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复习指导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共分8个部分:
1、儒道互补 2、春秋笔法 3、修齐治平 4、佛理禅趣 5、家国天下 6、天理人欲 7、经世致用 8、人文心声
一、儒道互补
孔子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做人都要从“仁”出发,从“仁”生发“义”“礼”“智”“信”“忠”“孝”“悌”。
孟子的思想:“仁政”是孟子思想的核心,是孟子提出的巩固统治者统治的思想,仁政思想是一种初始阶段的民本思想,集中体现孟子思想的孟子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人有“四心四端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老子的思想:“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道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因此他认为在社会管理上也不应该违背“道”的原则,这就是“道法自然”,认为统治者不要对百姓强加干预,这就是“无为而治”,主张给予人民以更多的自由。 儒道思想的互补:1、入世与出世的互补; 2、“仁爱”与“自然”的互补; 儒道思想的局限:1、儒家的等级思想; 2、 道家忽略人的主观能动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儒家提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宪问》),道家主张“圣人处无为之事”(《老子·第二章》),两者存在明显差异。但这种差异并非截然对立,只是它们关注的问题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不同而已。这种差异的存在也使得它们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
“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自孔子、老子之后两千多年中,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主要内容。各个时代的人们,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拿起它来武装自己,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哪怕来到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提“儒道互补”无疑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①.“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结合文段,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 分)
②.“哪怕来到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提‘儒道 互补’无疑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请就 “儒道互补”的理念对当今竞争社会的积极意 义这一点加以探究。(5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1
儒家向来重视“义利”之辨,强调辨明“义”与“利”的关系。下面是先秦儒家有关“义利观”的几段文字:
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孔子曰:“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左传·成公二年》) 孟子曰:“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孟子·万章上》) 荀子曰:“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荀子·大略》)
(1)结合选段,请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先秦儒家所认为的“义”与“利”的关系: 、 、 。(3分) (2)联系生活实际,举例探究先秦儒家“义利观”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150字左右)(9分)
二、春秋笔法
1、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运用是非分明而简约含蓄的语言,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证实和劝惩的目的。
春秋笔法的可借鉴性:不隐讳事实,秉笔直书 春秋笔法的局限性:“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标准,往往模糊了事实,甚至给后世造成误解。 2、刘知几的《直书》
“直书”就是要善恶必书,不虚美、不隐恶,要避免个人的好恶,做到“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3、阅读材料,完成下面题目。
子贡问于孔子曰:“晋文公实召天子而使诸侯朝焉。夫子作春秋,云天王狩于河阳,何也?”孔子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亦书其率诸侯事天子而已。”(《孔子家语、子贡问》)
(1)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孔子对晋文公的态度。
(2)联系社会现实,探究这种做法对当今中国社会的意义。
2
三、修齐治平
现修齐治平思想主要体现在一部典籍《大学》里面和一个人孔子身上。 1、《大学》:(1)格物致知 (2)修齐治平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探究充实知识,获得知识。) 2、孔子 中庸之道
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重点在中、庸二字,中位于中间,不离两边,不走极端,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中庸之道的现实意义和局限性:
1、社会政治意义:排除极左极右思想的干扰。
2、个人意义:避免个人极端的思想和做法,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言行,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3、有阻碍社会变革的负作用。 3、慎独:
原文: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注释: 1、“其所不睹”的“其”,是君子自己,而不是别人。这是先秦的基本句法。“其所不闻”的“其”也是这个意思。
2、“莫见乎隐”的主语是君子的特征,这种特征应该近似理解成君子的品格。 3、“独”是自己的意思;“慎其独”是要严肃的面对自我。 原文翻译:(约束自己的为人之道不能一刻离开),因此君子会因为担心有自己看不到的地方而更加谨慎,会因为担心有自己听不到的地方而更加小心。没有比在那些不易察觉的地方更能表现出君子人格的,也没有比细微之处更能显示君子风范的。所以,君子是要严肃地面对自己的。
4、经典传承:“中庸之道”的现实意义
“慎独”的现实意义
5、练习示例: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 (2)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大学》
(3)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4)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 ①、根据上面的四句话概括古人对个人修养的要求: ( ),( ),( ),( )。 ②、联系社会现实,探究加强个人修养,对当今的意义。
3
四、佛理禅趣
佛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不亚于儒家和道家。 1、佛教的主要思想: 佛是人而不是神
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他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 佛是真平等者
释迦牟尼时代的印度,社会分成婆罗门、贵族、平民、奴隶四大阶级,而贵为太子的释迦牟尼眼见社会阶级的不合理,毅然树起平等的旗帜,主张废除阶级对立,倡言众生平等。 佛不是生而知之者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释迦牟尼——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而我们是后知后觉者。
佛教不承认有顽劣不可教化的人
佛教承认人性是善良的,只要放下屠刀,立地就可以成佛。佛更认为真正的‘犯人’不是罪恶,而是无知,一切罪恶都是由于无知(佛教叫‘无明’)所引生出来的。因此苦口婆心地、日夜不停地开导、启发众生,就变成佛的责任了。 2、怎么理解“佛理禅趣”?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之始,经常“现身说法”,向芸芸众生讲说佛法。但他不喜欢讲抽象的大道理,喜欢用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来启迪人的智慧,让人在听这些故事的时候获得对“佛”的顿悟。 这些故事流传至今,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就是在经典文化研读中要加入“佛理禅趣”的原因。命题者很可能引述佛教的一个寓言故事,让你探究其中的现实意义。例如: 愚人食盐
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去亲戚家吃饭,主人在菜中加盐,菜都很美味可口。傻人以为盐既然那么好吃,回去每餐都买盐来吃好了,省得煮那么多菜。于是到了街上买了一大包的盐,回到家里急急打开,抓了一把放进口里。
联系现实,探究愚人食盐的故事对当今现实的意义。
五、家国天下 1、《贞观政要》的主要内容:
《贞观政要》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实录了唐太宗的治国方略。 2、《贞观政要》的写作目的:
为维护封建统治,期望求得长治久安。 3、经典传承 (1)、辩证看待《求谏》所反映的谏官制度。 谏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君主
谏官制度严重依赖君主的贤明;当君主不贤明时,监管制度就流于形式。
4
(2)、《求谏》的现实意义
①纳谏指上级接受下级的意见——每个人都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②接受别人意见有利于克服自身的缺点和错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①、联系自身实际,说说“内省”的意义。
②、说说当今能从这段“太宗”的话里,得到什么启示?
5、《原君》的主要思想:
《原君》是十七世纪中国著名思想家,历史学家黄宗羲的政论集《明夷待访录》的开宗明义篇。全书包括《原君》、《原臣》、《原法》等阐发民主、平等思想的篇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君主专钊及其理论基础的论著,它鲜明地体现了近代民主思想。
“原”是古代议论文的一种。“原君”,即推究关于做君主的道理。通观《原君》之意,作者不是主张彻底清除封建君主这个弊病,而是为了使君主从道德观念方面明确君主的本来职分,要求当时的和以后的君主必须象古君那样,“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使天下释其害”。《原君》的思想是相当复杂的,具有近代民主思想是确定无疑的。作者既大胆地毫无顾忌地揭露指责“后之人君”对“天下”的暴虐,又对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愤怒的声讨。 6、《原君》的思想价值
(1)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古)——“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今)
(2)《原君》的启蒙意义:对君主的尖锐批评,对民主平等的大力赞扬 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1)、(后人之君)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2)、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①评析这两句话所反映的思想。
②第二句所反映的思想,在当今有没有现实意义?
5
六、天理人欲
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1、何为“天理”?何为“人欲”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天理:心之本然,表现为仁义礼智四德,体现为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等伦常。 人欲: 人的欲望。在朱熹看来,认得日常饮食的欲望是天理,只有那些超越延续生存条件、追求过分物质生活的欲望,才是人欲,也才是要遏制的“人欲”。 2、“天理”的内容 (1)、“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主、父亲、丈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2)、“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即仁爱、正义、礼节、明智、诚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3、“天理”合理的一面:
“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jué)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心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很难具有常性,是最具潜藏危险的;天地自然之心非常微妙;领悟道心要精益求精、专一,其心真诚地遵守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朱熹把儒家的基本主张归结为“明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对是儒家基本主张的继承和发展。 4、天理的局限性一面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主、父亲、丈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即仁爱、正义、礼节、明智、诚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三纲五常被朱熹认为是天理,这在客观上维护了封建统治。 5、如何实现“存天理,灭人欲”?
克己复“理”为仁 6、“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尚有怜之者,死于理,谁复怜之?”(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以理杀人”朱熹是罪魁祸首吗?他的“存天理,灭人欲”指向谁?
“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涂判矣。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疢(chèn),循之则其心私且邪。” ——(《朱子文集·延和奏札二》)
注:天理是人心的本来面貌,遵循天理人心就公正;人欲是心上的疾病毒瘤,遵循人欲人心就会变得自私。
“正君心以正朝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 (即学者必须对这层道理认清明察)。 ——(《朱子语类》卷十三)
由上可知,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是指向每一个人的,尤其指向帝王、士大夫官僚、学者。
6
7、“存天理,灭人欲”由“伪学”到“官学”, 此过程中 “存天理,灭人欲”的指向有了怎样的变化?
1181年8月浙东饥荒,朱熹由宰相王淮推荐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途经杭州,入对七札,陈述时弊。到职后,微服下访,调查时弊和贪官污吏的劣迹,了一批贪官以及大户豪右。他不徇私情,牵连攻击了王淮等人。于是,王淮指使人上书抨击理学,斥其为“伪学”,朱熹被解职还乡。
庆元二年叶翥(zhù)上书,要求把道学家的书“除毁”,科举取士,凡涉程朱义理不取。监察御史沈继祖乘机指控朱熹十罪,请斩。朱熹的得意门生蔡元定被逮捕,解送道州。一时理学威风扫地,被斥为“伪学”,朱熹被斥为“伪师”,学生被斥为“伪徒”。宁宗一改旧态,下诏命凡荐举为官,一律不取“伪学”之士。
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初九,朱熹终于在建阳家里忧愤而死,享年七十一岁。临死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可见他是如何矢志于树立自己的理学,然而生前终未如愿。
随着朱熹学说的传播,统治者也逐渐认识到了朱熹理论对维护封建统治所起的作用。 南宋理宗在宝庆三年(公元1227 年)下诏:“朕观朱熹集注《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发挥圣贤蕴奥,有补治道。朕方励志讲学,缅怀典型,深用叹慕,可特赠太是,追封信国公。”又十四年再次下诏说:“朕惟孔子之道,至我朝周敦颐、张载、程灏、程颐,真见实践,深探圣域,千载绝学。中兴以来,一旦朱熹,精思明辨,折衷融会,使《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之旨贲(bì)门洞彻,孔子之道,益以大明于世。”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本是指向包括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在内的统治阶级,意在从道德层面他们不受约束的私欲。但随着理学从“伪学”变为“官学”,统治者把“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转而指向普通百姓,而自己却不受这种理论的,这就使“理学”成为了一种彻头彻尾的虚伪性的学问。 8、“存天理,灭人欲”对人性的禁锢: (1)、对妇女的禁锢:中国古代史载的贞节烈女《后汉书》7人,《晋书》15人,《魏书》和《南史》共10人,《隋书》7人,新旧《唐书》20人,到了《宋史》37人,《元史》猛增至174人,《明史》更增至300余人,《清史稿》则为500余人。《明史》中记载,尤氏夫死后有恶少说她美目流盼,便使用石灰揉瞎眼睛,自缢未死,又撞石而死!《清史稿》中更记载一女子因睡觉时帘子开了,疑心被人偷看于是自杀而死。 (2)、对读书人的禁锢:范进 孔乙己
七、经世致用
1、经世致用的思想: (1)、极力提倡学以致用的务实精神和“以实为宗”的学风,主张钻研经书与研究当代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在阐释古典经义的同时,升华自己的社会见解,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进而改造社会。 (2)、在政治上反思或批评封建制度,在经济上反对土地兼并,在教育上抨击科举考试和八股文,在哲学上提出了不少观点,成为中国启蒙思想的先驱。 2、经世致用的局限:
过分强调学术联系实际,联系政治,使学术政治化,滑入实用主义。 3、经世致用的现代意义: (1)、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学风,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民族兴亡和大众疾苦的品质。 (2)、改革开放的今天,更要提倡研究学问与社会实践结合的原则,提倡求实,实地调查的精神。
7
(3)、知识分子有脱离实际,空谈误国的历史倾向性,提倡经世致用,有利于改造知识分子。 (4)、对经世致用的观念应加以改造,知识分子不应该只是研究古代经典,而忽视西学的作用;也不能只研究西学,而瞧不起古代经典。在今天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理念,知识分子应该把中学、西学、党几十年治国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当今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找到一条适合中国民主发展、科学发展的道路来。 4、“文须有益于天下”的现实意义 (1)、文为谁而著。为时代服务,为社会服务,为民族兴盛服务,为天下百姓服务。 (2)、文人学者必须走出自己的象牙塔,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 (3)、认真而严肃地研究现实,负责任地写作。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1、《新晚报》记者陈某未经实地调查,连发十几篇报道中联重科的报道,被警方抓捕。对此,在警方未公布事实之前,媒体一致谴责警方违法抓人。但当警方通过央视公布事实后,媒体又一致谴责,陈姓记者缺乏职业操守。
2、昨晚7点,在温岭一院,一名医生告诉记者:“原定出殡时间是27日下午3点。两点多,已有医护人员守在安置王云杰遗体的临时解剖室走廊外,列成两队准备送别王医生。3点多,医院外响起了鞭炮声。按当地传统遗体应此时运出,但迟迟没有动静。当时,院方正与家属协商,并有消息传出家属并没同意运走遗体,“这时来了两个特警车,我们觉得特警来了可能是要抢尸,既然家属没同意,我们医护人员也不同意。”遂出现医护人员集体守在通道门口保护遗体的情况。当晚10点半左右,有市领导的车辆进入医院,同时有部分科室领导劝说医护人员离场。
据现场医护人员介绍,10月25日案发后,警方曾通报犯罪嫌疑人疑有精神病史,加之近期温岭市在进行“平安温岭”的评选活动,有人就此猜测,凶手之所以被称有精神病史,是当地警方为了平息事件,以便不影响“平安温岭”的评选。
说明:浙江温岭第一人民医院,一年多前,替一33岁的王姓青年做慢性鼻炎的微创手术,手术未能达到患者的期望。一年多来患者多次要求医院解决这件事,双方未达成协议。于是王姓青年采取极端行为,于本月25日在该医院捅伤数名医生,其中一王姓医生因伤重致死。
1、从两则材料中,概括出两名记者的职业精神的差异。
2、从“经世致用”的角度,简要评述这两则材料。
8
①.“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结合文段,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 分) 答:“天下有道则见”,主张国家“有道”就出仕表现自己的才能,体现了儒家“有为”的思想;(2分)“无道则隐”,国家“无道”就隐藏自己的才能,安贫乐道,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这与道家“无为”的思想一致。这就是“儒道互补”的体现。(2分)
②.“哪怕来到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提‘儒道 互补’无疑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请就 “儒道互补”的理念对当今竞争社会的积极意 义这一点加以探究。(5分) 答:“儒道互补”的理念对当今竞争社会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面对竞争,我们既要用儒家积极有为的态度去对待每个过程,执着前行,锐意进取,不轻言放弃;同时,又要用道家超逸无为的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做到淡泊名利,洁身自好,遭遇失败更要超然通达。比如我们的学习,我们既要锲而不舍地顽强拼搏,又要顺其自然,只要尽力就无怨无悔。 因此,“儒道互补”的理念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能更好地指导我们迎接人生的挑战。
(1)结合选段,请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先秦儒家所认为的“义”与“利”的关系:先义后利、义以生利、重义轻利。(义利兼顾)(3分)
(2)联系生活实际,举例探究先秦儒家“义利观”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150字左右) 答:当今社会,儒家“义利观”对我们弘扬社会道义,合理利用自然,尊重经济规律和法制精神等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例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理应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但不能唯利是图。利润的获得,必须受到社会道德规范、国家法律法规等“义”的约束。而三鹿奶粉、地沟油、双汇瘦肉精等事件,都是见利忘义的典型例子。此类事件在接受批评的同时,必将遭到法律的严惩。
(1)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孔子对晋文公的态度。
答:孔子对晋文公召请周天子这件事很不满,认为这不符合礼法。但因为晋文公是“尊者”“贤者”所以不直接写他召请周天子,而是采取委婉的写法,说周天子在晋国的河阳率领诸侯打猎。这实际上就是春秋笔法实际运用的一例。
(2)联系社会现实,探究这种做法对当今中国社会的意义。
答:孔子对待晋文公召请周天子去打猎这件事,虽然很不满,认为有违做臣子的礼法,但却没有采取激烈的批评方式,而是采用含蓄委婉的方式指证,这种做法在当今社会仍有着现实意义。(观点)
当今社会人心浮躁,社会的各个阶层、各种利益集团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矛盾重重,譬如和民众、富人和穷人、城市和乡村等等,这些因利益而导致的矛盾冲突,往往十分尖锐,甚至对立。近些年不断生出来的群体事件,如四川什邡、贵州,福建的公共汽车纵火等就是这些矛盾的爆发的典型例子。(现象)
导致这些群体事件,主要原因当然在于某些的不作为,甚至乱作为,但也与媒体夸大渲染事件的严重性,某些个体极端批评的不作为,甚至上升到要国家制度的层面有关,特别是某些微博大V的不负责任的转发,将推至沸点。长此以往,国家的内乱指日可待。(原因)
因此,在当今社会人心浮躁之时,我们要学会孔子对待错误事件的冷静处理方式,为群体事件浇上一盆冷水,找出其中的原因,以求科学公正的解决;而不是火上浇油,动辄谩骂,助推走上沸点。(结论)
(1)根据上面的四句话概括古人对个人修养的要求:
9
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联系社会现实,探究加强个人修养,对当今的意义。 答:个人的榜样作用 中国古代,治理国家强调个人的榜样作用。《大学》里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个国家的兴衰寄望于一人一家,中国古代强调的是“人治”思想。
当代中国强调法制,但法制并不健全,人治的现象仍然处处可见,这就决定了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仍具有很现实的意义。被民间称为“钱多房多女人多”的杭州市副许迈永,就是一个不加强自身修养的典型例子。这样的人一旦让他执掌一方权柄,就会危害一方,给国家无可挽回的经济损失,严重者甚至造成官民之间的对立,危及政权安全。
因此在选拔时,不仅要看他的工作能力,更应看重他的道德修养,看他把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置于个人的享受之上,从而成为民众的榜样。
我们更期望国家能摆脱人治的局面,走向法制的轨道,做到真正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去。
问题:联系现实,探究愚人食盐的故事对当今现实的意义。
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正如“盐”这种调味品一样,一次性吃多了就变味了。孔子的中庸之道也有这个意思,所以他强调“过犹不及”。(观点) 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嗜好,比如有人喜欢玩游戏,但把它当作一种调节学习的调味品,当然很好;但如果整天沉迷在游戏之中,不能自拔,则就像愚人贪盐一样,会自食其果。(普通人)
更为严重者,某些一旦尝到了官位的“盐”味,便胃口大张,贪权恋位,堕落,完全忘记了还有“为人民服务”这个“度”,其结果当然是镣铐加身,陷身囹圄。薄熙来、刘志军等就是最好的例子。 ()
世间万物都有一个“度”,把握好这个度,为人不会玩物丧志,为官则难陷身囹圄。 (结论)
(1)联系自身实际,说说“内省”的意义。
②说说当今能从这段“太宗”的话里,得到什么启示?
(1)必须正确认识人民力量的伟大,正确使用民力,发挥效力; (2)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当今必须依法治国;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任人唯贤,社会才能发展和进步;
(4)多听不同意见,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以适应实际情况。 要知人善任,虚心纳谏。要有开放的胸怀。
(1)评析这两句话所反映的思想。
答:前一句作者直揭封建君主的极端自私,把天下的利益都归在自己这里,把天下的不利都送给别人。后一句运用反问句式,表达了对一人一家的统治的强烈不满,表达了民主平等的社会理想。
②第二句所反映的思想,在当今有没有现实意义?
答:有。中国的封建制度,虽然在1911年结束了,但封建的思想,并没有随着封建制度的结束而结束。
“率土之滨,莫非王有;率土之民,莫非王臣”封建家天下的思想,在今天的某些
10
当中仍然相当严重,某些手握一村、一乡、一县、一省的权柄时,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管辖的“这一方山水”当作了他的私有财产,生杀予夺全凭他来做主,成了“这一方山水”的土皇帝。
改革之初,大邱庄党支部禹作敏,利用地域优势,迅速发展了经济,确可算作一个能人,但他缺乏民主意识,把大邱庄的成功归结为他一个人的成功,把大邱庄当作他的私产,私设“公堂”审讯所谓的“企业败家子”,窝藏杀人凶犯,视国家法律如无物。最终结局,只能是身败名裂,锒铛入狱。观禹作敏的所为,即为典型的“独私其一人一姓”的“土皇帝”作为。
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民主平等的思想深入民心。“独私一人一姓”的统治制度虽已湮没,但要从思想上根除,正印了孙中山先生的“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哲言。
1、从两则材料中,概括出两名记者的职业精神的差异。
两则材料中的记者在职业精神的差异是明显的:陈姓记者罔顾事实,虚假报道,造成无辜百姓重大经济损失。而对浙江温岭医患事件报道的记者本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在材料中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与别人的推测严格区别开来。两者的差异其实就在认不认真对待“实事求是”这一原则问题上。
2、从“经世致用”的角度,简要评述这两则材料。
“经世致用”强调知识分子要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而陈姓记者在没有实地调查的情况下,就进行报道,甚至稿件都不是自己所写,这是与“经世致用”所倡导的精神背道而驰的。而报道浙江温岭医患事件的记者,就不是这样。在采访中该记者从采访的时间,到事件的经过都交代得十分清楚;将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和亲历者的猜测严格区别开来,如用“有人就此猜测”一句,准确地界定了不是自己亲耳所闻的事实。这样就使自己的报道严谨而客观,给人以真实可信的印象。
两则材料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应该本持“实地调查研究”的经世致用的优良风气,研究实际,求真务实,力求“不虚美,不隐恶”。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