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ul,2ol0 第4期 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No.4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模式演变、 特征及其借鉴价值 刘凤云,刘永芳 摘要: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历经单一评估模式、输入评估模式和过程绩效评估模式,形成 了重视评估的结果输出、强调内外综合监控、强调高校社会绩效责任、重视发挥独立评估机构作 用、重视评估技术手段等特征。我国应加强对独立评估机构的认证、扶持和监管力度;在强调外 部质量监控、质量推进的过程中,强调柔性化、弹性化的内外综合监控;坚持国际化、市场化、以学 生为中心的原则和要求,构建多纬度的复合质量指标和评估体系;强化高校自我质量监控作用, 不以牺牲高校自治和核心价值观作为发展代价。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应是一个多维体系,应 从外延性和内生性、动态性和静态性、学术传统性和政策灵活性等多方面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综 合性评价。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理念;特征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608(2010)04—0079—07收稿日期:2009—11—01 作者简介:刘凤云,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刘永芳,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南 京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系博士生211168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 代以后,由教育部牵头加强教育部对鉴定机构的 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社会对高等教育实施 认可、州许可证评估、以及非官方鉴定三方面之间 的一项重要的外部系统质量监控实践。在不同历 的协调和合作关系的“三元组合”模式。_1 同时, 史时期,中美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了旨在提 美国联邦、州政府还通过颁布教育法令法规、调整 高教育质量的评估活动,形成了风格迥异的质量 拨款政策、颁发特许证、实施绩效评估等途径和手 评估体系。美国在创新质量评估体系、标准和手 段将高等教育质量纳入到国家振兴的轨道。大学 段中积淀形成的高等教育质量理念和综合评估模 排行榜则是另一种社会机构关于高等教育的评估 式,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完善和重构 方式和权威认证,它满足了人们了解更多高等教 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育信息的诉求。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外部评估的作用主要体现 一、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及其理念变迁 在三个方面:一是提供基准性的高校准人制度,通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高等教育质量外部认 过认证和评估向学校颁证,授权高校颁发学位和 证与评估的国家。19世纪6O年代以后,高等教 证书;二是以绩效为目的,促使高校接受外部标 育质量认证工作即已产生。组织化、系统化的社 准,促进学校向公众负责,使学校或专业得到公共 会质量认证和评估实质上是从1949年全美高等 基金,提高教育质量;三是为满足市场需求,为教 学校资格认证理事会成立开始的,该认证理事会 育消费者提供更加全面综合的信息,为学生选择 开始全面协调高等学校的鉴定工作。而制度化、 合适自己的大学提供更多信息渠道。高等教育质 规范化、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和参与的高等教 量外部评估呈现出绩效性、常态化、市场化特点。 育质量外部认证与评估,则形成于20世纪90年 美国高等教育评估内容的演变既诠释了伯 79— 顿.克拉克所创立的国家、市场和专业权力三角结 构的变化过程,又深刻反映了高等教育质量评估 背后的理念变迁。在精英教育阶段,大学的专业 权力占据着绝对的主流位置,依据大学自治理念, 美国大学能够按照自身的逻辑,由大学进行质量 的自我监控,市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刚性地淘汰 没有教育消费者市场、不能生存下去的学校。 1960年代以后,伴随着战后人口出生高峰的到 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竞争的急剧加大以及科 学技术水平的提高,高校的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美 国高等教育开始进入到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正 如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所分析的,高等教育大众化 不仅仅是教育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还包含 着高等教育领域发生的系列变革。高等教育作为 一个自治系统的传统理念开始动摇。高校自我质 量监控和以社会中介组织认证为基础的质量评 估,已远不能满足政府和民众对教育质量问题的 诉求。受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新公共管理理论即 “管理主义”的影响,政府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态度 发生转变,认为高等教育领域内市场力量不一定 能保证质量,开始介入到推动高校改善教育质量 的一系列行动之中。在公平与绩效两者关系中, 政府更加强调绩效理念,强调明确的绩效标准与 绩效评估。同时政府也认识到,必须发展一种新 的管理形式,比如对于不同类型的高校给予不同 程度的自由与控制,建立新的更加广泛的评估制 度,采用契约性政策,进行准市场化的竞争等等。 因此,美国联邦和州教育部门通过采取加强对中 介认证机构的认证与管理,强化绩效评估,调整拨 款政策等方法,对高等教育系统内的质量评估产 生作用和影响。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市场力 量和政府力量对高等教育产生冲击,学术权力依 然强大,“虽然学术权力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制约, 但传统的力量还是显示了它的巨大惯性与影响, 大学的评估系统仍然继续控制在学者的手里。教 育评估的标准仍是过程而非结果。” 二、美国高等教育评估模式演变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历经演进,已逐 渐从高校内部自我监控、市场力量介入模式逐步 过渡到直至政府引领规约、社会中介组织认证、高 校自我监控、社会舆论组织广泛参与的高等教育 质量复合监控模式。美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形 80一 成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以高校内部自我监控为主体的早期评估 模式 这一阶段时间起讫大约从19世纪60年代到 20世纪60年代。美国州政府对高等教育拥有神 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和义务,联邦政府为实施国家 战略目标,通过政府拨款和贷款等政策措施,出台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估问题的系列政策, 对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方向等)实施整体规划。 由于联邦政府对包括私立大学在内的众多高校以 项目研究、学生贷款等形式投入了大量的专项经 费,为保证项目投入的成效,联邦政府往往委托社 会专门机构或第三方组织对高校的相关经费使用 和成效进行专项调查和评估,加大对项目过程和 结果的质量监控。政府在崇尚学术自由和大学自 治的高等教育系统打入一个楔子,介入高校内部 事务,通过项目推动政府在科学研究中的导向作 用,并对高校进行微观和局部的评价,由此形成了 以高校内部自我监控为主体,联邦政府专项经费 评价为补充,认证理事会协调高等学校鉴定工作 的评估模式。 2.以社会中介评估组织参与完善的输入评 估模式 这一阶段时间起讫大越从1960年代到1990 年代。20世纪6O年代以后,进入到大众化阶段 的美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 注。一方面,高等教育的组织使命和组织成分发 生了重大变化,迫切需要对其目标、责任、质量等 问题重新审视和反思;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爆炸和 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不断产生,迫切需要教学改 革,以促进知识更新、融合。此外,高等教育大众 化带来的巨大就业压力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不 满,也使各个层面均把矛头指向高等教育,对高等 教育质量的认证和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 单独依赖自我质量监控和认证机构定性认证 的方式已不能解除政府和社会对质量问题的忧 虑,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教育机构和公共中 介服务组织相继出台了关于质量问题的报告,从 不同角度对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阐明观点,并对 高等教育质量实施外部监控形成共识。1996年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委员会(CHEA)成立,标 志着美国以社会中介组织认证为基础的高等教育 质量评估制度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备。CHEA的宗 旨是通过加强鉴定,以强化高等教育,实现高等学 校对教育质量的自我管理,CHEA还拥有一个十 分重要的职能——对鉴定机构进行认可,是唯一 入评估过渡为重视教育过程和教育输出。他们深 刻认识到:教育设施只是保障教育质量的基本条 件,提高教育质量的最根本目标是使学生的学业 的从事高等教育鉴定机构认可的非官方组织。官 方认可是由教育部承办的各鉴定机构。高校可以 自愿选择非官方认可或官方认可,或两者都要进 行鉴定。 和综合素质逐年提高。以教育输出为核心的教育 评价要求高校根据本校的教育使命和通用的评估 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详细 说明毕业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应达到的标 准,并正式公布和接受监督。学校要科学设计教 3.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绩效评估 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被视为向快 速发展的社会提供强大知识和人力资源的一种手 段。然而,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美国高校在适 应和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质量可信度问 题依然存在。美国高等教育未来委员会在一份旨 在规划未来l0至20年美国高等教育走向的报告 《领导力的考验——美国高等教育未来规划》中 指出,联邦、州和私人管理者庞大复杂的公私立评 估系统并非完美无缺。评估机构在决定大学和课 程项目是否获得联邦和州赞助和贷款资格的时 候,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但评估检查通常在 私下进行,且评估者往往不太关注学生的学习评 价,公布于众更多的仍是评估硬件而不是学习所 获得的增值结果,评价的实效性受到质疑。_3 随着政府对教育开支的紧缩而带来的高校问 资金竞争的激烈,纳税人和消费者对其投入的回 报愈加关注,公众对高等教育应承担的责任、实施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目标和增加透明度等方面提 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迫切需要继续加强和完善 现有质量评估制度,来评审和监督高校的社会绩 效责任。 为确保美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及其在国际中 的领先地位,切实承担社会绩效责任。美国的高 等教育质量评估在充分尊重高校自治和学术自由 基础上,通过政府的引领和全国性评估机构组织 不断完善的评估认证,构成了校内评估与校外评 审相结合、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的过程 绩效复合评估模式。 三、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特征分析 1.重视评估的过程和结果输出 美国高等教育评估从重视师资力量、教学设 施、教学计划、规章制度等静态内容逐步转到以学 生为中心,关注绩效为核心的动态评估,从重视输 学计划并建立经常性的自评体系,并将评估结果 反馈用于改进教学。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重视结果输出评估的 一个重要表现是,关于大学生就业率、满意度、毕 业生十年后的发展情况等动态指标都有大量的专 门性评估机构进行长期、动态的跟踪调查和研究。 如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伙伴Noe1.Levitz公司 进行的《全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其结果被视为 大学生满意度测评的国家标准。 2.强调柔性化、弹性化的内外综合监控 美国大学长期以来形成的学术传统能够使高 校内部的质量监控发挥着直接作用,政府通过教 育评估组织对高校教育质量提高进行间接控制并 发挥外部影响,在敦促高校增加透明度、增强责任 绩效意识、提供公众更满意的教育方面发挥积极 作用。美国政府虽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质量问 题,并从国家需要出发,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实施重 大影响。但政府并不强求所有高校都要参与到各 项评估中,高校按照市场化要求和自身类型特点, 自愿参与公私机构的评估活动。政府相信,只有 积极参与质量评估、获得市场广泛认同的高校才 能最终获得家长和学生的青睐,获得政府的投资 和校友的支持。而且,从高校自身发展规律看,评 估准则的弹性化和柔性化,能够为高校今后的发 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发挥独创性,形成各自的风格 和特色。因此,美国的教育质量评估机制具有相 当的弹性和活力。 3.强调高校的社会绩效责任 美国政府重视教育质量的管理和监督,敦促 各州政府、高等教育联合会和高等教育机构开发 可以相互使用的注重结果的责任性系统,以改善 高校内部管理,增加办学透明度;敦促高校及时广 泛地听取社会意见,修订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及 时适应当前和未来的需要及变化,满足社会的人 才培养要求。 81— 各级各类公私评估组织代表高等教育不同的 利益相关者评估鉴定学校和专业教育质量,他们 在督促高校制订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和教育计划 时,能够注意吸纳学生、家长、校友、雇主、行业和 同行评估机构、政府的综合意见。 4.重视独立专家组和独立评估机构的中介 作用 美国通过立法确认评估机构和评估的权威性 和独立性,形成了不同等级和类型的评估管理机 构,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公正性。认 证机构作为“把关人”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发挥关 键作用,被用来决定联邦和州政府每年超过8000 亿美元的拨款和贷款经费的分配去向。美国已建 有100多家采纳不同质量标准和方法的认证机 构 4 J,认证机构在为政府和利益相关者提供充分 和透明的高校质量信息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大 学排行榜借助媒体优势,在社会引起广泛重视,对 家长与学生择校、资金捐助和政府决策等产生重 要影响。 5.重视对评估机构的严格规范和常态化认证 每年美国都要对高等教育评估机构按一定的 评审程序进行“认证”。美国的高校认证(评估) 机构,只有经过CHEA或联邦教育部的USED的 认证和承认才具有认证资格和权威性。目前,经 CHEA和USED认可的认证机构主要有全国性认 证机构、地区性认证机构和专业性认证机构三种。 全国性认证机构主要负责与宗教信仰有关以及与 个人职业发展有关的单科性院校的认证工作;地 区性认证机构分工负责美国相关各州几千所高校 的认证工作,在美国的认证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专业性认证机构分布在医药、卫生、工程、人文、社 会科学、农业等领域。认证机构遵照一定的认可 准则、方法和程序,对评估机构进行公正、透明的 评审,以判断其评估准则、方法和程序是否与认可 机构的要求相一致,是否确实能对高等教育的质 量、社会绩效责任和持续改进起到保证作用,并做 出是否能给予认可的结论。同时,美国教育部依 法对全国的高等教育鉴定机构进行审查,确保鉴 定机构的鉴定标准符合联邦政府对于高等院校和 专业的要求,对于可信赖的鉴定机构给予政府认 可,并公布其名录。高等学校如要得到联邦经费, 必须首先经过上述政府认可的鉴定机构鉴定通 过。所以,各鉴定机构一般都积极争取获得 一82一 CHEA认可和国家教育部认可。只有经过本国权 威部门认可的评估机构往往更广泛地获得信任。 6.重视评估技术手段的科学性、实证性 美国评估机构充分应用大型数据库、网络技 术和通讯技术,推进评估技术手段的数字化和科 学化。新技术使评估者得以广泛储存各种教育管 理信息,可用数据库就各种指标进行数据处理,可 对学校或专业作广泛深入的统计分析,也可在各 校或各专业点之问进行比较分析。配合新技术的 发展,美国进一步采用通用的评估指标体系,以提 供各种可比的统计信息,使政府、雇主、学生能够 对质量信息进行比较和评价。 美国评估机构注重运用实证方法,通过采用 综合指标和调查问卷等取得数据。美国教育机构 经常使用一些质量评估工具和评估技术来测量学 生学习结果,以提高教学和学习质量。 四、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范式 对我国的借鉴价值 与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市场化 取向一样,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实际 上也是我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因高校急剧 扩招而引起社会对教育质量的广泛质疑这一背景 下产生的,与美国政府强调绩效理念和责任相类 似的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强调绩效评 估、标准化的评价量化指标。然而仔细分析中美 两国政府在高校质量评估中的作用影响,教育质 量评估体系结构内容以及两国在国家、市场和专 业权力关系,我们会发现:由于美国高校性质和类 型的多样性,高等质量认证与评估主体的多样性, 评估体系指标的严密性和层次性,以及政府、市场 和专业权力这三种力量之间形成的有效平衡和相 互制约关系,美国高等质量认证与评估是一种普 适性与特殊性相结合、评估过程和评估结果相结 合、市场监督与自我监控相结合的综合体系。相 比较而言,我国与美国在大学理念和力量对比平 衡方面则存有很大差异性,包括研究型大学在内 的公办高校均缺乏内在的、统一的、连贯的大学理 念和内在发展逻辑,国家始终是影响高等教育发 展的决定力量,是唯一的评估主体和监督主体,缺 乏一个有效的具有高度行业自律性的独立评估机 构的市场平衡机制,评估体系很难真正反映国家、 市场和高校的整体需求。高校面临着国家政策性 强制质量评估的同时保持理性发展、适当平衡高 校与市场关系的紧迫课题。我国由于评估主体单 一2.在强调外部质量监控、质量推进的过程 中,强化高校自我质量监控作用 ,评估指标的研究无论从范围还是方法上都还 即使在美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学术自治传统 的国家,人们对院校学术权力领地逐渐受到政府、 市场侵占的现象始终保持警惕并给予高度关注。 比较落后,所形成的有价值的、可供不同高校问横 向比较的信息和实证数据很不充分,不利于高校 评估的透明化和公正性。美国评估指标体系由于 评估机构的多样性、评估范围的广泛性,形成了一 大批有价值的、可供人们进行高校质量多种比较 研究的资料,使高等教育的各种利益相关者能够 对美国的高等教育总体质量形成比较全面系统的 认识。对于政策制定者和消费者来说,能够获得 使用一个综合性高等教育信息系统的途径是至关 重要的。当前将要进行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 评估虽然开始重视基础数据的统计工作,但其科 学性和有效性还有待时间的考验。 从美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体征来看,建立完 善的高等教育评估系统的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 重要外部性保障因素。因此,应从以四个方面对 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进行重新认识,建构具有中 国特色、充分借鉴美国评估经验和教训的、满足社 会需求、富有成效的高等教育综合评估体系。 1.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加强对独立评 估机构的认证、扶持和监管力度 可以发现,美国的高等教育认证制度实际上 是一种以自我评估和同行评估为基础、有效促进 高校自我管理的质量保障机制。政府作为教育经 费的主要投入者,有责任根据国家需要对高校进 行监督和管理。但政府不宜对高校实施直接的刚 性监控,不能充当评估中“当事者和仲裁者”的双 重角色。由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评估之所以受 到种种非议,固然与评估指标不够科学、评估院校 分类不够细化等因素有关,而政府过于冈恺E的监 控模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鉴于中介组织在高校绩效评估中的必要性, 我国应在尊重高校质量自我监控的基础上,扩大 评估主体,建立独立评估机构,加强对评估机构的 认证和监管。通过政府审核或授权给具有权威性 的教育组织,开展对各级各类评估机构的评审认 证,逐渐培育一批专业化、职业化的独立评估机 构,发挥第三方组织的职能和作用,对高校办学实 绩、经费投入的实效等内容进行全方位、多层次、 实证性的质量调查和专门性、综合性评价,实施问 接的柔性管理。 “用户至上主义对于高等教育事业的特征产生越 来越大的影响——大学的控制权已经转移到正不 断强大的大学管理者和政府当局手上,通过教学、 科研的商业化转移到市场中。” 而西方高等教 育的历史则证明了只有那些具有完全意义上自主 能力的高校才能对自身的行为承担责任。 在我国,高校自主权的长期缺失是高校难以 形成特色、难以实施问责绩效制的根本原因。虽 然政府逐渐开始放权,然而这轮“原本是促使高 校更好发展的评估,政府并非完全退出,反而藉由 对其品质保证,表现绩效的要求,间接且更严密地 控管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与增强高校自主性的发 展趋势相悖”(操太圣,2008)。进行创造性的教 学和科研,高校必须享有高度的自治地位,应努力 在大学自治和绩效责任之间达成一个平衡点。高 等教育质量评估应成为促进高等教育自我发展、 自我完善的机制,而不应成为一种J'bJJll的束缚和 控制手段。 3.坚持国际化、市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原 则和要求,构建多纬度的复合质量指标和评估 体系 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应在充分吸收借鉴 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建立起本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评估 标准。要坚持国际化、市场化和以学生为中心的 原则要求,完善现有评估系统。为更好地满足市 场需求,改善教育绩效,我们必须建立多样化评估 机构,参照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公认标准来评审 和认证各种评估机构,为今后加强对各级各类高 校的分类监督管理奠定基础。 高校和评估机构都要不断完善评估指标和评 价体系,构建多纬度的复合质量指标和评估体系。 要扩大评估范围,既要评估办学条件诸如师资力 量、经费投入、校园设施等静态指标,又要把学生智 力能力增值和发展、毕业生终生学习和工作能力提 高等动态指标纳入到质量考核指标中。要对教育 产出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和衡量,形成有价值的、可 供人们进行比较研究的实证资料,使公众能够对高 一83— 等教育总体质量形成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保证高 等教育质量评估的透明度、准确度和公正性。 4.强化高校自我质量监控作用,不以牺牲高 校自治和核心价值观作为发展代价 实际上,在美国这样一个院校拥有悠久学术 自治传统的国家,人们对院校学术权力领地逐渐 受到政府、市场侵占的现象始终保持警惕并给予 高度关注。“用户至上主义对于高等教育事业的 特征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会取代教 师权威,并有可能最终取代教育传统的集体力 量——大学的控制权已经转移到正不断强大的大 学管理者和政府当局手上,通过教学、科研的商业 化转移到市场中。” 大学在引进外部质量保证 体制过程中,高等教育系统内部权力分配方式也 在发生改变,“这种转变有利于凸显院校外部而 非内部的价值观。相对学科的学术价值来说,管 理和市场的价值观占据了主要地位(布伦南,沙 阿,2000)。 西方高等教育的历史有力证明了必 须捍卫学术自由的原则。学术自由是高等机构, 尤其是研究性高校系统存在和正常发挥功能的先 决条件,必须赋予公立的和经认可的私立高等教 育机构适当程度的法定自治权,以允许它们针对 实际情况在社会中发挥创新的反思的批判的功 能。“虽然国家可以在系统范围和质量政策问题 等方面进行总的协调,但高校的自我管理应当给 予充分保障。” 因为,只有那些具有完全意义上 自主能力的高校才能对自身的行为承担责任。在 我国,高校自主权的长期缺失是高校难以形成特 色、难以实施问责绩效制的根本原因。虽然,近年 来政府逐渐开始放权,然而这一轮评估结果却显 示,原本是促使高校更好发展的评估,政府并非完 全的退出,反而藉由对其品质保证,表现绩效的要 求,间接且更严密地控管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与增 强高校自主性的发展趋势相悖。高等教育质量涉 及到高等教育所有的主要职能和活动,包括教师的 教学质量、课程计划质量以及教学与科研必然结果 的学习的质量。这些问题只有依靠高校自身系统 才能真正能够解决。比如改善教师质量方面,美国 大学对教师的考察全面而深入,教师在获得终身职 位及晋升教授时会受到十分严格的考核,这为美国 高等教育系统提供了充分的质量保障。 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和科研,高校必须享有高 度的自治地位,应努力在大学自治和绩效责任之 84一 间达成一个平衡点。应该看到,高等教育对学生 偏好和市场需求的响应,有时甚至会以损害课程 知识关联为代价。“那些肩负着更大社会责任的 研究型大学,为了更好地向社会提供真正学术性 的、科学的、适度的服务,必须与社会保持一种 ‘不即不离’的关系。” 8 针对公办高校进行的质 量评估和检查应成为促进高等教育自我发展、自 我完善的机制,而不应成为一种外加的束缚和控 制手段。 总之,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应是一个多维 体系,应从外延性和内生性、动态性和静态性、学 术传统性和政策灵活性等多方面对高等教育质量 进行综合性评价。如何在国家、院校、个人等层 面,在学术、服务等方面达成平衡,如何既看重结 果性的外部因素,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又 注重过程性的内部因素,即教学条件、学生素质能 力提高等,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标准是否缜密、科 学、完善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毕家驹.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探讨[J].医学教 育探索,2003(1). [2]玛丽・亨克尔.国家、高等教育与市场[M].北京:教 育科学出版社,2005. [3]Spellings,M.A Test of Leadership:Charting the Future of U.S.Higher Education[EB/OL].http://www.ed. gov/about/bdscomm/list/hiedfuture/reports/pre・・pub—re-- port.pdf,2009-03-28. [4]Schray,Vickie.Assuring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Accreditation[EB/OL]. http://WWW.ed.gov/about/bdscomm/list/hiedfuture/re— ports/schray2.pdf,2009-03-29. [5]菲利普・G・阿特巴赫.为美国高等教育辩护[M].青 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6]Brennan,J.,&Shah,T.Quality Assessment and Insti- tutional Change:expeirences from 14 countires[J].High Education,2000(40). [7]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3. [8]龚放.试论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J].北京大学教育评 论,2008(2). (责任编辑:蒋永华) The Assessment Paradigm of U.S.Higher Education: Its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ications LIU Feng—yun,LIU Yong—fang Abstract:The quality assessment of US. higher education has undergone three stages:from the single assess— .ment model to the inputs or processes model to the outcomes mode1The present model is characterized bv its .laying emphasis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assessment of outcomesmultiple controts,performance of s0cial I℃. ,sponsibilities,the accreditation of independent assessment organizationsand the use 0f the advanced assess— ,ment techniques. In light of this,we propose:China should strengthen the accreditation of independent as. sessment organizations,giving them more support as well as adequate supervision:in addition to the extema1 monitoring and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qualitya more flexible mechanism which is a combinati0n of inter. ,nal and external monitoring should be adopted;we should stick to the principle of exploiting the intemationa1 resources,giving full play to the market mechanism,and putting students first when c0nstructing the svstem of assessment criteria;we should also enhance the self-monitoring conducted by the instituti0ns 0f higher educa. tion themselves so as to avoid achieving development at the expense of the autonomous management of the uni— versiifes and colleges.The quality assess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involving muhiple fae. tors:it has to cover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elementscombine the dynamic aspects with the staftc ones,. and distinguish the academic factors from political consideraftons.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quality assessment;concept:characteristics ・・—・卜_“+・.-4-・・+一+・・—+~・・-4-“-4- ”—’一” “十”+”+”+--+・・+“+”+”+”+・・+・・+・・+・ (上接第78页) The Formation of the East Asian World and the Im perial Power of China With the Six Dynasties Period as a Focus Kensuke Yoshimori Translated by ZHANG Yu Abstract:In the period of the Han Dynasty and lhe x Dynasties in ChinaJapan and Korea began to aecept ,the Chinese characters,Confucianism and etiquetteand then constituted the East Asian w0rid together with ,China. 0n the one hand,in order to consolidate the domestic governancethe emperors of China needed to .use the tributes offered by the neighboring nations to enhance their own authority;on the otheras Japan uni— ,fied out of division and then got into strife with the regime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continuouslvit was neces— .sary for Japan to fall back on the authority of the Chinese emperor to gain advantages over its Korean riva1It .is in such kind of interaction in terms of interests that the state of international re1ati0ns with China as the cen。 ter in the ancient East Asian world took shape.Furthermorein order to enhance their international positi0ns. ,the counties around Chirna also accepted Chinese valuesespecially those based on its etiquette cuIture. ,Key words:Ancient East Asia;Han culture;Japan;international relati0ns 一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