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概括能力的尝试

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概括能力的尝试

来源:爱go旅游网
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概括能力的尝试 华国珍 周菊芳 江苏省江都市凡川中学江苏江都市021000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 抽象概括的能力,能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广泛的迁 移,对学生更好地掌握已学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 础。运用各种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 则对某种事物有了完整、准确的认识,形成规范系统的知 识结构。通过归纳概括,使知识系统化、类型化、整体化,为 “客将至,不冠不袜”中的“冠”和“袜”(《大铁椎传》)等等。 我们仔细研究这些名词所处的位置,就会从具体句子的分 析中找出它们活用的条件和规律,进而上升到理论的高 度:(1)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如前一例;(2) 名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如中间两句;(3)名 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最后两句就是这种情况。让 更好地学习做好了准备工作。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 勤于观察、善于总结的好习惯,观察生活、仔细体会、深入 挖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理解人生。 关键词:抽象概括归纳总结 过去,教育一直遵奉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原 则,对学习缺乏起码的主动性,所学的知识一点不会整理、 概括,可以说不会学习。现在,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教学 理论界的共识。培根说:“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 贵的知识。”所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很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呢?我觉得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抽象概括 纷繁复杂的外表往往会掩盖事物的本质。文学作品 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生活实质的,那么要了解文 章的内涵就需要通过对外部形象的分析,找出事物的本 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抽 象概括的能力。 比如郦道元《三峡》一文,表现了三峡两岸绮丽的景 色,文章通过描写几幅风景后点明主旨,学生固然也能接 受,但其抽象概括的能力未得到锻炼。为培养学生的能力, 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让学生读课文画图,即选其中两三处 风景语段让学生去读,读完之后制成图画,上课时先让学 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自己所画之图,可以写下来,然后翻 看原文,两相对照,找出自己描绘的风景之所以不如原文 有韵味的原因,除语言不够准确外,主要是缺少了什么,学 生很容易可以发现自己在景物描写方面的不足,或者是词 汇,或者是观察的角度。因而缺少了那份鲜活的神韵。这时 文章的主题已揭去蒙咙的面纱,显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自 然能概括出“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这一主题。 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都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 力的好材料:小说,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 写的具体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变化;杂文, 通过表层语言的分析,揭示其深层含义,等等。 再如教文言文时,句法词法中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我 们可从具体实例中概括出来。就拿名词活用做动词这一 类现象来说,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出很多例子:“置人所罾 鱼腹中”中的“罾”(《陈涉世家》),“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 处”中的“名”(《口技》),“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中的“水”(《察今》),“公将鼓之”中的“鼓”(《曹刿论战》), 学生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技能,并进行抽象概括,能让 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广泛的迁移,对学生更好地掌握已 学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归纳概括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知识是相互联系具有共性的, 运用各种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则对 某种事物有了完整、准确的认识,形成规范系统的知识结 构。这种概括能力应当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首先,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新编中学语文教 材,教科书本身以文体组织单元,按难易排列顺序,划分系 统而科学,每单元所选文章都有一定的共性,结合单元知 识进行概括,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 单元有四篇散文《鼎湖山听泉》、《林中小溪》、《飞红滴翠记 黄山》、《画山绣水》,虽然这四篇文章在时间上、地域上跨 度很大,在表达方面也各具特色,但它们都紧扣题眼写景 状物,《鼎湖山听泉》扣住一个“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 来组织材料。《林中小溪》通过描写小溪和森林之美,显示 出小溪的生命力量。《飞红滴翠记黄山》围绕黄山雄奇壮 丽的景色来描写,揭示了黄山的特点。《画山绣水》紧扣桂 林山水“清奇峭拔”的特点来描写。于是我们归纳出这一单 元散文的一个特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其他单元依 此类推,学生会归纳出议论文“观点和材料相统一”的规 律,会明确复杂记叙文“线索联缀全篇”的要求,会概括说 明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特点。 然后,对所学文章定期做整体的归纳概括,把分散在 各篇课文和各项语文训练中的语文知识系统化、概括化。 要进行语文知识的比较归类、系统联系、异中求同。从单元 扩展到一册书再到全部课文,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网 络。 比如课文中的散文,纵贯古今、各具情态,分布在各册 书中,把它们集中起来仔细分析比较,则能找出很多共有 的特征。仅就文章的结构技巧而言,无论作者如何与众不 同、匠心独运,都要归于“形散而神聚”的原理,像《荷塘月 色》以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不宁静的心绪为 神,为我们展现了“荷塘上月色”与“月色下荷塘”的蒙咙谐 和的风韵;《土地》由对土地的热爱、保卫和建设这一思想 为纲,纵横驰骋,展开丰富的联想,古今中外,无所不及。这 两篇文章舒缓恬淡、意境幽远、气势宏伟,但都是紧紧抓住 “辔头”而任“野马”纵横飞奔的。这就概括了散文结构的一 (下转35页) 量 392009 年第7 期 I一、读中要体现感情 我们常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者的感情可以 体现出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老师要指导好学生,用心去感 知课文。体会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中渗透的作者情感因 素,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深刻用意,这样就实现了学生、 老师、作者三者的心灵互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加深 刻,掌握得也会更加牢固。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有这样一 句话:“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句话表达了作 者当时未能充分理解父亲的爱子深情,反而认为父亲“迂” 的懊悔之情。在读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聪明”之词的意义。 二、要安排学生比照阅读 特点,也影响了对作者感情的理解。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 上把握人物的性格和作者的感情。 四、要引导学生边读边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到读是可 以解决问题的,从而增强其阅读的兴趣 这就需要老师课前精心设计思考题,思考题的难易程 度要适中,便于学生养成诵读时思考习惯,在思考中加深 对文章的理解,在理解中感悟文章语言的优美和作者构思 的巧妙,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读,对说、写、听都会有促进作用。因为学生自己读懂 了的东西会真正变成他们自己的知识储蓄,日积月累,提 高了对美的欣赏和感悟,到写作的时候便是真情的自然流 如两篇风格迥异的文章,两个修辞手法不同的句式, 露了,这样语文课上老师也省了不少劲,还能起到事半功 让学生在比照阅读中体会各自的妙处。还可以采取换字换 倍的作用。 句读,让学生学会推敲语言、锤炼语言。唐代的贾岛边走边 总之,读一篇好文章就如同和高尚的人对话。读文章 吟“僧推月下门”/“僧敲月下门”达到了忘我的地步,冲撞 时要贴近学生和作者的距离,从而领悟到文章中美的要 了当时位高权重的韩愈,不仅没有获罪,两人还一起吟诵 素,而声情并茂地诵读,更能创造一个互相感染互相沟通 “推敲”起来,留下文坛一段佳话。 的氛围。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阵地,而学 三、要及时纠正好学生在读中出现的问题 生的自主阅读是实现它的有效手段。我们要重视它,引导 “唱读”还在各年级中不同程度的存在,低年级中非常 学生在阅读中领悟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让我们 突出,这使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意图有很大的负面 “母语”的恒久魅力像宝石一样熠熠闪光,引导一代代中国 影响。学生在单个读时,老师要认真听,对出现的错误,重 人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语言,使汉语真正成为世界最美 点是读音方面和词语破读现象,要及时纠正。高年级的学 的语言之一。 生在读中却往往语速过快,不注意体会语言和人物的性格 (上接39页) 个重要特色——形散而神不散。再进一步进行同类归纳: 失落。这些景物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 写景的散文,一般以作者行踪为线索组织材料,如《雨中登 把握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把丰富的人生体会积累起 泰山》《长江三峡》;咏物的散文,一般以咏赞并赋予象征意 来,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别人的作品。 义的具体事物为线索,如《灯》《荔枝蜜》;叙事的散文,往往 第三步是挖掘。挖掘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刨根问 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娘子关前》;写景抒情的散文, 底,这是一种极为值得提倡的精神。凡是多问几个为什么, 常常以某种情感为线索,如《荷塘月色》、《绿》。通过归纳概 不久可以带来伟大的发明,同样也能探究出深刻的哲理, 括,使知识系统化、类型化、整体化,为更好地学习做好了 给人生以重要的启示。举个例子来说,暑假里到一位住在 准备工作。 偏僻农村的同学家去玩,一到那儿,就被他家人和邻里的 三、总结概括 热情与真诚所感动,你在觉得无拘无束其乐融融的同时开 在对课文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的同时,对生活经验的总 始思索:他们的热诚与质朴是因为你从城里来所以仰慕你 结也不容忽视。绚烂多姿、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 吗?也许是较城市这里贫穷而落后所以相互依赖保持着原 作的源泉,而现实生活中闪动的哲理的火花又恰恰是我们 始的品格吧?这些想法比较狭隘;但当你和同学一起离开 开启作品内涵的最好的钥匙,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培 那里回去时,看着一张张亲切温和的笑脸,透过相拥送别 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总结的好习惯。这个能力的提高可 的人群,你再深深地思考,你会看到一种无形的力量、庞大 分三步走。 的力量,它就是中国人团结向上、互帮互助的民族的精魂。 第一步是观察。让学生注意日常生活的人和事,一个 所以说观察生活、仔细体会、深入挖掘有助于我们更 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一首歌,时时加以总结。比如流泪 好地理解社会、理解人生。不断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做恰当 这个动作很常见,这是人在感情上有波动时的外在表现, 的总结概括,然后用这些从生活中总结的哲理去品味别人 但仔细观察,有的是由于高兴激动,有的却是紧张恐惧,还 的作品、了解作品的内容、理解作品的内涵。苏霍姆林斯基 有的是恼怒气愤,情况各不相同,那么在分析别人作品时 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 就可以通过这类动作描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透视人 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我们只有让学生思考怎样去 物的心理。 概括,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步是体会。观察生活并亲身体会才能丰富自己的 参考文献: 经验。例如,风和日丽的时候,自己会感到心情很开朗;风 《语文教育学引论》,主编阎立钦。 雨交加的日子,自己会感到心情郁闷。春天里的一个嫩芽, 《语文教学参考书》,主编洪宗礼。 会使你怦然心动;秋日里的一片落叶,竟让我们情绪怅惘 ■曹—_q5 2009年第7期l一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