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达,曹晖,胡志希
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年第11期
〔摘要〕 目的 通過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探讨首批全国名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方法 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上已公开发表的文献为基础,收集1984年1月1日至2020年11月1日全国名中医治疗冠心病的医案,建立文献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中药用药规律。结果 筛选出的132首处方中,共涉及中药203味,用药频数1 468次,其中使用频数≥40次的中药有10味,分别为丹参、瓜蒌、川芎、茯苓、半夏、桂枝、党参、当归、黄芪。药物四气以温、平为主,五味以甘、辛、苦为主,药物主要归属于肺、脾、心经,药物功效以活血化瘀、燥湿化痰为主。同时挖掘出12对药对组合和3个聚类方。结论 全国名中医治疗冠心病以活血化瘀、燥湿化痰治其标,补益心气、滋阴养血治其本,心气阴亏虚,痰瘀互结于心脉为胸痹的主要病机。3首聚类方中的基本组成为瓜蒌薤白半夏汤、四物汤、炙甘草汤的体现,可为临床治疗冠心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冠心病;用药规律;古今医案云平台;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全国名中医 〔中图分类号〕R25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21.11.013
Medication Rules of National Famou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ctors for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Based on Association Rules and Cluster Analysis ZHAO Da1, CAO Hui2, HU Zhixi1*
(1.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208, China;
2.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00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dication rules of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famou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ctors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rough the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l records cloud platform (V2.2.1). Methods Based on the publicly published documents on CNKI, Wanfang Database, and China Biomedical Database, the medical records of famou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ctors in the country for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from January 1, 1984 to November, 1, 2020 were collected, and the literature database were established. Frequency statistics, cluster analysis and association rule analysi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law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ults Among the 132 prescriptions screened out, 203 Chinese medicines were involved, and the frequency of use was 1 468 times. Among them, there were 10 Chinese medicines with a frequency≥40 times, which were Danshen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Gualou (Trichosanthis Fructus), Chuanxiong (Chuanxiong Rhizoma), Fuling (Poria), Banxia (Pinelliae Rhizoma), Guizhi (Cinnamomi Ramulus), Dangshen (Codonopsis Radix), Danggui (Angelicae Sinensis Radix), Huangqi (Astragali Radix). The four Qi of the medicine were mainly warm and flat, and the five flavors were mainly sweet, pungent and bitter. The medicine wa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lung, spleen and heart meridian. The efficacy of the medicine was mainly to promote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ve blood stasis, dry dampness and resolve phlegm. At the same time, 12 drug-pair combinations and 3 clustering formulas were excavated. Conclusion The national famou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ctors trea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by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ve blood stasis, drying dampness and removing phlegm to treat its symptoms, replenishing heart Qi, nourishing Yin and nourishing blood to cure its root. Deficiency of heart Qi and Yin, mutual accumulation of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in the heart pulse is the main pathogenesis of chest obstruction. The basic components of the three cluster prescriptions are the embodiment of Gualou
Xiebai Banxia Decoction, Siwu Decoction and Zhigancao Decoction,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Keyword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edication rule;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l records cloud platform; cluster analysis; association rules; national famous traditonal Chinese medicine doctors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由于血脂增高、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迟缓等因素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而造成心脏本身供血不足所致的一种疾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1],近年来有发病年龄年轻化的趋势,是医疗界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而且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2]。CHD属中医学“胸痹”“心痛”“真心痛”等疾病的范畴。中医治疗CHD源远流长,在临床和实验方面都具有确切疗效[3-4]。“心痛”一词始见于长沙马王堆古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足少阴温(脉)……心痛,烦心”,描述了经络发生病变时的症状;“胸痹”病名由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而“真心痛”一词始见于《黄帝内经》:“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此三者都与西医CHD发作的症状相似。本研究将全国名中医诊疗冠心病的相关文献加以归纳和整理,运用现代化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总结其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CHD处方用药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将首批全国名老中医的临床医案作为研究对象,以每位医者的姓名和“冠心病”为检索词,检索时间为1984年1月1日至2020年11月1日,以程丑夫、邓铁涛、何立人、姜春华、李果烈、刘国安、路志正等81位作者和题名为检索字段,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上已公开发表的文献为基础,检索得到中药方剂207首,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132首处方,建立全国名中医治疗CHD的医案文献数据库。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冠心病诊断明确;(2)医案、方药等记录完整;(3)疗效判断为有效;(4)多次复诊,则取其首诊处方纳入。 1.2.2 排除标准
(1)科普类的文章;(2)重复发表或出版的文献,仅取1篇;(3)重复出现的医案或处方,仅取1首。 1.3 数据规范
根据计算机检索内容,将原始资料数据采取双人录入方法逐项录入Excel 2016软件,建立全国名中医治疗冠心病医案数据库。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药学》[5]对中药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防止异名同药,如“台党参”规范为“党参”;“蛰虫”规范为“土鳖虫”;“元胡”“玄胡”规范为“延胡索”;“苡米”规范为“薏苡仁”;“云苓”规范为“茯苓”等。 1.4 数据录入与统计学处理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32个医案的症状、证候以及方药数据库进行分析,将数据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按照软件要求执行标准化,标准库主要参照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6],将标准化后的数据加入分析池,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包括单味药物频次分析、药物属性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等。 2 结果
2.1 治疗冠心病单味中药频次分析
建立治疗冠心病的医案数据库,经统计分析,该数据库共有中药203味,总用药频次为1468次,其中单味中药用药频次最多为丹参,其次为瓜蒌、川芎、茯苓、半夏、薤白、桂枝等。见表1。
2.2 治疗冠心病中药属性统计分析
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2.4)对203味药物进行属性功能统计,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和功效。四气以温平为主,五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共涉及12经,其中以肺、脾、心为主者多,功效以活血祛瘀为最多,其次有燥湿化痰、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润肠通便等功效。见图1、表2。 2.3 药物关联分析
对203味治疗冠心病的中药进行组方规律分析,设置置信度≥0.6,支持度≥0.2,统计出的关联中药按照同现频次降序排序,同现频次最高的药物组合为薤白-瓜蒌,其次是川芎-丹参、瓜蒌-丹参、茯苓-丹参,置信度和支持度最高的组合也是薤白-瓜蒌。见表3。 2.4 药物聚类分析
将频次排列于前20位的中药进行欧氏距离聚类分析,得到3个聚类方。第1类:半夏、瓜蒌、薤白、枳壳、甘草、郁金;第2类:当归、赤芍、川芎、红花;第3类:炙甘草、桂枝、黄芪、党参、麦冬、五味子、陈皮、白术、茯苓。见图2。 3 讨论
冠心病有着复杂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中医药治疗从整体出发,具有综合作用的优势,但在临床实践中,辨证准确与否与医者的经验密切相关,难以保障一致的疗效。所以,通过整理名家治疗经验、医案,向医学名家学习,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甚为重要。正缘于此,研究全国名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经验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全国名中医治疗冠心病的医案进行用药分析,体会中医名家的学术思想、思辨特点、用药风格,则助益大矣。
本研究将首批全国名老中医的临床医案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132首处方,共涉及药物203味。经过统计学分析,治疗冠心病用药频次超过40次的分别为丹参、瓜蒌、川芎、茯苓、半夏、薤白、桂枝、党参、当归、黄芪。古人称丹参一味,兼四物之功。《神农本草经·卷三中品》曰:“丹参,主心腹邪气……破癥除瘕者,治寒热之积聚也,止烦满益气者,治心腹之邪气也,夫止烦而治心邪”,以丹参为主要的中成药冠心丹参滴丸可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以及降低心血管意外事件[7]。现代药理学实验显示,丹参中含有的丹参酮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8]、防止动脉粥样硬化[9]以及改善微循环[10]的作用。瓜蒌能利气开郁,导痰浊下行而行宽胸散结之效,适用于痰气交阻发生的胸痹疼痛。相关动物实验研究[11-12]表明,瓜蒌具有抵抗心肌細胞缺血坏死、扩张冠状动脉血管以及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作用。川芎被称为血中之气药,《药鉴·卷二》曰:“川芎入心,则助心帅气而行血”,现代药理研究[13]表明,川芎具有抑制炎性反应、改善血管收缩功能等来改善心功能的作用。茯苓具有健脾宁心之效,常用于心脾两虚而致气血不足之证。半夏为化痰要药,《本草崇原·卷下本经下品》云:“半夏,主治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薤白为治胸痹之要药,《长沙药解·卷三》言:“薤白,味辛,气温,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开胸痹而降逆,除后重而升陷,最消痞痛”。桂枝辛温,能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医学衷中参西录·卷二桂枝解》云:“桂枝,力善宣通,能升大气,即胸中之宗气”。党参具有气血双补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显示[14-15],党参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当归具有补血活血功效,为补血之圣药和行瘀之良药。黄芪为补气之圣药,用之于当归中,自能助之以生血也。现代药理学研究[16-18]表明,黄芪中含有丰富的黄芪皂苷,具有改善心功能、增加心脏射血量以及抗氧化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此排名前10位的药物中,丹参、川芎、当归主要发挥活血化瘀的功效,说明瘀血为胸痹最为重要的病性,瓜蒌、薤白、茯苓、半夏主要为化痰之功,痰浊是胸痹的另一重要的病理因素,正如《素问·经脉别论》记载:“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而桂枝、党参、黄芪发挥补心气、养心血之功。由此可以看出胸痹之病机仍与传统的“本虚标实”相契合,然本虚为心气不足,心阴血亏虚,标实主要为血瘀与痰浊。气滞与寒凝两个传统病理因素在胸痹病机中的比例下降,这与现代人嗜肥甘厚味、好逸少动的生活方式相关。
〔Keyword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edication rule;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l records cloud platform; cluster analysis; association rules; national famous traditonal Chinese medicine doctors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由于血脂增高、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迟缓等因素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而造成心脏本身供血不足所致的一种疾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1],近年来有发病年龄年轻化的趋势,是医疗界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而且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2]。CHD属中医学“胸痹”“心痛”“真心痛”等疾病的范畴。中医治疗CHD源远流长,在临床和实验方面都具有确切疗效[3-4]。“心痛”一词始见于长沙马王堆古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足少阴温(脉)……心痛,烦心”,描述了经络发生病变时的症状;“胸痹”病名由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而“真心痛”一词始见于《黄帝内经》:“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此三者都与西医CHD发作的症状相似。本研究将全国名中医诊疗冠心病的相关文献加以归纳和整理,运用现代化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总结其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CHD处方用药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将首批全国名老中医的临床医案作为研究对象,以每位医者的姓名和“冠心病”为检索词,检索时间为1984年1月1日至2020年11月1日,以程丑夫、邓铁涛、何立人、姜春华、李果烈、刘国安、路志正等81位作者和题名为检索字段,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上已公开发表的文献为基础,检索得到中药方剂207首,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132首处方,建立全国名中医治疗CHD的医案文献数据库。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冠心病诊断明确;(2)医案、方药等记录完整;(3)疗效判断为有效;(4)多次复诊,则取其首诊处方纳入。 1.2.2 排除标准
(1)科普类的文章;(2)重复发表或出版的文献,仅取1篇;(3)重复出现的医案或处方,仅取1首。 1.3 数据规范
根据计算机检索内容,将原始资料数据采取双人录入方法逐项录入Excel 2016软件,建立全国名中医治疗冠心病医案数据库。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药学》[5]对中药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防止异名同药,如“台党参”规范为“党参”;“蛰虫”规范为“土鳖虫”;“元胡”“玄胡”规范为“延胡索”;“苡米”规范为“薏苡仁”;“云苓”规范为“茯苓”等。 1.4 数据录入与统计学处理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32个医案的症状、证候以及方药数据库进行分析,将数据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按照软件要求执行标准化,标准库主要参照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6],将标准化后的数据加入分析池,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包括单味药物频次分析、药物属性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等。 2 结果
2.1 治疗冠心病单味中药频次分析
建立治疗冠心病的医案数据库,经统计分析,该数据库共有中药203味,总用药频次为1468次,其中单味中药用药频次最多为丹参,其次为瓜蒌、川芎、茯苓、半夏、薤白、桂枝等。见表1。
2.2 治疗冠心病中药属性统计分析
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2.4)对203味药物进行属性功能统计,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和功效。四气以温平为主,五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共涉及12经,其中以肺、脾、心为主者多,功效以活血祛瘀为最多,其次有燥湿化痰、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润肠通便等功效。见图1、表2。 2.3 药物关联分析
对203味治疗冠心病的中药进行组方规律分析,设置置信度≥0.6,支持度≥0.2,统计出的关联中药按照同现频次降序排序,同现频次最高的药物组合为薤白-瓜蒌,其次是川芎-丹参、瓜蒌-丹参、茯苓-丹参,置信度和支持度最高的组合也是薤白-瓜蒌。见表3。 2.4 药物聚类分析
将频次排列于前20位的中药进行欧氏距离聚类分析,得到3个聚类方。第1类:半夏、瓜蒌、薤白、枳壳、甘草、郁金;第2类:当归、赤芍、川芎、红花;第3类:炙甘草、桂枝、黄芪、党参、麦冬、五味子、陈皮、白术、茯苓。见图2。 3 讨论
冠心病有着复杂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中医药治疗从整体出发,具有综合作用的优势,但在临床实践中,辨证准确与否与医者的经验密切相关,难以保障一致的疗效。所以,通过整理名家治疗经验、医案,向医学名家学习,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甚为重要。正缘于此,研究全国名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经验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全国名中医治疗冠心病的医案进行用药分析,体会中医名家的学术思想、思辨特点、用药风格,则助益大矣。
本研究将首批全国名老中医的临床医案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132首处方,共涉及药物203味。經过统计学分析,治疗冠心病用药频次超过40次的分别为丹参、瓜蒌、川芎、茯苓、半夏、薤白、桂枝、党参、当归、黄芪。古人称丹参一味,兼四物之功。《神农本草经·卷三中品》曰:“丹参,主心腹邪气……破癥除瘕者,治寒热之积聚也,止烦满益气者,治心腹之邪气也,夫止烦而治心邪”,以丹参为主要的中成药冠心丹参滴丸可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以及降低心血管意外事件[7]。现代药理学实验显示,丹参中含有的丹参酮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8]、防止动脉粥样硬化[9]以及改善微循环[10]的作用。瓜蒌能利气开郁,导痰浊下行而行宽胸散结之效,适用于痰气交阻发生的胸痹疼痛。相关动物实验研究[11-12]表明,瓜蒌具有抵抗心肌细胞缺血坏死、扩张冠状动脉血管以及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作用。川芎被称为血中之气药,《药鉴·卷二》曰:“川芎入心,则助心帅气而行血”,现代药理研究[13]表明,川芎具有抑制炎性反应、改善血管收缩功能等来改善心功能的作用。茯苓具有健脾宁心之效,常用于心脾两虚而致气血不足之证。半夏为化痰要药,《本草崇原·卷下本经下品》云:“半夏,主治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薤白为治胸痹之要药,《长沙药解·卷三》言:“薤白,味辛,气温,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开胸痹而降逆,除后重而升陷,最消痞痛”。桂枝辛温,能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医学衷中参西录·卷二桂枝解》云:“桂枝,力善宣通,能升大气,即胸中之宗气”。党参具有气血双补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显示[14-15],党参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当归具有补血活血功效,为补血之圣药和行瘀之良药。黄芪为补气之圣药,用之于当归中,自能助之以生血也。现代药理学研究[16-18]表明,黄芪中含有丰富的黄芪皂苷,具有改善心功能、增加心脏射血量以及抗氧化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此排名前10位的药物中,丹参、川芎、当归主要发挥活血化瘀的功效,说明瘀血为胸痹最为重要的病性,瓜蒌、薤白、茯苓、半夏主要为化痰之功,痰浊是胸痹的另一重要的病理因素,正如《素问·经脉别论》记载:“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而桂枝、党参、黄芪发挥补心气、养心血之功。由此可以看出胸痹之病机仍与传统的“本虚标实”相契合,然本虚为心气不足,心阴血亏虚,标实主要为血瘀与痰浊。气滞与寒凝两个传统病理因素在胸痹病机中的比例下降,这与现代人嗜肥甘厚味、好逸少动的生活方式相关。
〔Keyword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edication rule;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l records cloud platform; cluster analysis; association rules; national famous traditonal Chinese medicine doctors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由于血脂增高、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迟缓等因素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而造成心脏本身供血不足所致的一种疾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1],近年来有發病年龄年轻化的趋势,是医疗界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而且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2]。CHD属中医学“胸痹”“心痛”“真心痛”等疾病的范畴。中医治疗CHD源远流长,在临床和实验方面都具有确切疗效[3-4]。“心痛”一词始见于长沙马王堆古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足少阴温(脉)……心痛,烦心”,描述了经络发生病变时的症状;“胸痹”病名由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而“真心痛”一词始见于《黄帝内经》:“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此三者都与西医CHD发作的症状相似。本研究将全国名中医诊疗冠心病的相关文献加以归纳和整理,运用现代化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总结其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CHD处方用药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将首批全国名老中医的临床医案作为研究对象,以每位医者的姓名和“冠心病”为检索词,检索时间为1984年1月1日至2020年11月1日,以程丑夫、邓铁涛、何立人、姜春华、李果烈、刘国安、路志正等81位作者和题名为检索字段,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上已公开发表的文献为基础,检索得到中药方剂207首,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132首处方,建立全国名中医治疗CHD的医案文献数据库。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冠心病诊断明确;(2)医案、方药等记录完整;(3)疗效判断为有效;(4)多次复诊,则取其首诊处方纳入。 1.2.2 排除标准
(1)科普类的文章;(2)重复发表或出版的文献,仅取1篇;(3)重复出现的医案或处方,仅取1首。 1.3 数据规范
根据计算机检索内容,将原始资料数据采取双人录入方法逐项录入Excel 2016软件,建立全国名中医治疗冠心病医案数据库。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药学》[5]
对中药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防止异名同药,如“台党参”规范为“党参”;“蛰虫”规范为“土鳖虫”;“元胡”“玄胡”规范为“延胡索”;“苡米”规范为“薏苡仁”;“云苓”规范为“茯苓”等。 1.4 数据录入与统计学处理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32个医案的症状、证候以及方药数据库进行分析,将数据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按照软件要求执行标准化,标准库主要参照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6],将标准化后的数据加入分析池,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包括单味药物频次分析、药物属性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等。 2 结果
2.1 治疗冠心病单味中药频次分析
建立治疗冠心病的医案数据库,经统计分析,该数据库共有中药203味,总用药频次为1468次,其中单味中药用药频次最多为丹参,其次为瓜蒌、川芎、茯苓、半夏、薤白、桂枝等。见表1。
2.2 治疗冠心病中药属性统计分析
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2.4)对203味药物进行属性功能统计,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和功效。四气以温平为主,五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共涉及12经,其中以肺、脾、心为主者多,功效以活血祛瘀为最多,其次有燥湿化痰、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润肠通便等功效。见图1、表2。 2.3 药物关联分析
对203味治疗冠心病的中药进行组方规律分析,设置置信度≥0.6,支持度≥0.2,统计出的关联中药按照同现频次降序排序,同现频次最高的药物组合为薤白-瓜蒌,其次是川芎-丹参、瓜蒌-丹参、茯苓-丹参,置信度和支持度最高的组合也是薤白-瓜蒌。见表3。 2.4 药物聚类分析
将频次排列于前20位的中药进行欧氏距离聚类分析,得到3个聚类方。第1类:半夏、瓜蒌、薤白、枳壳、甘草、郁金;第2类:当归、赤芍、川芎、红花;第3类:炙甘草、桂枝、黄芪、党参、麦冬、五味子、陈皮、白术、茯苓。见图2。 3 讨论
冠心病有着复杂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中医药治疗从整体出发,具有综合作用的优势,但在临床实践中,辨证准确与否与医者的经验密切相关,难以保障一致的疗效。所以,通过整理名家治疗经验、医案,向医学名家学习,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甚为重要。正缘于此,研究全国名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经验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全国名中医治疗冠心病的医案进行用药分析,体会中医名家的学术思想、思辨特点、用药风格,则助益大矣。
本研究将首批全国名老中医的临床医案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132首处方,共涉及药物203味。经过统计学分析,治疗冠心病用药频次超过40次的分别为丹参、瓜蒌、川芎、茯苓、半夏、薤白、桂枝、党参、当归、黄芪。古人称丹参一味,兼四物之功。《神农本草经·卷三中品》曰:“丹参,主心腹邪气……破癥除瘕者,治寒热之积聚也,止烦满益气者,治心腹之邪气也,夫止烦而治心邪”,以丹参为主要的中成药冠心丹参滴丸可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以及降低心血管意外事件[7]。现代药理学实验显示,丹参中含有的丹参酮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8]、防止动脉粥样硬化[9]以及改善微循环[10]的作用。瓜蒌能利气开郁,导痰浊下行而行宽胸散结之效,适用于痰气交阻发生的胸痹疼痛。相关动物实验研究[11-12]表明,瓜蒌具有抵抗心肌细胞缺血坏死、扩张冠状动脉血管以及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作用。川芎被称为血中之气药,《药鉴·卷二》曰:“川芎入心,则助心帅气而行血”,现代药理研究[13]表明,川芎具有抑制炎性反应、改善血管收缩功能等来改善心功能的作用。茯苓具有健脾宁心之效,常用于心脾两虚而致气血不足之证。半夏为化痰要药,《本草崇原·卷下本经下品》云:“半夏,主治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薤白为治胸痹之要药,《长沙药解·卷三》言:“薤白,味辛,气温,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开胸痹而降逆,除后重而升陷,最消痞痛”。桂枝辛温,能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医学衷中参西录·卷二桂枝解》云:“桂枝,力善宣通,能升大气,即胸中之宗气”。党参具有气血双补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显示[14-15],党参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当归具有补血活血功效,为补血之圣药和行瘀之良药。黄芪为补气之圣药,用之于当归中,自能助之以生血也。现代药理学研究[16-18]表明,黄芪中含有丰富的黄芪皂苷,具有改善心功能、增加心脏射血量以及抗氧化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此排名前10位的药物中,丹参、川芎、当归主要发挥活血化瘀的功效,说明瘀血为胸痹最为重要的病性,瓜蒌、薤白、茯苓、半夏主要为化痰之功,痰浊是胸痹的另一重要的病理因素,正如《素问·经脉别论》记载:“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而桂枝、党参、黄芪发挥补心气、养心血之功。由此可以看出胸痹之病机仍与传统的“本虚标实”相契合,然本虚为心气不足,心阴血亏虚,标实主要为血瘀与痰浊。气滞与寒凝两个传统病理因素在胸痹病机中的比例下降,这与现代人嗜肥甘厚味、好逸少动的生活方式相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