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地球仪,说出纬线和纬度的划分。 ●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教学目标】
1.观察地球仪,说出纬线和纬度的划分,明确纬线的特点、纬度的变化规律。(重点) 2.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地点位置的方法。(重点和难点)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
【教学方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地图册、经纬网地球仪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1.经线特点:形状半圆,长度相等,方向南北。 2.经度起点:本初子午线(0°经线) 东经:用E表示, 度数向东变大。 学生思考、回答 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及时巩固 经3. 度划分 西经:用W表示, 度数向西变大。 4.东西半球划分:20°W和 160°E 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在地球仪上,除了经线以外,还有很多线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纬线。 学生观察地球仪 节省上课时间,激发学生求知欲。 师生研讨与学习 1.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明确纬线的概念认识纬线的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地球仪,换不同的角度观察纬线的形状,并通过黑板版图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纬线的形状和指示方向: 三、纬线和纬度 观察地球仪,阅读课本P8—P9内容, 学习、研究纬线的特点、纬度和半球的划分,并完成下列要求: 1.纬线的定义:在地球仪上,我们把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做纬线。 2.纬线特点:形状圆;指示东西方向;赤道是最长的纬线,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 通过学生读课本完成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参与意识,掌握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读课本P9“纬线和纬度”图,明确南北纬的划分: 赤道以北是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是南纬,用字母S表示。承转:南北纬度数有何变化规律? 学生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也是知识积累从感性升华到3.纬度的概念: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科学的过人们给纬线标注了度数,这就是纬度。 程,让学生4.赤道是划分纬度的起点,定为0°纬线。 5.读课本P9图1-2-7和,找出纬度划分规律,读图1-2-8,找出低、中、高纬度划分的界线。 体会到探究地理知识的快乐,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 4.追问:度数向北变大是北纬,度数向南变大是南纬,是否正确? 5.判断高、中、低纬:23.5°N、66.5°S 6. 追问: 北纬一定在北半球,南纬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确? (3)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学生观察、归纳: (1)北纬:度数向北变大。 南纬:度数向南变大。 (2)低纬度:0°~30° 衔接与过渡 在地球仪上,我们大家不难发现无数条经线和纬线相互交错,构成了一个个网格,就像我们生活中见到的渔网一样,这些网格在我们地理上称为什么呢? 师生研讨与学习 1.追问:你能举例说明经纬网的用途吗? 例如:我国首都北京位于北纬40度和东经116度的交点附近;轮船航行在茫茫的大海上,飞机飞行在无边无际的天空中,有了经纬网航行图,就不会迷失方向。 2.教师图解在经纬网图上某点经纬度的确定: 四、经纬网 学生读课本P9 -P10的内容,通过 交流、讨论、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6.概念: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 7.经纬网有什么作用? 利用经纬网,可以标记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目前,经纬网定位已经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航海、气象观测等许多领域。 学生交流、讨论。 8.怎样才能在经纬网上正确判读某点经纬度? (1)学生读图,分别写出A、B、C、D四点的经纬度。 通过学生读图,初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A(140°E,80°N) B(140°W,40°N) C(140°E,20°N) D(140°W,20°S) A(40°W,40°N) B(40°E,40°N) C(40°W,20°S) D(20°E,0°) (2)在上图标出E点,E点经纬度是:20°W,90°N 知识构建与梳理 下面我们一起来通过知识结构来梳理本课所学知识。 纬线 和经纬 网 半球划分 纬度 纬度划分 纬线特点:形状—圆, 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 方向—东西 纬度起点:赤道(即0°纬线) 北纬:用N表示, 度数向北变大。 南纬:用S表示, 度数向南变大。赤道以北是北半球 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通过知识建构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梳理,既能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还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 经纬网
【当堂达标】见本课地理助学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主要是依据初中地理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拔、评价在后”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合作中自己掌握知识,并逐步培养和形成地理技能 ,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较好地落实了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地理思维的能力。由于本节课知识性比较强,学生不易理解和消化整合,由于课时有限,给予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还是不足,对学困生的关注不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