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实习报告 正文

实习报告 正文

来源:爱go旅游网
时间过得真快,又是一年的暑假如期而至,大学四年生活转眼间已经过去了一半。经历了懵懂的大一和忙碌的大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书本上的知识,为人处事的本领,也渐渐融入了这个新的集体,并且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也体会到了“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走进社会”这句话的意义。为了让我们更好的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学校为我们大二的学生安排了为期一个月的专业实习,希望我们可以利用暑假这个有利的时间更好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将来做准备。

我学的是公关与文秘专业,后来专业名称改为高级文秘。这个专业最重要的就是两个技能是各种公文和文章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了更好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我利用暑假这个有利的时间到市委办公室进行实习。因为有了大一实习的经验,所以这次实习就显得顺利很多。因为我有意在大学毕业之后考取公务员,所以在实习期间就着重倾向锻炼公务员应具备的技能和素质,我虚心向周围的人们请教并制定了实习计划,严格要求自己。经过大约一个月的实习,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在公务员机关公文写作方面,通过请教他人和自己琢磨,自己总结了一些公文写作的写作方法和经验技巧。

一、多读多看,积累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起草公文材料时的文思泉涌,源于平时的学习与积累。只要平时学习得多、积累得好,起草公文材料就省时省力。公文写作不是“有感而发、为己立言”,而是“奉命作文,代人立言”,也就是说,不管你想写不想写,有感没有感,都得按时拿出来。如果平时没有积累,遇有紧急任务恐怕难以胜任,甚至会误事。因此,我们在平时应特别注意有关资料的积累。

首先是素材的积累。这里所说的素材特指公文起草中可能会用到的资料。积累公文写作素材,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与思考,时刻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关注本地区、本单位的中心工作,关注市委领导人的重要活动,关注人民群众的心声,等等,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和所感及时记载下来,形成文字素材,或将有关书籍、报纸、杂志上的有用的资料裁剪下来,并分门别类地粘贴在专门的本子上。久而久之积少成多,这些就装满了你素材的仓库,起草公文时文思泉涌,随手拈来,就会不愁“没米下锅了”。 其次是思想的积累。所谓思想,是指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就公文材料来说,思想往往是公文的主旨、灵魂。要通过阅读文件、参加会议、参观考察、下基层调研等多种渠道,及时捕捉闪现思想火花的新思路、新观念、新见解,并用专门的本子或卡片把它记载下来,形成自己的公文写作思想材料库。比如,在起草某个领导人讲话稿时,就可以从中找出领导人平时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意见等,甚至可以把它作为这个讲话的观点或一个标题,这样的话,文章思路会更清晰。 再次是论述的积累。在公文材料起草过程中,有时要对某些问题进行论述,现编现写,费时费力,有时还论述不完整、不到位。如果平时有这方面的积累,一旦要论述某个问题时,就会很方便。比如,要论述那些“年年岁岁花相似”反复讲的有关抓落实、提高机关效能、加强作风建设、工作创新等话题,如果参照有关论述资料,并结合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实践,恰到好处地加以改造,就可以收到“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效果。

1

此外,还有语言的积累。文字工作者必须重视语言积累,娴熟的运用机关公文写作的官方用语。并且大量的阅读中多积累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生动鲜活的群众语言等,如能在公文起草中恰当引用,就会使公文材料增色不少。

二、多写多练 熟能生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写文章也是如此,多写多练才能熟能生巧。鲁迅在谈自己的写作体会时曾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我曾问过一些公文写作“高手”,向他们请教写作的捷径,他们也坦言其过硬的功夫来自于平日坚持不懈地练笔,并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坚持勤练笔,才能做到熟能生巧,厚积薄发,倚马可待。

平时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认真阅读政治理论书籍和公文写作及其它方面的书籍,不断扩大知识面,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文化素养,并深刻领悟、细心体会公文或其它文章的写作技巧,真正把练笔建立在理解、吸收和积累基础上。其次要“常练常写”,如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一种观点、一件事情、一个景物、一个场面等,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写作技巧等。如果确实没时间,也要记下当天的流水账或抄几句名言警句、精彩段子,关键是要坚持不懈地练笔。与此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练写机关常用公文,比如,20多种党政机关的公文,都可以试着写一写,写成后对照业务书籍看,并请人评判看写得好不好。再次要“主动去写”,平时要做好公文写作的准备,一有任务即能“动笔”,一旦承担下来,就要全身心投入,竭尽全力,用自己的最高水平写出高质量的公文来。空闲时,要尽可能地争取练写机会,积极参与公文材料的写作,不要怕苦怕累,不要“见了材料就躲”,只写自己熟悉的,而避开自己不熟练的。这样坚持练笔,才能使自己逐步成为写作的高手。

三、写好短篇,精益求精

有的同学对写“豆腐块”文章不屑一顾,甚至存在偏见,认为反映不出水平,只有写出“长文章”才有分量,见功力。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高品位的“豆腐块”、千字文,往往是数千言甚至上万言的凝练,能写短文章,不但是作者深厚文字功底和严谨学风的体现,也是一个人的治学态度和做人态度的体现。在中国古代以篇幅短小,语言精炼见长的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语言精炼传神,有的好文章甚至无法增减一字,达到“一字尽言意”的境界。古今中外,不少流传千古的名篇,篇幅都不长,有的甚至是“豆腐块”。好的文章不在乎长短,短小的文章更难写。想写出一票优秀的短篇文章,要求作者要有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和全面的文学素养。因此,千万别小看了“豆腐块”,真正要写好它,也是很不容易的。

刚开始尝试公文写作的同学,最好先写一些简短的公文或其它小文章,比如,起草有关通知、请示、批复等难度不大的公文。一般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基本能掌握其写作要领。接下来,开始写一些难度稍大些的信息、情况反映、会议纪要、计划、事迹材料等,打下较好的公文写作基础。在有了一定基础后,便可以写工作报告、总结、意见、决定、领导人讲话、典型经验等难度较大

2

的公文材料了。总之,公文写作遵循“由小到大、从简到繁、由少到多、由粗到细”的规律,这是每个从事文字工作的人都必须经历的写作过程。

四、反复斟酌,仔细修改,追求完美 从我们写第一篇文章开始,以后的每一位作文老师都反复强调要写完之后检查修改再上交,有时还会同学之间互相交换修改,这样不仅可以找出文章中不妥当的地方,使文章更优秀;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写文章的水平。 一般来说,“鸡蛋里挑骨头”比喻条件过于苛刻,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如果用这种态度对待他人是不行的,但用来对待自己的文章作品还是可以的。那些好的文章作品无不是经过作家反复斟酌,改了又改,才拿出来发表的。公文一般不是个人的成果,往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写成后免不了要反复修改,“一遍成”的文章很少,而公文材料更是少见。修改既可以弥补一次思维的不足,又可以使公文材料逐步接近完善,使我们的写作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公文是“三分写、七分改”,怪不得有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这里,关键是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方面,自己要认真、反复地修改。既要看题目是否精当、凝炼生动,与材料吻合,又要看谋篇布局有没有问题,结构是否合理,次序是否顺畅;既要看事实是否确凿,有关数字、人名、职务、单位、地名等细节是否有误,又要看结论是否准确,文中主旨是否违背上级有关精神,是否与现行的法律、政策、规定相抵触;既要看内容是否完整,有没有缺项和自相矛盾的地,又要看语言表述是否得体,各个句子衔接得是否自然,有没有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的错误等,不厌其烦,反复修改,直到发挥出了最高水平、自己改不出错误来为止。

另一方面,是请内行人挑毛病,帮助修改。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自己写的东西,不容易看出毛病,只有让别人看看,才能知道哪些地方好与不好。有的人对自己写的公文材料,不敢拿出来,不想让人改,固执己见怕人笑话,怕人挑刺。要知道,公文材料拿出来讨论,几乎没有不遇到“横挑鼻子竖挑眼”的时候,越是初学者,这种情况越多,每个人都是善于发现别人的错误。公文材料中那些不太成熟、不太高明甚至有毛病的地方,经别人留情或不留情的指点,就会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和财富,也有益于提高公文材料的质量。因此,对别人挑刺,哪怕是“鸡蛋里挑骨头”,也应该感到高兴,表示感谢!不要觉得不好意思或者丢脸什么的,关键是要放得下架子,谦虚一点,切不可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写的就是最好的。此外,对“高手”修改后的底稿,千万不要扔掉或束之高阁,要仔细反复揣摸、领悟其中的道理,将其变为自己的东西。

我学习文秘专业两年了,积累了不少写作经验,有时文章写出来自己觉得还不错,拿去让公认的“高手”一看,被指出了一大堆错误和不妥当的用法。几次下来,我都快对自己没信心了,但是我并没有放弃,不断的查找资料,搜集素材,扩大阅读面,几乎一天写一篇,各种题材类型的公文写了个遍,找着让别人给我改,改完后拿回来仔细研究,看看自己的用法和人家说的那个用法有什么区别,反复琢磨,把这些都变成自己的东西,下次写的时候或许用得上。半个月下来,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得到了几位老师的夸奖和认可,我自己也挺高兴的,付出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 在这次实习中我学到很多东西,不仅是写作的方法和技巧等知识技能上的增

3

长,还磨练了我的毅力,使我更明白了什么事情做起来都不是那么容易的。想要真正踏入社会,有所作为,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途中还会遇到各种困难可挫折,如果放弃了,那就输了;只要坚持下去,努力奋斗,就会发现那些困难和挫折都是纸老虎,一定可以战胜它们,获得最后的胜利。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