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

来源:爱go旅游网
导 言

一、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政治思想是人们对于政治现象的认识、关于政治问题的观点和主张。集中体现在关于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和管理国家的观点和主张。

政治思想的构成要素:对政治现象的描述、分析,对政治问题的价值选择。

政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构成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是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西欧和近现代西欧北美的政治思想发展史。

二、西方政治思想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1.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思想。 2. 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3. 西方近代政治思想, 三、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意义。 1.有助于全面正确认识西方政治文化 2.丰富有关政治学方面的知识 3.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论水平

4.认识政治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提高分析认识政治问题的能力

5.为中国政治现代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第一章 古典希腊城邦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古希腊城邦制度与政治思想特点

一、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

希腊人将科学、哲学与宗教、巫术区分开来,将从直接经验而来的技术上升为抽象的科学。

希腊城邦制度是产生政治思想的基础。 二、城邦制度的形成和特征

希腊城邦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城邦形成的三条道路和三种类型。

城邦制度的外部特征:小国寡民的规模和多元主义的政治格局。 城邦制度的内在特征:城邦是公民的自治组织。城邦的基本社会结构,公民的地位和权利,发达的公共生活和政治辩论,政治体制的多样性,公民政治文化。

三、政治思想特点

(1) 自然政治观与整体主义价值观。

(2) 理性的政治思考与近于科学的研究方法。 (3) 以政体研究为中心,以协调公民内部关系为主题。 (4) 公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视角。

第二节 柏拉图以前的政治思想

一、早期自然哲学家的贡献

早期自然哲学家的主要派别、代表人物和政治活动。早期自然哲学家对西方政治观念形成的贡献:理性思考的开端及求知传统;宇宙秩序和人类社会;逻各斯和自然法;自然秩序和社会和谐、社会正义。

二、智者的活动和影响

智者的产生和派别。智者是民主生活繁荣的产物:智者的主要代表人物。

智者的基本政治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国家产生于人的约定;法律是人约定,自然高于法律。

智者对政治思想的重要贡献。由自然转向人,从一个新的起点研究政治现象;开阔了人的视野,影响和促进了城邦的政治生活。

三、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政治人格及影响。对雅典民主制的批评;知识即美德;应由掌握知识的人管理图家。苏格拉底对柏拉图的影响

第三节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柏拉图(公元前427一347年)古希腊政治思想家,主要政治著作

篇》。

二、国家的理念和正义国家

理念论是柏拉图国家学说的理论基础。理念是事物的本质,国家的本质是国家的理念。人类天赋才能的单一性和社会需要的多面性导致社会分工与合作,国家产生于社会分工和互助的需要。人的不同天性产生不同的美德,形成不同的等级。正义是各等级的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理想的国家是实现正义的国家。

三、哲学家执政思想

哲学家执政是挽救城邦制度危机的根本措施。现实制度的弊端。政治败坏的根源在于人的品性的堕落。哲学家执政是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或统治者成为哲学家。治国需要知识,知识即美德。哲学家集知识、美德和权力于一身。

哲学家的选拨和培养。 消灭私有财产和家庭的思想。 强制性公民教育思想

四、《法律篇》的“二等好的理想国”

从理想国向二等好的国家转变。私有财产和家庭。法治与民主。

第四节 亚里士多德

一、生平和著作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一322年)古希腊百科全书式学者,政治学创始人,主要政治学著作有《雅典政制》、《政治学》。

二、城邦的起源、本质和目的

从现实出发的归纳方法。城邦的起源。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从家庭到村社、城邦的进化过程。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是公民共同体。城邦的目的是至善。

三、政体的分类和变革

政体是政治权力的分配制度,是最高统治机构的组织。包括议事、行政、审判三种要素。政体划分的两个标准:政体的宗旨是为统

治者谋利益还是为全体谋利益;掌握最高统治权的人数。政体可分为正常政体和非正常政体两类;正常政体有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非正常政体有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

四、理想的城邦制度。

对柏拉图理想国的批判:对公有制的批判,对公妻制的批判。 理想国家要实现正义,正义是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的适当综合。理想政体的原则是中庸。城邦是公民的自治团体。理想的城邦要以中产阶级为基础,民主制和寡头制相混合的共和政体。

民主制的优越性

法律要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人人必须服从法律,法治优于人治。

第二章 希腊化时期和古罗马后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世界帝国的建立及其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一、城邦的解体和帝国的建立

城邦的解体及其原因。世界帝国的建立。

二、军事帝国的政治状况及其政治思想的影响

帝国的政治经济状况。个人与国家关系的变化。

政治思想趋向沉寂,伦理思想繁荣。个人主义和世界主义思想的出现。

第二节 希腊化时期的政治思想

一、犬儒学派

犬儒学派的产生和主要代表人物。对文明制度的批判和反习俗的生活方式。回归自然的政治主张。

二、斯多噶学派

斯多葛派的产生发展。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自然法是宇宙的理性。人在精神上的自由和平等。人类一体、人类一家的世界主义观念。

第三节 波利比阿和西塞罗的政治思想

一、波利比阿的政治思想

波利比阿(前201一120年)希腊化时期的史学家,政治思想家。主要著作:《历史》。

主要思想:政治思考的动因,国家兴衰的关键是政治制度。六种政体的区分。政治的蜕变规律。理想政体是混合政体,它是三种正宗政体即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优良因素的混合。

二、西塞罗的政治思想

西塞罗(公元前106一前42年)古罗马政治家、思想家;主要著作有《共和国》、《法律篇》。主要思想:共和思想,共和国是

“人民的事业”。最理想的政体是混和政体思想,自然法是理性的命令,是一切人类法律的准则。人人平等思想。

第四节 早期基督教的政治思想

一、早期基督教及其神学思想

早期基督教的产生发展。早期基督教与国家的关系。 《圣经》的产生。《圣经》的上帝创世说和基督救世说。基督教关于顺从、禁欲、博爱、平等的伦理思想。

二、基督教的政治价值观

对政治的疏远态度。双重的政治忠诚。关于上帝选民的新观念:信徒的精神自由和在上帝面前的平等。

三、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

奥古斯丁(354--430年),古罗马时期基督教政治思想家,教父学最高权威。主要著作:《上帝之城》。

主要思想:对罗马灾难原因的解释,人的原罪与上帝的恩典。由人的两种爱而造成两座城,即上帝之城与世上之城。教会与国家的关系。

第三章 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第一节 中世纪的政治经济关系及其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一、中世纪纪政治经济关系的特点

采邑制和等级制。契约关系和微弱的君权。政权与教权的并列和相互制约。

二、中世纪政治思想的特点

神学是统治一切的意识形态,政治学沦为神学的分枝。政治学理论不发达,政治思想的表现形式。政权与教权关系问题占有突出位置。

第二节 王权与教权斗争中的政治思想

一、中世纪的政教关系

天主教会的势力和组织。基督教的政治观念对政教关系的影响。国家与教会关系的演变。二元化权力体系及人的双重角色。

二、维护教权的理论

教权至上论。尼古拉一世的“君士坦丁赠礼”。格里高利七世维护教权的活动和理论。英诺森三世的活动和思想,卜尼法斯八世的教权派理论。

三、阿奎那的政治思想

托马斯*阿奎那(1227—1274),中世纪经院哲学最大代表。主要政治学著作收集在《阿奎那政治著作选》中。

其政治思想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经过改造后融入基督教神学,其方法有将信仰和理性、经验调合起来的特征。

国家产生于社会需要,君主制是最合乎自然的政体,其形式应为混合政体。教会与国家各有各的领域,但教皇是基督教社会最高权威。

四、马西略的思想

帕多亚的马西略(约1270—1342年),中世纪意大利政治思想家。政治著作有《和平的保卫者》。

其政治思想的宗旨是排除教会对世俗事务的干涉,以实现意大利的和平和秩序。

教会是和平的最大威胁,是分裂和战争的根源。必须反对教会对国家事务的干预和教会的司法特权;取消教会特权的措施。

第四章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和民族国家崛起及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一、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及其特点

封建主义的衰落。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是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革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个人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学说的出现。

二、近代民族国家的崛起及意义

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及特征。近代政治思想是对民族国家的认识和研究。近代初期政治思想家主张民族统一,支持专制王权。

三、西方政治思想的重大变革

开始以人的眼光考察国家问题,把政治学建立在世俗的基础上。以对国家权力的考察为政治学研究的焦点,研究其起源、性质、职能、目的等。近代政治学的创立。

第二节 文艺复兴运动和人文主义思潮

一、文艺复兴运动概况

意大利的社会政治环境。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发现及其意义。

二、人文主义思潮

人文主义是人文学科,也指提倡以人为核心、尊重人的人道主义和人道精神。抽象的人性论。按自然生活的伦理观。

第三节 马基雅弗利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马基雅弗利(1469--1527年),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近代西方政治学的奠基人之一。主要著作:《君主论》、《论提图斯?李维的前十卷》。

二、研究政治问题的新方法

抛弃神学教条,从人的眼光考察国家问题,从人的本性、历史经验和政治现实中总结出政治的规律。把政治与伦理区分开来,把国家视为纯粹的权力组织。关注国家的管理、统治的艺术问题。

三、马基雅弗利主义

共和国的理想和专制主义的现实选择。人的本性自私卑鄙,君主统治国家须考虑人的本性。君主要建立强大国家,巩固政权,须将权力与权术相结合。君主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国家的强大安全,为此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政治面前无道德。

第四节 新教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一、新教改革运动

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背景,宗教改革运动的进程和影响。

二、路德的政治思想

路德(1483—1546年),德国宗教改革领袖,新教思想家。主要著作:《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教会的巴比伦之囚》,《论基督徒的自由》,《论世俗权力》。

《圣经》最高权威论,因信称义思想,平信徒皆为祭司。世俗国家权力的性质。基督徒的服从义务与自由。

三、加尔文的政治思想

加尔文(1509—1564年),宗教改革领袖之一,新教思想家。主要著作:《基督教要义》。

预定论,教会民主的主张,教会与国家的合作,基督徒服从世俗政府的义务和反抗暴君的权利。

第五节 布丹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著作

让·布丹(1530一1596年),16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近代主权理论的创始人。主要政治学著作有《国家论六卷》。

二、国家理论

由家庭、村落到国家,家庭与国家的不同,公民与国家。

三、主权理论

主权是不受法律约束的、对公民和臣民进行统治的最高权力。主权的真正标志是立法权。主权具有永久性和绝对性,至上性、不受限制和不可分割性。

主权者受自然法、神法的限制,不得侵犯私有财产。

四、政体理论

按主权者的人数区分三种国家类型,按行使权力的方式区分三种政府形式。君主专制是最好的政体形式。地理环境与政体选择。

第六节 法国反暴君派的政治思想

一、 一、 反暴君派的产生

法国专制王权的成长,胡格诺派与王权的矛盾。反暴君派的主要代表:浩特曼,莫耐(布鲁塔),鲍埃西等。

二、 二、 浩特曼和莫耐的反暴君思想

法兰西斯科?浩特曼(1524—1590年),法国著名法学家,反暴君派的主要代表。主要著作:《法兰克—高卢》。

法国自古以来王权就是受限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等级代表君主制主张。

莫耐(1549——1623年),法国反暴君派代表,主要著作:《论反抗暴君的自由》。

政府的目的。双重契约论。人民是国家主人,国王是人民代理人。人民反抗暴君的权利。

三、 三、 鲍埃西的反暴君思想

艾提安·德·拉·鲍埃西:《1530—1563年》,法国反暴君派的主要代表。主要著作:《自愿的奴隶制》。

人类的自然自由与平等,暴君制的产生。君主制是反社会的制度。反抗暴君的权利。

第五章 17世纪英国革命时期政治思想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政治状况及政治思想的一般特点

一、英国的政治传统和英国革命

英国的宪政传统,英国革命及特点

二、17世纪英国革命时期政治思想的特点

以新教思想为思想背景,以自然法契约论为理论基础。以人权学说为基石。

三、 革命中的各派政治学说

菲尔麦的父权论,霍布斯的专制集权理论,弥尔顿、哈灵顿的共和主义主张,利尔本的人民主权理论,温斯坦莱的空想社会主义,洛克的自由主义。

第二节 霍布斯的政治学说

一、生平和著作

托马斯·霍布斯(1588一1679年)17世纪英国政治思想家,近代政治理论的开创者。主要政治著作有《论公民》、《利维坦》。

二、人性论与自然状态理论

机械唯物论是霍布斯研究社会政治问题的理论基础。抽象的人性论是其理论体系的出发点。人性是自私的,趋利避害是人生的准则。自然状态是探讨国家起源的出发点。自然状态下人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

三、社会契约论

国家产生于人们的契钓。人们订立契约的宗旨是自我保存。缔约者自愿交出全部权力和权利。主权者没有参加契约,不受契约的限制。国家是集合在主权下的人群,国家具有独立的人格和绝对权力。

四、主权论与政体学说

主权是给予国家以生命和运动的灵魂。凡与公共和平和安全有关的一切事务均属主权者管辖。主权具有至上性、不可分割性和不可转让性。

主权的归属是政体划分的依据。政体可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君主政体使君主私利和公益统一,最能避免内乱,实现和平和稳定。

第三节 洛克的政治学说

一、生平和著作

约翰·洛克(1632一1704年)17世纪英国政治思想家,近代自由主义的奠基人。主要的政治著作有《论宗教宽客》、《政府论》。

二、自然状态和国家的起源

从自然状态出发探讨国家权力的起源。自然状态是自由平等和和平的状态。但有缺陷。政府源于人们的契约。契约的特点:立约者没有交出生命、自由、财产的权利。立约者交出的只是保护自己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被授予权力的人是契约的参加者,必须受契约的限制。个人将权力交给了社会共同体。

三、个人的天赋权利,家权力的性质、范围和目的

个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属于自然权利。人民没有交给国家。它们是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

政府权力的有限的,不是绝对的。政府的目的是保护个人的自然权利,尤其是于保护人民的财产。

四、民主、分权、法治思想

代议制民主思想。

国家必须依据正式颁布的法律进行统治。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对权力的制约,政府要依法治理。政府只有依法治理才能有效地保障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法律是自由的保障,没有法律就没有自由。自由必须以守法为前提。

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执行权和对外权应由君主掌握;立法权应由代表人民的国会行使。立法权与执行权必须分开。立法权高于执行权。执行权应服从议会。

第六章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政治思想

第一节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及政治思想特点

一、启蒙运动

18世纪法国的君主专制及封建等级制,第三等级的崛起,启蒙运动的发展和影响。

二、政治思想特点

以理性论为基础,以平等为旗帜及对平等的不同理解。社会分层与思想分野。

第二节 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孟德斯鸠(1689一1755年)18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主要政治著作有《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和《论法的精神》。

二、自由与分权学说

自由的定义。政治的目的是自由。对自由最大的威胁是滥用权力。防止滥用权力的唯一手段是以权力制约权力。

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种。三种权力中任何两个不能合一,必须由三个不同机构来掌握。三权之间要相互制约。

三、“法的精神”

法的精神是法与政体原则、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人口、贸易、宗教等之间的联系。

政体的性质与法的关系,政体的原则与法的关系。法与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关系,法与人口、国土面积、贸易、宗教等的关系。

第三节 卢梭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卢梭(1712一1778年)18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主要政治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

二、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

自然状态人是自由的、平等的。人具有善良的天性,即怜悯心,使自然状态是和平状态。人类的自我完善化能力是不平等的根源。私有制是不平等的直接原因。从经济上的不平等到政治上的不平等。专制政体是不平等的顶点。专制政治被推翻,建立新的平等。

三、社会契约论

契约论的宗旨是在不丧失个人自由的前提下,寻找一种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保障个人安全和财产的社会结合方式。契约是社会共同体各成员之间的共同约定。个人的权利和权力的转让是毫无保留的。

权利和权力转让给整个集体,而不是转让给某个人或某个团体;个人从社会共同体获得所丧失的一切的等价物。

四、人民主权学说

人民主权是人民和主权者的统一,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全体。人民主权是公意的体现与运用。公意是人民整体的共同意志,以公共利益为目标。

主权不可转让。主权不可分割。主权的绝对性和至上性。 政府是主权者为自身利益建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权构,其权力是主权者的委托。政府官吏是人民的公仆,人民可以限制、改变和收回委托给官吏的权力。

第七章 18世纪美国政治思想

第一节 18世纪美国政治思想的背景

一、美国的历史传统

美国是移民国家,没有旧秩序:贵族、君主、统一的教会等。移民的独立、自由、平等精神和开拓意识。契约型社会。多元文化。17—18世纪欧洲政治思想的影响。

二、北美独立战争和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

美国政治思想的实践性。北美独立战争的理论依据是天赋人权学说。战后围绕制宪展开的争论。

第二节 杰斐逊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年),18世纪美国民主政治思想家,美国民主的奠基人。主要著作:《杰斐逊集》

二、赋人权思想

人人生来具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人的精神自由权利应该得到保障,人民有革命的权利。

三、民主共和思想

君主政体是最坏的政体,大国实行民主的保障:代议民主;中央与地方层层分权。

防止暴政的制度:三权分立与制衡,中央与地方层层分权,人民广泛参政。

第三节 联邦党人的政治思想

一、宪法之争和《联邦党人文集》

宪法的起草的论争,汉密尔顿,麦迪逊,杰伊简介。《联邦党人文集》。

二、“联邦党人”的政治思想

人性的缺陷与政府的权力,联邦制思想,分权制衡思想。

第八章 18世纪末至19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第一节 19世纪西欧政治经济状况及政治思想的特点

一、19世纪政治经济状况

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影响。19世纪的政治改革。

二、19世纪政治思想特点

理论基础方面抛弃了理性论和自然法契约论,流行历史主义、功利主义、实证主义等。价值观念上,自由主义占主导地位。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斗争。

第二节 柏克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柏克(1729—1797年),18世纪末英国政治思想家。保守主义奠基人。主要著作:《论法国革命》。

二、保守主义社会政治观

社会契约与国家,传统的价值,精英民主思想。

第三节 康德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康德(1724—1804年),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家。主要著作:《政治权利原理》,《论永久和平》,《道德形而上学》(第一部分:《法的形而上学原理》)。

二、伦理学说

善良意志与道德法则,普遍的立法原则,人是目的。

三、国家学说

人是非社会性的社会存在,原始契约与国家,共和思想,消极公民与积极公民。

四、永久和平思想

实现永久和平的条件,共和制与永久和平,和平计划。

第四节 黑格尔的政治思想

一、黑格尔生平和著作

黑格尔(1779-1831年),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家。主要政治学著作:《法哲学原理》

二、国家学说在其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黑格尔政治思想是其哲学体系的组成部分。绝对观念是其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

绝对观念发展的三阶段: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人类社会的政治法律是客观精神的体现。

三、市民社会和国家

伦理精神发展的三阶段: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

市民社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结合形式,个人和整体是分离的;市民社会是私利的战场;市民社会由等级、司法、警察和同业公会三个环节构成;市民社会是向国家过渡的中介环节。

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国家的本质在于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结合;国家是社会结合的最完美的形式,成为国家成员是个人的最高义务;个人必须从属于国家。

第五节 贡斯当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与著作

贡斯当(1767—1830年),19世纪初法国政治思想家。主要著作:《立宪政治教程》,《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二、政治思想

政治自由与个人自由,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对人民主权思想的批判,分权思想。

第六节 边沁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边沁(1748—1832年),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政治思想家。主要著作:《政府片论》,《道德与立法原理》,《宪法法典》。

二、功利原则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个人与利益与社会利益,快乐与痛苦的计算。最在幸福原则。

三、政府理论

对自然法、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理论的批判,政府活动与立法的四项目标:生存、富裕、安全与平等,政府是不可避免的祸害,限权的政府。政治改革思想

第七节 托克维尔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托克维尔(1805—1859年),19世纪初法国政治思想家。主要著作:《旧制度与大革命》,《论美国民主》。

二、民主思想

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与平等,民主与自由。

第八节 十九世纪初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政治学说

一、圣西门的政治思想

圣西门(1760—1825年)。主要著作:《实业家问答》,《新基督教》。

历史观。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实业制度思想。

二、傅立叶的政治思想

傅立叶(1772—1837年),主要著作:《经济的新世界》。 历史观。情欲引力理论。对文明制度的批判。和谐制度构想。

三、欧文的政治思想

欧文(1771—1858年),主要著作《新社会观》,《新道德世界书》。

人性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新道德世界理论。

第九节 密尔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1806一1873年),19世纪英国政治思想家,自由主义思想的主要代表。政治著作有《论自由》、《代议制政府》。

二、自由思想

实现个人自由或社会自由是密尔政治思想的核心。

社会自由是免受“多数的暴虐”和“社会的暴虐”的压迫。个人自由和社会控制的界限。一个人的行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就有完

全的自由,不必向社会负责,别人也不得干涉。只有当个人行为危害他利效力时,才需对社会负责。

个性自由体现人的本质,是社会的动力和进步的源泉。

三、代议制民主思想

代议民主的概念,最好的政府形式是代议制政府,代议制两大弊端,纠正代议制弊端的措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