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七年级(上)第一次
月考语文试卷
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1. 古诗默写。
王湾《次北固山下》写出时序的交替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观沧海》中最能体现诗人博大胸怀的几句诗是: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请默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二、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2. 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的题目。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砺,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以上文段选自鲁迅的散文集《 ______ 》,文中“她”是 ______ 。 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______ ”,正确写法是“ ______ ”。 “震悚”在文中的意思是: ______ 。
关于这部散文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狗•猫•鼠》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二十四孝图》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酷。
B.《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并借此对“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时的无限乐趣和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
D.《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记述了鲁迅远离故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生活,留下了鲁迅追寻真理的足迹。
第1页,共12页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23.0分) 3. 阅读《别把我当陌生人》完成各小题
①“记住,路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一切食物和饮料!只要离开位子,回来时一定要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
②去年夏天,我坐火车去新疆开会。三千多公里的路途,没有同伴。出发前,家人这样反复叮嘱我。
③刚走进包厢时,我心里很忐忑,不知道这一路上要面对些什么人。一个男人进来了,身后有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大概是他女儿。随后,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蹦蹦跳跳地过来了,她妈妈紧跟在后面。整体环境不错,我精神放松了很多。 ④晚上 10点多,我锁好门,把手提包压在枕头下面,躺下。不知不觉,已到深夜。在似睡非睡中,我听到了扭动门锁的声音,接着,“哗啦”一声,门被打开了,我猛地打了个机灵,紧张不已。一个黑乎乎的脑袋探了进来,借着通道幽暗的灯光,我看到那是一个身材高大,样子凶悍的男人。此时,包厢里其他人还在熟睡,我吓得头皮发麻,浑身哆嗦。他打探一番后,挤进门来。我不知从哪里来了勇气,大喝一声:“干什么的?”
⑤“我,我上车呀。”那个男人被我的喊声吓了一跳,接着他把行李拖了进来。原来真是上车的。虚惊一场!
⑥早晨醒来,我赶紧摸了摸枕头下面,包在。随便吃了早点,又躺下看书。中间出去过几次,回来后,我都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在这样的环境里,当心无大碍。 ⑦包厢里,两个孩子在嬉闹,大人们都很安静。我拿出零食吃的时候,挺想给那两个孩子,可担心遭到拒绝,又忍住了。我想,上车前,他们的父母一定无数次告诫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
⑧“阿姨,你怎么躺了半天也不下来玩儿?”小姑娘仰着脸,忽闪着大眼睛对我说。 ⑨我笑了笑,赶快从上铺下来,和孩子们玩了起来。“阿姨,吃荔枝吧!”小姑娘用她胖嘟嘟的小手递给我一颗饱满的荔枝。我愣了一下,连忙接过荔枝,轻轻地说了声谢谢, 手有些颤抖,还有些僵硬。
⑩孩子给每个人都发了一颗荔枝,包厢里的每个人都伸手接着,小姑娘笑了起来,眼睛像弯弯的月亮湖。那颗荔枝, 我一直攥在手里,舍不得吃。小小的荔枝,如同两个世界的缩影。 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孩子的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那把坚实的锁,紧闭的门彼此敞开了。
⑪于是,我们的小包厢成了快乐的大家庭。美食共享,格外香甜。我把最好吃的
第2页,共12页
都留给了小姑娘,还抱着她,给她讲故事,把她原来松散的头发编成漂亮的小辫,给她拍了很多照片。孩子对我也越来越依恋,一会儿看不见我,就到处找。或许是她离开妈妈太久,我是个母亲,我身上有妈妈的味道。那天夜里,她是在我怀里睡着的。
⑫第三日清晨,快到终点站了,可我的心里却平添了一丝怅惘。车停了,人们如潮水般从车身里漫出。我抱着小姑娘,她爸爸帮我提着大行李箱。孩子紧紧搂着我的脖子,趴在我肩上。就要和他们分别了。我依旧紧紧抱着孩子,我们脸贴脸。她父亲将她抱走那一刻,她哭着大声喊“阿姨”!我心里好难受,背过身去。 ⑬手机响了,收到朋友发来的短信:“出门在外一定要小心,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任何食物和饮品!”我笑了笑,走进人海中…… 请根据提示,将选文中表现“我”心情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刚进包厢时,忐忑→深夜包厢门被打开时, ______ →想给孩子零食时, ______ →快到终点站时, ______ →与小姑娘分手时, ______ 。
文中第⑨自然段写“我”的手有些颤抖,还有些僵硬,原因是什么? 结合语境,品析词句。
①那颗荔枝,我一直 攥在手里,舍不得吃。(品味带点的词) .
②“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赏析句子)
请说说本文开头段和结尾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文章的题目“别把我当陌生人”你是怎样理解的?读完文章你有何感想? 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7.0分) 4. 文言文阅读。
《世说新语》二则
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第3页,共12页
①未如柳絮因风起 .②尊君在不 .③陈太丘与友期行 .④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下列对课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尊君”是谦词,是对自己父亲的一种称呼。
B.“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点明了不守信用的是客人而不是陈太丘。
C.“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讲论文义指的是谢太傅虚心向孩子们请教文章的含义。 D.《咏雪》一文着重写雪优美的姿态,表达作者对雪的赞美之情。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用原文回答) ① ______ ② ______
谢朗把下雪比作“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则形容为“未若柳絮因风起”。你认为哪个人比喻的好?说说你的理由。
学习了《陈太丘与友期行》这篇短文,在如何做人方面,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至少写出两点。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40.0分) 5.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长就是一次旅行。旅程中有父母的陪伴、老师的指引,有朋友的鼓励、陌生人的关爱,有大自然美好的风光,也有沁人心脾的书香……
请以“温暖的旅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②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第4页,共12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小题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小题3】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解析】答案:
(1)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注意“生”的书写) (2)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本题考查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2.【答案】【小题1】朝花夕拾,阿长
【小题2】霹砺,霹雳
【小题3】身体因为恐惧或者过度兴奋而颤动 【小题4】B
【解析】(1)本题考查对名著文学常识的掌握。文段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她”是指阿长;
(2)本题考查常用字词的掌握情况。“霹砺”改为“霹雳”;
(3)本题考查词语的意思。“震悚”身体因为恐惧或者过度兴奋而颤动。 (4)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 ACD.正确;
第5页,共12页
B.有误,《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借此表达的是作者强烈谴责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无常》中借“无常”这个形象,对“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故选:B。 答案:
(1)朝花夕拾 阿长 (2)霹砺 霹雳
(3)身体因为恐惧或者过度兴奋而颤动 (4)B
《朝花夕拾》回忆了儿时到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段,侧面描绘当时中国社会的面貌,批判、讽刺了封建旧制度和旧道德。
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3.【答案】【小题1】紧张
【小题2】担心 【小题3】惆怅 【小题4】难受 【小题5】
【解析】(1)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解答此题根据题目中的提示,找到对应的内容,从中筛选出表现“我”心情的词语即可。深夜包厢门被打开时,“我猛地打了个激灵,紧张不已”,可以提取出“紧张”一词;想给孩子零食时,“可担心遭到拒绝”,可以提取出“担心”一词;快到终点站时,“我的心里却平添了一丝怅惘”,可以提取出“怅惘”一词;与小姑娘分手时,“我心里好难受,背过身去”,可以提取出“难受”一词。 (2)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颤抖”是因为“我”接受孩子荔枝的激动心情;“僵硬”是因为面对孩子的天真纯洁,自己有羞愧之情。
第6页,共12页
(3)①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攥”,是“握”的意思,写出我的复杂心情。
②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这个句子用的是比喻手法,把成人的内心世界比作“荔枝皮”,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成人互相间缺乏信任的特点;把孩子的内心世界比作“荔枝瓤”,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孩子纯洁。同时这个句子还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孩子的真诚、单纯与成年人的缺乏信任、相互戒备进行对比,突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
(4)本题考查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特殊段落在文中的一般作用。首段的作用一般是:引出下文,开篇点明,点明中心等;中间段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点明主旨,深化主旨,升华主题等。具体作用还要根据文章全局去分析。本文的结尾段在内容上,用朋友短信的内容与车上人们的友好相处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彼此信任,真诚相待”的主旨;结构上: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并引入深思。
(5)本题考查理解题目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联系文章内容。文章写“我”由对大家的戒备到和大家成了一家人,最后分别时依依不舍,这个过程中“我”认识到真诚相待的重要,这也是产生“别把我当陌生人”想法的原因,也是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 答案:
(1)紧张、担心、惆怅、难受。
(2)“颤抖”是因为“我”接受孩子荔枝的激动心情;“僵硬”是因为面对孩子的天真纯洁,自己有羞愧之情。
(3)①“攥”:是“握”的意思,但在这里有“紧紧地握着”“爱不释手”的意思。形象地刻画出“我”面对孩子的天真单纯所表现出来的复杂心情。②该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成人的内心世界比作“荔枝皮”,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成人自我设防、互相间缺乏信任的特点。或把孩子的内心世界比作“荔枝瓤”,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孩子纯洁、率真的特点。或该句还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用孩子的真诚、单纯与成年人的缺乏信任、相互戒备进行对比,突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
(4)内容上:开头段用家人的叮嘱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结尾段用朋友短信的内容与包厢里人们的友好相处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彼此信任,真诚相待”
第7页,共12页
的主旨,引人深思。
结构上:开头段引出了下文的故事。结尾段与开头段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5)一方面仿佛是孩子的声音,告诉成人的世界,不要让“陌生”成为人们交往的壁垒;另一方面也是“我”对社会的深情呼唤。
这篇文章以家人的叮嘱“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为线索,描述了“我”在火车上与陌生女孩之间由相识相处到依依不舍分开的过程,表现了“我”对人与人之间应真诚相待关系的渴望。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2),交代去年一次出门前,家长对我的反复叮咛;第二部分(3-5),叙述我刚上火车的那天夜里的紧张与戒备;第三部分(6-12),叙述坐车中陌生的女孩与我熟识相处的细节,以及我们分别的难舍;第四部分(13),叙述我下车后又收到朋友的短信,对是否能接受陌生人的东西我已有了自己的认识。 分析某一句话(一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1、结构方面要看句子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
句子在开头的作用:(1)开篇点题;(2)设置悬念,引起下文;(3)总领全文。 句子在文章中间的作用:(1)埋伏笔;(2)承上启下;(3)照应上文;(4)为下文作铺垫。
句子在结尾的作用:(1)总结全文;(2)照应题目或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2、句子在内容上的作用,要紧密联系文章中心分析,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现出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
结尾的抒情议论句还起到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的作用。一般分析句子的作用,要把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综合起来分析。
4.【答案】【小题1】趁,乘,同“否”没有,约定,回头看
【小题2】B 【小题3】略
【小题4】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小题5】略 【小题6】略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因:趁,乘。
第8页,共12页
②句意:你的父亲在吗?不:同“否”没有。 ③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 ④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有误,“尊君”是谦词,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称呼。 B.正确。
C.有误,“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讲论文义指的是谢太傅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论文义。 D.有误,《咏雪》一文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 故选:B。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语有:俄而,不久;骤,大;似,像。句意为: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②重点词语有:非,不;期,约定;委,舍弃。句意为: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两点错误是: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和识记古诗词名句的能力。雪的颜色和下落的姿态与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飞舞,呈上扬状态,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这样看起来是“撒盐空中”比较好。认为“柳絮”比较好,是因为这种比喻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意蕴强,有美感,着是“撒盐空中”所缺乏的。 (6)本题考查对文本主旨的理解与掌握。细读文本,然后正确翻译即可分析作答。细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可知,根据元方说的“过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做人要讲信用,要有礼貌。本文中的友人因为没有诚信,让太丘瞧不起,所以本文的主旨应是告诉我们要讲诚信的道理,只有讲诚信,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答案:
(1)①趁,乘;②同“否”没有;③约定;④回头看。 (2)B
第9页,共12页
(3)①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②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4)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5)示例:雪的颜色和下落的姿态与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飞舞,呈上扬状态,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这样看起来是“撒盐空中”比较好。认为“柳絮”比较好,是因为这种比喻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意蕴强,有美感,着是“撒盐空中”所缺乏的。
(6)如做人要讲道理,讲礼貌,尊重他人,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言而有信等,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咏雪》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词义积累: 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5.【答案】【例文】
温暖的旅程
小学到中学,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我认识了你,是你开启了我人生新的旅程。--题记
第10页,共12页
风吹树叶响。在发呆的我转过头看见那墨绿的树叶,才发现夏日来了。 看着花盆中栽种的花枝,那枯萎的叶片,倾斜的身姿,浑然没有夏日的热情,而充满了秋季的忧伤。
九月份、秋季。当我还沉浸在假日的蜜罐中,新学期已悄然向我走来。 变了、全世界都变了。在班级中那一张张熟悉的脸孔少了,课业压力大了,学习环境改了。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让茫然的我束手无策。我就如同一人乘坐着木筏在前往太平洋的路上,偌大的空间里,只容纳了我独自一人,失去指南针的我,只能蹲在木筏上偷偷哭泣。
恍惚间我冰冷的手有了温度,我如在黑暗中的洞穴中遇到阳光那样惊喜。我抬头,一双眼睛吸引了我,她的眼睛就像山间叮咚响的泉水那样清澈、明亮,照应出她的美。 如果说从前的我是站在黑夜中慢慢前行的人,而你就是带领白昼来到我身边的人。 你用手心的温度,温暖了站在寒冬烈风中的我;用阳光的性格,照耀了我的脸庞,渐渐地我的左半边脸庞的轮廓开始清晰起来,而右半边的残缺该怎么办。
你的好,让我形成了对你的依赖。关系越好,距离越近。从前的我根本不相信人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但残忍的现实就摆在身边,让我不得不相信,距离之中真得有美。
大大小小的争吵,让我开始思考是否要放弃这份友谊。可是现实告诉我不能,因为失去了你,我就失去了方向。就像是向日葵日复一日的追寻太阳行走,却不知太阳的轨迹在哪。如果失去了太阳,就失去了方向。只能呆呆的站在原地,任凭时间的侵蚀和风雨的摧残,最终苍老、凋零。
风呼呼的风在竹林里吹着和竹叶嬉戏,发出瑟瑟的响声,吹来了夏日的气息。 学期末,暑假来了。在这两个月中让你我都好好整理这份友谊。
在时间的推移中,我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太阳,在追寻的过程中会有困难,但我不会放弃。
新的旅程、温暖的旅程,很美。
【解析】该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难度不大,学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容易打开思路,写作方向可大可小,可以从身边事写起,也可跨越时空。
【审题立意】以“温暖的旅程”为题目,在前面的提示性语段里有写作思路的指导:成长就是一次旅行。旅程中有父母的陪伴、老师的指引,有朋友的鼓励、陌生人的关爱,有大自然美好的风光,也有沁人心脾的书香…我们可以写成长的旅程、爸爸妈妈陪伴的旅程、在大自然里的旅程,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方向。
第11页,共12页
【思路点拨】我们可以写自己的一段经历,也可以写别人的一段经历,也可以运用拟人手法,写一个植物或者动物的一段经历,第三种思路更容易出新,获得看卷老师的青睐,容易获得高分。
【表达方式】本文适合前半部分使用记叙表达方式,文章最后以议论收尾,照应标题。夹叙夹议也可。
【误区指南】作文的写作要求比较宽泛,只要围绕温暖旅程来写即可,写作自由度较大,但本作文也有一个写作要求:不得围绕温暖的旅程空发议论,我们写作文时要注意这一点。
【文体选择】本文适合写记叙文,或者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不适合写诗歌和议论文。 【例文点评】读完此文,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文字优雅动人,令人手不释卷。开头有一句与中心话题相关的题记文字,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文章中能打动人心灵的文字比比皆是,读完有心潮澎湃之感。
第12页,共12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