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之路的历程、经验与前瞻
熊升银
王学义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小康之路经历了初步小康、总体小康、全面建设小康以及全面建成小康4次发
展历程。中国在推进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坚持以围绕“不忘初心”这一主题为价值取向、坚持以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为制度保障、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愿景,形成了建设小康之路的中国经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应积极应对“相对贫困”问题、增强全面小康社会的整体竞争力、提高全面小康社会治理能力、把握好与“新时代两步走”目标的衔接关系、拓展全面小康社会的世界视野。
关键词:初步小康;总体小康;全面建设小康;全面建成小康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88(2020)05-0124-08
一、引言
[1](P73)
《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最早出现“小康”一词,反映了人民追求
一种能够休养生息、安居乐业的理想状态。“小康”的基本含义有三种:一是生活安定的状态;二是儒家所说的比“大同”社会再低一些的社会;三是表现在经济层面的富裕程度。[2](P25)自1979年邓小平首先提出“小康”的概念之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勇于探索与实践。1982年,中共十二大首次使用“小康”的概念;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推进小康社会建
①
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1997年,中共十五大首次提出“建设小康社会”;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
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将“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为奋斗目标;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7年,中共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将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由此可见,中国小康社会建设之路,是一个从初始状态不断向终点推进的过程。2020年,小康社会的如期全面建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中国面临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时期。因此,有必要全方位回顾中国小康之路的建设历程,总结其成功经验和展望未来,这既是发展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之需,也能为国际社会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收稿日期:2020-06-16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四川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水平研究”(项目编号:CR1713)。
作者简介:熊升银,博士,泸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
王学义,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后,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124·
中国小康之路的历程、经验与前瞻
二、中国小康之路的建设历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开启了聚精会神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伟大征程。1979—2020年,中国小康社会建设之路经历了初步小康、总体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次发展历程。
(一)初步小康(1979—1992年)
该阶段是国家初步小康时期。这时期小康建设之路主要是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农村到城市推进体制改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着力摆脱整体贫困,改善人民生活。但此阶段的小康,是水平不高、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1.实行改革开放战略决策。1977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81.47美元,被一些发展
[4](P254)
中国家远远甩在后面。[3]“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因此,要摆脱贫
穷,必须找出一条比较快的发展道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正式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为解决温饱问题到过上小康生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此后,我国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打破思想僵化,有力地推进了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2.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于农村原有的人民公社集体经营制度制约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一直低迷,加之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1978年我国还有2.5亿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1979年,中国开始打破人民公社体制。1982年正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承包制的普遍推行,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从而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5]至此,困扰中国百余年的温饱问题迅速解决,小康之路由此打通。
3.从农村到城市实行多项经济改革举措。这一时期,在农村,首先构建市场经济,直接或间接增加农民收入。例如,取消统购派购,大力发展林、牧、副、渔、工、商、建筑、运输、服务等多种经营;允许个体经营,全面活跃农村经济;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小城镇化,允许农民进城等。在城市,建立沿着“特区—沿海—内地”方向的对外开放城市体系[6];推进国有经济改革和发展,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至此,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总体小康(1992—2002年)
该阶段是国家开始超越生活温饱,努力向总体小康迈进时期。这时期小康建设之路主要是不断扩大小康区域,小康富裕程度加深,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在与时俱进中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持续进行。但这仍是一个低标准的、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初级阶段的小康。
1.实行扶贫开发工程。这一时期,我国主要一手抓扶贫攻坚,一手抓小康建设。江泽民指出:“如果不能基本消除贫困现象,就会影响全国小康目标的实现,影响到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
[7](P247)建设的进程。”为此,将扶贫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有机结合。1994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国
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通过重新确定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开展行业扶贫,积极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建立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等措施,到2000年底,中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2.5亿人减少到3000万人[8](P201);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大为改善,重点解决贫困地区饮水、交通、用电的问题;极大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等等。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
·125·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
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此,我国进行了多方面的经济体制改革。例如,在所有制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在收入分配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在国有企业上,坚持对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对外开放上,坚持推进全方位、多层次、梯度推进的对外开放格局;在调控体系上,坚持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干预;在市场体系上,坚持建立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等等。至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来,这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江泽民指出:“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
[9](P227)
证。”对此,为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我国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最低生活、失业、养老、医疗等社
会保障体系建设。例如,1993年,国务院提出要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再就业;1996年,在农村推动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点;1997年,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推广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1998年,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1999年,失业保险开始在全国逐步实施;2000年,全国城镇全部建立起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至此,内容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4.实施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的小康关系中国小康建设成败。对此,为促进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西部地区小康建设步伐,2000年我国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在这期间,加大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政府转移支付力度,促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不断缩小。建成多个重点工程,例如,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绿化荒漠、退耕还林等工程,推动了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城乡面貌得到极大改善,生态建设取得可喜成效等等。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2—2012年)
该阶段是国家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该时期的小康建设之路主要是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全面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1.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十年,是新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十年。这一时期,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中国GDP总量从2002年的10.34万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51.63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0.7%;财政收入从2002年的1.89万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1.73万亿元;2012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083元,比2002年增长1.4倍。[10](P26-27)至此,我国经济总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实现了从“快字当头”向“好字优先”转变。
2.加大解决“三农”问题力度。胡锦涛指出:“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
[11](P14)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表明,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国农
村奔向小康生活的一个重要体现。为此,2005年,正式拉开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序幕。这一时期,全面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民给予补贴,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力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保障广大农民的权益;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加大农村公共事业投入,夯实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善农业装备技术条件,增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等。另外,我国的城镇化率由2002年的39.1%上升到2012年的52.6%。至此,我国城乡关系发生了历史性转变。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2006年10月,我国开始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部署。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推出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把促·126·
中国小康之路的历程、经验与前瞻
进就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建设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收入分配制度逐渐完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等等。[12]
4.推动“两型”社会建设。胡锦涛指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作出
[13](P68)
的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这表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
好型“两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这一时期,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保护优先、节约优先的政策;立足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以环境保护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全力推进节能减排,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大
②幅度下降;构建“两屏三带”为主线的生态安全模式战略,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等等。
5.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时期,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2003年,确定北京、上海等9个地区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2009年,我国将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2012年,我国正式发布《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文化产业对当年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为5.5%。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还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12年人均文化事业费为29.14元,年均增长19.3%等等。[14]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2020年)
该阶段是国家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该时期的小康之路建设主要是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高水平小康。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意味着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提前10年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第一项目标。
1.打赢脱贫攻坚战。**总书记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
[15](P16)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是关键之举,农村贫困人
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贫困人口已经由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66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累计超过70%。2019年,有1000多万人实现脱贫,340个左右贫困县摘帽,基本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16]2020年,要坚决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短板,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确保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2.经济保持高质量发展。**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发展强调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2019年,我国GDP总量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人均迈上1万美元的台阶。[16]这表明,我国已步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预计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有望基本实现建成创新型国家目标,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大幅提高等等。
3.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表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人民的收入、消费水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美好生活质量快速跃迁。2019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9251元、14617元,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26112元、12124元年,名义增长率均超过8%;人均预期寿命76.6岁,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6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10.83年,跨入教育强国行列。[17](P37-40)实行就业优先战略,强调“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
4.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
[18](P182)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这表明,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27·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
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提供更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需求;中华文化逐渐“走出去”,其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等等。
5.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
[19]
普惠的民生福祉。”这表明,生态环境质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关
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最新成果——**生态文明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污染防治列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时期的“三大攻坚战”之一,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向好态势。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同比下降9.3%;全国地表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另外,构建了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颁布“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强化环境督察执法;长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等等。
6.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利益固化藩篱,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推动中国
[20](P75-76)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表明,制度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
的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制度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基本确立。2019年底,中央深改委部署的46个重点改革任务和其他61个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还完成178个改革任务,各方面共出台285个改革方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各方面已经推出2217个改革方案。[21]至此,我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迈上了新台阶。
三、中国小康之路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不断求索,积累了丰富经验,成为我们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宝贵财富。
(一)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作为小康之路建设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不断改革、创新、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总书记指出:“我国
[22]发展航船要抵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彼岸,需要中国共产党为这艘巨轮掌好舵。”这表明,只
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我们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从初步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始终加强党对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领导。在战略部署上,将富民、惠民、利民放在首位;在政策取向上,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动员社会一切力量参与;在组织保障上,将推进小康建设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党的集中领导,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二)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小康之路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构想和推进我国小康社会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同形成了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思想,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景,在解放思想中不断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江泽民小康社会思想,是经过不懈的努力,使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的“门槛”,在与时俱进中不断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胡锦涛小康社会思想,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不断发展;**小康社会思想,是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将它放于中国梦的大格局中。
(三)坚持以围绕“不忘初心”这一主题作为小康之路建设的价值取向
从初步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128·
中国小康之路的历程、经验与前瞻
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作为小康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使人民在物质上更富裕、精神上更富有、生态上更和谐。初步小康社会建设,着力点是摆脱整体贫困,聚焦改善人民生活,使人民生活比较富足;总体小康社会建设,侧重点是超越温饱,提高物质文明的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注点是人的命运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点是要富民、惠民、利民,增进人民福祉,进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四)坚持以小康社会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作为小康之路建设的制度保障
通过发挥制度的关键作用,破除阻碍小康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结合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制定一系列新的体制、机制,是我国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重要治国理政经验。在推进初步小康社会建设中,我们党围绕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步骤、目标和动力,实行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在推进总体小康进程中,我们党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推进现代化建设“三位一体”的
③
目标,以及新“三步走”的战略改革措施;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中,我们党不断创新和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别在实现“四位一体”发展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安排;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狠抓制度建设,在顶层设计高度,全面深化改革。
(五)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小康之路建设的愿景
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为之奋斗的战略目标。小康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就是消灭贫穷,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初步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提出了“三步走”现代化发展战略。在总体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实现了“三步走”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前两步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对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第三步”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进一步明确“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出了“新时代两步走”的战略安排。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因此,中国在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4次历史性飞跃伟大征程中,共同富裕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交相辉映,共同反映出中国小康之路建设的远大而美好的愿景。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展望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但距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依然任重道远。因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全面提升全面小康社会发展质量,既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使命。
(一)巩固全面小康社会成果,积极应对“相对贫困”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大部分脱贫人口将会转为相对贫困人口,甚至有的贫困人口由于其脆弱性、边缘性特点,会出现返贫的现象。那么,如何积极应对“相对贫困”问题,确保其在脱贫后不返贫,不断提升生活质量,是2020年之后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一方面,要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例如,通过明晰相对贫困的识别标准、解构相对贫困的成因、完善相对贫困区域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政府—社会—市场”协同的相对贫困治理机制等。另一方面,要构建可持续稳定脱贫机制。例如,推进基本产业发展,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已脱贫人口的心理辅导,提升贫困户基本素质等。
(二)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增强全面小康社会的整体竞争力
我国实现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凸显。当前
·129·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
我国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总量和质量的不平衡,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社会发展的不同领域的不平衡等;发展的不充分主要表现在:发展成果的普惠性、共享性不充分,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不充分等。而这“两不”问题已经成为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增强全面小康社会整体竞争力亟待破解的难题。因此,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各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增强全面小康社会的整体竞争力。在指导思想上,必须紧紧扭住新发展理念,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实践上,坚持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继续“做大蛋糕”,同时“分好蛋糕”,加快推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三)完善和健全全面小康社会的治理体系,提高全面小康社会治理能力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努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为健全和完善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治理体系指明了方向。全面小康社会的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党的领导下管理全面小康社会的制度体系。因此,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完善和健全全面小康社会的治理体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相融合的治理格局,从而全面提高全面小康社会治理能力。首先,要建立“党委—政府—社会—公众”四方协同的全面小康社会治理机制,推动全面小康社会治理“共建”。其次,要通过加强全面小康社会治理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工作、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等,推动全面小康社会治理“共治”。最后,要通过持续推进分配、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环境等体制改革,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全面小康社会治理“共享”。
(四)立足“十四五”发展,把握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新时代两步走战略”的衔接关系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的“新时代两步走战略”。第一阶段战略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与党的十七大确定的“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相比,提前了15年。第二阶段的战略是到2050年,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又提高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进入“十四五”发展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新时代两步走战略”迈进的关键时期和重要机遇期。因此,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立足“十四五”发展,把握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新时代两步走战略”的衔接关系。要从“新时代两步走战略”达到的目标,构想“十四五”的发展节奏与规模;要考虑新一代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及愿景;要有长远的战略性思维,引领高质量发展走稳走好。
(五)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拓展全面小康社会的世界视野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任何国家都不能脱离这个共同体而独立存在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全面小康社会的独特时代要求,彰显了我国的大国担当责任和“四个自信”。中国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就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也是世界现代化体系的一部分。因此,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拓展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世界视野。一方面,要通过继续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升全面小康社会的国际影响力,让世界更好感知中国、读懂中国;另一方面,要通过积极融入全球化,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让中国发展和世界进步紧紧联系起来,使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的机遇,进而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推进现代化进程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携手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注释:
①党的十三大提出中国社会发展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进入小康阶段;第三步,用50年左右时间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130·
中国小康之路的历程、经验与前瞻
②“两屏三带”具体指“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和“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绿色发展生态轮廓。富裕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③党的十五大提出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三步走”设想:第一个10年,全面建设小康;第二个10年,达到
参考文献:
[1]诗经·雅·大雅·生民之什[M].王秀梅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2]黄荣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黄燕芬,杨宜勇等.40年小康社会建设的4次历史性飞跃[J].宏观经济管理,2018(12).[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向德平,华汛子.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贫困治理的历程、经验与前瞻[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
[6]李天健,学军.新中国70年城市经济政策变迁、历史贡献及其启示[J].改革,2019(8).[7]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白皮书[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1.[9]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0]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2]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贡献和重大成就[J].求是,2012(18).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4]韩业庭.文化在改革中迸发活力[N].光明日报,2013-11-04.
[15]**.**论扶贫工作——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6]**.国家主席**发表二O二O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20-01-01.[17]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19]**.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3).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1]**.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12-31.[22]**.在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1-31.
[责任编辑林娜]
·1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