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教学目标的制定
以及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生活中的事件。
2、掌握用分数表示实际生活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方法,能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在具体情境中,能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要求,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活动方案设计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真正掌握用分数表示实际生活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2、经历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统计与概率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2、能紧密结合生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决活生生的实际问题,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从心底里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3、能在具体情境中迸发热爱数学、喜好数学的真情实感。
聆听专家的知识讲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有了全新的认识。制定教学目标一定要综合考虑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情况、编写意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等。同时,制定教学目标还要注意:整体把握,有针对性,明确具体,注重长效的问题。因此,我在制定《可能性》一课的教学目标时,主要依据以下几点:
1、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课标指出:数学学习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
2、教材分析:小学数学教材从低年级开始逐步向学生渗透了统计与概率思想,在《可能性》一课的教学之前,学生就对这部分内容有所了解,但并不系统,并不完整,应该让学生把支离破碎的知识加以归纳和整理,用严密的数学语言加以描述。
3、学生情况:学生对统计与概率这一大部分的内容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并未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出发,寓教于乐,把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带进课堂,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益。
4、教学设计:从“选举班长,可能是谁呢?”的问题情境开始,到“掷硬币、摸球”的玩乐,再到“转盘游戏”的活动方案设计,延伸到扑克牌中的可能性和“石头、剪刀、布”的公平性。整节课,学生都在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参与数学学习的每一项数学活动。
5、知识联系:在以前学习的可能性的基础上,这节课要求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准确
的表达生活中的事件不是难事。有之前对分数的理解,这节课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游戏,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便是非常开心的事了。
综合多方考虑,我制定了《可能性》一课的教学目标,不妥之处,请老师批评指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