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学术年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2015年12月26日至27日,由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首届中国基础教育 质量监测与评价学术年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研究领域,涉及学科监测、监测的方法和技术,以 及教育政策分析三个研究方向。此次年会采用主会场和三个研究方向分会场的形式,邀请国内外 相关领域51位专家就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报告和交流。来自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 范大学等3O多所高校,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部考试中心、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科大讯飞 等科研机构的200多位学者,来自18个省市(自治区)教育质量监测相关部门的100多位管理者, 以及来自全国中小学的30多位管理者参加了会议。 学术年会主会场由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辛涛教授主持,北京师范 大学校长董奇教授致辞。董奇校长指出,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关系着素质教 育是否能够实现,关系着“中国梦”是否能够实现。确定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标准,客观准确地描述教 育发展是中国基础教育质量协同创新中心的重要工作也是教育质量监测研究领域的重要任务。董 奇校长希望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学术年会能够每年召开,促进更多的研究人员参与教育质量 监测工作,使监测工作能够像中考和高考一样,影响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主会场举行了五场学术报告。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中国基础教 育质量监测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主任、原西南师范大学校长宋乃庆教授,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 心首席专家、长江学者、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一香槟分校教育心理系兼心理系和统计系终身教授张 华华,“干人计划”学者、孟斯菲大学智能系统研究所先进学习技术(ALT)实验室主任胡祥恩教授, 以及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CRESST中 心主任蔡力教授,从宏观上讨论了国际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研究的前沿问题以及中国研究的现状、前 景和方向。 在“学科测评”分会场,该领域的13位学者分学科讨论了监测的框架与维度、工具与方法、进展 等问题。涉及语文、物理、艺术、品德、体育、科学、实践等多个学科,既有对学生学业成就、思维素 质、学习习惯等发展状况的监测,也有对认知结构、课业负担、教师质量及师生互动等学习过程中重 要影响因素的考察。报告引发参会人员的极大关注。 基础教育监测中技术方法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测评的设计、实施与结果,是基础教育监测研究不 可或缺的一环。在“监测与评价的技术与方法”分会场,14位学者从基础教育中已经出现、或者随 着时代发展即将面临的一些新的问题出发,采用实证研究和先进技术手段,探讨了计算机自适应考 试、认知诊断等问题。 政府是教育公共服务的主导者,政策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工具。在“教育政策分析”分会场,15 位学者围绕我国基础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教育经费分布非均衡的问题、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 教育问题、课程改革和教师问题等,研究并报告了在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教育发展的现状如何,政策 实施的效果如何,以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此次年会是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领域学者对本领域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集中探讨,引发 了实践者对于新问题和新技术的关注,促进了理论界对于现实问题的反思,也促成了研究上的一些 合作及实践和理论领域的结合。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