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韵》入声卷 “又音" 探语音的历时演变 口郑艳华 “又音”,有的称又读、又切、异读等,关于它的定义各 家说法不一。本文指的是韵书或古书注释中同一字形具有两个 或两个以上读音的情况。对于《广韵》又音问题,学者都着重 在考察又音的起源、性质、原因和分类等,对又音所反映的音 这与上古屋部在中古的演变情形相符合。上古屋部除长 入转入中古阴声韵外,其余短入主要分化为中古烛、觉和屋 等。从上表可知屋沃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如何解释呢?我 们知道中古的沃部原是属于上古的屋部,孔广森从柬里分出 一韵关系进行研究的甚少,而且一般都从声韵调的某个大类或某 一条语音演变规律入手,又音是否更全面细致地表现语音变化 呢?本文试从《广韵》入声卷所有又音入手来探索这个问题, 从而收到窥一斑而见全貌的效果。同时,将又音与同是研究汉 语语音史的材料“谐声”“韵文”所反映的语音情况(即古 韵3O部)互相参证,看看又音是否反映了上古声韵等的发展演 变情况,为正确衡量又音在语音史上的价值提供有力的证据。 一、上古至中古韵部的分合关系在又音中的体现 又音所表现出的韵的关系是多方面的,如阴阳入对转、 旁转,还有古同~韵后分开合的问题,如屋部。这里就上古 同属一部的入声韵在向中古分化时的变化情况略作探究。 经统计, 《广韵》入声卷又音共有l 137个。段玉裁说同 谐声者必同部,那么从《广韵》又音所反映的韵类关系来 看,构成又音的韵基本上在上古也是同一韵部。 (从王力的 3O韵部)下面试从中古职部的又音关系来说明这种情况. 1_中古职部的又音互见情况 表一:职部的又音关系 总数 职职 职 职 职 职 职 职 职 职 职 职 职 职 德 屋 志 至 之 止 厚 燕 锅 虞 阳 缉 49 6 7 12 10 1 2 2 1 1 1 1 3 2 王力《汉语史稿》中,上古职部分化为中古的德部、代 部、职部、志部、队部、屋部、宥部。而从上表可知,中古 职部和屋部、德部、志部都有又音关系,且关系比较密切, 又音次数分别为l5、7、l0。其次,与职部有又音关系的职 至、职之、职止、职厚在上古是阴入对转关系,因为之、 止、厚同属上古之部。职蒸在上古是阳入的对转关系。锡部 在又音中是开四,职部是开三,中古的职开三与锡开四分别 属上古的职部、锡部。因此,它们是旁转的关系。剩下的只 有职虞、职阳、职缉部5例,这些例外仅约占百分之十。 王力先生把上古入声分为长入和短入,这 姑且不论他 分的是否正确。王力的长入一般分化为中古的非入声韵,以 去声最多。短入分化为中古的入声韵。因本文从入声卷又音 出发,所以下面重点讨论上古入声在中古入声韵的分合情 形。这里“分合”指王力上古《诗经》30韵部到中古《广 韵》206韵的分合。 2.中古屋沃烛觉四部的又音互见情况 经统计,在屋部中,屋部主要与觉、烛、沃三部又音互 见较多,如下表:1 表ZL:屋部又音互见表 注:表中加入的数为后一部中两部的又见数。 冬,柬的入声屋部也随之分成觉部即广韵的沃部、屋三等。 中古的屋职德三部在又音中的互见数为l5次,这恰能说 明屋职德部同是来源于上古的职部:聩部短入在中古虽分化 为聩德(曾摄)和屋(柬摄)。但是聩德和屋始终维持密切 的关系。六朝唐宋韵文也常有职德和屋合韵的情形。 从又音看,中古的觉部与沃部、屋部又音数最多,各为 lO、2l例。从上古觉部来看,它主要分化为广韵的入声韵部 觉部的二等、沃部、屋部的三等。 4.中占质部的又音互见情况 表三:质部又音互见表 中古韵部 质质l质屑I质至I质薛l质职l彝栉I质术 质物 又罾互见数 18 f lg f 14 J 6 J 4 }3 J 1+1=2 l 从表中可知,中古质部与屑至两部关系最为密切,又音 数分别为l9,l4次。 从上占质部的演变情况看,上古的质部短入主要分化为 中古的质屑,次之是栉术黠。而质长入开三则分化为中古的 去声韵至部。南北朝初期韵文中,质部的长入还保存着入 声,和短入押韵。又音中质至、质栉就是长入和短入的互 见。 5.中占月薛两部的又音互见情况 中古薛韵在上古的归属上,此前各人看法不一。黄侃主 张归屑部,包括《广韵》的质、栉、屑、薛;王念孙认为薛 归至部,包括《广韵》的至、薛、屑、黠;王力赞成归月 部,包括《广韵》的祭、泰、夹、废、月、曷、末、辖、 薛、黠。 我们可以通过统计薛韵与其他各部的又音数量关系来确 定:那些经常通转构成又音的韵在上古属同一韵部的可能性 较大。现我们将上古薛部与月部、至部、屑部所包含的中古 韵目的又音进行统计,结果如下表:(从王力分部及标目字) 表四:薛月部又音互见表 薛属 薛至属 薛 薛月 薛曷末辖 月祭(泰 月 月曷 月蛄 月罐 质栉 I吉 祭 酷 央废) 束 16 13 23 12 4 12 8 4 1 2 从表中可见,薛韵与质部构成的又音只有l6例,与至部 构成的又音只有l 3例,而与月部诸韵构成的又音总数为35 次,由于《广韵》的祭、泰、央、废、月、曷、末、辖、黠 均归上古月部,因此薛与上古月部的关系远比屑部至部密 切。比较的结果明显是支持薛归月部的,这表明王力先生的 看法更为合理。 二、又音所体现的声类关系 从声类看,中古发音部位相同发音方法有别的声母基本 可以互转,符合谐声原则。其次浊上变去,浊音清化的语音 演变规律也在叉音中得到了体现。另外端知两组的互见,端 2o1。6.o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照三组的互见,精庄互见,喉牙类互见较为突出,说明了这 字音现象(前五例)。这些似乎更能说明端知章上古原是一 些声母在上古应该有共同的来源。见溪与晓匣,喻四和照三 类。如表六: 组、端组的又见也不少,看来他们的关系也非同寻常。各声 衰六 母的又音互见数见下表: 湍组 知组 章组 表五 牙类自 麟自 嚷牙组 麟照兰 知照3 见照3 麟知照 精照2 喻四照 喻四麟 转 转 互转 组 组 组 3组 组 三组 组 124 115 6T 33 23 7 5 48 14 10 [商 】 部匪切(端) 陟格切(知) 式羊切(青) 芍 喋 嘲 喱 褐 l写 蝎 部匪切 张略切 之若(切章)市若(禅) 部豆切(端) 竹角、张流、中旬、陟歉切 章俱切(章) 部豆切(端) 竹角、陟救切(知) 丁结切(湍) 丑粟切(獭) 徒结切c定) 徒谷切c定) 徒谷切c定) 毫鳃切(澄) 之欲切(章) 虚器切(穿) 市玉切(禅) 之欲(章)市玉切(禅) 之切(章)市玉切(禅) 注:凡有三个以上又音,有两个以上本类互转另#b- 个 属非本类和喉牙类都算作本类互转。 这些都是对初唐时期正在经历的系统音变的反映。本文 声类方面重点探索喉牙类、端知照类、见照三组的语音关 系。 I.喉牙类 上古声纽中喉音是影、晓、匣三母,牙音是见、溪、群、 疑四母。见系今名舌根音,乃舌根发的音,。对喉牙音关系的 认识,历代学者都是透过谐声字的谐声关系来探求互谐情况, 他们看法各异。清邹汉勋《五均论》把牙音见溪群疑称为浅 喉音,晓匣称为深喉音 近人钱玄同《文字学音篇》把见系四 母加上晓匣称为浅喉,而将影喻称为深喉。黄季刚先生析喉牙 为二(见《音略》),而黄焯《古今声类通转表》合喉牙为一, 统称喉音。李新魁先生主张中古喉音是从上古牙音中分化而 来的。 从又音角度来看,喉牙两类关系确实非同一般。见上面 表五入声又音各声类的关系。 从中可看出,喉牙两组的声转数量最多,达67次,分别 占牙组喉组自转的一半多。这种现象与李方桂拟定的两条谐 声原则中的一条非常~致,即“舌根塞音可以互谐,也有与喉 音(影及晓)互谐的例子,不常与鼻音(疑)谐”。说明中古的喉 牙音大致可以互转,且多是开口韵对开口韵,合口韵对合口 韵,只有几个开合口相混。如: c舌贾 { 出暮三 篥冕 蓝{古盍切成开一入盍见 f胡腊切成开一入盍匣 肇,L苦栝切山合一入末溪 古活切山合一入末见 l古太切蟹开一入盍兄 不问的是以见溪和晓匣两类,尤其见匣两纽关系最为密 切,有l9次。 喉牙声转一直是喉牙音中最常见、最重要并贯通古今的 语音现象。那么,喉音和牙音是分还是合?因为喉音和牙音关 系非比寻常,与其他声类不可同曰而语。发音部位又接近,所 以我还是比较赞同喉牙上古可视为一类。从发音部位来看, 晓匣二纽更靠后一点,潘悟云先生也把中古的晓匣拟作h一,h, 说明晓匣声母的发音部位更靠喉部。那么,清邹汉勋《五均 论》把牙音见溪群疑称为浅喉音,晓匣称为深喉音也不无道 理。 2.端知照三类 钱大昕的“古无舌上音” 已是众所公认的结论, 《广 韵》的又音中分属端知两类的也特别多,又音也可以作为一 种旁证,这里不多说。 一一字多切中声母有分属于端、照三两组的,也有属知、 照三两组的。其通转次数分别是33、23。(见表五)。 在时间层次上,应是上古与端组音相近的三等字先演变 为中古的照三组,即章组,章昌船三母的上古音是中古的知 徼澄音。上古与端组音相近的三等字空位由端组字分出一部 分填补。被填补的三等变为知徼澄。知徼澄由于与中古的章 组同出一辙,因此在演变过程中又分出一部分到章组。 喻四和端组、照三组声母关系也较密切,也许这部分端 组、照三组声母上古有共同的来源。 一1 28曙 些同声旁字组里的反切声母出现跨越端一知一章声母 的现象(后三例),还有一个字又音兼跨端知章三组声母的 雳 I  ̄oo6.08 3.见照三类 又音中,照三不但与端系(t一系)互转,还与部分见系有关 联。见照三系直接通转的数量虽不多,但李方桂《上古音研 究》中提到:广韵术韵有一些喻四等的字是跟舌根音谐声的, 又都读床三(船)等如鹃,嗝,满,嫡,骗,[虫蓠]:食聿切(臻合三 入术船)又酴律切(臻合三入术喻四):它们的注释除去嗝,涌 外都是相同的.说明见组即(舌根音)和照三组也有关系.上 古见组一部分分化为中古章组的依据除了谐声字异读有见章 相谐外,活生生的语言事实也可提供支持:中古的见组分化为 现代汉语的舌面音.那么上古见组分化为中古的舌面音(章 组)也是很有可能的 其语音演变原理一致。见组照三组的 语音关系也可解释我一直感到迷惑的问题即我发现喻四和照 三组关系密切,有十几个又音。或许与喻四谐声的舌根音、与 喻四有又音关系的照三组是同出一源。 三、总结 本文分析比较了《广韵》入声韵又音的互见情形,归纳 了《广韵》入声韵又音所反映的语音现象。据本文对《广 韵》入声卷又音的初步统计,发现绝大部分又音都有其声韵 关系。发生又音关系的声韵在上古大多同出一源,要么是同 一声类或韵部,要么是关系非常密切的旁对转,连它们之间 的等呼关系都大致对应。它与谐声、韵文押韵归纳所得之古 声韵系统也基本一致 词汇扩散理论认为语音的变化是突然 的、离散的,而这种变化在词汇中的扩散却是渐变的,连续 的。徐通锵认为(256页)音变在词汇中的扩散的单位不是 词,而是词中的一个音类(声母、韵母或声调)。又音或许 就是离散式音变所没有完成(或中断)而留存卜来的一些残 存现象。但从这些残存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语音演变的一 些痕迹,从又音所反映的语音关系中能具体清晰的看出上古 声韵的发展演变规律 可见又音也应视为研究古音的极其宝 贵的资料,它的价值应该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 参考书目: [1】李方桂.上古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 O03. [2】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 004. [3】潘悟云.汉语历史音韵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 000. [4】葛信益.广韵丛考[M】.北师大出版社,1993. [5】余永.新教互注宋本广韵[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 [6】董同和.汉语音韵学[M】.中华书局,2001. [7】沈建民.从 经典释文》音切看汉字异读[J】.语言研究, 2002,(3). [8】孙绪武.广韵又音的演变及其规范[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 学院学报,2 001,(1). [9】冯蒸.论汉语上古声母研究中的考古派与审音派[J】.汉字 文化,1998,(2). [1 0】朱声琦.从汉字的谐声系统看喉牙声转[J】.南京师大学 报,1998,(2). (郑艳华,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