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卖火柴的小女孩》微型课

《卖火柴的小女孩》微型课

来源:爱go旅游网


微型课《卖火柴的小女孩》

我想同学们从小就听过这样一个童话故事,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光头赤脚走在大街上,她又冷又饿,可是一整天了,没有一个人来买她一根火柴。最后她蜷缩在墙角,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在火光中她看到了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第二天,当人们发现她时,她已经面带微笑地去了,手里还捏着一把燃过的火柴梗。这个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你们知道这个童话叫什么吗?对《卖火柴的小女孩》

他的作者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一百多年前的丹麦是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那时悬殊,金钱支配一切,社会非常黑暗。《卖火柴的小女孩》就反映了当时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惨情景。下面就先来听老师的范读。

边读边思考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最后她怎么样了?谁能把这些串联在一起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你真勇敢,你来试试吧,是啊,在大年夜,一个光头赤脚的小女孩在街头卖火柴,她又冷又饿,为了取暖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在火光中,她看到种种幻象,最后冻死在街头。

那么,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她看到了什么?你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什么?结果怎样?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是什么让他第一次擦然火柴?

因为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小女孩需要用那微弱的火光来取暖。但是她开始不敢擦火柴,“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自己的小手吗?”这句话说明小女孩是不敢擦火柴的,连一根也不敢,因为要靠卖火柴来维持生活,而且爸爸知道了会打她。但是“她终于抽出了一根”,从“终于”这个词可以体会到,小女孩抽出这根火柴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她实在是冷得支持不住了,鼓足了勇气,擦燃了一根火柴来取暖。

1 / 4

她看到了什么?你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什么? 当小女孩看到大火炉时,她什么心情?

后来结果呢?大家试着用低沉的语调来表现小女孩幻象破灭后的失望和痛苦。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如何学习第5自然段的?

大家总结的很好,先带着问题默读思考,然后回答问题谈体会,最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学们就按刚才的学习方法,分小组自学第6到第11自然段。 出示思考题:

小女孩后几次擦火柴的原因是什么?她看到了什么,你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了什么?结果怎样?

哪一组来汇报小女孩第二次擦火柴的原因是什么?

从小女孩看到的烤鹅中你体会到什么?你们说对了,小女孩太饿了,他需要食物。哪一组来汇报第三次,你们先读一读描写第3次擦火柴的第7自然段。

这一次,小女孩看到了大年夜的圣诞树,他太痛苦了,他需要得到快乐。

小女孩在三次擦然火柴之后,又第四次,第五次擦燃了火柴,这又是什么原因?你们从“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来看,小女孩是多么孤苦可怜啊!家里只有奶奶疼爱她。在小女孩面临绝境的情况下,很想念奶奶,自然在幻觉中看到了奶奶。

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第 9、10自然段:

把小女孩怕奶奶消失,要留住奶奶的急切心情读出来。

2 / 4

“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为的是要把奶奶留住。小女孩第五次擦燃了一大把火柴,结果怎样?

这里的“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是什么意思?小女孩是在产生幻觉的绝境中死的,仿佛是奶奶搂着她一起飞走的。小女孩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死亡才能摆脱这一切。可见小女孩十分可怜和悲惨,可见当时社会十分黑暗和不公。

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的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吗?不是,看到的都是幻象,不是实在的事物,而是作者的想象。在现实生活中,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没有人疼爱,她是多么渴望得到温暖,得到食物,渴望像别的孩子那样得到欢乐,得到圣诞礼物,她是多么想念疼爱她的奶奶啊!火炉、烤鹅、节日的欢乐、奶奶的疼爱,都是她平时渴望得到而又根本无法得到的东西,只能在她临死之前的幻觉中才出现。下面,大家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说说这段写了什么?

小女孩冻死了,为什么描写她“两腮通红”、“带着微笑”?

小女孩是在幻象的幸福与欢乐中死去。幻象与现实,死亡与微笑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引发人们对她的同情。

为什么要特别写明她是在“大年夜”冻死的?

“大年夜”本应是欢乐和幸福的时刻,可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却在这特殊的时刻冻死了,这样更增强了对比的效果,启发人们深思。

“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

这句话中第一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临死时是幸福的,她是在看到许多美丽的东西的幻觉中死去的。第二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就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了。这里

3 / 4

的“幸福”实际是反语,真正的意思是受罪和死亡。

从文章的结尾中,你能体会出作者饱含着什么样的情感?

说的真好,文章的结尾饱含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小女孩死了,我们也对她寄寓了无限的同情。请同学们用同情怜惜的感情来朗读这一段。

4 /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