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冯至与穆旦抒情诗比较

冯至与穆旦抒情诗比较

来源:爱go旅游网
NO.22,2010 现代商贸工业 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2010年第22期 冯至与穆旦抒情诗比较 史红华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基础教研室,辽宁大连116052) 摘要:对死亡的正面触及以及思考是中国新诗展现自身特征而区别于古诗的一个重要的侧面,然而新诗早期诗人对 死亡的描绘却是流于空泛和肤浅,在他们的诗作中少见对死亡的深刻体验性诗句。死亡到底是什么?是生命的终结还是 另一个生命的开始,是灵魂与肉体的消失还是灵魂的真正超生?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作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智性诗写 作的代表人物,冯至和穆旦对人生的终极问题死亡有着不同的思考,死亡意识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也有着不同的展现。 关键词:冯至;穆旦;死亡意识;咏赞与抗拒 中图分类号:1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l98(2010)22-0294—02 冯至与穆旦的诗作都有对死亡的真面触及深入思考, 极。诗人曾亲身经历了缅甸野人山生死大逃亡:“那是一九 死亡意识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也有着不同的展现。首先我 四二年的缅甸撤退,他从事自杀性的殿后战。日本人穷追, 们在冯至对“死”的沉思中看到死的不可怕,更重要的是感 他的马倒了地,传令兵死了,不知多少天,他给死去战友的 受到人的生命的生长力量和强韧的生命意志,有面对“死” 直瞪的眼睛追赶着,在热带的毒雨里,他的腿肿了。疲倦得 的勇气和生的执著。冯至把死亡看成是一种灿烂人生的完 从来没有想到人能够这样疲倦,放逐在时间——几乎还在 成,死亡是作为把人引导到生命的最高峰,并使生命具有充 空间——之外,胡康河谷的森林的阴暗和死寂一天比一天 分意义的东西出现的。正如尼采在《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中 沉重了,更不能支持了,带着一种致命性的痢疾,让蚂横和 所言:“当你们的死,你们的精神和道德光辉灿着如落霞之 大得可怕的蚊子咬着。而在这一切之上,是叫人发疯的饥 环照耀着世界。”因而冯至主张人应以乐观的态度对待死 饿。他曾经一次断粮到八日之久。但是这个二十四岁的年 亡,以饱满的热情倾注于现存的努力,以便领受生命这最完 青人,在五个月的失踪之后,结果是拖着他的身体到达印 美的时刻——“在历史上有多少圣贤在临死时就这样完成 度。虽然他从此变了一个人,以后在印度三个月的休养里 他们生命里最完美的时刻”。鉴于此,对于那些独自认真承 又几乎因为饥饿之后的过饱而死去,这个瘦长的,外表脆弱 担人生命运的人,冯至给予了推崇性的书写。他为鲁迅、蔡 的诗人却有着意想不到的坚韧。”整个战斗中,现实一次又 元培、杜甫各写了一首诗,对他们执著人生的负责态度进行 一次地把穆旦推向绝望的边缘,无情地把他置身于常人难 了肯定。如写杜甫,“你在荒村里忍受饥肠,/你常常想到了 以想象的生命的极限状态。在此之后,穆旦的诗歌并不过 死填沟壑,/你却不断地唱着哀歌/为了人间壮美的沦亡”, 多涉及死亡,只有四五首诗写到了死亡,而且还是对战友牺 这位诗史上的圣者对自己的生命认真而执著,即使条件难 牲的纪念和描述(《退伍》、《森林之魅》、《他们死去了》、《隐 以忍受,也不停止对人间的歌唱。冯至对其进行了首肯, 现》、《牺牲》)。在语词使用上,基本上换上了“消失”、“安 “你的贫穷在闪烁发光/象一件圣者的烂衣裳,/就是一丝一 息”、“奉献”、“倒在绿色的原野”、“把一生结为整体”、“等土 缕在人间/也有无穷的神的力量 /一切冠盖在它的光前,/ 地收回”等隐讳的说法。诗人在逃避还是在反思?他闭口 只照出来可怜的形象。”(《十四行集・十二》)在冯至的诗歌 不谈真实的“死亡”,是因为什么?是不愿回忆过去?是死 中既歌颂生命,也咏赞死亡,他把生与死看得一样庄严与神 亡的残酷和恐怖?穆旦通过诗歌告诉我们他真正的心—— 圣,把死亡纳入生命之中,并且在辉煌完成的刹那,达到生 《活下去》。当一个人眼睁睁地看着大堆大堆的生命几乎是 与死的统一,时间与空间的统一,生命最终获取存在的永 在一瞬间就化为乌有,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数小时间变成 恒。面对生死的交替,冯至的调子是平静的:“一切的形容、 一堆白骨,这对于他的精神的震惊与冲击该是何等的强烈, 一切喧嚣/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 与此同时平常对于生命的各种赞颂与褒扬在此时都变得异 这是你伟大的骄傲。”又如写蔡元培的诗歌:“到夜半你和一 常的苍白无力,真正经历了死的人,会更加珍惜生,“活下 般的星星/也没有区分/多少青年人从你宁静的启示里得到 去,在这片危险的土地上,/活在成群死亡的降临中,”即便 /正当的死生。” “希望,幻灭,希望”也要“再活下去”,活着才是全部的意义。 而穆旦诗歌中对死亡的探讨呈现出的是痛苦与残酷, 将死亡看作是一种灿烂人生的完成时,冯至同时强烈 死亡意识成了诗人诉说苦难的代名词。“我是独自走上了 地意识到死亡是生命的界限,正因如此,死亡才震醒人们去 被炸毁的楼,/而发见我自己死在那儿/僵硬的,满脸上是欢 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冯至经历了生母和继母的相继去 笑,眼泪,和叹息”(《防空洞里的抒情诗》)。另一方面穆旦 世,亲密朋友的早逝,这些死亡一直在震醒他考虑生命的界 在很多诗中非常强烈的表达了对生的热切的渴望和对死亡 限,死亡。应该说,他一直强烈地意识到死亡是生命的界限 的排斥与拒绝,穆旦的观念中生命与死亡终归是对立的两 并且思考着如何超越死亡,要说明的是,对生命有限性的这 作者简介:史红华(197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一294— No.22,201O 现代商贸工业 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2010年第22期 种自觉,并没有使冯至对生命产生悲观主义、虚无主义的态 命的迷茫中陷入死亡困境的人 穆旦无论何时,都承受着 度,对于无奈,冯至采取化解的态度。正因为生命是有限 时代语境的重重压迫,在压迫中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 的,所以他认为人如果漫无边际的工作,恐怕要一无所成, 尤其是在1976年之前的漫长岁月,他承受了身心两方面的 漫无节制地游戏,等于病态的消耗,归终都会把生命弄得支 磨难:无辜受管制,离开大学讲台,挨批挨斗,抄家,下乡劳 离破碎以至于灭亡。那么,冯至是如何化解死亡,从有限的 改,摔伤腿残……无尽的折磨使得原本就敏锐于体验人世 疑成了穆旦一生中最为寒冷的冬天。这一年,他诗中的意 生命中获得自由和永恒的呢?在《十四行集》的第二首,他 艰辛、人生悲凉的心更感寒意。从象征意义上说,1976年无 这样写道: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们都让它们化作尘埃:/我 象世界也是一片冰凌:“冰冷而僵硬的”爱情、“生活的冷风” (《智慧之歌》),“黑暗而且寒冷”的夜空(《理智和情感》), 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像秋日的树木,一棵棵/把树叶和些 过迟的花朵/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伸入严冬;/我们安 排我们/在自然里,象蜕化的蝉蛾/把残壳都丢在泥里土 里;/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未来的死亡,像一段歌曲,/歌 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化作一脉 的青山默默 对于开花结果、生生不息的大自然,至始至终心怀敬 畏,如何安排死亡,冯至也从大自然那里得到了启示。秋日 的树木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都交给秋风,蜕化的蝉蛾把 残壳都丢在泥里土里,便预示着可以自己来安排死亡,把死 亡作为生命进程中的一个部分,如此安排死亡,才能够不被 死亡所役,才好“舒开树身,伸入严冬”。就像大自然一样 吧!“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未来的死亡,像一段歌曲”, 心里涌起的是极度的平静,是操控着自身生死的从容;“歌 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化作一脉 的青山默默”。正如鲁迅所言“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 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 生命已经腐朽。我对于这腐朽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 它还非空虚。”当人自觉的存在对死亡的先行理解和先行的 筹划之后,死亡将不再荒凉,不再令人畏惧,因此才能真正 的面对.进而承担死亡。比较有意思的是,早在《昨日之歌》 中,冯至就已经在《在郊原》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我一人 游荡在郊原,/把运命比作了青山淡淡。”可见从那时起,冯 至就开始思考人的生命如何才能像生生不息的大自然一样 取得永恒;而至此,他通过自己安排自己的死亡,即自觉地 “支配死亡”终于使生命在时空交汇里与万物俱在,生生不 息,完成了从他青年时期就一直困扰着他的思考。 然而穆旦与冯至最不同的一点是:他所说的“死”不仅 是抽象意义上的,更联系着现实中挣扎的生命。穆旦对死 亡的思考不仅停留在肉体上的死亡层面,更真实的死亡是 灵魂的丧失与沦落。“无数人活着,死了。”淫荡的梦游人、 庄严的幽灵、悲观论者、吸血动物——这些都是诗人眼中活 着却已经死亡的人,他们是荒唐而无奈地活着的人,失去了 生存目的的追求而丧失了自我生存的意义与方向,是在生 “超时间的冷漠的歌”(《城市的街心》),“伏在灰尘下变得冷 而又冷”的熔岩(《诗》),“现实的冰窟”(《理想》),“寒冷的智 慧”、“寒冷的城”(《春》),“思想和感情突然被冰冻”、“冰冷 的石门”(《友谊》),“内心的冰雪”(《有别》),“凄清的虫鸣” (《秋》),“无边的黑暗和寒冷”、“冷冷的智慧”、“冰冻的小 河”、“茫茫的自雪 ‘寒冷的空气”(《冬》),几乎所有诗作的 意境都浸透着一股浓浓的彻骨寒意。诗人隐忍着生命尽头 的痛苦,频频地诉说(甚至是数落)着自己的寒冷,也许正是 这钻心透骨的寒意,让他隐隐而生一种不祥的预感——自 己将无可挽回地去赴上帝之约,奔赴不远处那时时闪烁着 鬼魅之光的生命终点了。于是,他这一年的诗作中处处弥 漫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死亡气息。 除此之外,诗人还用上了许多“死亡”的变体意象,诸如 “尽头”、“落叶飘零”、“流星”、“冰冷而僵硬”、“片刻的聚 积”、“生命耗尽”、“人生底过客”、“秋日枯黄”、“紧闭的门 窗”、“鬼火”、“腐烂的手”、“坟墓”、“亘古的荒漠”、“一地黄 叶”、“死亡之宫”、“耗尽了油”、“小小坟场”等等,我们不厌 其烦地把这些意象全部抄录在此,震惊之余,也能感受到诗 人生命最后的带血叹息。这是一个时刻感叹“生命短暂”而 心犹不甘的“人生过客”的临终抗挣与慨叹,面对真实的死 亡穆旦表现出的是焦虑、痛苦、悲伤,并不是平和与释然。 参考文献 [13冯至.冯至全集(第一卷)E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第一 版),1999:214. [2]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版), 1981:159. [3]李怡.中国现代诗歌欣赏E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 2004. [4]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 一版)。1999. [5]王富仁.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上篇)[J].江苏社会科学.g003。 (1). 一29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