吗啡(拉丁名:Morphine)是一种精神科药物,分子化学式为C17H19NO3,分子量为285.34,以口服形式为主。因为吗啡具有梦境一般的镇痛效果,所以科学家就以希腊神话当中的梦境与睡眠之神——摩耳甫斯的名称将这种麻醉式镇痛剂命名为“吗啡”。医学上叫盐酸吗啡。吗啡是从鸦片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生物碱,在鸦片中含量10%左右,为无色或白色结晶粉末状,具有镇痛、催眠、止咳、止泻等作用,吸食后会产生欣快感,比鸦片容易成瘾。长期使用会引起精神失常、谵妄和幻想,过量使用会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
基本说明
吗啡[1]
[简写拼音]:MF
[英文名称]:Morphine
[别名]:盐酸吗啡、美施康定(吗啡控释片)、美菲康、Morphine Hydrochlride、 Morphina、Morphinum
[所属类别]:镇痛药/阿片受体激动剂
[性状]:为白色有丝光的针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味苦有毒,无臭,遇光易变质,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由于其遇光易变质和易溶于水,故一般用赛璐珞或聚乙烯纸包装。
[注射液]:每支5mg(0.50ml);10mg(1ml)。
[片剂]:每片5mg;10mg
发展简史
植物罂粟
吗啡从阿片中提炼出来已有180年历史。吗啡是从植物罂粟中提取的,是鸦片中最主要的生物碱(含量约10-15%)。1806年法国化学家F·泽尔蒂纳首次从鸦片中分离出来。他用分离得到的白色粉末在狗和自己身上进行实验,结果狗吃下去后很快昏昏睡去,用强刺激法也无法使其兴奋苏
适应症状
1.镇痛:有强大的镇痛作用,对一切疼痛均有效,对持续性钝痛比间断性锐痛及内脏绞痛效果强。短期用于其他镇痛药无效的急性剧痛,如手术、创伤、烧伤的剧烈疼痛;晚期癌症病人的三阶梯止痛。1次给药,镇痛作用持续4~8小时,故仅用于创伤、手术、烧伤、心肌梗塞等引起的剧痛。
2.镇静:在镇痛的同时有明显镇静作用,有时产生欣快感,可改善疼痛病人的紧张情绪。
3.抑制呼吸:可抑制呼吸中枢,降低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
4.镇咳:可抑制咳嗽中枢,产生镇咳作用。因有成瘾性,并不适用于临床。
5.对平滑肌的作用:可使消化道平滑肌兴奋,致使便秘;并使胆道、输尿管、支气管平滑肌张力增加。
6.心血管系统:可促进内源性组胺的释放而使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使脑血管扩张,颅压增高。
7.镇吐:亦因有成瘾性而不适用于临床。
8.心肌梗死:用于血压正常的心肌梗死患者,有镇静和减轻心脏负荷的作用,缓解恐惧情绪。
9.心源性哮喘:暂时缓解肺水肿症状。
10.麻醉和手术前给药:使病人安静并进入嗜睡状态。
药理作用
(1)通过模拟内源性抗痛物质脑啡肽的作用,激动中枢神经阿片受体而产生强大的镇痛作用。对一切疼痛均有效,对持续性钝痛效果强于间断性锐痛和内脏绞痛。[3]
(2)在镇痛的同时有明显的镇静作用,改善疼痛病人的紧张情绪。
(3)可抑制呼吸中枢,降低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对呼吸中枢抑制程度为剂量依赖性,过大剂量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
(4)可抑制咳嗽中枢,产生镇咳作用。
(5)可兴奋平滑肌,使肠道平滑肌张力增加而导致便秘,可使胆道、输尿管、支气管平滑肌张力增加。
(6)可促进内源性组织胺释放而导致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脑血管扩张、颅内压增高。
(7)有镇吐、缩瞳等作用。 口服后自胃肠道吸收,单次给药镇痛作用时间可持续4~6小时。皮下及肌肉注射后吸收迅速,皮下注射30分钟后即可吸收60%,血浆蛋白结合率为26%~36%,吸收后可分布于肺、肝、脾、肾等组织,并可通过胎盘,仅少量通过血脑屏障,但已能产生镇痛作用。吗啡主要经肝脏代谢,60%~70%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10%脱甲基为去甲基吗啡,20%为游离型。主要经肾脏排泄,少量经胆汁和乳汁排泄。普通片剂清除半衰期为1.7~3小时,缓释片和控释片其达峰效应的时间较长, 2~3小时,峰浓度较低,达稳态时血药浓度波动较小,清除半衰期为3.5~5小时。
毒副作用
镇痛药
1)恶心、呕吐:刚开始使用时,发生的频率相当高,主要是吗啡直接刺激到延脑的化学接受器激发区域造成,此时医生会开些止吐剂,或开立精神神经安定剂来改善症状。
2)容易疲倦想睡觉:有些病患会出现想睡觉、疲倦的现象,对年龄较大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此时医生可能会先观察病患反应,有些病患在用药一段时间后,想睡觉的情况会渐渐消失,若症状持续且有昏睡情况,医生可能会减少吗啡药量,再合并使用其它的止痛药以避免疼痛的发生,等到病患想睡觉的症状比较改善后,再慢慢增加吗啡剂量。
3)情绪不稳、精神错乱:年纪较大的病患容易出现此一症状,通常会渐渐消失。此时,家属或病患应了解此一暂时现象,否则会造成无谓的恐慌。
4)排尿困难:主要为吗啡会抑制排尿反射,尿液潴留。可利用帮助排尿的药物配合使用,但有时效果不佳,可能会需要导尿。
5)皮肤发痒:吗啡会使表皮血管扩张,皮肤发红、发痒。可用抗组织胺的药物来缓解症状。
6)便秘:大多数的病患皆会发生,因吗啡会降低肠胃道的蠕动并影响中枢神经的排便反射,因而造成便秘。若未加以注意,便秘情况会相当严重,反而增加病患的不适。所以通常会合并缓泻剂的服用以预防便秘的发生。
7)呼吸抑制:在低剂量下的使用下亦会产生呼吸次数及呼吸深度的改变,主要是吗啡会影响到脑干的呼吸中枢所造成。所以要随时留意有无呼吸方面的问题,倘若发生要立即给氧或注射吗啡拮抗剂。
8)低血压:因吗啡会造成周边血管扩张,所以有些病患可能会造成姿势改变时的眩晕,应要注意安全。
使用方法
1.成人口服给药:(1)对于首次用药和无耐受性病例,常用量为5~15 mg/次, 15~60 mg/日。极量为30 mg/次,100 mg/日。(2)重度癌痛应按时、按需口服,逐渐增量,个体化给药。首次剂量范围较大,3~6次/日。(3)缓释片和控释片应根据癌痛的严重程度、年龄及服用镇痛药史来决定,个体差异较大,首次用药者一般10 mg或20 mg,每12小时1次,根据镇痛效果调整用药剂量。
2.成人皮下注射:常用量为5~15 mg/次,15~40 mg/日。极量为20 mg/次,60 mg/日。
3.成人静脉注射:镇痛的常用量为5~10 mg/次,对于重度癌痛首次剂量范围可较大,3~6次/日。
4.成人硬膜外注射:极量为5 mg/次,若在胸段硬膜外用药减为2~3 mg/次。
5.成人蛛网膜下隙注射:单次0.1~0.3 mg,不重复给药。
6.老年人用量酌减。
7.儿童不宜使用吗啡。
注意事项
吗啡
1、连续使用可成瘾,需慎用。
2、婴儿及哺乳妇女忌用,临产妇女禁用(因可经乳腺排出及分布至胎盘,可抑制新生儿及婴儿呼吸)。
3、可引起眩晕、呕吐及便秘等不良反应。
4、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支气管哮喘、肺原性心脏病禁用;急性左心衰竭晚期并出现呼
吸衰竭时忌用。
5、颅内高压、颅脑损伤等病人禁用。
6、肝功能减退者忌用。
7、胆绞痛、肾绞痛需与阿托品合用,单用吗啡反而加剧疼痛。
8、在疼痛原因未明确前,忌用吗啡,以防掩盖症状,贻误诊治。
9、对呼吸抑制的程度与使用吗啡的剂量并行,过大剂量可致急性吗啡中毒病人出现昏睡、呼吸减慢、瞳孔缩小针尖样,进而可致呼吸麻痹而死亡。
10、吗啡为麻醉药品,必须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管理,严格按适应证使用。
11、吗啡连续使用3~5日即产生耐受性,1周以上可致依赖性,仅用于疼痛原因明确的急性剧烈疼痛且短期使用或晚期癌性重度疼痛。对于晚期癌症病人重度疼痛,按世界卫生组织三阶梯止痛原则,口服给药、按时、按需、剂量个体化,一般不会造成成瘾。
12、吗啡缓释片和控释片只用于晚期癌症病人的镇痛。
13、吗啡过量可致急性中毒,成人中毒量为60mg,致死量为250 mg,吗啡长期用药可导致耐受,对于重度癌痛病人长期慢性用药,其使用量可从低剂量逐步递增超过上述剂量。
14、儿童、老人体内清除缓慢、半衰期长,易引起呼吸抑制。
15、吗啡能透过胎盘屏障影响胎儿,并可造成胎儿药物依赖,新生儿出生后立即出现戒断症状。
16、用于内脏绞痛如胆、肾绞痛时,应与解痉药阿托品联合使用,疗程宜短。
17、停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2~3周后,才可应用吗啡。
18、缓释片和控释片服用时必须整片吞服,不可截开或嚼碎。
19、吗啡注射液不得与氯丙嗪、异丙嗪、氨茶碱、巴比妥类、苯妥英钠、碳酸氢钠、肝素钠、哌替啶、磺胺嘧啶等药物混合注射。
20、硬膜外和鞘内注射吗啡时,应严密监测呼吸和循环功能。
21、吗啡与吩噻嗪类药、镇静催眠药、三环类抗抑郁药、抗组织胺药、巴比妥类麻醉药、哌替啶、可待因、美沙酮、芬太尼等合用时需减量。
22、吗啡急性中毒的主要症状为昏迷、呼吸抑制、瞳孔极度缩小、血压下降、紫绀、尿少、体温下降、皮肤湿冷、肌无力,最终可致休克、循环衰竭、瞳孔散大及死亡。对吗啡毒性作用的敏感性,个体差异较大。
慎用禁忌
1.慎用:(1)老年人和儿童。(2)心律失常患者。(3)胃肠道术后肠蠕动未恢复者。(4)惊厥或有惊厥发作史的患者。(5)精神失常有自杀倾向者。(6)肝、肾功能不全者。
2.禁忌证:(1)对吗啡或其他阿片类药物过敏。(2)孕妇、哺乳期妇女、新生儿和婴儿。(3)原因不明的疼痛。(4)休克尚未控制。(5)中毒性腹泻。(6)炎性肠梗阻。(7)通气不足、呼吸抑制。(8)支气管哮喘。(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11)颅内高压或颅脑损伤。(12)甲状腺功能低下。(13)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14)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15)严重肝功能不全。
不良反应
1.心血管系统:可使外周血管扩张,产生直立性低血压。鞘内和硬膜外给药可致血压下降。
2.呼吸系统:直接抑制呼吸中枢、抑制咳嗽反射、严重呼吸抑制可致呼吸停止。偶有支气管痉挛和喉头水肿。
3.肠道:恶心、呕吐、便秘、腹部不适、腹痛、胆绞痛。
4.泌尿系统:少尿、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尿潴留。
5.精神神经系统:一过性黑朦、嗜睡、注意力分散、思维力减弱、淡漠、抑郁、烦躁不安、惊恐、畏惧、视力减退、视物模糊或复视、妄想、幻觉。
6.内分泌系统:长期用药可致男性第二性征退化,女性闭经、泌乳抑制。
7.眼:瞳孔缩小如针尖状。
8.皮肤:荨麻疹、瘙痒和皮肤水肿。
9.戒断反应:对吗啡有依赖或成瘾者,突然停用或给予阿片受体拮抗药可出现戒断综合征,表现为流泪、流涕、出汗、瞳孔散大、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体温升高、呕吐、腹痛、腹泻、肌肉关节疼痛及神经、精神兴奋性增高,表现为惊恐、不安、打呵欠、震颤和失眠。
成瘾物质
吗啡是从鸦片中提炼出来的白色结晶粉末,它的毒性是鸦片的8—~10倍。吗啡类物质包括鸦片、吗啡、海洛因、可待因、美沙酮、杜冷丁等。既有天然产品,也有半合成或全部人工合成的产品。
1)精神状态:鸦片类物质依赖患者往往外表萎靡不振,面黄肌瘦,衣着不整洁;谈吐时可见思维散漫甚至赘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明显障碍,智能活动较迟钝;情感反应以淡漠、沮丧多见、亦有欣快者;意志活动减弱,行为趋向退缩,始动性不足,懒散、疲沓、劳动能力明显下降;人格的改变尤为突出,表现为或焦躁易怒,或猥琐自卑,或狡猾奸诈,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明显削弱。
2)成瘾效应:抽吸或注射鸦片类物质后,顿时感觉全身清爽舒适,精神为之振奋,一切烦恼置之度外,一切病痛烟消云散,舒适感可维持4—6小时,止痛效果可维持12~24小时。但初用或过量时,可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甚至遍身流汗、眼睛发红、血压轻度下降。
3)心理依赖:所有鸦片类物质依赖患者均有强烈的心理依赖,一旦物质中断后则有丧魂失魄之感,惶惶不可终日,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寻求毒品。有的人经济虽然十分紧张,但为购买毒品竟置吃饭、穿衣于不顾,而慷慨解囊;有的到亲朋好友处四处乞讨,丧失应
有的人格尊严,不惜以打骂、吵闹、下跪、偷窃、甚至做出自杀姿态要挟亲友就范;有的则撒谎装病,骗取医生的处方去购买吗啡类物质。
4)躯体依赖:一般在物质中断后4小时到3天内出现明显的戒断反应。常见的戒断症状按出现频度依次为:疲乏无力、打呵欠、流鼻涕、流眼泪、失眠、心悸、全身疼痛、食欲下降、发冷发热、头晕、易激动、出汗、抽筋,甚至出现晕倒,肢体震颤和无自,主运动等。
5)躯体改变:最显著的特征是瞳孔缩小,如针尖状,以及顽固性的便秘。神经系统的改变主要有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或亢进,有时出现病理反射,少数依赖者可有嗜睡,吐字不清、震颤、步态不稳等。不论男女,均可出现性欲减弱,男性患者出现阳痿或勃起无力,射精困难,女性患者出现月经紊乱。
急救措施
1)用1:2000高锰酸钾液洗胃,或催吐。
2)胃管内注入或喂食硫酸钠15-30g导泻,促进毒物排出。
3)如系皮下注射过时,应尽速用橡皮带或布带扎紧注射部位的上方,同时冷敷注射部位,以延缓毒物吸收。结扎部位应每20-30分钟间歇放松1-2分钟,不能连续结扎。
4)吸困难缺氧应持续人工呼吸并给氧。及时吸氮保持呼吸道通畅。
5)用解毒药,需遵医嘱方能使用,如纳洛芬,纳洛酮肌注等。
毒性影响
吗啡的成瘾性很强,海洛因、杜冷丁、美沙酮等都是吗啡的衍生物。吗啡有强大的止痛作用,但它却比阿片更易使人上瘾,因而成为毒品。通常连续用药一周以上即可上瘾。有的人仅用药几天就可成瘾。吗啡成瘾者常用针剂皮下或静脉注射,寻求快感,或避免断药后的痛苦。
从静脉注射吗啡,初始感觉为“一阵快感”或“激动”的心境体验,此种状态持续数秒到几分钟不等。它有一种强烈的欣快,这种药理学特性,是产生滥用和上瘾的主要根源。吸食吗啡对神经中枢的副作用表现为嗜睡和性格的改变,引起某种程度的惬意和欣快感;在大脑皮层方面,可造成人注意力、思维和记忆性能的衰退,长期大剂量地使用吗啡,会影起精神失常的症状,出现澹亡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