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湖南文艺出版社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来源:爱go旅游网
第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演唱 新东北风 2、听赏 喜丰年 教学目标

一 课

1、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东北风》,感受东北人过上好日子那热闹、洒脱、 喜悦的情景。

2、乐意听赏钢琴独奏曲《喜丰年》,感知东北农村丰收时的喜悦心情和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

教学重点

通过《东北风》的学习,让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表演,了解东北民歌的特点。 教学难点

弱起小节的学习和掌握。 教学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唱《师生问好歌》 二、感知部分

1、欣赏:《家在东北》 提问:

(1)是哪个地区的歌曲?(东北地区)

(2)你对东北有哪些了解?(学生们一起话东北,谈到东北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四季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视听的结合,火爆的音乐场景,让学生体会感受东北农村的风情,及东北音乐、歌舞具有的热情奔放的风格特点。在话东北中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东北。

三、学唱歌曲

1、导入:同学们知道得可真多,东北三省不但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还有非常美丽的自然景观,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了一方的艺术形式:幽默的东北小品、火爆的东北二人转,都深受人们喜爱,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一首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东北民歌《新东北风》。

2、播放多媒体课件的范唱。 并提出问题:

A、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B、歌曲的速度是什么样的? C、师小结东北民歌的特点。 3、学唱歌曲。

(1)读歌词,体会歌曲内容。

(2)出示歌谱,讲解曲谱节奏:强拍弱起

4、猜一猜:有一种乐器,只要一吹响它,喜庆的气氛就油然而生?(唢呐) 5、模仿唢呐的声音模唱旋律。 6、学生尝试着随琴填唱第一段歌词。

7、用自学、生生互教等方式自己学习歌曲第二段。 师:“你觉得这首歌哪最不好唱?你哪里唱不好?” 8、启发、指导学生用欢快活泼热烈的情绪完整演唱歌曲。 四、听赏《喜丰年》 1、初听音乐。

听后说说乐曲的演奏乐器,乐曲共分为几个部分。 2、分段赏析。

重点引导学生比较乐曲的每一部分在情绪、节奏、旋律、速度等方面的不同。 3、熟悉主旋律。 随乐哼唱。 4、复听音乐。

了解乐曲的趋势结构、曲作者及相关知识。(乐曲是复二部曲式,以东北民歌《上茨山》和《丢戒指》为基调变奏而成,主要表现中国东北农村丰收时的喜悦心情和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领略了东北民歌的风采 ,我们爱东北音乐,我们更爱东北,祝愿我们东北的明天更美好。”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演唱 嗯嗨呀 2、听赏 阿里郎 3、练一练 合唱练习 教学目标

1、能用愉快、风趣的情绪学会演唱歌曲《嗯嗨呀》,认识朝鲜民歌“安旦长短”的韵律,并能为歌曲伴奏。

2、能认真聆听朝鲜民歌《阿里郎》,体验朝鲜族人民的思乡之情,并能与管弦乐曲《阿里郎》进行对比听赏,加深对作品的认识。

3、能与同学一起用柔美的声音演唱合唱小品《小鸟在歌唱》,逐步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和协调、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1、用高亢、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学会演唱歌曲《嗯嗨呀》,表现歌曲愉快、热闹的劳动场面。

2、认识朝鲜民歌“安旦长短”的韵律特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感受朝鲜族音乐文化的魅力

1、导入: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一段少数民族的舞蹈,仔细听听,猜猜是哪个民族的?(欣赏长鼓舞片段)

A、谁来说说?(朝鲜族)

B、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服饰图片)(他们穿的衣服很有特点 ,是短衣长裙,以白色为主,这是朝鲜族人民在节日或民族集会时喜欢穿的素白衣服,这个民族有“白衣民族”的美称。)

C、他们的舞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时而优美典雅,时而热情奔放,很有活力。)这就是朝鲜族著名的长鼓舞。

朝鲜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很多民歌的音调和节奏常常和轻盈飘逸的舞蹈动作紧密结合,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朝鲜族,感受他们多姿多彩的生活。(播放朝鲜族音乐特点介绍)

2、(出示长鼓图片)朝鲜族的姑娘在跳舞时,胸前常常挂着一面鼓,这就是朝鲜族独特的乐器——长鼓。想不想跟老师来学几个长鼓舞的动作?在跳长鼓舞时通常右手拿鼓棒,左手拍打鼓面,身体和肩膀随着音乐有节奏的摆动。

A、我们可以这样表演(老师示范) B、我们也来试试,在大腿上轻轻拍一拍

C、看看老师是怎么拍的?对了,要拍出强弱,跟老师来模仿(用身势动作拍击,并突出强弱。)

这种节奏在朝鲜族音乐中叫“安旦长短”。 三、学唱歌曲《嗯嗨呀》

1、导入:朝鲜人民喜欢用欢乐的歌舞表达着自己的心情,即使是在劳动当中也充满着歌声,朝鲜民歌《嗯嗨呀》就是其中一首韵味儿十足的劳动歌曲。

(出示歌谱)大家仔细听,在这首歌中有没有出现这种节奏? (在“嗯嗨呀”的地方)

其实,这种节奏也叫“嗯嗨呀长短”。 大家来猜猜这个“嗯嗨呀”会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一种说话的语气,在民歌里叫衬词,衬托歌曲中的气氛)

2、跟着歌曲表演

下面我们再来听听这首歌,在“嗯嗨呀”的地方加上刚才的节奏表演。 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情绪?(愉快、喜悦、热烈) 唱了些什么内容?(农民获得丰收的热闹场面) 3、学唱衬词“嗯嗨呀”

A、歌曲中哪一句词儿最能表现劳动的干劲儿?(嗯嗨呀) B、听老师唱唱(老师范唱第一段)

C、跟着老师的琴声唱唱“嗯嗨呀”部分,其余歌词由老师唱。在接唱时要注意紧凑,中间不能停。

D、这些“嗯嗨呀”的唱法一样吗?(旋律不一样:有的往上扬,有的向下行。节奏不一样,最后两处要延长)大家可以用手指在空中画画旋律线,一起来唱唱。

E、觉得“嗯嘿呀”象是在模仿人们干什么?(劳动时嘴里哼的一种号子,能让人消除疲劳、精神振奋。)唱“嗯嘿呀”时声音要怎么样?(整齐有力,能表现劳动的韵律)

F、你们觉得哪句“嗯嗨呀”比较难唱?(出示:倒数第二个“嗯嗨呀”节奏)老师教你们一个好办法,这样拍。我们试试看。(老师范唱)一起试着唱唱。(指名唱)

G、还有哪些地方不太好唱?(延长的音)(出示:延长音)弯弯的眉毛下有只圆圆的眼睛,这个符号叫延长音记号。这个音大约要延长两拍。这儿加个延长音有什么作用?(这里的延长音记号是为了农民在广阔的田野上,相互打招呼,高声呼唤而应用的。“嘿”字要有号召力,声音要平稳、悠长,仿佛能传得很远。)

H、学着老师的样子,再来唱一唱 I、连起来唱唱

我们边唱边把欢快的节奏加到“嗯嗨呀”处,动作要刚柔相济,幅度大些,一起来表演唱。

4、学唱歌词。

A、请同学们听琴声默唱第一段歌词。

B、一起唱唱,注意每小节要衔接紧凑。(唱两遍,针对具体要求进行指导)可以指名唱,了解学习情况

C、怎样唱才能把农民的劳动热情调动起来呢?(讨论小结:前几个“嗯嗨呀”要唱得再兴奋些,后两处“嗯嗨呀”要唱得平稳,抒发人们美好的情感)

D、让我们带着喜悦、高兴的心情唱第一段歌词。

E、(出示第二、三段歌词)10跟琴唱唱第二、三段歌词。(可指名唱) F、完整演唱歌曲,在“嗯嗨呀”处加上动作表演。(歌词音乐) 四、表现歌曲。

1、我们学过哪些演唱形式?(独唱、齐唱、合唱等) 2、听听这首歌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领唱、齐唱)

3、老师来领唱,同学们齐唱,听听歌声有什么变化?指挥(有一呼百应的效果,表现了大家齐心协力,鼓足干劲,愉快劳动的场面。它在我们的民歌演唱中常称“一领众和”。

这种唱法在民歌演唱中叫一领众和,众和的部分要唱得整齐、有力。)

4、请一位同学领唱,其余同学齐唱。

5、让我们带着饱满的精神跟音乐边唱边表演。 五、学唱歌谱

(出示唱名谱)我们一起来看看《嗯嗨呀》这首歌的旋律主要是围绕哪几个音进行的呢?主要有1、3、6这三个音组成的,听老师来唱唱谱,大家在心里默唱。我们一起用慢速唱一唱。

六、欣赏《阿里郎》

1、初听歌曲,感受朝鲜族民歌独特的节奏韵律,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朝鲜族民歌独特的韵律。

2、复听歌曲,了解阿里郎的故事。 3、跟唱歌曲。 4、对比欣赏。

5、听赏表现。 七、感受合唱的美 练一练,合唱练习。

1、在聆听中熟悉高声部旋律,能用干净、轻快的声音演唱歌词,能背唱出来。 2、学生唱,老师加入低声部。 3、生生合唱,感受团结协作的美。 八、课堂小节

第 二 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演唱 唱支最美的歌 2、音乐知识 八三拍子 教学目标

1、认识八三拍子符号,能说出拍子的强弱规律。在歌唱或律动活动中准确、稳定地把握节拍感觉。

2、能用优美和谐的声音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唱支最美的歌》。认知两段体(AB)歌曲的基本结构,能为歌曲的乐段划分乐句。

教学重点

能用明朗、甜美的声音学会合唱歌曲《唱支最美的歌》,体验和感受军民鱼水情。 教学难点

歌曲两个声部的协调、统一。 一 、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观看有关人民子弟兵的视频,并提问学生看完有什么感受 二、学唱歌曲《唱支最美的歌》

教师:解放军叔叔那绿色的军装就像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为了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他们日夜保家卫国,守护着祖国的大门。边防线上来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少年,他们要为解放军叔叔《唱支最美的歌》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唱支最美的歌》,请同学们听录音范唱。听的时候,请思考两个问题:一是这首歌曲的情绪怎样?二是这首歌曲是几几拍子的?(播放歌曲范唱,学生聆听并回答)

1、聆听歌曲,整体感受

教师: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这首歌曲的情绪怎样?(欢快、活泼) 2、划分结构

如果将歌曲分成A、B两个乐段的话,应该怎么分段?应该分别用什么样的声音来表现?

3、节奏练习,掌握节拍

教师:是几几拍子的?(八三拍)

教师:我们以前学过四三拍,谁知道四三拍表示什么意思?(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三拍。)

教师:那么,八三拍表示什么意思?(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三拍。) 教师:强弱规律呢?(强、弱、弱)

教师:以八分音符为一拍,四分音符是几拍呢?(两拍) 3

认识并掌握不同的音符需要唱的时值,如:附点四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等。 4、学唱歌曲。

A、教师:让我们再次聆听歌曲,并随音乐打拍子。(师范唱歌曲旋律) B、师弹一句,生唱一句歌谱 C、完整演唱歌谱。

D、将男女生分成两组一组唱一句歌谱,一组学生填唱歌词。 E、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三、拓展 (歌曲情感处理) 有感情的合唱歌曲。

男女生分组 并且以比赛的形式评出优胜组

师:解放军叔叔为了让千千万万的人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有的驻守在边疆,有的驻守在雪山,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让我们为他们唱一支最美的歌,感谢他们为祖国做出的贡献。

四、结束语

师:其实解放军叔叔无时不在我们的周围,危险时刻,也是解放军战士冲在最前线,保卫着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解放军与我们老百姓就像一家人,永远心连心。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听赏 现代京剧《我们是工农子弟兵》、二胡与乐队《军队和老百姓》

教学目标

1、愿意听赏京剧《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尝试跟着老师模唱其中的几句唱腔,感受京剧唱腔的韵味。

2、听赏乐曲《军队和老百姓》,感受主题A和主题B在速度、力度及音调方面的差异,及对情绪表达的作用,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合唱歌曲《唱支最美的歌》

三、听赏《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军队和老百姓》 (一)导入

解放军叔叔无时不在我们的周围,危险时刻,也是解放军战士冲在最前线,保卫着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解放军与我们老百姓就像一家人,永远心连心。歌唱军人的歌曲也很多,接下来我们就来听听!

(二)听赏《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1、故事导入。

2、初听歌曲,感受京剧韵味。 3、跟唱第一句。 4、再听歌曲。

(三)听赏乐曲《军队和老百姓》 1、听一听、唱一唱同名歌曲。 2、初听乐曲,感受情绪。

3、复听乐曲,划分乐段,说说不同乐段的感受。

A段欢快、热烈,表现了人民和子弟兵一起生产劳动的欢乐场景。B段抒情温暖,抒发了人民和子弟兵之间的鱼水情深。最后一段则是A乐段的再现。

4、再听乐曲。 四、课堂小结

第 三 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演唱 《我可爱的家乡》 2、旋律听辨 教学目标

1、能用明亮的声音,富有激情地演唱歌曲《我可爱的家乡》。表达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2、能认真的聆听老师弹奏的旋律,找出旋律的不同之处并区分。 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明亮的声音,富有激情地演唱歌曲《我可爱的家乡》,掌握歌曲中的大跳音程的音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旋律听辨

听辨老师弹奏的是哪一条? 1、1=D 2/4

6 12 1 6∣6 6 6 ∣1 12 13 ∣6 5 3 ∣ 6 12 1 6∣6 6· 6 ∣1 12 13 ∣6· 5 3 ∣ 2、1=D 2/4

6 61 1 53 ∣2· 3 ∣1 65 6 ∣ 6 61 1 35 ∣2· 3 ∣6 5 6 ∣ A 先认真看看,不同之处在哪里? B 听一听、唱一唱。 C 听辨老师弹的是哪一条? 三、学习歌曲《我可爱的家乡》 1、巧设导入,激发兴趣。

制造悬疑:这里有着独特的地形地貌,被称为神秘的峡谷;这里是野生植物天然博物

馆,处处鲜花开放;这里居住着古老封闭的民族——独龙族,这就是我可爱的家乡。同学们知道这是哪吗?让我们在歌曲《我可爱的家乡》中寻找答案吧!

(1)听范唱。

(2)再次听,并欣赏图片。 2、学习旋律。 (1)音程练习。

∣3 6、 6 6、6 3、1 3 (2)节奏练习。 (3)跟唱旋律 3、学唱歌词。

(1)按节奏朗读歌词,注意咬字吐字的准确清晰。 (2)听唱法轻声跟唱歌曲。 (3)完整唱。 4、歌曲表现。

通过多次聆听歌曲把握歌曲的情绪、速度,然后用明亮的声音富有激情地演唱歌曲。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三部轮唱欧美童谣《家乡》 2、歌表演 《凉山之最》 教学目标

1、在音乐活动中,感受到歌曲《凉山之最》欢快热烈的情绪,初步了解凉山彝族的相关风俗文化。正确地歌曲划分乐句;能愉快地和他人合作。较好的设计歌曲表演形式,并共同进行表演。

2、能用和谐统一的声音进行欧美童谣《家乡》的三部轮唱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并表演。 教学难点

用歌声和动作投入地表演《凉山之最》的音乐风格。 教学过程

一、练一练,三部轮唱

1、学唱《家乡》,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以及三拍子轻快的特点。 2、加声势动作演唱歌曲。 3、轮唱。

先二部轮唱,再三部轮唱。要求速度一致、声音和谐统一。 二、赏图

赏图---介绍大凉山 三、跳舞---感受大凉山音乐 1、听一听

聆听歌曲《凉山之最》,让学生感受,教师进行及时的补充。 2、动一动

(1)教师示范舞蹈 (2)学生学习基本舞步

“达体舞”基本舞步:双脚分左右走恒拍,双手划圈,在乐句结束处撩脚,多人舞蹈可以手牵手。

(3)师生一起随音乐走基本舞步 四、唱歌---表达大凉山的三“最” 1、说一说:三个之最

2、画一画:根据旋律画旋律线,感受旋律特点。 用“lu”模唱旋律,一边唱一边用手画着旋律线。 3、唱一唱。

分段跟唱歌曲,及时指导学生演唱方法和歌曲的表现,唱出强弱和舞蹈的感觉。 五、歌表演---喜爱大凉山 1、想一想

想一想可以编创什么节目?人数、形式等方面的表演动作设计。 2、议一议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3、排一排

学生排,老师到各组适当的指导。 4、演一演 五、拓展 聆听《留客歌》 六、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 管弦乐曲《小河淌水》 2、认识乐器 英国管 3、音乐活动 节奏接龙活动 教学目标

1、乐意欣赏管弦乐曲《小河淌水》,在欣赏活动中,能初步感受乐器的大气、婉约和秀美;能用柔美的声音哼唱音乐主题曲。

2、认识英国管,能辨别其音色,辨听不同乐器或乐器组演奏的音乐主题。

3、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初步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技法,并愉快地和同学进行节奏咬尾接龙游戏。

教学重点

能够乐意积极参与各项音乐活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音乐活动——节奏咬尾接龙

1、通过图谱的形式,形象地向学生介绍节奏咬尾的游戏规则。

2、师生共同游戏,节奏由易到难、节奏型不宜太长,慢节奏进行游戏。

例:

X X X ┃ X X X ┃X X X ┃X X X X ┃ X X X X ┃X X ┃ X X ┃…… 师 生1 生2 生3 3、教师关注学生活动,及时调控、及时评价。 三、听赏《小河淌水》 1、主题欣赏。

听音乐版的与管弦乐曲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初步感受从容舒展、比较自由的节奏和回环起伏、清新优美的旋律。了解作品背景,熟悉主题。

2、全曲欣赏。 带问题欣赏:

乐曲的整体感受?听到了哪些管弦乐器演奏?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等等 3、重点欣赏。

通过再听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圆号、中提琴、大提琴、贝司提琴等管弦乐器,重点认识英国管。

英国管是双簧管的一种,双簧管音色柔和、清悠,富有歌唱性的特点,而英国管比双簧管大,音色饱满、富有田园风味、鼻音更重、特色更强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

第 四 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演唱 《祖国印象》 2、音乐知识 八六拍子

3、练一练 唱旋律,标出强拍和次强拍 教学目标

1、能用柔美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祖国印象》,用深情的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并在熟练的过程中能边唱边用固定的节奏进行律动。

2、认识八六拍子含义、读法及强弱规律。并能给旋律标上强拍与次强拍。 教学重点

学会唱歌曲《祖国印象》,并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难点:

唱好歌曲《祖国印象》中的附点八分音符和附点十六分音符组成的旋律。 教学过程 一、认识八六拍子

1、演唱歌曲《唱支最美的歌》,复习八三拍子的含义,强弱规律。 2、认识八六拍子的含义、读法及强弱规律。 3、跺脚拍手律动,进一步掌握八六拍子的节奏特点。 6/8

① X X X X X X X ┃ ② X X X X X X X X ┃ 脚 拍 手 脚 拍手 脚 拍腿 脚 拍腿 4、练一练,唱唱下面的旋律,标出强拍与次强拍。 6/8

5 3 6 5 5┃5· 4· ┃5 7 2 6 5┃3· 3 0 ┃

5、对比已学过的拍子,并归纳。 二、学唱歌曲《祖国印象》 (一)导入新歌教学

1、展示中国地图,请学生谈谈对祖国的印象。 2、引出歌词,师生齐声吟诵歌词。 (二)学唱新歌

1、听范唱,感受旋律走向。

2、师弹旋律,学生随琴声用手势划一划旋律的走向。 3、观察旋律,说说旋律有什么特点,那几个乐句比较相同。 4、学生用“la”模唱旋律。 5、跟唱旋律,突破难点,把握时值。 6、听范唱,小声哼唱歌词,反复唱。 (三)歌曲处理

演唱时要唱稳节拍,唱足时值。在高音区的“啊”字声音不能散,要集中、通透,且不能弱下来,情绪饱满。结束句速度可以放慢,最后的“里”字停留在高音区,力度为渐弱,感觉把祖国印在我们心里的这种歌声送到祖国的每一个角落,传到每一个人的耳朵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听赏合唱曲 《我和我的祖国》 2、练一练 节奏听记、读谱唱歌 教学目标

1、乐意听赏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感受、体验“我”和祖国之间永不分割的真挚情感,并在唱一唱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八六拍子的节拍感,享受合唱的乐趣。

2、能积极参与“练一练”活动,练习中逐步掌握本课呈现的读谱唱歌和节奏听记能力,提升音乐素养。

教学重点

乐意听赏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感受、体验“我”和祖国之间永不分割的真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听赏歌曲《我和我的祖国》 1、听(出示课件,有歌曲的歌词)

同学们,我们祖国名字叫——中国,祖国日日夜夜与我们在一起,就像身边的父母陪伴我们成长,我们和父母的亲情能割舍和忘记吗?那我们和祖国的情感能割舍吗?听完《我和我的祖国》你就明白了。

歌曲带给我们太多的情感的撞击,它有着怎样的情绪和情感呢? 歌曲的旋律优美、热情奔放。歌词表达了歌者热爱祖国的炽热情感。

观察歌曲的拍号,是6/8和9/8拍的混合拍。三拍子的歌曲具有很强抒情性,特别是到了旋律的后半部分,对祖国的这一份炽热的情感更为浓烈。

教师总结:能有今天的安定、美好的生活,是靠千千万万的英雄先烈付出献血甚至生命得来的。所以祖国的定义不应该只是这一片广袤的土地,更应该包括中华民族无数的子孙。

2、跟唱

播放歌曲的第一段,学生哼唱。 二、练一练

(一)节奏听记填空。

1、2/4 X X X ┃X X ┃ ┃ ┃ 2、2/4 X X X X ┃X X X ┃ ┃ ┃ 3、3/4 X X X ┃X X X X ┃ ┃ ┃ 4、3/4 X X X X┃X —X ┃ ┃ ┃ 每条节奏先拍三遍后再填写。 (二)读谱唱歌。 陕北民歌《崖畔上开花》 1、听歌曲,感受旋律线。

2、师范唱两遍,让学生有了初步印象。 3、随琴读谱唱歌。 三、课堂小结

第 五 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演唱 《真善美的小世界》 教学目标

1、学生能仔细的聆听歌曲,体验歌曲的情绪,并能用活泼、明快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真善美的小世界》。

2、欣赏有关迪斯尼的图片及故事,感受迪斯尼故事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并激发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教学重点

用活泼、明快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歌曲欢乐的情感。 教学难点

准确唱好二声部合唱,品味合唱的韵律。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了解迪斯尼 1、情境导入。

2、观看迪斯尼图片简介,感受迪斯尼故事中的真善美。 ①介绍迪斯尼乐园。

②了解白雪公主的故事,感受真善美。 二、新歌教学

1、听范唱(出示歌谱课件),谈感受。 2、介绍弱起小节。 3、节奏来读歌词。 ①师示范。 ②学生齐读。

③突破难点句的节奏。 ④完整的读。 4、“啦”哼唱。

5、 跟着琴声演唱歌词。

①再次进行难点句的重点训练。 ②教师范唱(启发有感情的演唱)。 ③全班齐唱。

④分组唱或个别演唱。 三、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不知不觉时间过得真快,我们就要说再见了,你们在迪斯尼乐园里过得开心吗?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迪士尼的神奇魅力,感受了真善美的小世界,还参加了一回巡游表演,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但老师相信这神奇的魅力依然可以延续,祝愿同学们梦想成真!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歌表演 《木瓜恰恰恰》 教学目标

1、用欢快、活泼的情绪,喜悦的心情,热情的声音演唱《木瓜恰恰恰》。 2、学生能了解印度尼西亚一些相关的文化及“叫卖歌”的艺术形式。 教学重点

用热情、欢快的声音演唱《木瓜恰恰恰》 教学难点

1、用和谐的声音演唱二声部。

2、尝试用歌曲典型节奏型编创歌词并进行歌曲表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教师在教室中卖报纸,(你们思考,我用什么形式来卖会更吸引人呢?)唱歌,那么你所知道的卖东西的歌曲还有哪些?卖汤圆***,对,这是在我们国家的商贩们的叫卖歌,这就是我们要了解的一种歌曲体裁──叫卖歌,这三首歌都属于叫卖歌。叫卖歌曲是民间风俗歌曲的一种,也是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一种方式。有的沿街叫卖,有的摆摊坐卖,我们在生

活中经常 能看到、听到。有谁能模仿一下各种各样的叫卖声呢?例如:卖汤圆,冰糖葫芦,磨剪子来,锵菜刀;)我们来听听,各种各样的叫卖声.那么你知道国外的商贩是怎样叫卖的么?今天我们就来走进印度尼西亚,学习那个国家的一首叫卖歌曲<<木瓜恰恰恰>>。

2、小结:印度尼西亚不仅风景秀美,并且特产也相当多,尤其是盛产各种各样的水果,可真是琳琅满目,市场上到处都有叫卖水果的吆喝声。大家看到这些水果了吗?印尼的人民在收获了水果之后,都是放到大集市上去卖的,他们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就开始大声介绍自己的水果有多么棒,希望大家都去买。你们来看看你认识哪些水果?

3、现在让我们来听听那些人是怎么样叫卖这些好看又美味的水果的。(第一遍听全曲)、完整的感受《木瓜恰恰恰》,随乐在XX X处模仿老师拍手。

4、我们模仿他们来向大家介绍这些美味的水果好吗? 二、新课教学 1、(节奏练习)

X X X . X X X X X X - 木 瓜 、 芒 果 、 香 蕉 、番 石 榴 (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复习弱起小节。

师:让我们用同样的节奏来介绍第2句歌词里的水果: 菠 萝 、 榴 莲 、 都 古 和 橘 子 每个学生单独模仿,再集体模仿。特别注意附点节奏的练习。

切分节奏,单独练一个,依次增加难度共6个,学生念一念切分节 奏,强调中间音(课件展示)

3、按节奏读全曲歌词。

唱谱.学生分句领唱,后齐唱(课件:出示大歌谱) 自己填词,同位俩自主学习歌词唱法. 生一句,师一句.后齐唱

4、歌曲处理(处理后用图片课件演唱)

印尼人民收获了这么多的水果,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自豪、高兴)你体会到他们高兴和自豪的心情了吗?什么地方最能体现他们高兴的心情?(恰恰恰)

(卖瓜人热情招呼大家卖水果,激动的心情吆喝叫卖,音调要高) 三、情景创编与表演

1、分组进行歌词创编。 2、分组表演。 3、情境表演。 四、总结:

今天同学们收获真不小,不仅了解了印度尼西亚,还学会了《木瓜恰恰恰》这首歌,更创作出了简单的叫卖歌,希望你们课后继续讨论,努力创作出更好的叫卖歌,下课.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听赏 管弦乐曲《匈牙利舞曲》第五号 2、练一练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管弦乐曲《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感受乐曲热烈、奔放的情绪。 2、能积极参与听赏活动,在活动中说出匈牙利舞曲在速度、力度上的特点和三部曲式的音乐结构。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赏习惯。

2、在活动中说出匈牙利舞曲在速度、力度上的特点,以及热烈奔放的情绪。 教学难点

能在听赏活动中根据音乐特点自主创编动作参与表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看乐曲的演奏录像。

2、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欣赏音乐)。 师:关于这首乐曲,你们都想知道些什么呢?

出示问题并提出:最后老师还想听听你们能不能唱出一段乐曲的主题呢?

二、分段欣赏

(一)聆听第一部分。 1、听第一部分主题A。 (1)提问它是什么情绪?

(2)师生交流,旋律热烈、奔放。(速度快,力度强)。 (3)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呢?在旋律上还有什么特点? (4)出示主题A,并分析。 ①师范奏主题生看谱。

②师范奏(放慢速度)生拍手打节拍,用“|a”哼唱。 ③生用唱名演唱。

④出示没有附点的旋律,学生视唱并唱标准速度. 1=A 2/4

3· 6|I· 6|5· 67|6-|4· 56|3-|2117 7·3|6-‖

⑤体会两种旋律的不同,师边打拍子边对比唱(指明加了附点,音乐有一种向前推动的感觉)。

⑥再次视唱,表现热烈,奔放的情绪。 2、听第二主题(感受音乐速度和力度的变化)

(1)聆听比较两段旋律情绪,为什么更加热烈奔放了?(音区高,重音记号、切分节奏) (2)再次聆听乐曲第一部分的两个主题,看老师手势。

(教师随音乐拍手,速度慢时只用点手心的方式随音乐拍点手) (3)交流,教师动作变化与音乐的关系。 (二)欣赏第二部分

1、记忆主题 (通过听音乐排序的游戏引导学生记忆主题)。 ①教师弹奏四乐句,生排序。 ②生视唱曲谱。 2/4

i5 55|54 34|5 5|i5 55|54 32|1 1|3 4 |3 2|33 44|5i 5|3 4 |3 2|54 32|1i 1‖ ③听乐队演奏,分析音乐在速度、力度上最大的特点?(速度时快时慢、力度是强时弱,指明这就是匈牙利舞曲的特点)

④交流四句旋律是反复出现的,并出示歌谱视唱。

2、师为第二部分主题填词演唱,并随音乐舞蹈。 ①教师范唱、填词。

(啦啦啦啦,我们一起唱歌,啦啦啦啦,我们一起跳舞。啦啦啦啦,我想请你跳个舞,啦啦啦啦,我们一起跳个舞)

②学生演唱。

③师示范舞蹈,提问:舞蹈的动作和音乐有密切关系,谁能发现?(舞蹈动作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相吻合)

④师生共舞。 三、整体欣赏 1、完整欣赏乐曲

要求:打着节奏欣赏音乐的第一部分,跳着舞感受音乐的第二部分,思考音乐有几部分?

2、再次完整聆曲

出示4张卡片(两张红,两张黄),师告知音乐有三部分,第一部分举红色卡片、第二部分举黄色卡片,选择第三部分卡片颜色并排出每个部分顺序。

3、交流(三部分卡片顺序及哪两部分相似) 四、练一练

1、听一听,唱一唱。 2、合唱练习。 五、课堂小结

第 六 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演唱 《走绛州》 2、练一练 读谱唱歌 教学目标

1、能够用明亮、圆润的声音演唱《走绛州》,并背唱这首歌曲。 2、能听琴划拍视唱《拣棉花》,并能逐步唱准弱起小节和切分音。 重点、难点

学会唱《走绛州》,表现其轻快、诙谐的情绪特点。 教学过程 一、走进西部 1、歌声引进西部。 2、影片简介西部。

课件展示黄河、黄土高坡以及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活。

介绍西部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了解它们与当地的音乐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西部放歌 1、听《黄河船夫曲》 (l)聆听 (2)跟唱 (3)表演

师:拉船的人就叫纤夫,你们带的毛巾可以派上用场了吗?怎么做才像是在一根绳上拉船呢?

2、读谱唱歌《拣棉花》

(1)教师弹琴,学生视谱慢速划拍唱谱。 (2)分组练习弱起小节和切分节奏。 (3)师生接龙视唱。 (4)学生随琴模仿视唱。

(5)加词演唱。 3、唱《走绛州》 (1)过渡语

船靠岸了,船夫们坐下休息休息。高原上随处都能听到悠扬的歌声。你听,那边船夫的歌声刚落,这边又传来孩子们学唱的挑夫的歌!

(2)听听《走绛州》

师:同样是来自黄土高原上的民歌,它们的风格有什么不同呢? 生:……

师:你从歌曲中听到了些什么?

生:一根扁担软溜溜,担上扁担到绛州…… (3)说说“走绛州”

师:对,歌中唱到“担上扁担走绛州”,“绛州”在哪里?为什么要“走绛州”而不是“坐车到绛州”?

生:……

师:“绛州”是古称,在今天的山西省新绛县,明、清时期,这里是商业发达的繁华之地。我们现在要买东西都是拿钱到超市去买。可那时候高原上沟壑纵横,交通不便,人们要买东西、卖东西都只能挑着担子走到绛州去。于是就有了“担上扁担走绛州”的说法。

(4)学学挑担子

师:你会挑扁担吗?能学学吗?

(请l—2名学生学学挑担子的模样。尽量模仿各种不同的姿势,如:左肩挑右肩挑、换肩等等。)

师:在教室里拿什么东西可以替代扁担来模仿挑担的动作? (生拿出自己带的长手巾模仿。) (5)随乐律动

学生随音乐《走绛州》挑担律动,再次熟悉音乐。 (6)学唱曲谱

课件出示歌谱,学生随琴轻唱曲谱,并及时解决难点。

A这一句音比较高,不能喊叫,引导学生感受扁担一颤一颤的轻快的形象。 B切分节奏(引导学生想像切分节奏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并唱出它的重音) (7)学唱歌词

A随琴唱词。

B引导学生发现歌曲中的虚词衬词,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8)情感处理

师:挑夫们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可他们却能苦中作乐。请想一想,要怎么唱才能让他们肩上的担子变得更加轻松、脚步变得更加轻快呢?

生:……

(9)扮一扮挑夫的模样

师:你们看看挑夫的打扮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 生:头上系着毛巾。擦汗、挡风沙。 师:我们也来学学。 (10)表演

老师和全班同学系着头巾,挑着担子,边唱边表演走绛州。 三、采风归来

1. 拓展延伸师:黄土高原的确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那么,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你还了解哪些高原的情况呢?

2. 交流

学生互相交流采风成果。 四、教师小结

师:今天,我们领略了黄土高原上极具魅力的民间歌舞,它们是中华族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希望大家都大胆地走近她,摘取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演唱《拥军秧歌》 2、音乐知识 降记号

3、听赏 管弦乐曲《花儿与少年》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阿宝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和学唱陕北民歌《拥军秧歌》,让学生感受体验陕北民歌的艺术特点、风格特征,情感的表达,激发学生对陕北民歌的热爱。

2、通过学唱《拥军秧歌》,让学生认识民歌中的歌舞曲,运用简单的舞蹈“十字步”对学生渗透舞蹈教学,培养学生身体协调能力,切身体验歌舞的表现形式。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歌曲并能有感情的演唱 2、能够体验并能唱出陕北民歌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演唱《拥军秧歌》 1、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歌,请同学们认真听。 播放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说说这首歌曲给你印象最深的什么?(音调高、声音高亢、嘹亮···旋律粗犷激昂)那为什么阿宝的声音如此高亢嘹亮,(用到了方言,)为什么他唱的这首民歌如此自由、奔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陕北去寻找答案吧。

陕北是我国西部陕西省北部的革命老区。是中国的革命圣地,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它地处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黄河从其腹地流过。这里土地贫瘠,气候恶劣、经济落后,人口稀少。在这样独特的地域和气候条件下生活着勇敢、淳朴、善良、个性刚毅的陕北人。他们的生活是以农耕、游牧生活为主,极其寒冷的气候条件决定了陕北人的服饰特点是:毛巾头上戴,皮袄板在外,腰扎红腰带。

窑洞是陕北的特色建筑,是陕北农民的象征。这里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比如说腰鼓、剪纸等。陕北人民最亲密的伴侣就是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在陕北,人们用民歌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唱出自己的所见所闻。在大山里放牧的时候,有时为了消除寂寞,就会用拦羊嗓子、喊牛声,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所以他们创作的民歌大都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音调自由奔放、豪迈。

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来欣赏一首非常有名的陕北民歌。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 2、听一听《拥军秧歌》 (1)初听

歌曲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这首歌曲的情绪是(富有激情、有活力、热烈) (2)复听

你从歌曲中你还听出了什么?能想象出一幅怎样的场景?他们在干什么呢? (3)创作背景

这首歌曲是由安波先生填词而成的陕北民歌《拥军秧歌》。

歌曲描绘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延安是革命圣地,八路军抗日救国的行动感染了解放区的广大群众,春节快要到了,陕北人民出于对革命领袖的热爱,出于对八路军的拥戴,为了表达自己拥军的热情,纷纷赶上猪羊慰劳抗日英雄和革命领袖,常常出现军民鱼水一家人的动人情景。欢腾跳跃、锣鼓震天鞭炮声声,人们拥军的热烈场面。

3、学唱歌曲

今天我们就来学唱这首陕北人民慰劳抗日英雄的歌曲《拥军秧歌》。 (1)请同学们小声跟唱一遍歌曲(看视频) (2)这一遍让你的同位听到就可以啦

(3)同学们觉得哪一句最能体现陕北民歌的特色?

猪哇、羊呀,送到哪里去?为什们你觉得这一句能体现陕北特色?

看看这一句当中出现了哪几个装饰音?重音记号,提示我们这个音唱的稍重一些,上滑音,声音向上滑,要唱的光滑圆润。滑音演唱法是陕北民歌演唱方法之一,加上这些装饰音的作用是什么?

(4)音乐知识 认识降记号 b

A降记号通常标记在音符左上方,表示该音要降低半音。 B在电子琴上听辨“7”与“7”

(5)把第一段完整跟钢琴唱一遍。再来看看第二段结尾。 (6)跟伴奏试一试,检验一下自己学会了吗? (7)处理情绪

新春佳节的到来,人们的心情如何?更高兴的事情是什么呢?八路军抗战胜利了,从此老百姓就会过上幸福安定的日子了,心情怎样啊?表情是怎样?怎样的声音演唱才能表达陕北人民那种兴奋、幸福、感激之情呢?带着这种心情表情把前四句演唱一遍。注意你们的吐字咬字。

4、歌曲表现。

二、听赏《花儿与少年》 (一)导入欣赏

播放视频《花儿与少年》(男女二重唱)

1、请学生先说演唱形式 2、再说情绪(快乐,活泼) (二)介绍“花儿”

过渡语 师:快乐的歌曲在青海的草原和山间被那边纯朴的人们传唱,他们表达感情的方式也非常的纯朴:就是用自己喜爱的歌曲,很多情歌就是这么来的,其实这首《花儿与少年》就是一首情歌,那么花儿代表什么你们知道吗?(学生可能回答:美丽的姑娘) “花儿”也是民歌的一种,青海的花儿一般是在山里和田间歌唱的 。

(三)欣赏《花儿与少年》 1、初听全曲。 2、分段欣赏。

在第一部分音乐中,音乐主题1共出现了几次? 说说音乐主题2出现时,先后分别由 和 主奏。 3、再听乐曲,随乐哼唱。 三、课堂小结

第 七 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演唱 《我跟阿爹拉骆驼》 2、唱一唱

3、练一练 节奏听记填空 教学目标

1、能与同学合作,学会用圆润、自然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我跟阿爹拉骆驼》。感受歌曲的新疆风味。

2、能积极参与模仿、合唱、伴奏等音乐活动,体验歌曲小主人公“我”的乐观和快乐。 教学重点

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学会用活泼、富有情趣的声音演歌曲《我跟阿爹拉骆驼》 教学难点

和同学合作,用和谐的声音演唱两声部歌曲《我跟阿爹拉骆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节奏拍击与模仿,结合“练一练”的节奏听记填空。 (1)节奏听记填空。

2/4 X· X X X ┃X X ┃ ┃ ┃ 2/4 X X X X X ┃X X X ┃ ┃ ┃ 3/4 X X X X ┃X X – ┃ ┃ ┃ 3/4 X· X X X ┃X – –┃ ┃ ┃ (2)模仿节奏(学生用动作来体现),然后识读并拍击出来。 2/4 X X X X ┃X X X X X ┃ 2、声势模仿与律动。 第一小节跺脚,第二小节拍手,反复练习。也可以男女生分角色进行练习。 3、加入音符的识谱练习。“唱一唱”的第二声部旋律。 4、加入声势歌词练习,引出驼铃声。 5、师生合作完成两个乐句。

6、出示课题,过度到歌曲的首次聆听。 (1)范唱歌曲。

(2)完整聆听歌曲,说出风格特点。 二、歌曲的学习

1、找出最有特点的乐句,并说出原因,巩固切分节奏知识。 2、找出最喜欢的或印象深刻的乐句,尝试演唱或模唱。 3、识谱练习。

4、知识点技能练习。装饰音处理 5、二声部旋律的学习。

6、尝试两个声部合作练习,师生—生生,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 7、加入歌词学习。 三、音乐实践活动

1、自主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要求说出选择的原因。 2、根据歌曲内容配背景图。 3、分组表现歌曲。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老师觉得你们的表现真是太精彩了!谢谢同学们把这么快乐的时光和我一起分享,让老师感受到了浓郁的新疆风格,仿佛看到驼队在经历漫长的沙漠之旅终于把粮食送到边防军战士手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听赏 管弦乐曲《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2、认识乐器 单簧管 圆号

3、练一练 写出下面乐器的名称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管弦乐曲《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想象如诗如画的沙漠草原风情,感受俄罗斯音乐与东方音乐的不同色彩,随乐哼唱主题音乐。

2、在听赏的过程中熟悉单簧管、圆号的音色并认识它们。 教学重点、难点

能认真聆听管弦乐曲《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感受俄罗斯音乐与东方音乐的不同色彩,随乐哼唱主题音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复习歌曲《我和阿爹拉骆驼》 二、听赏《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1、音乐主题欣赏。

哼唱两个主题的旋律,并试着说说两个主题音乐的不同风格特点。 2、初听全曲。

找找两个主题分别出现的次数以及变换了哪些不同的形式。 3、分段欣赏。 (1)认识乐器

单簧管,又称黑管或克拉管,是木管乐器的一种,通常用非洲黑木制造,由木料、硬橡胶或金属制成,有一个鸟嘴形的吹口和圆形的空心,管身由五节可装拆的管体组成,管体成圆筒形,下端为开放的喇叭口。在吹口处固定一个簧片,吹奏者通过簧片和吹口的空间吹气时,并配合下唇适当的压力,薄薄的簧片尖产生振动,使乐器管内的空气柱开始振动,因而发出柔美的音色。有管弦乐队中的“演说家”和木管乐器中的戏剧女高音之称。高音区嘹亮明朗;中音区富于表情,音色纯净,清澈优美;低音区低沉,浑厚而丰满,是木管乐曲家族中应用最广泛的乐器之一。

圆号,唇振动气鸣乐器。又称法国号,英语french horn。铜管乐器,铜制螺旋形管身,漏斗状号嘴,喇叭口较大,通常有4个键。圆号被称作交响乐中的乐器之王。圆号虽属于铜管乐器但不但能吹出铜管嘹亮的声音还能吹出木管的柔美之音。圆号声音柔和、丰满,和木管、弦乐器的声音能很好地融合。

(2)分段听赏。

音乐主题1由单簧管、圆号相继奏出;在弦乐组拨奏的背景中,英国管奏出了音乐主题2。

乐曲的尾声部分是由哪种乐器主奏的,力度有何变化,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3、再次完整聆听。边听边动一动,体验感受,展开想象,愉悦身心。 4、练一练,写出下面乐器的名称。 小提琴 长笛 三、课堂总结

英国管 大提琴

第 八 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音乐家故事

2、音乐家小档案的阅读 3、听赏 管弦乐曲《晚会》 教学目标

1、能自主阅读《贺绿汀落水生还记》和音乐家小档案,并能将自己的体会与同学进行交流。

2、能认真聆听管弦乐曲《晚会》,感受乐曲的情绪与情感,并能尝试用锣鼓(或声势动作)套打《晚会》中的两段音乐。

教学重点

通过故事了解音乐家贺绿汀生平,激起学生对贺绿汀高尚品格的敬佩。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

(一)展示自己搜集的有关贺绿汀的资料,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二)阅读音乐家小档案。 姓 名 贺绿汀 出 生 地 湖南邵东 生 卒 年 1903—1999

代表作品 《牧童短笛》 《嘉陵江上》 《森吉德玛》 《游击队歌》等 (三)音乐家故事 1、读故事。 2、谈感受。

(四)听赏管弦乐曲《晚会》

1、指导学生念锣鼓经,然后师生合作,老师弹旋律学生念锣鼓经。

2、配乐加入打击乐或声势动作进行节奏组合的合作。 3、初听乐曲,找熟悉的音乐。

4、分段欣赏,在乐曲开头和中间部分用声势动作表现。 5、再听乐曲。 三、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演唱 《游击队歌》 2、听赏 《嘉陵江上》 3、认识音乐记号 还原记号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游击队歌》,感受歌曲所描绘的历史背景和塑造的机智、勇敢、紧张、愉快的游击战士形象。

2、能够用明亮饱满的声音形象地歌唱,生动表现歌曲内容。

3、借助歌曲展开一次革命传统教育,引发学生对革命历史题材音乐的兴趣。 4、认识还原记号,能说出它的用法。 教学重点

用明亮饱满的声音演唱《游击队歌》。 教学难点

掌握弱起节奏有表情地演唱。 教学过程

一、听赏《嘉陵江上》

1、教师分别朗诵《嘉陵江上》和《游击队歌》的歌词。

2、学生聆听音乐一、音乐二的旋律。(一是《游击队歌》、二是《嘉陵江上》) 学生根据音乐猜是哪首歌曲 3、再听,为什么这样选择?

4、听赏《嘉陵江上》。

思考:哪句旋律制造出悲凉的氛围?(引子部分) 5、细听引子部分。

(1)对比聆听有变音记号与没有变音记号的效果。(没有的旋律明朗) (2)讲解还原记号。 6、完整听赏观看视频。 二、学唱歌曲《游击队歌》 1、初听歌曲——《游击队歌》。

师:请同学们仔细听,听这首歌曲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播放歌曲) 生:弱起

师:非常好,这首歌曲的第一小节是弱起小节,如果乐曲从小节的若拍或弱位置开始,而且第一小节的拍型总时值不完整,就叫做不完整小节或弱起小节。我们这首歌曲的第一小节就是典型的弱起小节。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做下面这一条节奏练习。

2、节奏练习

师:这条节奏中所包括的节奏型,我们都在以前的音乐课中分开学习过,先在就请同学们特别注意我们第一小节的弱起的节奏。

4/4 OX X | X X X X X X X X | X X X X X X X . X X | | 3、有节奏地朗读歌词

师:很好!在做过节奏练习之后,老师想让同学们根据《游击队歌》的节奏,来朗读我们的歌词,老师先来做个示范。(示范)

生朗读。

4、跟着音乐学唱歌曲 5、歌曲创作背景介绍

师:非常好,同学们现在已经基本能够掌握这首歌曲的节奏了,但是这还不够,下面老师想将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介绍给大家,老师希望大家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之后,能够加入自己的感情,带上情绪来演唱这这首歌曲。那就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歌曲创作背景介绍)

6、跟音乐完整演唱(注意歌曲演唱情绪) 7、欣赏合唱版《游击队歌》

《游击队歌》是一首经典的革命歌曲,所以它也被改成了好多不同的版本广为流传,

下面老师请大家欣赏一个合唱版的《游击队歌》,在欣赏的过程中请同学们带上以下两个问题去聆听。(提出问题,播放音乐)

三、课堂小结

正是中国人们智慧的结晶,高潮的作战策略,将日本鬼子赶出了中国的领土,歌曲刻画了游击战士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的群体英雄形象,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击侵略者的坚强决心。

最后,让我们在歌声中再次重温难忘的历史岁月。 全体演唱《游击队歌》,结束本节课。

第 九 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演唱 《狐狸和乌鸦》 教学目标

能绘声绘色地演唱歌曲《狐狸和乌鸦》。 教学重点

能绘声绘色地演唱歌曲《狐狸和乌鸦》。 教学难点

歌曲中八分附点音符、倚音、下滑音、变化音等的正确演唱与表现。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学习新歌 (一)导入

师:同学们,乌鸦与狐狸的故事你们知道吗?谁来讲一讲呢? 音乐是怎么讲叙这个故事的呢?我们来听听。 (二)听赏歌曲《乌鸦与狐狸》 我们也用音乐来说说这个故事。 (三)分段学唱《乌鸦和狐狸》 1、学唱第一乐段 重点难点突破:

附点:带读歌词,强调附点,并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要用上附点 前倚音:看乌鸦倚树而立,所以用前倚音

两声部学习:分组唱曲,再唱词,引导学生自己唱时还要学会听另一声部的声音,然后进行调整。 演唱一遍

2、第二乐段 重点难点突破:

变化音:老师范唱,学生听辩,音变与没变的感觉,并区分。可设计听辩游戏,然后再跟音乐唱一唱,加如变化音后音乐形象有什么变化?(狐狸狡猾的形象表现出来了)

换气记号:标有记号的地方必须得换口气

下滑音:气息扩张声音下滑,表示狐狸夸张的程度大。 整体演唱 3、第三乐段

重点学习后面变化部分,把乌鸦上当,旁观者着急的心态表现出来。 4、表现

a) 整体演唱一遍. b) 分角色演唱。

c) 分组唱,评价哪组唱得好。 d) 完整表现 。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童话音乐剧表演

教学内容

综合表演《乌鸦与狐狸》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自己的体验与他人合作设计表演方案,并积极的尝试各种角色的表演。 2、在进行综合表演时,能服从分配,与人合作,虚心听取他人建议,大胆表现自己,乐于与他人分享。

教学重点、难点

富有创意地进行童话音乐剧的设计、大胆、自信地参与表演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复习歌曲《乌鸦与狐狸》

通过演唱回忆第一课时学过的内容,进入故事情境 。

三、音乐剧设计

1、歌曲分析,了解和感悟角色的个性特征,学生思考、讨论,积极回答问题 师:歌曲中乌鸦的得意是怎么表现出来的?(演唱相关乐句)

师:这是一群什么样的狐狸?它是如何诱惑乌鸦的?(声情并貌的演唱“唱一个吧,唱一个吧”,感悟任务性格,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师:音乐是如何表现乌鸦聆听狐狸甜言蜜语时的神情的?(演唱小乌鸦越听越着迷) 师:小乌鸦终于没有挡住甜言蜜语的进攻,将奶饼“送”入了狐狸的口里,如果你是小乌鸦你会上当吗?如果小乌鸦在同样的情景下再次遇到狐狸又会怎么样呢?

(讨论:狐狸得到了奶饼,可失去了乌鸦对他的信任,教育学生不要欺骗他人) 2、剧情片段表演

师:如果你是狐狸,你还会对乌鸦说些什么样的甜言蜜语呢? (两人一组创编乌鸦与狐狸的对白,同时进行这一片段的表演)

师:除了乌鸦与狐狸,森林里还有哪些动物呢?(想象森林的其他动物并参与进来) 3、 创编

在组长的协调下分组创编,让学生明白当一个演员和当一名合格的观众同样重要。 4、 分组表演 四、音乐剧表演 1、音乐剧的人物需要 领唱,合唱演员,表演者等等 2、完整表现歌曲 五、课堂小结

鼓励学生说说这堂课的收获,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情况,客观评价自己,并中肯评价他人。

第 十 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演唱 《踏雪寻梅》 教学目标

1、能用甜美、跳跃、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踏雪寻梅》,表达对梅花的喜爱以及雪后寻梅的愉悦心情。

2、在演唱活动中,感受不同版本的《踏雪寻梅》,感知顿音与连音、强与弱、快与慢等音乐元素在歌唱表现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能用甜美、跳跃、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踏雪寻梅》,表达对梅花的喜爱以及雪后寻梅的愉悦心情。

教学难点

歌曲《踏雪寻梅》两声部的和谐与统一。 教学过程

一、感受歌曲中“动与静”的结合 1、卖关子激趣。

这是一首创作于1935年,传唱了七十多年的歌曲。这是什么歌呢?听歌曲,感受音乐的活泼、欢快。

2、边听边思考(领唱与合成的版本)。

思考一:认真聆听,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表达你的整体感受。 思考二:歌曲表达了怎样的心情?你听到了什么声响? 3、互动交流。 4、边听边跟唱。

歌曲中,你听到了铃铛的声响吗?能跟着音乐将这种“叮当”的声响唱出来吗? 二、感受歌曲“写景与抒情“的结合 1、介绍词作者刘雪庵。 2、“踏雪寻梅“的典故。

3、配乐赏景诵词。 4、借景抒情,解决难点。 (1)后半拍起唱的难点解决。 (2)感受歌词的语言韵律。 三、感受歌曲中“词与曲”的结合 1、故事激趣。

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1929年在北京清华学校学习,其间参加学生合唱队和管弦乐队,并学习钢琴后赴美留学。他的主要作品有《花非花》《长恨歌》、《抗敌歌》、《旗正飘飘》、《玫瑰三愿》等五十余首。

黄自谱曲的过程。

2、旋律走向与歌词韵律吻合。 3 5 5 12 ┃ 3 0 ┃ 雪霁 天晴 朗

(1)读词、唱曲、画旋律线。 (2)师生交流。 四、学唱歌曲 1、第一声部学习。 (1)休止符处的正确处理。 (2)第一声部与伴奏配合。 2、第二声部学习。 (1)跟琴识读乐谱。 (2)跟琴唱词。 3、合唱歌曲。

(1)分声部与伴奏配合。 (2)解决合唱难点。 (3)两个声部合唱。 (4)交流。 五、处理歌曲

1、师:同学们请思考一下歌曲中哪一句表现了骑驴赏花的高兴心情? (四个“响叮当”)

学唱四个“响叮当”

师:歌曲中四个“响叮当”上方加了什么音乐记号?为什么要加?怎样生动地来演唱?——加了跳音记号,要唱得短促跳跃,力度要怎么处理?作渐强,表现驴儿由远走近的清脆的铃声。师指挥,生练习一遍。。

注意第六小节和第十五小节两句弱拍起唱节奏和附点音符的准确把握,第六小节“骑”轻巧地一带而过,强拍落在“驴”上;第十五小节提示休止的半拍好比深深地闻了花的香味,然后感叹地唱出“花”字。

2、演唱歌曲。 六、课堂小结

《踏雪寻梅》这首歌表现了一种高雅的意境和纯朴的生活情趣。雪映梅开是天景,踏雪寻梅是人趣。自古以来,人们不惧天寒地冻,不畏山高路远,去探问,去寻访。“踏”和“寻”也表现了主人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听赏 《雪橇》 2、练一练 读谱唱歌 旋律听记填空 教学目标

1、乐意欣赏交响音乐《雪橇》,能记住乐曲的音乐主题,感受儿童们在冰天雪地里玩雪橇的乐趣。

2、积极参与“练一练”音乐活动,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积极参加音乐活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演唱《踏雪寻梅》。 二、练一练 1、读谱唱歌。 (1)老师范唱。 (2)老师弹旋律。 (3)学生跟琴唱旋律。 (4)跟琴唱词。 2、旋律听记填空。

三、听赏《雪橇》 1、初听乐曲,感受情绪。 2、听音乐主题,跟唱主题。

3、再听乐曲,说一说这首乐曲的音乐主题一共出现了几次。 4、试着选择乐器为乐曲伴奏。 四、课堂小结

第 十 一 课

音乐七巧板 教学目标

1、能大胆自信、声情并茂地演唱至少三首教材歌曲。

2、能参与表演本册教材中的一个综合艺术表演节目,并担任其中的一个角色。 3、能较好地识读陕北民歌《崖畔上开花》的歌谱。

4、能愉快地与他人合作,并担任一个声部,用声势动作,共同表现教材中的歌谱《晚会》,体验去鼓谱的韵味。

5、能记住并写出音乐家贺绿汀的出生地和主要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唱一唱

以5-8人为一组,自选本册教材中的三首歌曲演唱。 1、复习歌曲。

2、小组组合自选歌曲,练一练,可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 3、分组演唱,及时点评。 二、奏一奏

根据实际情况开展。 三、演一演

1、归纳本册教材中的表演曲目。 歌表演《凉山之最》 《木瓜恰恰恰》 秧歌舞《拥军秧歌》 音乐童话剧《乌鸦和狐狸》

2、说说每个节目的注意之处、道具等。 3、小组表演,及时点评。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

读谱唱词《崖畔上开花》

1、复习本册教材中的读谱唱词练习。 2、边击拍边唱。 3、小组唱。 二、做一做

用声势动作表现鼓谱。 三、填一填

1、播放音乐《游击队歌》让学生回忆歌曲的的词曲作者。 2、说说你知道贺绿汀还有哪些代表曲目。 3、补充音乐家小档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