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课前充分准备,授课过程中方法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获得新知识。本人在多年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积累了以下几点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认真备课,充实课堂
谚语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教师要想上好一堂高质量的课,就必须提前认真备课,精心准备,对教材进行研读。通过研读教材,形成自己的认识。还需不断查阅相关资料,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如讲《细菌的启示》就要查阅生物、化学方面与细菌相关的知识,讲《三峡》根据学生实际,尽量搜集一些图片或录像。此外,教师还要认真编写教案,把握好教学重点、难点,对每个环节进行有效设计,尤其是根据所带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问题,这样在课堂中师生都能做到有的放矢,有利于知识的系统掌握。总而言之,只要教师自己能够有效备课,就可以站在较高起点,游刃有余地应对课堂教学,也就能有效上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营造氛围,创设情境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想要让学生在一上课就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导入语是非常关键的。因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情感氛围,引领学生尽快进入状态。我在上胡适先生的《母亲》时,就选用了歌唱家阎维文的歌曲《母亲》,音乐响起时,学生就安静下来,当他们听着歌,回忆多年来母亲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从而去体味胡适先生在文中所传递的情感。之后,我让学生仿照《母亲》以“母爱”为话题,用一个典型细节,写一则12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正因为有了导入音乐的情感渲染,触动了他们心底最脆弱的弦,一个女生在读她写得内容时声音哽咽,眼泪都流了出来,许多学生眼睛都有些发红,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但通过这节课让我明白了一点,无论上什么样的课,重要的是你怎么样去触动学生的心弦,怎样让他们跟着你的指挥棒走;同时也深刻得体会到,导入所营造的情感氛围,直接关系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方向和感情基调。
三、延伸知识,充实课堂
有人说:“语文是一门综合科”。这话一点儿不假,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单涉及到语文基础知识,还时不时涉及有关历史、地理、生物、政治、民族风俗等知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相关的课外知识不进行延伸和拓展,就会造成学生对课文内容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严重阻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兴趣,随之会产生厌学情绪。为此,我在上语文课时,经常引入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故事、名人轶事等,来增强学生对课堂的趣味性和积极性。如在授鲁迅的《孔乙己》时,穿插讲解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有关内容包括科举的产生、发展、意义以及怎样毒害读书青年等,以此诱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有时还模仿课文中主人公的动作、语言等,如在讲到孔乙己给孩子们散发“茴香豆”时说:“不多,不多,多乎哉”,我在讲台上也情不自禁的摇头晃脑地读起来,学生们也模仿着读,好像回到了私塾时代,这样学生学习兴趣便油然而生。
四、语文教学,“读”字当先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此句道出“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尤其是在诗歌教学中,“读”应排在首要位置。至于采用哪种形式,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运用。我在教授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先是教师范读全诗,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全诗内容,。在分析诗歌具体内容时,老师领读与学生齐读相结合,最后又让声音哄亮且有激情的男生朗读。这样,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既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程度,又深切感受到无产阶级领袖的宽阔胸怀和无限豪迈之情。
除了诗歌外,文言文教学也应当突出“读”。因为文言文离现代学生的生活较远加之不常用,所以学生最头痛的就是文言文,究其根源,主要是学法不当,不是死记硬背,就是借助工具书生硬翻译,往往忽略了学习文言文的关键“读”,如果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读文言文,厌学情形就会大为改观。不过,教师要对学生读文言文从语气、节奏、停顿等方面给予指导,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掌握文中的意境和情感,激发学生兴趣,如在学习杜甫的《石壕吏》时,当读到“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时候,通过语言上高低轻重的变化,同学们就会产生对差役无比的憎恨和对老妇人深切的同情,有利于把握整篇诗文的主题。学生会读文言文,老师也不必过繁过细地分析,学生自然会感知和领会文意。 五、变抽象描述为形象直观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对于处在偏僻农村的学生来说,社会见识少,视野面窄,许多课本上描述的事物没有亲眼见过,老师即使在课堂上对它介绍和描述得再具体逼真,学生也听得云里雾里,更谈不上理解,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中的运用,就轻易解决这一难题,学生一观一听,一切尽在不言中,达到教师描述所不能的效果。如我在讲《安塞腰鼓》时,就先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让学生直接感受,这样学生对打腰鼓的雄伟场面和各种美妙鼓声就有领悟,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讲茅盾《白杨礼赞》时,考虑到学生们没有见到过书中描述的那种白杨树,就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让学生观赏新疆、陕北一带白杨树之特点。结果,我对学生稍加点拨,许多疑难问题便迎刃而解。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只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准备充分加之教法得当,定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