但相对较少。如欧阳梅详细介绍了秦巴山区丰富的水、山、林等自然资源,分析其适宜开发的生态体育旅游项目,指出了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及对策④。周君华,孙涵以山东省为例,对山东省所拥有的生态体育资源进行了开发研究,并构建了生态体育与旅游、文化等领域相结合的开发模式⑤。冯强、肖渊实从优势和制约因素两方面分析了五龙壮乡民族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并从设施、人才培养模式、民族体育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提出对策,以保证其向可持续方向发展。廖金琳对龙岩市的生态旅游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龙岩市体育旅游要与生态旅游结合开发,构建生态体育旅游模式⑥。

对生态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肖渊实等认为通过开展生态体育旅游可以更好的继承和保护云南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加丰富其文化内涵,是民族传统体育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云南生态体育旅游要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领导,更重要的是开发出更多的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并加以创新,更好的符合旅游者的心理需要⑦。晏瑞琴等也以云南省为例,分析其发展生态体育旅游的重要性,认为各部门在开展生态体育旅游时应该注意维护生态自然平衡,要注意民族体育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⑧。刘景黎探讨了生态体育旅游的内涵和类型,阐述了我国发展生态体育旅游的有利条件⑨。周彦蕊依据2008年提出的“绿色奥运”理念,分析了“绿色奥运”对河南省生态体育旅游的影响,指出生态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应以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加强旅游管理健全法制体系⑩。刘凤云指出生态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应注意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

①②

方协邦.环青海湖民族民俗体育文化旅游圈建设及发展趋势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9(12). 温宝林. 后奥运代我国体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 陕西体育科技,2009(4). ③

徐咏.“多彩贵州”乡村体育旅游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贵州社会科学,2010(5). ④

欧阳梅. 秦巴山区生态体育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2(4). ⑤

周君华,孙涵生态体育资源开发及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基于山东省的实证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7). ⑥

冯强,肖渊实. 民族生态体育旅游的开发策略—以师宗县五龙乡散居壮族为例[J]. 科技咨询,2009 (8). ⑦

肖渊实. 云南生态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策略研究[J]. 科技咨询,2009 (7). ⑧

晏瑞琴,敬文龙. 我国西部生态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策略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 前沿,2010(2). ⑨

刘景黎. 我国生态体育旅游发展及策略初探[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 ⑩

周彦蕊. 试论绿色奥运对河南省生态体育旅游的影响及发展对策[J]. 科技信息,2008(9).

4

护与建设的具体措施,应加强生态体育旅游的法律法规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建设①。蔡仁杰从流露所的自然观和庄子的自然养生观探讨了生态体育旅游模式的理论依据,从制度依据和资源依据探讨了生态体育的现实依据。并指出海南省独特的生态旅游模式, “沙”模式、“水”模式、“山”模式、“舞”模式、“车”模式②。陈光华分析了山东安庆地区生态体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安庆地区生态体育总体处于开发初期,资源整合不到位,基础设施落后,资金不足是安庆地区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③。付玉等运用生态体育理念,分析了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体育战略选择及其现实意义,并为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体育提供建议以及切实可行的方案④。

1.2.4有关体育旅游管理的研究

对体育旅游管理之类的研究甚少,搜索相关文章5篇。如杨兆春,姚明焰等在《建立东北冰雪体育旅游管理联盟的分析与研究》一文中概括了我国东北地区保险体育旅游品牌建设现状,指出目前该地区冰雪体育旅游业品牌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论证了成立东北冰雪体育旅游业管理联盟才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举措⑤。张予云《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管理模式探析与构建》中指出现阶段云南生态体育只重视云南生态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而不忽视其管理是主要的问题,构建了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管理模式。刘少英、黄文辉等根据我国的国情、体制和目前旅游业的经营状况,在对西部地区民族体育多年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从管理主体和经营权的角度提出多种民族体育旅游经营管理模式⑥。这类研究还有对体育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研究,叶欣等在《论高校体育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中认为高校是培养体育旅游管理人才的主要途径,各院校特别是体育院校,应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的实践环节等方面实现⑦。万新芳《国外体育旅游管理学士学位课程研究》对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和英国林肯大学体育旅游专业的学位课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建议我国加强体育旅游的学术研究,推动学术交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重视历史教育和国情教育,以及心理学教育⑧。

综上所述,学术界在对生态体育、体育旅游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大都是结合某一地域实际情况进行生态体育资源的开发,对开发后如何进行管理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本文以在构建“鄂西生态体育旅游圈”的背景下,利用鄂西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充分开发其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并对开发后的体育旅游进行有效的管理,以前促进“鄂西圈”的建设和鄂西地区旅游业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也为有关主管部门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①②

刘凤云. 论生态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J]. 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5(2).

蔡仁杰. 海南国际旅游岛生态体育旅游模式[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10,33(2). ③

陈光华. 安庆地区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的初步研究[J]. 新观察,2009(2). ④

付玉,段宝斌,舒长兴.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体育的战略选择与可持续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4(5). ⑤

杨兆春,姚明焰,张卓. 建立东北冰雪体育旅游管理联盟的分析与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5). ⑥

张予云.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管理模式探析与构建[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5). ⑦

叶欣. 在论高校体育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J]. 中国教师,2009(2). ⑧

万新芳 国外体育旅游管理学士学位课程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7).

5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中,在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并在中国知网上搜集相关体育期刊论文,查阅了有关旅游学、民族学、地理学、和管理学等相关书籍;查阅有关生态体育旅游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构建的文件和报告,加以整理分析,为本文的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依据。

2.2.2实地考察法

对鄂西地区恩施、宜昌、十堰、神农架、随州部分景点进行实地考察,详细了解了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分布、数量、类型、特点等信息,为本讲究获取大量第一手真实可靠的资料。

2.2.3专家访谈法

笔者采用结构式访问的方式,进行间接、个别访谈咨询有关的旅游业、体育业的方面的专家,走访有关部门的领导或责任人,听取他们对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问卷的设计的意见或建议,以及对鄂西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看法及建议。

2.2.5问卷调查法

2.2.5.1问卷调查的目的

获取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开发与管理现状基本情况和基本数据。

2.2.5.2调查问卷的设计

根据社会学原理、调查问卷设计原则、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和本研究目的,设计了2份问卷,一份为专家填写,一份为游客填写(详见附件一、附件二,编号l、2)。

2.2.5.3调查问卷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1) 调查问卷内容效度及结构效度的检验

本研究共邀请了相关专家学者12人,请专家学者对“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专家调查问卷”及“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现状调查问卷”进行了评价与审核。专家组成如下:

调查问卷效度评定组成一览表 单位: 人 人数 12

教授 4

6

文体局 3

旅游局 3

旅行社 2

专家对调查问卷的评定结果统计表 单位: 人(%)

编号1 编号2

很可行 2(16.7) 1(8.3)

可行 3(25.0) 5(41.7)

较可行 7(58.3) 6(50.0)

较不可行 0(0) 0(0)

不可行 0(0) 0(0)

专家学者总体认为调查问卷可行,说明本研究所设计的两份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 (2) 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

在不更改任何内容的条件下,随机抽取编号1、编号2问卷各30份,对其进行奇、偶 数检验,以此评价调查问卷所得到结果的实际情况的可信度与真实度。 调查问卷的信度评定结果统计表 编号1 编号2

N 30 30

R 0.827 0.830

P <0.01 <0.01

注:n为样本含量,r为该问卷的相关系数

经过信度的检验,两份问卷的可信度均达到统计检验的标准,符合社会学研究的要求, 调查结果可以接受。

2.2.5.4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在鄂西地区抽取恩施、宜昌、十堰、神农架、随州五市的旅游景点随机向消费人群发放编号1的调查问卷,发放15分钟后回收,共发放200份,回收178份,回收率为89%,其中有效问卷168份,有效回收率为94.4%。

以湖北省旅游局、文体局,鄂西地区八城市旅游局、文体局、旅行社以及相关专业教师为研究对象发放编号2的调查问卷40份,回收37份,其中有效问卷32份,有效回收率为86.5%。

2.2.6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编码后,输入电脑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处理。

2.2.7逻辑归纳法

对本文的研究结果进行逻辑归纳。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相关概念解析 3.1.1鄂西地区

本文所指的鄂西地区是指“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所囊括的湖北8个市(州、林)区,即恩施、宜昌、荆州、荆门、神农架、襄樊、十堰、随州,是湖北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和制造业基地,也是全国的重要生态功能区、最大的水电基地。如图所示:

7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行政图

3.1.2生态体育旅游

目前学术界尚没有对生态体育旅游下一个明确的概念,在分析学者对相关生态体育旅游问题研究发现时,他们所采用的概念大多是刘凤元在《论生态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一文中所给出的生态体育旅游的定义:即生态体育旅游是指以参加或观赏各类健身娱乐、体育竞技、体育交流等为主要目的,以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取向所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体育效益和经济效益,又能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体育旅游活动①。生态体育旅游强调的是以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取向,不仅要实现社会效益更要实现生态效益,因此在开展生态体育旅游时必须保证生态环境的平衡,让旅游者在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的同时,自觉接受环境教育,增强环保意识。

3.1.2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8972.2003)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与评价》,将旅游资源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Chareles. R. Goeldner等在Tourism: Princples , practices, philosophies一文中,将“旅游资源” 称为“tourist attractions”,即“旅游吸引物”,可划分为Cultural Attractions(文化吸引物),Natural Attraction(自然吸引物),Events(活动,竞赛),Recreation(娱乐,游览),Entertainment Attractions(娱乐表演,游艺)②。我

刘凤元.论生态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J]. 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5(2).

邹政. 安徽省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皖西学院学报, 2010, 26(2):151-153.

8

国学者保继刚认为旅游吸引物通常指促进人们前往某地旅游的所有因素的总和,指出通常情况下旅游吸引物就是旅游资源的代名词①。李天元在《目的地旅游产品中的好客精神及其培育》中指出凡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社会事物或其他任何客观事物,都可构成旅游资源②。也有很多体育学者对体育旅游资源的概念界定,张枝梅认为,体育旅游资源就是一切为人们开展体育和健身活动所提供的身体活动场所、项目和环境③。于素梅将体育旅游资源定义为: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能对体育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进行体育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且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所有事物和因素的总和④。跟旅游资源和体育旅游资源所不同的是,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应强调“生态”,所以笔者认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可以这样定义: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存的前提下,一切能对体育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效应的所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的总和。

3.2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SWOT分析 3.2.1 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优势 3.2.1.1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

鄂西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一是生态赋存良好,区域内国家生态示范区5个,占全省的7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占全省的90%,省级自然保护区10个,占全省的59%。其中,神农架林区拥有当今世界中纬度地区唯一保持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是最富特色的垄断性的世界级旅游资源,区内物种丰富,特有且珍稀,享有“物种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绿色宝库” 之美誉。观原始洪荒之貌,赏幽绿秀野之景,品神农文化之韵,探野人传世之谜,成为神农架旅游的精准概括。二是区域内水能资源丰富,这里有世界水电之都、中国动力之肺的宜昌;有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区内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占全省的90%以上,占全国可装机的总容量的8.7%。三是区内森林覆盖面积高达32.5%,林地面积648万公顷,是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和中西部结合的生态走廊,也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关键区。这些丰富的自然森林资源和水能资源无疑为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基础⑤。

3.2.1.2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个地区要以发展旅游业为支柱产业,不仅要拥有丰厚的物质资源,更要拥有深厚的精神文化,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鄂西地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被称为“中国三国文化之乡”的襄阳,早在1987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有文

①②

保继刚. 国家名义之下的旅游资源垄断与产权困境——以从化温泉风景区为例[J].地理科学, 2010(5). 李天元. 目的地旅游产品中的好客精神及其培育[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4). ③

张枝梅.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之研究[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④

于素梅. 体育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开发问题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 [EB/QL].http://baike.baidu. C.

9

化之邦,鱼米之乡美誉的荆州,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又是三国文化的发祥地,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120回中有70回提到荆州;这里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的故乡,是中国龙舟文化的发源地,一年一度的“中国荆州国际龙舟节”已成为荆州的特色文化品牌;有着“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的随州,便是炎帝神农文化的发祥地;恩施是古巴文化的发源地,还有享誉中外的中国道教第一山——武当山。有人形容:鄂西地区三国文化独领风骚,楚文化辉煌灿烂,炎帝神农文化源远流长,宗教文化博大精深,现代科技文化蔚为壮观;流传着“一鸣惊人”楚庄王,绝代佳人王昭君、圣人诸葛亮、炎帝神农等神话与传说;区域内拥有各类文化遗产8000多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40处。无不折射出鄂西地区文化的熠熠光辉。

四A级景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文化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世界级旅游资源0222040608010091057453416254753912237鄂西地区湖北省

图一 鄂西地区占湖北省旅游资源总量比例图

3.2.1.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丰富

鄂西地区不仅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更具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北省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据统计,这里居住着侗族、回族、土家族、苗族等28个少数民族,其中土家族、苗族为聚居,其他民族为散杂居。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体育运动形式,如蹴球、荡秋千、踩竹马、珍珠球、棉花球、板鞋、摆手舞、撒尔嗬等举不胜举。不仅如此,恩施州还保留着许多民间民俗节庆,“土家女儿会”被誉为“历史悠久的东方情人节”, 傩戏享有“祖国民族文化瑰宝”之美誉,一首龙船调更是唱响了世界;撒尔嗬等许多民间习俗舞也都被发展成为观赏新极佳的民族歌舞套餐和视听盛宴了。

10

8.33% 14.29% 10.71% 极具优势 有一定优势 说不清 不具备优势 66.67%

图二 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是否具有优势调查统计图

在对游客进行“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优势”调查结果(如图二)中可以看出,有66.67%的游客认为鄂西地区具有一定优势,14.29%的人认为极具优势,而认为不具备优势的仅占8.33%,由此可见,鄂西地区良好的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禀赋得到了游客的认可,这为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一定消费者基础。

3.2.2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劣势 3.2.2.1交通瓶颈制约

鄂西地区集中了“老、少、边、山、库”地区,虽然有着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但交通瓶颈制约严重。2010年12月,宜万铁路恩施段投入运行,虽然解决鄂西地区第一大交通难题,但交通瓶颈依然是制约鄂西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是景区公路等级低,到核心景区的高级公路少,游客往往要花大量的时间在路上,既增加了旅游消费,又游的不够尽兴,特别是恩施、宜昌、神农架以山地地形为主的地方,景区公路等级都不高,且路况很差,安全系数较低,景区与景区之间大都是“断头路”,“回头路”,很多游客游完一个地方,因为交通不便,便原路返回,走了“回头路”,游客回头路,是旅游规划大忌。

二是部分省际与县级之间的出口没有完全打通,没有形成快速通道对接。神农架到重庆、十堰到宜昌、十堰到神农架省际县际之间快捷通道尚未打通,邻省风景区客源因交通障碍很难流入鄂西地区。仅有的几个机场缺乏停降大型客机的条件,没有直飞国际航班,且与国内省会间的航班也较少,区域外的游客进出难现象严重。特别是神农架景区,因为不通铁路,所以一般到神农架旅游都要先从武汉到十堰,在从十堰搭四五个小时的车程再到神农架,而从宜昌到神农架也需要四个多小时,而神农架机场也尚未建成,交通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神农架客源。鄂西地区8个市州林区之间的快捷通道没有真正“圈”起来,缺乏十堰到神农架,宜昌到神农架之间的快速通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要真正“圈”起来,必须先建立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骨架网络。

11

3.2.2.2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水平不高

一是系统集成性不够,鄂西地区资源丰富,各个端出来都不错,是“名菜”,但是各资源之间缺乏系统集成,难以构成“盛宴”,没有构成系统化的旅游线路。二是生态体育旅游产品层次不够,开发规模小、缺乏深度开发(图三)。根据问卷调查分析,25.00%的游客认为现阶段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开发已具规模,58.33%的游客认为开发规模小,尚待进一步开发。从进行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结果得知,目前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仅能满足一部分以观光休闲为主要目的大众旅游者,主要项目也只是停留在如划船、泛舟、漂流、放排、垂钓等方面,而对于那些想体验刺激性强、参与性强的高端旅游产品的旅游者却没多大吸引力,缺少如悬崖跳水、攀岩、悬崖蹦极等高端生态体育旅游产品。个别地方或个别景点虽有开展但形成不了规模或不能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以神农架滑雪为例,神农架是当今世界中纬度地区唯一保持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其特殊的纬度、温度、湿度、海拔高度等条件,使神农架滑雪场的雪质接近欧洲阿尔卑斯山的雪质,但由于其缺乏深度开发、配套设施简陋、管理不善等原因,使得它虽然在自然条件上占优势但在接客量和知名度上远不及黑龙江亚布力滑雪场,而神农架的其他资源旅游也比不上湖南的张家界。还有恩施大峡谷、十堰武当山、宜昌三峡等景区都由于缺乏深度开发使得游者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游山玩水”,并不能真正“融”入其中,没有充分的发挥鄂西地区优越的自然优势;而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对其文化底蕴的开发及动静的结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无法满足游客的体验参与、感受少数民族风情的深层次需求。

图三 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开发现状调查统计图70.0开发现状调查百分比(%)60.050.040.030.020.010.0.0没有市场已具规模4.7625.0058.3311.90规模小、有待开说不清

3.2.2.3市场运作力低,资金匮乏

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这一重大战略提出以前,各个地区在对外宣传和策划上常常是单兵作战,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没有形成宣传合力,缺乏高水平的市场化包装和营销,导致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知名度不高。区域内盲目竞争,导致出现一方受益另一方亏损的现象,如目前,鄂西地区很多地方都开发漂流生态体育旅游,并推出了九畹溪漂流、柴埠溪漂流、神农溪漂流、清江漂流等,这种竞相开发的积极性固然值得保护,但

12

如果不实现差异化开发和集约式经营,结果未必能让人满意。景区政企不分、产权不分、政事不分,缺乏大市场、大旅游、大开放、大资源、大合作的理念,不利于市场化运作。整个鄂西地区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原因,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在国家建设投入中所占比重不足,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市场主体发育滞后,缺乏骨干龙头企业,体育旅游特别是生态体育旅游项目开发投入较小,运作水平低。

3.2.2.4体制机制性障碍明显

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虽然在近几年发展较快,但问题颇多。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同一城市的文化、旅游、农业、园林、工业等部门以及不同城市的相关部门往往都是各行其是,各自为政,整体观念模糊,同一景点多头管理,导致成本较高,难以实现协同发展。 二是内部产生盲目竞争,不利于鄂西地区整体力量的扩大。 随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工作的不断深入,一系列涉及到政策制度、社会制度、生活观念、意识形态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影响了鄂西地区整个旅游业合作的良性发展,暴漏了政府主导不力,没有很好的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区域内景区破坏严重,基础设施不足,诸如漂流之类的生态体育旅游项目带来很多安全隐患,大洪山旅游及温泉开发带来的生态影响等系列景区管理和环境保护问题尤为突出。

表1 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项目和配套设施能否满足游客统计表

人数 比例(%)

图四 游客对景区管理和服务满意程度统计图 11.90% 2.38% 能 4 2.38

基本能 22 13.10

一般 26 15.48

基本不能 92 54.76

不能 24 14.29

19.05% 很满意 比较满意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44.05% 22.62% 表1显示,在鄂西地区参加过生态体育旅游的游客中,认为景区生态体育旅游项目和配套设施能满足个人需求的仅占2.38%,而感到“基本不能”的游客达到了92人,占总数的54.76%,而对景区的管理和服务质量,感觉“一般”的占44.05%,“很满意”的占2.38%,满意的占22.62%,由此可见,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无论是景区项目、配套设施还是管理

13

和服务质量,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2.3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机遇 3.2.3.1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鄂西地区是优惠政策富集之地,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使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进入战略机遇期,特别是宜昌、恩施、十堰等地方,既能享受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还能享受少数民族地区政策、扶贫开发政策、三峡移民对口支援政策、南水北调工程扶持政策等等,这些优惠政策为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3.2.3.2“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受到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7年底,武汉城市圈被国家批准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形成了以武汉为中心城市的跨省市的区域性旅游组织体系,突出了武汉在全省旅游业发展中的龙头地位,也为鄂西地区个地市旅游景区提供了大量客源,加快了其旅游业的发展。 2009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在广泛调研,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武汉为龙头,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积极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实现两圈并进,双轮驱动”的“一江两圈”全省旅游发展战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总体目标是将鄂西圈建成国家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打造成为生态、文化、旅游和经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国家典范”,鄂西圈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构建为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契机。

3.2.3.3湖北省和国家旅游局及周边省、市旅游局达成了旅游合作协议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建设“两型社会”、促进中部崛起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国家旅游局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就加快湖北省旅游业产业发展达成协议。在国家旅游局的指导下,湖北省制定并实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配套改革旅游业专项规划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出台相应的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并支持湖北省制定特种生态体育旅游项目(如漂流、拓展、探险),重点支持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武当山国际旅游节、支持湖北开展生态旅游区、自驾车旅游区、历史文化旅游区;支持“一江两山”国际旅游目的地、恩施民俗风景区、荆楚神农文化旅游区等重大旅游资源整合项目的推进工作,并在这些方面的建设对湖北给予倾斜和支持。湖北省还与重庆市、山西省达成合作协议,共同解决旅游资源整合、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交通对接旅游市场管理等重大旅游问题。此外,湖北省旅游局还与挪威泰勒玛克郡就两地信息交流、推广两地旅游达成协议。毫无疑问,这些协议在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整合、开发与管理等方面都有利于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

此外,在经济全球化及湖北省对外开放程度逐步加大的背景下,鄂西地区将逐步形成以生态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为主的特色发展道路,顺应了世界产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形成了进入区外经济发展体系的良好机遇。

3.2.3.4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14

通过统计分析 游客对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景点了解程度(如图)可以看出,:知道1个生态体育旅游景点的占4.76%,知道2个生态体育旅游景点的占到了9.52%,知道3个生态体育旅游景点的占47.62%,知道4个生态体育旅游景点的占26.19%,知道5个以上生态体育旅游景点的11.90%。由此可见,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为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的后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宣传基础。

3.2.4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挑战

随着生态体育旅游不断兴起,全国各省市纷纷推出自己的招牌生态体育旅游产品,如黑龙江的滑雪、云南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环青海湖的自行车赛等,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由于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旅游起步较晚,体育旅游产业基础薄弱且缺乏核心竞争力,生态体育旅游产品集聚性又不强,品牌效应差,势必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重庆、张家界、武汉城市圈等周边地区发展相对较快,形成了对产业资源的吸引力,阻碍了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要素向鄂西圈的流动,由于部分生态体育旅游者自身环保意识差、景区管理不善等原因,生态体育旅游的深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鄂西地区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3.3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3.3.1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鄂西地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历史文化、生态、工程建设,地域民俗、区位五大资源优势。2008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做出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大战略决策,将其打造成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区域内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种类齐全,各市有许多相互交叉重叠的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构建。

3.3.1.1 宜昌市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15

宜昌市位于中国湖北省西部,长江三峡西陵峡东口,长江上、中游分界处,享有“世界之都”、“三峡门户,川鄂咽喉”、“湖北最佳旅游城市”、“三峡最佳旅游目的地”等多项美誉。宜昌生态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水资源和三峡风光独特。主要包括三峡大坝综合旅游区、三峡人家风景区、九畹溪漂流、清江画廊、三峡大瀑布风景区、车溪民俗风景区等,适宜开发漂流、温泉、徒步、潜水等生态体育旅游项目。现开发了垂钓、泛舟、漂流、温泉浴、探险等项目,具体资源概况如表2所示: 表2 宜昌市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类 型

陆地类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水体类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九畹溪 朝天吼 三峡人家风景区 清江画廊

漂流 帆船 乌篷船 乘船 放排

所在地

已开发的和适宜开发的产品

三峡大坝综合旅游区 坛子

岭 宜昌百里荒生态旅游景区 自驾游 徒步 爬山 骑马 等

山岳类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南津湾大峡谷 三游洞风景区 古潮音洞 三峡大瀑布风景区

探险 爬山 溶洞猎奇探险 地下瀑布探险 登山 探洞

农业类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民俗节庆类生态体育类资源

车溪民俗风景区 三峡人家风景区

宜昌 秭归县 车溪民俗风景区

农家乐(棋牌) 农耕稼作展示

中国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 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 土家歌舞 森林浴 悬棺

3.3.1.2神农架林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部边陲,因海拔较高,故有“华中屋脊”之称。神农架林区拥有当今世界中纬度地区唯一保持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是最富特色的垄断性的世界级旅游资源。主要景点神农架神农顶 、天燕原始生态旅游区、神农架红坪 、燕子垭、小龙潭野考站 、板壁岩 、神农架旅游滑雪场、神农架动植物标本馆、神农祭坛、大九湖 、龙门河国家森林公园 、神农架自然博物馆,适合开发探险、蹦极、攀岩、滑雪等生态体育旅游项目,现已开发了登山、滑雪、野考、探险、森林浴、温泉浴等项目,具体概况如表3所示:

16

表3 神农架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类 型

陆地类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所在地

神农架高山滑雪基地、坛子岭、送郎山、神农架大九湖国际狩猎场

水体类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武山湖 农门河国家森林公

温泉浴 划船 垂钓 游泳 探已开发的和适宜开发的产品 索道、登山 徒步 滑雪 山地自行车 探洞 自驾游 狩猎

园 沐浴瀑布 龙洞子瀑布 险 神农溪漂流 泛舟 九山湖

山岳类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天燕原始生态旅游区 燕子洞 猎奇探秘 探洞 爬山 小龙潭野考站 板壁岩

探险 野考 攀岩等

农业类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神农架土家民俗风情园、木鱼坪旅游开发区旅游生态农庄等

土家民俗展示、农家乐

民俗节庆类生态体育类资源 神农架神农(炎帝)祭园、塔坪山林 木鱼镇

祭祀朝拜、塔坪民俗村 神农祭坛

3.3.1.3荆州市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荆州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自古就有文化之邦、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又是著名的三国古战场。荆州市的景点呈一城三片的格局、即荆州古城、松滋洈水风景区、洪湖渔家度假区和石首天鹅洲麋鹿自然保护区,区内山清水秀、湖泊纵横。适合开发泛舟、划龙舟、赛艇、跑马、自驾游、潜水等生态体育旅游项目,已开发了垂钓 荡舟 划船、温泉浴等,如表4所示:

17

表4 荆州市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类 型

所在地

已开发的和适宜开发的产品

陆地类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荆州古城 太阳岛狩猎场 猕猴生态保护区

外环道跑马 驱车自驾游 徒步 狩猎

水体类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洪湖渔家度假区 护城河 三国公园 松滋洈水风景区

垂钓 荡舟 划船 渔家乐 温泉 游泳 赛艇 将军岩漂流 将军岩温泉

爬山 自驾游 山地自行车 猎奇探秘

山岳类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桃花山风景旅游区 天鹅洲湿地麋鹿自然保护区 颜将军洞

民俗节庆类生态体育类资源

荆州 关帝庙会 中国荆州国际龙舟节

划龙舟 荆州花鼓戏 玩龙灯 划采莲船 骑马射箭 中国荆州国际龙舟节

3.3.1.4恩施州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恩施地处湖北省西南部,是湖北省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多彩。自然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更为独特,近不久才发现的沐抚大峡谷是国家天然AAAAA级,悬崖绝壁完全是90° 垂直,最高的悬崖达到2300米,堪称世界一绝,许多中外有着慕名而来。恩施更是溶洞的海洋,龙麟宫、玉龙洞、黄金洞、朝阳洞,以腾龙洞为首的千百个溶洞群,给人类留下了神奇的地下迷宫。适合开发溶洞探险、高山蹦极、民俗传统体育、攀岩漂流等生态体育旅游项目,现已开发了漂流、闯摊、爬山、等项目,具体情况如5表所示:

18

表5 恩施州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类 型

陆地类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水体类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山岳类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农业类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民俗节庆类生态体育类资源

大水井、野三河、巴东神农溪等

利川腾龙洞、恩施龙鳞宫、恩施大峡谷等

芭蕉枫香坡、燕子坡立谷等

舍米湖摆手堂、彭家寨

漂流 帆船 乌篷船 乘船 放排 蹦极 跳水

探险 爬山 溶洞猎奇探险 地下瀑布探险 登山 探洞

所在地

已开发的和适宜开发的产品

齐岳山、鱼木寨 梭布亚 自驾游 徒步 爬山 骑马蹦极 屏山等

跳崖 等

农家乐 农耕稼作展示

儿嗬建始丝弦锣鼓、恩施土家女儿会

坪坝营、容美土司遗址、土家摆手舞、土家族撒叶恩施土司城、满山红纪念园、仙佛寺等

3.3.1.5荆门市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荆门市位于中国地理版图最中心的位置,历史悠久,各县市资源独特。京山县素有“鄂中绿宝石”的美誉;沙洋是湖北历史上八大重镇之一,被称为 “汉江明珠”、“小汉口”; 钟祥市乃“鱼米之乡”。主要景点有:明显陵、虎爪山、大口国家森林公园、大洪山、黄仙洞等,适宜开发攀岩、蹦极、探洞、自驾游、划船、垂钓等生态体育旅游项目,目前开发的有温泉浴、垂钓、游泳、探险漂流、泛舟、跳水等,具体概况如表6所示: 表6 荆门市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类 型

陆地类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所在地

虎爪山、大口国家森林公园明显陵、屈家岭文化遗址等、白鹿春景区、绿林、白云楼

水体类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山岳类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农业类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漳河风景区,汤堰温泉、莫愁

温泉浴 划船 垂钓 游泳 探已开发的和适宜开发的产品 登山 徒步 山地自行车 探洞 自驾游 狩猎 骑马等

湖景区、天河度假村 惠亭湖 险漂流 泛舟 潜水 跳水 太子山、大洪山、黄仙洞、空山洞、圣境山风景区 东宝区仙居、栗溪、马河等乡镇、娘娘寨

猎奇探秘 探洞 爬山 探险 野考 攀岩等

乡村游、农家乐 古民宅

19

3.3.1.6随州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随州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以“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而闻名海内外。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极为丰富:有着“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大洪山,山腰飞瀑布,山脚吐温泉;有着“人间瑶池”的白龙池;还有挂三潭的龙潭瀑布、黑龙飞瀑、玉龙温泉、西游记漂流、华中瑶池琵琶湖等等,适合开发爬山、攀岩、蹦极、铁索等生态体育旅游项目。已开发的项目有自驾游、漂流、划船、登山、瀑布探险等。具体情况如7表所示:

表7 随州市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类 型

陆地类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水体类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山岳类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民俗节庆类生态体育类资源

大洪山 两王洞 石林峰 宝珠峰 广水中华山 炎帝神农故里

世界炎帝神农寻根节、祭祀、随州花鼓戏、打锣鼓 溜索 探险、攀岩、蹦极等

所在地

炎帝神农故里、曾侯乙墓·编钟 千年古杏

白龙池/龙潭瀑布、黑龙飞

荡舟 划船 漂流 瀑布探险潜已开发的和适宜开发的产品 爬山 森林浴 自驾游 徒步

瀑、玉龙温泉、西游记漂流、水、跳水、温泉 游泳 赛艇 泛华中瑶池琵琶湖

舟等

3.3.1.7襄阳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襄阳是地处湖北省北部,是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主要景点有古隆中、华夏第一城池襄阳护城河、薤山、荆山自然风光、汉光帝刘秀故里白水寺等,适合开发自驾游、划船、潜水等生态体育旅游项目,目前开发的有爬山、森林浴、游泳、泛舟等项目,具体情况如表8所示:

20

表8 襄阳市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类 型

陆地类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水体类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山岳类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农业类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娘娘洞、鹿门、南避暑山庄”薤山

五山堰河乡村旅游区、王寨农业休闲观光园、青泥湾休闲农庄

民俗节庆类生态体育类资源

米公祠、汉光帝刘秀故里白水寺

庙会 襄阳花鼓戏、老河口丝弦、薅草锣鼓等

探洞 溜索 探险、攀岩、蹦极等

农家乐 农博馆 体验田间劳作 垂钓等

所在地

已开发的和适宜开发的产品

襄阳古隆中 关门峡原始森林 爬山 森林浴 自驾游 徒步 南河小三峡风景区 俨若平湖 鱼泉河漂流 仙女浴温泉太阳岛、鱼梁洲

荡舟 划船 漂流 垂钓、潜水、跳水、温泉 游泳 赛艇 泛

旅游度假风景区、襄阳护城河 舟等

3.3.1.8十堰市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十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上游,武当山北麓中低山区,汉江南岸,是华中、西南、西北三大经济板块的结合部。我国内陆山区唯一的国家级园林城市,更是一个旅游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而素有 “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的武当山便居于此。主要景点有武当山、丹江大坝、飞升崖、天柱峰、小太平洋、赛武当自然保护区、牛头山森林公园、伏龙山等,适合开发武术、温泉浴、森林浴、爬山、攀岩蹦极等生态体育旅项目,以开发的项目有登山、自驾游、垂钓、划船、武术等,具体情况如表所示:

21

表9 十堰市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类 型

陆地类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所在地

武当山、赛武当风景区、白杨坪生态旅游区、郧县地质公园、大川浪溪河、丹江口大坝风景区 赛武当东沟红色旅游区

水体类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郧西五龙河旅游区、月亮湖山庄旅游区、仙女洞、龙吟峡旅游区、郧西龙潭河旅游区、 金蟾峡旅游景区

山岳类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武当山风景区、房县野人洞景区、房县野人谷风景区、房县观音洞旅游区等

农业类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五山堰河乡村旅游区、吕家河民歌村旅游区、龙王垭观光茶园旅游区

民俗节庆类生态体育类资源

丹江口、武当山

三月三、九月九庙会、武当国际旅游节、武术交流活动 农家乐 农博馆、

荡舟 划船 漂流、瀑布探险 温泉 游泳 赛艇 跳水、犟河漂流

探洞 溜索 探险、科考、森林浴、攀岩等

已开发的和适宜开发的产品

爬山 森林浴 自驾游 徒步 山地自行车、登山,攀岩等

由此可见,鄂西地区各县市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且各具特色。但从开发的项目来看,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集中在简单的“休闲娱乐”“游山玩水”的项目上,无法使游者真正 “融入”其中,缺乏参与性强刺激性强的高端生态体育旅游项目。

3.3.2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3.3.2.1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导向的原则

旅游资源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同一旅游资源具有共享性和排他性,完全靠旅游市场机制无法解决旅游公共产品的供给,这就需要政府积极主导旅游基础设施,如旅游交通、旅游信息服务、旅游厕所等公共产品。旅游资源还具有跨地域性,牵涉面广,有的旅游资源跨越几个县(市)区,甚至是跨省,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会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单靠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也会力不从心,这就需要政府出面引导。鄂西地区在对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各市政府必须统一协调,在互利互惠、互相依赖的前提下,打破行政界限和地域界限,实现区域联合,有效地解决旅游资源和旅游管理中的一系列问题,形成资源合力,确

22

保旅游业有序地发展。然而,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光有政府主导还不够,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和竞争力确定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主体、规模和层次。由于市场需求经常变化,所以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时要具有前瞻性,要善于预测时常变化的趋势,使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适当超前。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应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资源优势,把各地区旅游景点组合成多样性景观,精心设计规划,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的旅游产品,提高鄂西地区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

3.3.2.2坚持突出鄂西地区的特色,打造品牌性原则

体育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和生态体育旅游的不断兴起,无疑给各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带来严峻挑战,鄂西地区如何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开发出一道特色之路,是现阶段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所面临的艰巨任务。鄂西地区在进行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要注意突出民族特色、努力反映当地文化、尽可能保持资源的原始风貌,满足游客的好奇心理。要以“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开发思想,避免简单雷同和低水平重复,打造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色品牌。突出鄂西地区的特色,第一是突出鄂西地区人与自然、鸟兽与自然和谐的特色,突出神农架原始森林、恩施大峡谷、利川腾龙洞、宜昌三峡等,充分展示鄂西地区山青水秀、雄险刺激的山水特色;第二是要突出鄂西地区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底蕴,尤其是突出三国文化、楚文化、炎帝神农文化、巴文化的文化渊源和文化交流;第三是要突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突出展示,土家族、苗族、侗族等的少数民族风情,充分展示土家女儿会、摆手舞、抢花炮、竹马赛龙舟等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旅游魅力;第四是要突出鄂西地区的优越的环境地理优势,突出天然的漂流、探险、攀岩场地优势,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享受到其他地区无法享受的惊险与刺激,共同营造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氛围和意境。

3.3.2.3坚持鄂西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

生态体育旅游着重在于“生态”二字,类似于“回归大自然的旅游”和“绿色旅游”,但又不是单纯的“回归”,也不是纯粹的“绿色”,它注重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生态体育旅游不仅使旅游者起到强身健体、美化心灵的作用,而且使旅游者自觉接受环境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因此,在对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生态体育旅游的规划者应研究生态体育旅游的承载力、控制生态容量、要促进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促进生物尤其是珍稀濒危生物的保护,促进水体污染的治理,促进大气环境和地质地貌保护。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主要以山水资源为依托,在开发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环境问题,这就要求开发者要力求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使生态体育旅游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保持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3.2.4坚持鄂西地区民俗文化的真实性原则

发展生态体育旅游的基本要求是保持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原味性。民俗文化作为生态

23

体育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在开发过程中更要注意民俗文化的真实性。一些旅游区为了追求利益,在开发民俗文化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时候采取了“舞台化”的表现手法,丢弃了民俗文化原本的精髓,也使得游客的体验停留在对民俗文化的表面参与上,未能真正体会其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无深度文化”的旅游,导致这些民俗文化所蕴含的文化本身在审美、精神需求等方面逐渐枯竭,最后被同化甚至消失。鄂西地区民俗文化底蕴丰厚,齐三国文化、楚文化、巴文化、炎帝神农文化于一家,又拥有湖北省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亦多姿多彩,在开发过程中,应不包装或少包装,将其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旅游者,使旅游者体会到诸多地地道道的文化内涵和少数民族风情,以此来提高该地区的市场竞争力。

3.3.2.5坚持鄂西地区资源共享,开放合作的原则

鄂西地区囊括湖北省八个市、州、林区,其中两个是省级副域中心城市,一个少数民自治州,一个神农架林区。区域内自然资源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体育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各市有许多相互交叉重叠的资源,在开发中要扩大鄂西地区对内对外的开发合作,对内是指区域内的八个市(州、林)区,每个城市都要找准各自的标准,明确自己的战略目标,加强城市间的相互沟通,在统一规划指导下,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将鄂西地区真正的“圈”起来,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共享;对外是指促进与武汉城市圈的融合互动,同时借助周边的省市资源(重庆、湖南、江西),真正做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形成大资源、大市场、大旅游、大开发的格局。

3.3.3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内容

在对鄂西圈资源禀赋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为了突现“一江两山”的资源优势,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遵循“双核三区四带六轴”的总体空间开发格局

表10 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空间格局表

格局 内容

由宜昌和襄阳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组成

双 核

“一江两山”自然生态体育旅游板块;荆荆襄随生态文化旅游板

三 区

十襄随汽车产业带、宜荆(门)电力化工产业带、荆荆襄随现代农业四 带

六 轴

三纵三横交通骨架,形成六条主轴线

三纵:随州-京山-潜江-监利-岳阳)线、襄樊-荆门-荆州线、十堰-宜昌-恩施线;

三横:(武汉-随州-襄樊-十堰线、(武汉)-荆门-兴山—(重庆线-武汉)-荆州-宜昌-恩施线

块;清江土(家)产业带、宜恩神特苗民俗生态类旅游板块

色生态产业带

24

3.3.3.1 三大生态体育旅游主题板块的开发内容

3.3.3.1.1 “一江两山”自然生态体育旅游板块开发内容

“一江两山”是指长江三峡、神农架和武当山。这一板块是以宜昌这一省域副中心城市为中心,十堰和神农架之间的区域构成的旅游板块,凸显的是鄂西地区丰富的自然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宜昌是世界闻名的水之都,应大力开发水上生态体育旅游项目,市内除长江清江外,还有99条小河流,主要景区有三峡大坝综合旅游区、坛子岭、 宜昌百里荒生态旅游景区、九畹溪、朝天吼、三峡人家风景区 、清江画廊、南津大峡谷等。现已开发的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有:漂流、划船、放排、泛舟、地下瀑布探险、清江闯摊、垂钓。应多开发一些如赛艇、潜水等刺激性强参与性强的水上生态体育旅游项目;神农架被誉为“华中屋脊”,是以森林探险和野考为主的生态体育旅游,主要景点有:神农架酒 壶坪、神农架滑雪场、天门垭、神农架旅游区 、神农顶、天燕原始生态旅游区 、燕子小龙潭野考站、板壁岩洞等,对于神农架的开发主要解决由旅游类型和旅游功能定位转换的问题,即由大众旅游向高端旅游转换,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参与旅游转换,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原始森林探险、野考、攀岩、蹦极等高端旅游产品;十堰以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自然风景区为依托,结合道教的人文历史,又有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加上汉民族文化的半坡遗址,因此开发时主要解决武术这一民俗类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传播问题以及其养生主题功能上,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武术、生态、养生、休闲、康辽等生态体育旅游产品链。

3.3.3.1.2荆荆襄随生态体育文化旅游主题板块开发内容

荆荆襄随生态体育文化旅游主题板块是以襄阳省副域中心城市为中心,荆州、荆门、随州之间的区域所形成的生态体育旅游板块。这一板块人文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和自然生态体育旅游都极其丰富,集三国文化,楚文化、炎帝神农文化于一体,又有荆州古城、松滋洈水风景区、洪湖渔家度假区、石首天鹅洲麋鹿自然保护区、大洪山、中华山、徐家河、封江等风景名胜旅游区享誉省内外。已开发的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有漂流、登山、探洞、自驾游、温泉浴、垂钓、登山、赛龙舟等等。在对于这一板块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以三大文化为背景,注重对体育文化产品的开发,如荆州的龙舟文化,主要解决载体和旅游产品创新等问题,依托春秋战国故事、三国故事、隋朝故事的发生地开发建设体育文化新型旅游产品,并整合各文化资源,建设文化博物馆。

3.3.3.1.3清江土(家)苗民俗生态类生态体育旅游板块

清江土(家)苗民俗生态类生态体育旅游板块主要是指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长阳县、五峰县之间的区域所形成的生态体育旅游板块。这一板块主要是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为主,加以集雄、险、奇、幽、秀为一身的自然地理环境享誉全国。少数民族在此聚居,依次为依托开发板鞋、抢花炮、棉花球、蹴球、踩竹马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以土家女儿会、土家摆手舞、撒尔嗬、侗族三月抢花炮节等为依托开发民俗节庆类生态体育旅游;以沐抚大峡谷、梭布垭石林、利川腾龙洞、恩施龙鳞宫、巴东神农溪、清江闯摊为依托开发登山、漂流、蹦极、溜

25

索、探洞等自然生态体育旅游;以土家苗家“农家乐”为依托,开发少数民族民俗游,开发“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吃农家饭”的新型农业生态体育旅游。在开发过程中主要解决可进入性问题,扩大现有景区的规模建设和相关辅助景区的建设,形成独具特色民俗风情生态体育旅游产品链。

3.3.3.2 六大生态体育旅游功能区

3.3.3.2.1将宜昌建设成以长江三峡风光为主的生态体育旅游区

根据宜昌市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概况和已开发的项目分析,这些项目的特点主要是游山玩水,重在欣赏,这与国内其他地区旅游没多大区别,显示不出宜昌的自然资源,因此在开发时应对这些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比如开发一些刺激性强、参与性强、又能突出宜昌地理环境资源优势的产品,如,在屈原故里开展赛龙舟,在九畹溪漂流的基础上开发瀑布蹦极、在三峡大坝乘船的基础上开发游客潜水等高端的专业的旅游产品。2011年11月,三峡大坝被纳入全国红色旅游景区,三峡大坝是新时期红色旅游的典型代表,它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在水利事业上取得的辉煌成就,是民族复兴的标志。将三峡大坝开创性的纳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能够让更多的人走进三峡大坝,能促进动宜昌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

3.3.3.2.2将十堰建设成观光体验生态体育旅游区

根据十堰市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概况和已开发的项目分析,将十堰建设成观光体验生态体育旅游区。其中武当山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道教名山和武当拳发源地,对于十堰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以武当山为依托,开发武当山的特色产品,如三月三、九月九的庙会节庆、道教文化、武当山国际文化旅游节、以及武当山镇每年举办的武术交流活动等,这些产品的开发能有效的解决武当山武术的传播问题,更能发挥武术的养生功能,形成武术、生态、养生、休闲、康辽等生态体育旅游产品链,增强游客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3.3.3.2.3 将神农架建设成森林探险生态体育旅游区

神农架林区拥有当今世界中纬度地区唯一保持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是最富特色的垄断性的世界级旅游资源。根据神农架林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概况和现已开发项目情况分析,神农架林区在今后的项目开发中,应充分发挥神农架林区独特的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多开发如原始森林探险、“野人”科考、野营、悬崖攀岩、蹦极等高端生态体育旅游项目,将神农架建设成森林探险生态体育旅游区。

3.3.3.2.4 将荆州、荆门和襄阳建设成楚文化三国文化生态体育旅游区

荆州、荆门和襄阳这三大城市虽属不同行政区域,但都是三国文化源与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根据各地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概况和现已开发项目情况分析,在以后的开发过程中要突出三国文化和楚文化,对已有的产品要进行创新开发,如可以在三国故事、楚国故事上做文章,突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开发出具有吸引力的生态体育旅游项目来,将荆州、荆门和襄阳建设成楚文化三国文化生态体育旅游区。

26

3.3.3.2.5将随州建设成炎帝神农故里生态体育旅游区

根据随州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概况和现已开发项目情况分析,随州的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应突出随州作为华夏始祖炎帝神农诞生地的优势。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炎帝神农诞辰日,有大量的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寻根祭祖;城西墩擂鼓出土大型整套编钟等,为随州市打造炎帝神农故里生态体育旅游区提供了重要载体,因此在开发中,应整合炎帝神农文化和编钟文化资源,在现有的炎帝神农故里景区建设的基础上,增加编钟的内容,将景区祭祀、拜谒、旅游等功能于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体育旅游区。 3.3.3.2.6 将恩施建设成少数民俗生态体育旅游区

对于恩施州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在开发时应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特色的优势,以民俗类生态体育旅游资源为主,自然生态体育旅游资源为辅,如多开发侗族抢花炮、蹴球、踩竹马、打陀螺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将少数民族的民俗节庆也作为开发对象,如土家女儿会等;对已有的自然生态体育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如沐抚大峡谷,开发不仅仅停留在游者观光欣赏、徒步、登山上,应结合其资源天然优势,打造自然攀岩、蹦极等参与性极强的生态体育旅游项目。

3.3.3.3 积极开发专题生态体育旅游

专题旅游是为满足某些特殊兴趣和爱好的游客而举办的具有特定内容的旅游项目,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各旅游东道主为了迎合游客求知、求新、求奇的心理需求,想方设法挖掘游览内容,不断推出标新立异的专题旅游。综合分析鄂西地区的自然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可作以下专题生态体育旅游开发:

养生康体专题生态体育旅游:如武当山、大洪山、清江、神农架、恩施摆手舞、乌林温泉、玉龙温泉等;

科普探险专题生态体育旅游:如九畹溪、利川腾龙洞、恩施大峡谷、梭布亚石林、鹤峰燕子坡立谷、神农架原始森林、三峡大瀑布探险、远安冰川纪石林地质公园等;

现代生态农业观光体验专题旅游:当阳、五峰、枝江、秭归、老河口、钟祥、鹤峰、洪湖等;

土家民俗风情专题生态体育旅游:摆手堂、鱼木寨、大水井、唐崖土司城遗址、容美土司屏山爵府、恩施女儿会、武落钟离山等;

大型节庆专题生态体育旅游:荆州龙舟节、长江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武当国际武术节、三峡国际旅游节、随州编钟音乐节、神农架高山杜鹃节、炎帝神农祭祖节、恩施国际摆手节;

古人类起源探索专题生态体育旅游:如郧阳人头颅化石遗址、建始直立人、神农架野人、巴东步氏巨猿、长阳人等;

27

3.3.3.4 优化设计精品生态体育旅游线路

优化的生态体育旅游精品路线是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

内容,也是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条件,好的体育路线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在设计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线路时,要结合鄂西地区具体情况,充分利用鄂西地区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将“生态、文化、旅游、体育”于一体,设计出更多精品生态体育旅游线路。重点突出长江三峡、少数民族风情、世界文化遗产、神农架林区及三国文化楚文化等内容:以宜昌为中心,设计长江三峡精华两日游;以宜昌、神农架、十堰为中心,设计一江两山五日游;以荆州、襄阳为中心,设计荆襄文化五日游;以荆门、十堰为中心,设计双世界文化遗产三日游;以十堰、神农架为中心,设计神农架原始生态三日游;以宜昌、恩施为中心,设计少数民族风风情三日游;以宜昌、荆州、襄阳为中心,设计三国文化两日游。如表9所示:

表11 鄂西圈精品线路设计一览表 精品线路名称 长江三峡精华

两日游

一江两山 五日游

荆襄文化五日游

双世界文化遗产

三日游

神农架原生态风光

三日游

少数民族风情三日游

三国文化两日游

宜昌—荆州—襄阳

宜昌—恩施

十堰—神农架

宜昌—神农架—十堰

荆州—荆门—襄阳—随州 荆门—荆州—襄樊—十堰

中心城市 宜 昌

途经景点 葛洲坝—长江三峡— 高峡平湖—三峡大坝

葛洲坝—长江三峡—三峡大坝—高峡平湖—神农架林区—燕田景区—神农博物馆—房县温泉—丹江口水库—武当山

荆州古城—熊家冢楚墓—明显陵—漳河景区—大洪山—襄阳古城—古隆中—炎帝神农故里

明显陵—漳河—荆州古城—荆州博物馆—古隆中—襄阳古城—武当山

武当山—神农顶—燕子垭—神农架酒壶坪— 神农架滑雪场 —天门垭神农架旅游区—武山湖 —农门河国家森林公园—九山湖天燕原始生态旅游区 —小龙潭野考站— 板壁岩

柴埠溪大峡谷—清江画廊—清江闯摊—恩施土司城—沐抚大峡谷—梭布垭石林—宣恩平坝营—巴东神农溪

屈原故里—猇亭古战场—关陵—关帝庙—荆州古城—古隆中—襄阳古城

28

3.3.4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构建 3.3.4.1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概念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是指将体育旅游资源转化为体育旅游产业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式的总和,是休育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在时间过程和实现方式上最一般特点及其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①。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来源于众多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因此,笔者认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是指开发主体为了更好的利用生态体育旅游资源,使之产生一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而将生态体育旅游资源转化为体育旅游产业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式的总和。

3.3.4.2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构建

对于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本文借鉴周立华在《体育旅游资源“多类多元”开发模式构建》(北京体育大学学报)②一文中所提出的“多类多元”的开发模式,结合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实际,其开发模式如图所示:

旅游加体育模式 产业类 体育加旅游模式 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专项性开发模式 资源类 组合性开发模式 附带性开发模式

3.3.4.2.1产业类开发模式

(1)“旅游加体育”开发模式

旅游加体育开发模式就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开发生态体育旅游产品。这类开发模式要求开发主体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的条件,寻找旅游与生态体育的结合点,并以此为切入点来开发生态体育旅游产品,增加旅游活动的内容,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类开发模式的开发措施主要是,扩大景区建设规模,增加体育设施

①②

周君华,孙涵, 生态体育资源开发及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基于山东省的实证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7). 周立华.体育旅游资源“多类多元”开发模式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0).

29

投资。目前,鄂西地区以旅游为依托开发生态体育旅游的产品有九畹溪漂流,神农架滑雪、神农架原始森林探险、柴埠溪大峡谷、利川腾飞龙洞、三峡大瀑布探险等等。

(2)“体育加旅游”开发模式

体育加旅游指以体育资源为依托开发生态体育旅游产品,既充分利用体育竞赛、表演或民俗节庆活动,扩大宣传提高规格,吸引更多的旅游观摩者,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还要加强城市管理和规划,尤其是该举办地旅游景点的规划与建设。通过对体育赛事的形象背景、文化氛围、体验性体育旅游活动的策划等,能让观众亲身参加体验性体育活动,并融入其中,给旅游者带来视觉、听觉、触觉的全方位冲击。目前,鄂西地区开发出的这类产品主要有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攀岩、山地自行车、国际武当武术节、荆州龙舟节、恩施摆手节等。

(3)从专家问卷和访谈结果看

统计专家对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应走怎样的产业模式,结果如图所示:认为以生态旅游资源为依托,开发生态体育旅游产品旅游+体育模式的专家占55.88%,认为以体育资源为依托,开发生态体育旅游产品体育+旅游模式的专家为23.53%,主张两者平衡发展的为11.76%,选择其他发展模式的为8.82%;而对专家访谈笔录进行统计发现,有73.33%的专家认为应走旅游+加体育的开发模式,,13.33%的专家认为应走体育+旅游的模式,而认为两者平衡发展和认为应选择其他模式的专家都为6.66%;综合上述调查结果和鄂西地区实际资源特点,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应选择旅游+体育的产业模式,充分发挥鄂西地区自然人文资源丰富的优势,多角度、多方位的对鄂西地区的生态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3.3.4.2.2资源类开发模式

30

(1)专项型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专项型开发模式是指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是指以某一种体育旅游产品为开发目标,将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成惟一的旅游吸引物,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就是奔着这一吸引物而来。目前鄂西地区这类生态体育旅游资源产品有九畹溪漂流、清江闯摊、神农架探险、恩施大峡谷等,人文资源类有荆州古城、荆州龙舟节、恩施女儿会、武当武术等生态体育旅游产品。 (2)组合型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组合性开发模式是指在整合资源开发过程中,体育资源不具有独占地位,而是和其他旅游资源相互配合,与其他产品相融合的开发模式。这种开发模式,主要是针对体育资源较为丰富、同时又有优越自然条件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区,旅游者前去游览不仅仅是为了参加当地的体育活动,更是为了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体验当地浓厚的民俗文化,如鄂西地区的武当山、恩施大峡谷、宜昌三峡、荆州古城等等,开发工作应着眼于整合资源优势,规划“生态体育旅游”专线,做到体育与旅游产业的捆绑互动,协调发展。 (3)附带型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附带型开发模式是指在一般旅游活动中附带介绍体育知识,旅游过程中或结束时观看体育表演,或参加体育娱乐等活动。附带型开发模式与组合型开发模式有些类似,只是体育在组合中所占的份量较小,只起附带作用。比如,去恩施土家族地区旅游,导游在在讲解过程中,参杂一些民族传统体育知识;或到三国文化楚文化发源地旅游,导游渗透对某些文化遗址所拥有的体育文化内涵的讲解;或是到武当山参与武术的学习与表演等等都属于附带型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4)从专家问卷和访谈结果看

统计专家对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应走怎样的资源模式,结果如图所示:认为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走专项性体育旅游开发模式的专家44.12%,认为走组合性开发模式的专20.59%,认为走附带型开发模式的专家为20.59%,认为走组合型开发模式的专家8.82%,而对专辑访谈笔录统计发现,有60.00%的专家认为应走专项型开发模式,20.00%的专家认为应走组合型开发模式,有13.33%的专家认为走附带型开发模式,认为选择其他模式的专家6.66%,综合上诉调查结果和鄂西地区目前生态体育旅游开发现状,笔者认为应走专项型生态体育旅游的资源开发模式,开发出更多参与性强、刺激性强的高端

31

图七 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资源模式图8.82%26.47%44.12%专项型开发模式组合性开发模式附带性开发模式其它20.59%生态体育旅游产品。

3.3.5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主体

图八 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开发主体统计图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40.5% 22.1% 14.4% 12.8% 10.3% 企业政府合作开发 鄂西地区体育局 鄂西地区旅游局 鄂西地区市政府 国家一些企业

通过专家和游客对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调查统计分析(图八)认由国家一些企业负责开发的有10.3%,认为由鄂西地区市政府负责开发的有12.8%,认为由鄂西地区体育局开发的有14.4%,认为由鄂西地区旅游局负责开发的有10.3%,认为由鄂西地区旅游局负责开发的有22.1%,而认为由企业政府合作开发的达到了40.5%。结合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结果得出,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应由企业和政府合作开发,这样既能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挖掘企业资金,促进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业又快又好发展。

3.4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管理研究

生态体育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之间的矛盾是生态体育旅游开发的根本性障碍,具体体现在对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外部不经济问题,比如分散的管理机制障碍、思想观念落后障碍以及高利益、高消费、高污染的粗放型开发方式障碍等等,导致一些旅游区管理混乱,资源遭受严重的破坏。因此,按照生态体育旅游发展规律的要求,对生态体育旅游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是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3.4.1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管理体系中的管理主体

根据生态旅游和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可知,一个地区要发展生态旅游,最根本的保障是首先要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其次是要对这些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和有效的保护,换言之就是要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而在旅游区资源管理体系中占主体的无非就是政府、开发商和经营商、旅游者、当地社区。因此,笔者从这四个主体维度进行探讨,以期能对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管理提供参考。

3.4.1.1政府

在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这种主导作用体现在政府的行政管理上,即依靠各级各类行政机关的权威,采用下命令、发指示、定指标等手段来对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实行系统的行政管理。由于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绝大部分中要以自然资源为依托,这些自然资源大多属于国家财产,因此,政府对生态体

32

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也属于一种公共管理,那么政府在生态旅游源开发管理中就应该体现其主导作用,制定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管理的相关政策,如鄂西地区各县市在土地利用、招商引资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等,政府的这种主导作用是在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下进行的,体现的是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的行政管理除了下命令、发指标等刚性手段外还包括对外宣传、人才培训、经营指导、信息提供等柔性手段,如以湖北省委宣传部牵头的旅游宣传工作便是最好的体现。此外,政府还可通过经济管理手段、教育管理手段和法律管理手段对生态体育旅游资源进行管理。

3.4.1.2生态体育旅游经销商和开发商

旅游业的开发商和经销商通过对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使其产生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而旅游业的经营者则可以通过对旅游资源的经营管理,扩大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在旅游过程中,旅游经营者主要是向游客提供“游、食、住、行、娱、购”全方位的服务项目,其中具体项目包括管理收入,如门票类收入,还包括经营收入,如饮食类收费等。而生态体育旅游跟单纯旅游比起来,更突出一个“娱”字,因此还有多种管理收费,也可以说是对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有偿收费。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属于高品位资源,并且有些生态体育旅游产品对专业技术也有较高的要求,需要经营者在技术、安全上的服务,对于一些知名度较高的产品,经营单位和个人还可以借旅游资源的品牌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获得直接或间接利益。比如鄂西地区一些攀岩跳水的景点,都配有技术指导员和安全急救员等,因此开发商和经销商可协同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机构制定一些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有偿使用费以及技术指导费等方面的章程,设置专门机构负责征收工作。

3.4.1.3旅游者

旅游者是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对旅游区环境保护这方面。旅游从业者和旅游者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管理的主体。旅游从业者是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管理的经营者、组织者、管理者,他们的保护意识与生态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息息相关。旅游者是参加生态旅游活动的主体,他们的保护意识对生态旅游资源有直接影响,旅游者合理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可以减低对脆弱旅游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因此,生态体育旅游者应注意环境文明的指示牌与废物收集系统,注意在门票、导游图、导游册上添加的环保知识和注意事项,通过提高自身的修养与素质来进行对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有效的保护。

3.4.1.4当地社区

生态旅游管理中的社区参与是指当地居民长期参与游览当地自然生态、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开发、经营和管理。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社区参与作为检验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标准。国外学者 Robert H.Horwich等也指出:生态旅游必须考虑社区的参与,将当地居民作为合作者,还强调当地居民必须成为环境保护的倡导者、管理者和监督者,参与到旅游产品设计、规划、实施等工作中来,并使居民在保护和社区发展中获利,只有通过支

33

持社区的发展,才能实现对当地以及整个生态环境和文化的保护,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大多是在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通过社区参与,当地居民可以直接从事各种旅游经营和管理活动,他们可以直接从中获利,还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实现真正的“旅游扶贫”;大多数的旅游者,都希望体会到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氛围,真正融入到当地的民俗风情中,只有社区居民真正参与到旅游开发与管理中,展现本民族的独特的习俗和生活方式,才能给旅游者深刻、真实的感受,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当地居民参与旅游的建设和经营管理工作中来,就使他们从消耗资源维持生计转向从事旅游资源开发管理的工作中来,有效的解决了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工作中存在着的资源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另外,社区参与还可以为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利益。

3.4.2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管理内容

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是鄂西地区发展生态体育旅游业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离开高品位、特色突出的生态体育旅游资源,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开发主体必须认识到,对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必须进行科学的有效的管理,才能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民族文化。对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涉及到对物、对人、对组织三大方面的管理。对物即对生态体育旅游资源自身的管理;对人即对生态体育旅游者、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社区居民的管理;对组织的管理即对生态体育旅游企业的管理。

3.4.2.1对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自身的管理

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是生态体育旅游开发最基出的条件,因此在进行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管理过程时,首先要注意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对生态体育旅游资源进行的开发管理,以便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旅游业赖以生存的资源基础。对于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整个开发过程,笔者将其分为开发前、开发中和开发后三个阶段过程。 (1) 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前的管理

由于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大多是以自然资源为依托而进行挖掘开发的产品,在开发时必然对自然系统有一定的损害,因此在开发前应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生态体育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进行产品开发前,都要进行资源调查、环境质量检测、游客数量与需求变化以及资源开发状况等方面的工作,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到一些相关信息,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管理系统就是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评价、预测、控制的管理决策系统,该系统可以随着资源开发的深入以及新资源的创新而及时更新系统数据,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二是要深入科学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科学的论证、评估和规划,在此基础上科学的确立景区景点接待量的上限和下限值,在技术和资金保障的前提下,选择有利时机介入旅游资源的开发。 (2) 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管理

在对现有的生态资源开发时注意保持原有的资源和特色,必须严格按照规划文本的要

34

求进行开发,严禁在开发强度上超过资源环境的承载量及容量,对脆弱性较强的旅游资源要慎重开发,切忌没有经过科学规划和可行性研究就乱建乱构筑,要杜绝开发性破坏;对己遭破坏的可再生生态旅游资源,应给予一段时间让其休养生息,如森林、草原等应该利用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草)等工程进行恢复。对山体、地形地貌、洞穴等一经破坏根本不能恢复且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不可生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要慎重开发;对于年久失修和破坏严重的宗教寺院、文物古迹等要进行“修旧如旧”的修缮,对太和宫等历史、艺术和观赏价值颇高的文物古迹,要保持其特有的建筑风貌和文化品位,对恩施土苗民俗风情要强调保持原汁原味和独特的少数民族氛围。 (3)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后的管理

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后,要按照旅游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开发前的总体规划并结合开发利用现状,对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状况进行审计;适当控制生态体育旅游活动项目,特别是能到致空气、水体等环境污染的项目,如宜昌三峡的摩托艇、乘船等项目,还要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在鄂西地区选择合适地点建立旨在加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管理的研究站,其开展的工作主要有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研究策略等,对所开发的生态体育旅游资源进行跟踪观测和研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4.2.2对生态体育旅游区相关人员的管理

3.4.2.2.1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

旅游企业从业人员主要是指旅游经营者、管理者以及导游等,但在生态体育旅游中还包括技术指导员和安全员。鄂西地区的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基本上还处在起步阶段,游客量在不断增大,新的生态体育旅游资源也在不断被开发开放,所以对旅游从业人员的需求不仅在量上有所增加,对于其的素质文化要求也有所提高,生态体育旅游不同于自然旅游,它还要求导游拥有丰富的专业的体育知识,要求技术指导员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一定的解说能力,要求安全员具敏锐的观察力等,因此,为了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更好的开发和利用,相关部门和企业必须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3.4.2.2.2对社区居民的管理

社区居民是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一类重要主体,但由于居民自身文化等因素影响,目前鄂西地区社区居民参与区内旅游资源的程度很低,更别说参与到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中来,大多数只参与一些基础劳务工作(清洁员、看护员等),很难参与到生态体育旅游管理和决策中来,从中获得的经济效益也很少,并且居民参与程度和自身贫富程度成正比,出现了一种“抑贫济富”的现象,与“旅游扶贫”的发展理念相违背。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关知识培训、资金投入)以一种公正公平的方式让社区居民真正参与到资源开发规划和管理决策中来,加大社区居民的就业率和参与率,建立良好的社区关系。此外,在社区建设和发展中,还要加强社区居民的环境意识,努力提升居民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建立良性的社区经济发展机制。

35

3.4.2.2.3对生态旅游者的管理

对旅游者的管理直接影响到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如对旅游人数的控制,旅游者自身合理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也能减轻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游客管理的核心工作是引导,在景区内部既要让游者参观到景区景点的精华,也要让游者体验到生态体育旅游的惊险刺激,又要有可行的游客疏散通道和游客分流办法以及意外救护措施,利用可行的调控措施来控制景区游客活动带给环境容量的压力和保证游者的人身安全;建立相应的解说系统,提醒游者保护环境卫生、安全注意事项等,特别是危险性高、专业性强的生态体育旅游项目,可制定便携式相关技术操作和注意事项的出版物,方便游客携带和浏览;在景区建立路牌示、景区牌示、服务牌示等;实施奖惩措施,对自觉保护环境的又可实行奖励,对破坏环境的游客实行惩治,特别推行是经济奖惩手段。

3.4.2.3对旅游企业的管理

随着鄂西生态文化生态旅游圈建设的不断完善,鄂西地区的旅游业日益壮大,生态体育旅游也不断受到游客青睐,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由当初单纯的游山玩水发展到游客真正的“融入”其中,因此对旅游基础设施、旅游资源和项目有了更高的要求。景区企业是接纳生态体育旅游者的基本场所,景区企业的管理机制影响到到旅游者的满意程度。在加强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时,各景区根据自身其身情况加大本景区的王牌景点建设或是王牌项目的建设,如九畹溪漂流、武当山武术、沐抚大峡谷探险等,旅游企业经营着要引进先进的生态体育旅游项目的技术和方法,不断完善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管理机制;对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各个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评价,把因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生态标准”允许的范围内 ;广泛引进体育专业体育人才,设置专门的动作技术管理机构,提高生态体育旅游的服务质量。

3.4.2.4对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分类管理

由于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本身的复杂性和范围的广泛性,为了对其进行有效的利用、开发和保护,对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分类保护是必要的,同时,对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分类有多种多样的方法,本文采用刘凤元在《生态体育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一文中对生态体育旅游的分类方法。 3.4.2.4.1山岳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山岳生态体育旅游项目主要包括攀岩、蹦极、定向越野、山地探险、探洞等,这些项目都是以山岳生态旅游资源为依托,山岳生态旅游资源是稀缺的,一经破坏便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目前鄂西地区山岳类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管理上存在体制不顺、规划无序、产权不清、法制建设落后等问题,对这类资源的破坏主要是来自建设性的破坏和旅游者的污染,对于这类资源的管理重点要是科学规划,杜绝无规划无设计的乱建设现象,要以保护为主的原则,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协调的原则,将人为破坏降到最低,鄂西地区各省市之间应加强合作,互相配合,已达到最佳利用和保护。 3.4.2.4.2水体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36

水体生态体育旅游项目主要包括,划船、漂流、赛艇、泛舟、放排、温泉、游泳、潜水等。这些项目都是以水资源为依托,对这类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管理主要是防止污染,保护水源。水体资源的污染主要是工业污染和生活用水的污染、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生活垃圾的污染,因此在水体生态体育旅游区(如宜昌三峡),在其上游区应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净化生活用水,促进水体的自然循环,保护水质;还应防止因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给居民和旅游者讲授节约用水,保护水源等知识;此外,还应将水体资源和环境、生物、人文建筑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注意生态和谐和审美和谐,是资源环境融为一体,和谐发展。 3.4.2.4.3陆地生态类体育旅游资源

陆地类生态体育旅游项目主要有山地自行车、自驾游、森林探险等,这类项目主要是对进入区大气污染和环境污染,管理重点是检测环境容量,控制进入车辆数和旅游者人数,将此类旅游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游客的生态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开发生态体育旅游资源、产品、组织旅游线路。 3.4.2.4.4农业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农业类生态体育旅游主要是指农业生态体验,如自驾农耕、农家乐、垂钓、到果园攀摘瓜果等。管理重点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破坏;此外还应测定容量,防止过度接待。

3.4.2.4.5科普文化生态体育旅游

科普文化类生态体育旅游主要包括科普建筑(如三峡大坝、葛洲坝参观)和民俗文化类生态体育旅游(如三国文化、少数民俗风情等)。对科普建筑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保护主要是文物建筑及其环境的保护,在城乡规划中预留生存空间,在旅游开发中注意容量限制;而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遵循文化演变规律,发展生态旅游标准来进行文化嫁接和文化保护,其中物质民俗需要防止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行为民俗、精神民俗需要继承发展,要保护好节庆文化的象征物,使节庆活动得到外来游者的认可,形成品牌,如三峡国际龙舟节、武当山武术、恩施女儿会等,要防止节庆活动过渡商业化和低俗化。

3.4.3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管理组织形式

旅游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是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而科学的旅游资源管理的组织形式又是实现旅游资源开发和永续利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有学者提出风景旅游区应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将其交由企业进行市场化运营,并通过对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分析论证了这种组织形式的合理性。如太湖源、碧峰峡等景点将经营权不断的拍卖出去,张家界、黄山等遗产资源也引入市场机制先后挂牌上市,值得肯定的是,这种经营意识突破了传统管理意识和管理体制,但这种纯商业化经营必然因其垄断性而伤害游客的正当利益。总结国内外风景名胜资源管理组织形式,笔者认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管理机构+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管理专家+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投资运作公司”模式比较适合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该形式指的是在旅游资源管理机构在明确主导的前提下,在旅游

37

资源管理专家技术支持下建立旅游资源投资运作公司,重点实施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管理工程产品,开展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管理活动。

在该形式中,旅游资源管理机构应发挥行政管理部门在旅游资源开发管理中的协调功能,改变目前旅游资源管理方面的薄弱、资源管理手段落后、发展的整体协调性和规范性不够的局面,并加强资源管理工作,建立高度统一的、有权威的管理机构加强规划与管理。多头领导、条块分割,不能形成统一有效的规划和管理机制,是长期以来阻碍鄂西地区全面展开开发保护工作的重要原因。经过对鄂西地区各个市、州、林区各景点的管理体制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以各市为单位,建立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机构。这个机构要做到责任、权力和利益相结合,人力、财力和物力相匹配,并要做到规划、建设、管理相衔接。建立起统一的纵向分级管理体制,设在风景名胜区内的所有单位,除各自业务受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外,都必须服从管理机构对景区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也就是把鄂西地区8个市州林区资源管理管理委员会建立为相对独立的、享有市级政府职能的权威机构,全权负责对该市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最后,鄂西地区8个市州林区的旅游资源管理机构都归湖北省资源管理机构统一管理,统一协调。

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管理专家由资源专家和体育专家组成,主要职责是对有关旅游资源管理现状的信息收集、评价分析和报送反馈工作,对上是对旅游资源管理机构提供决策依据,深入基层对旅游资源管理机构制定的规划和保护方案进行科学论证,对下为旅游资源投资运作公司提供技术指导。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投资运作公司主要职能是协助旅游资源管理机构搞好资源管理工作,制定各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操作规程,按照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特色进行内部整合并协调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和其他旅游资源之间的关系。

省旅游资源管理机构应充分发挥其调控职能,对旅游资源的管理起到总体导向的作用,制定旅游资源管理规范、资源管理发展规划和标准,建立资源管理协调、规划制约机制及相关的政策引导机制。这样可以有效遏制因缺乏权威、统一、有效的管理部门而出现各市州林区资源管理一盘散沙的现象,确保资源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38

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资源管理规划局 调查景区资源现状,上报管委会 资源管理专家 旅游投资运作公司 各市(州、林)区管委湖北省资源管理委员会 深入基层,对相关方案进行科学论证 制定各旅游资源操作规程 得出结论,提出措施建议反馈给管委会 负责资源开发保护工程的实施 加强旅游资 护源管理保规划 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管理组织形式图

3.5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对策

3.5.1制定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发展远景规划

在对神农架、武当山调研时,罗清泉明确提出了“保护第一、合理开发、科学规划、永续利用”“十六字原则”,并着重强调规划是关键,规划的层次和质量决定旅游创建工作的档次和水平。我们在进行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做到规划先行,用科学的规划来指导我们的实践,要在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旅游资源特点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起点编制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要注意把总体规划与重点建设规划、专项规划结合起来,总体规划管原则,相对宏观一些,同时要有高水平的专项规划来支撑。

鄂西地区作为一个省域区域,想要充分发展生态体育旅游业,必须作出总体开发规划,这就要求鄂西地区各地市必须加强合作,对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发展做出整体规划,各地市在整体规划的指导下,结合各自范围内的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做出详细的规划,规划要突出特色、各地的特色不同,要打好自己的牌,要张扬个性、准确定位、适度超前,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分阶段的有序进行。要强化规划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维护规

39

划的法律地位和权威性,市规划的指导作用和规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这样可以明确鄂西各地区目前及未来生态体育旅游业发展的步骤和目标,为湖北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发展规划要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并围绕该规划目标进行制定。该规划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将鄂西地区建成以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为核心,生态型工业、农业及城镇、乡村健康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建成国内外知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为实现这一目标,各地市和各部门间要打破行政界限进行具体规划,一方面要制定整个阶段发展计划划和长远发展计划,明确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另一方面要在生态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产品开发统筹,旅游企业跨市合作,旅游景点及旅游产业链跨省连接或延长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划。鄂西地区各地市政府要在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发展规划的指导下,考虑到生态体育旅游在各地市发展程度不同的状况,各地市政府在制定生态体育旅游发展规划时要注意在时间上的阶段性、空间上的多层次性及时空上的相互关联性的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切忌盲目效仿。此外,还要从整体上把握旅游业及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促进产业之间的和谐发展,将鄂西地区真正建设为集游、玩、食、住、娱、购为一体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3.5.2深度挖掘,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鄂西地区各有关政府部门必须认清当前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遵循体育旅游产发展规律,切实贯彻大体育、大旅游、大市场的发展思路,以全新的角度审视、规划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一是要制定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科学的深度开发发展规划,保证相关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优化方案和措施的合理性,并积极抓好区域生态体育旅游发展重点;二是要采取有效的手段确保优化调整的落实和顺利实施,严格控制与整体空间结构布局不协调的开发行为。还要根据现代旅游产品开发趋势,紧跟旅游产品开发潮流,引导和刺激体育旅游多层次消费。

充分发挥鄂西地区的人文、旅游的自然资源优势,突出鄂西地区文化特色和少数民族风情特色,把具有鄂西地区特色的宜昌长江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武当山武术、诸葛亮文化旅游节、恩施女儿会、荆州国际龙舟赛、恩施土家摆手节、九畹溪漂流建设成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标志性产品,实现体育、旅游、文化一体化战略,促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全面建设。各个景区也应主动出击,拓展营销思路,提升整体营销能力。如三峡大坝在今年旅游上采取“三合一”举措,即资源整合、人才集合、赛事结合,为景区产品注入新的内涵,还在宜昌周边大客源城市举办了“三峡大坝·高峡平湖旅游杯”时尚轮滑争“坝”赛活动。“三合一”举措的灵活运用,使得今年三峡大坝年接待量在8月底就达到了100万人,“十一”黄金周共揽游客11万,正是因为三峡大坝拓展营销思路,发挥 “三合一” 优势,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提升了产品质量,才使得大坝景区保持了游客“井喷”趋势。在具体的开发管理工作中,还要充分发挥鄂西圈比较优势,创建世界级、国家级的生态体育旅游示范区,优先打造“一江两山”等世界级、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品牌,实

40

现鄂西圈由资源品牌向产品品牌、个体品牌向品牌集约的转化。

3.5.3扩大融资渠道,加强资源整合

资金匮乏是目前阻碍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的严重障碍,如何拓展融资渠道成为发展生态体育旅游首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各地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按照“谁开发、谁投资、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民间资本、外商资本和社会资本开放和保护资源,兴办旅游项目、参股旅游企业、拓展融资渠道,逐步形成“一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广泛吸引社会投资和境外投资”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二是要完善鄂西地区鼓励社会投资的政策,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创新鄂西地区各级政府的服务方式,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探索建立鄂西各市统一的社会投资服务平台;三是各级政府支持鄂西地区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和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集发展资金;充分利用国家投资政策,继续做好项目和资金的争取工作;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生态体育旅游产业项目作为各地区招商引资的重点,建立省级旅游投资综合门户网站平台,将一时一地的旅游投资展会活动提升为永不落幕的旅游投资洽谈会,打造以网络沟通对洽为主要形式的省级级旅游投资平台;鼓励集体、个人、外资一起上,努力构造多元化投资主体。

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以鄂西各地区旅游资源为依托,各地市要在充分发挥自身特色的基础上,整合鄂西地区生态、文化、体育、旅游资源,展示神农、武当、荆楚、土苗、三峡、山水等旅游文化,各部门要加强合作、设计精品旅游线路,以资金、品牌为纽带,实现企业整合,走联合发展、连锁经营、分工协作的新路子,既要发挥规模效应,又要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3.5.4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管理系统

努力创新鄂西地区的旅游管理体制,按照“统一管理,行业指导、企业运作”的原则,积极探索符合政策法规、体现市场经济要求、适应现代旅游发展规划的管理体制,要整合鄂西地区旅游、园林、文体、林业及景区管理部门职能,开展市、县“大局制”改革试点。实施市、县生态文化旅游大部门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对生态体育旅游的管理和宏观调控职能。规模较大的景区,要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置综合管理机构,代表政府统一行使管理职能,对跨行政区、跨部门管理的景区,要住抓紧制定集中管理和利益分配的合理机制。创新旅游经营机制,推动景区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分离,培育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实体和投资主体,大力推进景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采取灵活多样、互惠互利的方式妥善处理各方利益关系,既要保证投资主的经营权,又要维护集体、群众的经济利益;健全生态体育特许经营制度,严格契约管理。推动旅游企业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联合、重组、上市、兼并、加盟等纺织做大做强,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完善管理系统要求相关管理机构通过行政管理手段、经济管理手段、教育管理手段和法律管理手段对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及相关人和物的管理。鄂西地区各市级政府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完善鄂西地区生态体

41

育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生态体育旅游发展制定统一组织资源开发规划,整治不同地区及同一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加强行业管理与监督,培养各地市的合作意识

3.5.5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专门生态体育旅游人才

鄂西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虽然近几年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缺乏专门的体育旅游人才是影响其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鄂西地区应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建立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全旅游人才培养基地,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企业行业和高校的合作,培养多层次、复合型人才梯队;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出台优惠政策,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提升现有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引进具有水上救生员、野外探险指导员、蹦极指导员、和跳水指导员等专业资格、并具备良好的人文知识、能指导各类户外运动的人员作为生态体育旅游导游,引进具有丰富的体育旅游管理经验、并掌握了有关体育运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员进行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的管理工作。而一般的生态体育旅游服务人员,也应了解和而掌握不同种类生态体育旅游项目的作用、功能、方法及注意事项等,以便为旅游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各个社会体育旅游企业可以开发适和不同人群不同项目的指导和学习体系,各体育院校和高等院校应开设体育旅游专业,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的体育旅游人才。

4研究结论

4.1生态体育旅游是以参加或观赏各类健身娱乐、体育竞技、体育交流等为主要目的,以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取向所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体育效益和经济效益,又能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体育旅游活动。

4.2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是指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存的前提下,一切能对体育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效应的所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的总和。

4.3鄂西地区在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现阶段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还不具规模,在体制机制、开发水平、资金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同时还面临着全国乃至全世界其他地区生态体育旅游的竞争与挑战,说明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

4.4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应由政府和企业合作开发。遵循“双核三区四带六轴”的总体空间开发格局,以“专项性”的资源开发模式和“旅游加体育”产业开发模式进行开发。将宜昌建设成以长江三峡风光为主的生态体育旅游区,将十堰建设成观光体验生态体育旅游区,将神农架建设成森林探险生态体育旅游区,将荆州、荆门和襄阳建设成楚文化三国文化生态体育旅游区,将随州建设成炎帝神农故里生态体育旅游区、将恩施建设成少数民俗生态体育旅游区。

4.5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管理体系中的管理主体应包括,政府、旅游者、当地社区以及生态体育旅游的经销商和开发商。

4.6构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管理机构、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管理专家、生态体育旅游

42

资源投资运作公司”于一体的组织形式来对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4.7对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管理主要从“生态体育旅游资源自身,景区从业人员、生态体育旅游企业、以及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分类等方面进行管理。

4.8从制定远景规划入手,本着深度挖掘、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原则,制定了融资与资源整合,创新体制、机制等一系列措施,对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开发水平与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3

5参考文献

[1]倪斌.生态体育内涵探析[J].才智,2009,(30).

[2]李延超,虞重干等.论原生态体育的内涵—以苗族村寨体育为例[J].山东体育学院学

报,2009,25(6).

[3]杨雪林.对高校生态体育课程资源设置的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10).

[4]李柏,郑秀丽.构建高校生态体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2010,32(6). [5]邓罗平,雷慧等.“生态体育”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构建与应用[J].武汉体

育学院学报,2007,41(9).

[6]张广明.城市建设与现代体育对生态体育影响之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29(4).

[7]胡勇刚.城市永续发展视角下的生态体育研究[J].东南亚纵横,2008(9). [8]尹雨嘉.对城市生态体育发展的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2009,4(2).

[9]叶建华.邓逢明. 论城市生态体育公园的开发与和建设[J].安徽体育科技,2005,

26(2).

[10]许传宝.生态体育:绿色奥运的核心理念[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5). [11]陈涛. 体育旅游探析[J].广州大学学报,2000(4). [12]杰西. 体育旅游新概念[J].体育博览,2003(9).

[13]张金桥. 关于体育的若干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2004(5). [14]连桂红.论体育旅游及其特征[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

[15]胡达道. 经济欠发达旅游区体育旅游开发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2). [16]周道平. 体育旅游开发的联动效应及市场开发对策[J]. 体育文化导刊,2005(5). [17]方协邦.环青海湖民族民俗体育文化旅游圈建设及发展趋势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

2009(12).

[18]温宝林. 后奥运代我国体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 陕西体育科技,2009(4). [19]徐咏.“多彩贵州”乡村体育旅游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贵州社会科学,

2010(5).

[20]欧阳梅. 秦巴山区生态体育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

22(4).

[21]周君华,孙涵生态体育资源开发及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基于山东省的实证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7).

[22]冯强,肖渊实. 民族生态体育旅游的开发策略—以师宗县五龙乡散居壮族为例[J].

科技咨询,2009 (8).

[23]肖渊实. 云南生态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策略研究[J]. 科技咨询,2009 (7). [24]晏瑞琴,敬文龙. 我国西部生态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策略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前

44

沿,2010(2).

[25]刘景黎. 我国生态体育旅游发展及策略初探[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 [26]周彦蕊. 试论绿色奥运对河南省生态体育旅游的影响及发展对策[J]. 科技信息,

2008(9).

[27]刘凤云. 论生态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J]. 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5(2). [28]蔡仁杰. 海南国际旅游岛生态体育旅游模式[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10,33(2). [29]陈光华. 安庆地区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的初步研究[J]. 新观察,2009(2).

[30]付玉,段宝斌,舒长兴.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体育的战略选择与可持续研究[J]. 南京

体育学院学报,2010,24(5).

[31]杨兆春,姚明焰,张卓. 建立东北冰雪体育旅游管理联盟的分析与研究[J]. 沈阳体育

学院学报,2008(5).

[32]张予云.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管理模式探析与构建[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8(5).

[33叶欣. 在论高校体育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J]. 中国教师,2009(2).

[34]万新芳 国外体育旅游管理学士学位课程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7). [35]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EB/QL]. http://baike.baidu.com. [36]邹政. 安徽省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皖西学院学报,

2010, 26(2):151-153

[37]徐浩瀚. 鄂西北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和战略选择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38]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调研报告[EB/QL].http://baike.baidu.com. [39]杨朝继. 甘南州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D]. 西北民族大学,2005. [40]周家婷. 关于构建湖北体育旅游经济圈的研究[D]. 武汉体育学院,2008. [41]许海群. 冠穿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2007.

[42]刘红芳. 论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研究—以河南省红色旅游开发为例[D]. 河南

大学,2007.

[43]赵国静.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休闲体育产业带开发的研究[D]. 曲阜师范大学,2011. [44]谢经良. 山东省体育旅游市场开发与管理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D]. 曲阜师范大

学,2005.

[45]崔鹏. 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开发与管理模式研究[D]. 曲阜师范大学,2008. [46]王妍.四川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和管理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范大学,2007. [47]于素梅.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河南省为例[D].河南大学,2005.

[48]顾兴全.基于资源观点(RBV)的体育旅游开发研究—以浙江安吉江南天池滑雪旅游开

发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3).

[49]房艳刚.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

45

[50]万春.重庆市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51]鲁小波.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以辽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06.

[52]于莉莉. 上海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06. [53]宋明.生态旅游区资源管理的研究[D]. 福建农林大学,2006. [54]魏火艳.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1(3). [55]姚洁. 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创新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1(3). [56]柳伯力,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57]湖北旅游网[EB/QL],http://www.hubeitour.gov.cn/. [58]十堰旅游局官网[EB/QL]http://lyj.shiyanly.com/ [59]宜昌旅游信息网http://www.ycta.gov.cn/

[60]David Weaver 著(肖朝霞,成海等译).生态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4) [61]肖晓燕. 关于鄂西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2009. [62]王光炎. 对鄂西地区体育旅游开发的调调查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4,20(4).

[63]黄家善. 长春莲花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吉林大学,2006.

[64]宋狄雷. 浙西南民族生态体育旅游的人文资源开发[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4). [65]陈 晔.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体育旅游资源一体化的可行性[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30(12).

[66]刘志强,张玥.现阶段四川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研究[J].区域经济,2010(12). [67]李谋涛,陈玉凤,舒颜开.西部地区原生态体育文化与旅游楔合模式开发研究[J].搏

击·武术科学,2010,7(4).

[68]罗青琴.武夷山体育旅游 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2010,26(3). [69]宋经保.体育旅游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对策[J].旅游与旅游研究,2010(4). [70]赵意迎. 泰山旅游区生态体育发展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泰山学院学报,

2006,28(6).

[71]雷选沛,刘名俭,周霄. 三峡地区体育旅游经济圈的构建与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

2005,48(3).

[72]李建明. 湖北体育旅游经济圈的构建基础及战略选择[J].湖北体育科技,

2008,27(5).

[73]李天元. 目的地旅游产品中的好客精神及其培育[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 2006(4).

[74]张枝梅.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之研究[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75]于素梅. 体育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开发问题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 [76]周立华.体育旅游资源“多类多元”开发模式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0).

46

6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1]王杰,苏聪慧.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恩施民族传统体育[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1:12

47

7致谢

行文“致谢”,预示论文将至谢幕之时。此文大抵耗时两年,其间虽有率性塞责之举,缺乏焚膏继晷之神,远不及人著书立说,形销骨瘦,却也绞尽脑汁,努力为之,个中辛苦唯己深知。

暮然回首,三载转瞬即逝,一路走来,无限感慨,迷茫有之,彷徨有之,所幸学业小成。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刻无华丽词藻之拷贝堆砌,亦无为赋新词之推辞叠意,更无矫揉造作之敷衍了事,更愿怀感恩虔诚之心,于殷勤眷顾之人,深表谢意,将铭记于心,并永存感念!

自论文开题之时至初稿甫成之日,无不浸透恩师孙晋海教授之心血。拜师门下,实属三生有幸。受教三年,获益匪浅。恩师温恭和蔼,德才兼具,常常循循善诱,发蒙启蔽,苦心孤诣,鱼渔双授,然由于本人庶竭驽钝,秉性顽劣,常无法领会师之旨意,如今回忆,着实汗颜。恩师学术渊博,满腹经纶,翩翩鸿儒,微言大义,工作繁忙,日理万机,常百忙中批阅审定,学生深感惭愧,继而感动,在此跪而拜谢!

迢迢千里,来至曲园,由南到北,生活环境气候诸多不惯,曾一度迷茫徘徊,并有辍学之念,能致至今,叩谢于刘洪珍教授之无尽关怀,语重心长晓我于理,敦促鼓励视如己弟,既有为师之严厉,又有家父之慈祥,所给予的关爱与呵护,学生没齿难忘,不甚感激,跪而拜谢!

更欲谢者,乃恩师曹莉教授、刘一民教授、连桂红教授、解毅飞教授、李思民教授,韩春利教授、种莉莉副教授,三年来的垂教之恩、谆谆教诲、锤练鞭策,常常令我茅塞顿开,柳暗花明。让我步入学术之殿堂,领略科研之乐趣,感叹人文之浩瀚。“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学生甚是感激,在此跪而拜谢!

五湖四海,天南地北,有缘相聚于此。同窗三载,结交金兰,朝夕相处,情深意重,时而引吭高歌,时而把酒言欢,深知尔等各有所长,栋梁之材。对我关爱有加,无微不至,更于论文写作之时,鼎力相助,实乃我之大幸,不甚感激,跪而拜谢!愿同窗之谊,地久天长!

求学二十春秋有三,于今毕业。父母年近花甲,霜鬓两行,终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含辛茹苦,任劳任怨。可怜天下父母心,每每想此,不禁潸然泪下,心如刀绞。古人云:“羊跪乳,鸦反哺”,孔子曰:“立身行道,以显父母”。养育之恩,无以为报,在此跪而拜谢!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圣城求学之旅终将告一段落。曲园之点点滴滴,历历在目,宛如昨日;恩师之谆谆教诲,余音绕梁,沐化心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道德品行受之母校,学问知识受之师长,种种非笔所能尽也。离别之时,难舍难分,谨以文铭而致谢!

48

8附录

附录一

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现状调查问卷

尊敬的先生/女士:

您好!

我是曲阜师范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目前正在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现对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进行调查,特制定了此问卷,需要您的帮助与支持。为了我们了解到真实的情况,请您如实填写。此次调查采用匿名形式,不涉及到个人隐私。您的回答也没有对错之分,调查结果完全用于学术研究,并无任何其他目的。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王杰

注:生态体育旅游是指以参加或观赏各类健身娱乐、体育竞技、体育交流等为主要目的,以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取向所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体育效益和经济效益,又能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体育旅游活动。

(请在符合您情况的答案上画“√”,无特殊说明的只选一个) 1.您知道鄂西地区几个旅游景点?

(1)1个 (2)2个 (3)3个 (4)4个 (5)5个及以上 2.您到鄂西地区旅游选择的方式?

(1)飞机 (2)火车 (3)汽车 (4)自驾车 (5)其它 3.您进行生态体育旅游的时间:

(1)一天以内 (2)一至两天 (3)三至七天 (4)一周以上 4.您在鄂西地区,都进行了哪些生态体育旅游活动?(此项可多选) (1)攀岩、登山、野外探险等刺激类生态体育旅游 (2)跑步健身休闲类生态体育旅游

(3)垂钓、漂流、游泳等水上类生态体育旅游 (4)民俗文化类生态体育旅游 (5)其他____________

5.您所喜爱的生态体育旅游项目有哪些?(此项可多选)

(1)登山 (2)攀岩 (3)野外生存 (4)冰雪运动 (5)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6)自行车旅行 (7)自驾车旅游 (8)江河漂流 (9)潜水 (10)D热气球 (11)滑翔伞 (12)钓鱼 (13)骑马打猎(14))蹦极跳 (15)赛龙舟 (16)其他 6.您是否在以下鄂西旅游区进行过生态体育旅游:(此项可多选)

49

在此,对于您的帮助与支持我们表示衷心感谢,谢谢合作!

(1)长江三峡风景区 (2) (土家族、巴人遗风景区 (3)口武当山旅游区 (4)神农架旅游区 (5)襄阳风景旅游区 (6)隆中风景名胜区 (7)荆州三国文化风景旅游区 (8)武当山自然风景区 (9)楚国长城遗址 (10)其它 7.您认为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与其他省份地区相比是否具有优势: (1)极具优势 (2)有一定优势 (3)说不清 (4)不具备优势 12.如果您去鄂西地区进行生态体育旅游,您考虑有最多的因素是: (1)经济问题(2)时间问题(3)交通问题(4)安全问题 8.您认为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开发现状如何?

(1)没有市场(2)已具规模(3)规模小,有待开发(4)说不清 9.您对生态体育旅游这种新型的旅游形式态度是:

(1)十分感兴趣,想尝试参加 (2)比较感兴趣,有机会可以尝试 (3)不太感兴趣 (4)一点兴趣都没有

10.您认为当前鄂西地区各旅游区开展的生态体育旅游项目和配套设施是否能适应您的需

要:

(1)能 (2)基本能 (3)一般 (4 )基本不能 (5)不能 11.您认为鄂西地区已开发的生态体育旅游项目合理吗?

(1)很合理 (2)合理 (3)比较合理 (4)一般 (5)不合理

12.您认为影响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因素有哪些?(此项可多选)

(1)当地政府支持力度不大 (2)缺少景区整体规划 (3)体育资源开发专业人才短缺(4)与景区其它景点不和谐 (5)认为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意义不大(6对景区其它景点造成破坏 (7)旅游者对生态体育旅游的兴趣不大(8)开发意识、观念落后 (9)交通不方便 (10)开发资金殴乏,融资渠道不畅 (11)法规不健全、资源环境保护不好(12)开发成本过高 (13)生态体育旅游产品缺少特色和品牌效应 (14)其他 13.您认为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最好有谁来开发?(多选)

(1)国家的一些企业 (2)鄂西地区市政府 (3)鄂西地区旅游局 (4)鄂西地区体育局 (5)企业和政府合作开发

14.您对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地的管理和服务质量满意吗? (1)很满意 (2)比较满意 (3) 满意 (4)一般 (5)不满意 15.对于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您有什么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次调研到此结束,再次感谢您的支持与帮助!!

50

附录二

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专家调查问卷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您好! 我是曲阜师范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目前正在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调查旨在了解您对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的看法和建议。大概需要花费您5分钟的时间。本调查的结果将完全用于学术研究,并无商业目的。谢谢您的支持!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王 杰 请在你认为的项目上划“√”

1.您对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前景是否有信心? (1)、有 (2)、没有 (3)、不清楚

2.您认为鄂西地区适合开发那些生态生态体育旅游项目?(此项可多选)

(1)登山 (2)攀岩 (3)野外生存 (4)冰雪运动 (5)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6)自行车旅行 (7)自驾车旅游 (8)江河漂流 、划船 (9)潜水 (10)D热气球 (11)滑翔伞 (12)钓鱼 (13)骑马打猎(14))蹦极跳 (15)赛龙舟 (16)其他 (17)天然温泉浴 (18)悬崖跳水

3.您认为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最好有谁来开发管理?(多选)

(1)国家的一些企业 (2)鄂西地区市政府 (3)鄂西地区旅游局 (4)鄂西地区体育局 (5)企业和政府合作开发 (6)其他

4.您认为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应走怎么样的产业模式( ) (1)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开发体育旅游产品的“旅游+体育”型开发模式, 溯溪、空中杂技表演等。

(2)以体育资源为依托,开发体育旅游产品的“体育+旅游”型开发模式, 滑翔伞、野外定向运动等。 ( 3)两者平衡发展 (4)其它

5.您认为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应走怎么样的资源模式( )

(1)设计一系列供旅游者参与的专项体育旅游项目的专项型开发模式,如攀岩、滑翔伞、

跳伞等。

(2)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其他旅游形式相结合的组合型开发模式,形成新型体育旅

游产品,如闽西红色革命老区徒步行等。

(3)扩大景区景点建设规模,深度挖掘体育与旅游的契合点的附带型开发模式,如带游

客参观民间体育活动的表演、带游客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活动等。 (4)其它

6.您认为影响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因素有哪些?(此项可多选)

51

(1)当地政府支持力度不大 (2)缺少景区整体规划 (3)体育资源开发专业人才短缺(4)与景区其它景点不和谐 (5)认为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意义不大(6对景区其它景点造成破坏 (7)旅游者对生态体育旅游的兴趣不大(8)开发意识、观念落后 (9)交通不方便 (10)开发资金殴乏,融资渠道不畅 (11)法规不健全、资源环境保护不好(12开发成本过高(13)生态体育旅游产品缺少特色和品牌效应(14)其他 7.您认为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8.您对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有什么好建议:

问卷到此结束,再次感谢您的支持与帮助!

52

附录三

专家访谈提纲

1您认为在鄂西地区开发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必要性和可行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2您认为影响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您认为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

4根据您的了解和认识,目前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存在哪些问题?

5 您认为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应遵循哪些原则?对于开发模式您有什么建议?

6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对于鄂西地区体育旅游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体育局作为体育管理的职能部门,在这方面体育局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7您认为开发生态体育旅游资源,体育局和旅游局的职权范围都在哪些方面?

8对于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您有什么建议?

5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