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区2020学年九年级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时间10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注意:本卷共有26题,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0分) (一)默写(16分)
(曹操《观沧海》) 1. (1)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
(2)_____________,无言谁会凭阑意。(柳永《蝶恋花》) (3)野马也,尘埃也,__________。(庄子《北冥有鱼》) (4)无限山河泪,_____________。(夏完淳《别云间》)
(5)在参观“热血铸国魂——革命英烈展”活动中,看到先烈们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事迹,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想到《过零丁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答案】 (1). 秋风萧瑟 (2). 草色烟光残照里 (3).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 谁言天地宽 (5). 生自古谁无死, (6). 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注意:萧瑟、残、汗。
(二)
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小题 【甲】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 2. 甲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__________,乙文选自儒家经典《_________》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 以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乙两文都巧用典故,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B. 甲乙两文的标题都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C. 甲乙两文都集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D.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手法。
5. 甲文通过写“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乙文围绕着_________的关系,论述了“_____________”的观点。
【答案】2. (1). 刘禹锡 (2). 礼记
。 4. D 3.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5. (1). 安贫乐道、洁身自好 (2). 教与学 (3). 教学相长 【解析】 【分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刘禹锡,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是西汉(朝代)经学家戴圣(作者)编纂的。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字词:斯,这;陋,简陋;惟,只;德馨,品德好。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
A.乙文没有采用典故;
B. 甲乙两文的标题没有点明主旨。甲文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乙文论点是“教学相长” C.乙文没有采用描写、抒情表达方式;
D.正确。《陋室铭》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表现出陋室因主人“德馨”而不陋的特点。“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以古代明贤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洁情操。《虽有嘉肴》,作者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故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手法。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是对文章中心的考查。《陋室铭》作者借赞美陋室表达了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感情,以及作者乐观豁达的态度。结合文章内容可以看出甲文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乙文围绕着教与学的关系阐述学习是无止尽的,只有深入思考,反复实践人们才能明白自身知识的不足,才会不断学习进步。因此,教育别人也能增加自己的学问,教育学是互相促进的。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点睛】参考译文:(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乙)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颇用民力。随因令环植杨柳数十万株,使相连属,以为限界,民遂得不扰。属县令受赇鬻漱②,转运使李士衡托令于随,不从。士衡愤怒,乃奏随苛刻,不堪从政,罢归,不得调。初,西南夷市马入官,苦吏诛索,.
的刘随字仲豫,开封考城人。以进士及第,为永康军判官。军无城堞①,每伐巨木为栅,坏辄以他木易之,.
随为绳按之。既罢,夷人数百诉于转运使曰:“吾父何在?”事闻,乃得调。 【注】①城堞:城上的矮墙。②受赇(qiú)鬻漱:受贿枉法。 6.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每伐巨木为栅( ) .(2)西南夷市马入官( ) .
7. 下列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西南夷人)苦于官吏勒索,刘随用绳子捆绑住他们。 B. 苦吏们勒索(西南夷人),刘随用绳子捆绑住他们。 C. (西南夷人)苦于官吏勒索,刘随制定法规抑制这种现象。 D. 苦吏们勒索(西南夷人),刘随制定法规抑制这种现象。
8. 刘随面对“军无城堞”的困境想到了___________的方法(请用6个字概括),体现了他_________、治理有方的特点;刘随面对转运使的“托令”选择“不从”,体现了他_________特点。 【答案】6. (1). (1)砍伐 (2). (2)卖 7. C
8. (1). 植杨柳做限界/矮墙 (2). 体恤百姓) (3). 刚正不阿/正直/不畏权贵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①句意:常常砍伐大树做栅栏。伐,砍伐。 ②句意:西南夷人卖马给官府。市,卖。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本句中要注意主语的判断,此处“西南夷人”应为主语,要注意省略句的补充。重点词:苦,苦于;绳,法规;按,查办、抑制。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重点是对文章内容的细节分析。根据“随因令环植杨柳数十万株,使相连属,以为限界,民遂得不扰”可知,刘随采用的办法是:用种植杨柳做限界减少民力的耗费。提炼为6个字“植杨柳做限界”。由此可以看出他体恤百姓、治理有方的。根据“属县令受赇鬻漱,转运使李士衡托令于随,不从”可知,他处理了县令受贿枉法的事,没有接受贿赂,体现了他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特点。 【点睛】译文:刘随字仲豫,开封考城人。因为考中进士,做了永康军判官。永康军原来没有城墙,常常
砍伐大树做栅栏,坏了就用别的木材换掉,非常耗费民力。刘随于是下令在周围种植杨柳几十万株,使它们相连接,当作限界,百姓于是能不再受打扰。所属县令受贿枉法,转运使李士衡向刘随求情,刘随没有答应。李士衡十分恼怒,就上奏说刘随做官苛刻,不能从政做官,刘随被免职还乡,不能调任。当初,西南夷人卖马给官府,(西南夷人)苦于官吏勒索,刘随制定法规抑制这种现象。离职后,几百个夷人特此前来询问转运使说:“我们的刘大人到哪里去了?”朝廷得知此事,刘随才得调任。
二、现代文(39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大脑——超凡的奇迹
①仅仅就物质组成来说,我们的大脑完全可以看作一项纯cuì( )的奇迹。人类的大脑长得毫不起眼。它的75%-80%都是水,其余的主要成分是脂肪和蛋白质。令人惊讶的是,这三样平平无奇的物质组合,竟然带来了视觉、记忆、思考和审美。
②让我们从大脑的运行机制上深入考察一番吧。就算你是静静地坐着,什么都不做,你的大脑也在处理海量的信息。据杜伦大学马格努斯博士测算,我们的大脑在30秒里处理的信息,就超过了哈勃太空望远镜30年的工作量。一块1立方毫米的大脑皮层,大小就跟一粒沙差不多,却可以容量2000TB的信息,相当于12亿册《水浒传》的信息。据测算,一个健康成年人的大脑理论上可以容纳200艾字节的信息,大致相当于当今世界数字信息内容的总和。
③所以,有人把大脑比作一部无时无刻都在高速运转的机器。尽管我们已经开启了人工智能,但还没有任何一款能媲美一个中等智商的大脑实时接收、存储、分析并处置外界各类信息的综合能力——我们的大脑以极有限的实体承担起海量的信息处理功能,确实让人惊叹。
④据推算,就每单位物质来说,大脑在我们所有器官里最为昂贵,但它使用能量却并没有因此挥霍无度。相反,一个成人的大脑每天只需要大约400卡路里的能量,差不多相当于你吃掉一块奥利奥饼干得到的能量。
⑤具体而言,这架机器需要消耗的能量占比多少呢?虽然对新生儿来说,大脑的能耗不低于总能量的65%,这也是婴儿总是睡觉的原因之一——因为不断发育的大脑把他们累坏了,不得不采用减少肢体活动的办法保证大脑的能量供给,但随着我们长大成人,它的运行越来越高效,通常情况下只用去我们20%的能量。
⑥更神奇的是——对它来说,世界只是一股电脉冲,就像发电报敲出的一连串代码。但正是依靠这种神奇的脉冲,大脑综合各个感官得到的信息,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三维立体、美妙的世界。你的大脑就是你——其他一切都只是管道和支架。
⑦这样的运行机制,算不算宇宙中最超凡的奇迹?
⑧从哲学上说,大脑更可以看作一个悖论的奇迹:因为大脑,你才获得自由感知周围环境、世界的可
能。但这种自由的可能,都来自一个从未真正见过这个世界的器官——我们的大脑本身看不见摸不着吃不了闻不到,甚至没有疼痛感受器——它被坚硬的骨骼隔绝在静寂和黑暗中,既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永久的禁锢。
⑨如果大脑不是宇宙中最超凡的奇迹,那还有什么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值得一提呢? 9. 根据第①段的拼音写汉字:纯cuì______
10. 梳理文章内容,分析大脑能被称为“最超凡奇迹”的原因。
11. 第②段画线部分能否删去?请简要说明理由。
12. 下面这段话,是否有必要加入到第④段结尾处?请简要说明理由。
如果这还不让你觉得吃惊,那么你设想一下,试着将一块奥利奥的能量转化为电能,让一台笔记本电脑运转24小时,这绝对是做不到的。 13. 以下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人类大脑由水、脂肪和蛋白质等成分组成 B. 任何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都优于人工智能。 C. 婴儿睡觉多是因为要保证大脑能量的供给。 D. 人类大脑自身并不具有感受疼痛的能力。 【答案】9. 粹 10. (1)运行机制
(2)物质组成平平无奇,却带来视觉、记忆、思考和审美 (3)实体有限,却能承担起海量的信息处理功能
。的
(4)从未真正见过世界,却能让我们感知到外部世界
11. 不可删去,画线句表明后文的内容是建立在学者推算的基础上,删去之后,就让后文的结论缺少科学权威性。(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2. 答案一:我认为没有必要。这句话指出一块奥利奥饼干的能量无法让笔记本运转24小时,但是第④段
已经以一块奥利奥饼干为例,生动地说明了大脑运行所需能耗低,没有必要再重复说明这一点。
答案二:我认为有必要,这句话指出一块奥利奥饼干的能量无法让笔记本运转24小时,与前文内容作比较,进一步说明了大脑运行所需能耗低的特点。 13. B 【解析】 【分析】 【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字形。“纯粹”在这里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要注意“粹”的偏旁不要写错。 【10题详解】
这是一道信息筛选题,考查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文章第①段“它的75%-80%都是水,其余的主要成分是脂肪和蛋白质。令人惊讶的是,这三样平平无奇的物质组合,竟然带来了视觉、记忆、思考和审美”写的是大脑的组成;中间文章从“我们的大脑以极有限的实体承担起海量的信息处理功能,确实让人惊叹”“就每单位物质来说,大脑在我们所有器官里最为昂贵,但它使用能量却并没有因此挥霍无度”“正是依靠这种神奇的脉冲,大脑综合各个感官得到的信息,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三维立体、美妙的世界”这三个方面说明大脑的运行机制;从⑧段“因为大脑,你才获得自由感知周围环境、世界的可能。但这种自由的可能,都来自一个从未真正见过这个世界的器官”可知,大脑从未真正见过世界,却能让我们感知到外部世界,这是从哲学角度进行分析的。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据杜伦大学马格努斯博士测算”告诉我们,后面所说明的内容是有科学依据的,是经过学者仔细推算过的,这样说明更具有权威性;如果删去则体现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句子的作用,回答是否有必要加入均可,注意言之有理。如:没有必要。这个例子运用打比方的手法,说明一块奥利奥饼干的能量很低,不足以让笔记本运转24小时,进而强调大脑运行所需能耗低,而这个特点文中已经用“一个成人的大脑每天只需要大约400卡路里的能量,差不多相当于你吃掉一块奥利奥饼干得到的能量”来说明了,没有必要反复说明。或:有必要。这句话意在说明一块奥利奥饼干的能量无法让笔记本运转24小时,与上文所说的大脑每天只需要一块奥利奥饼干的能量进行比较,从而突出了大脑运行所需能耗之低,加深了读者印象。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把握能力。作答时要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要认真核
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B.有误,“任何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都优于人工智能”表述过于绝对,据原文可知,人工智还不能“媲美一个中等智商的大脑实时接收、存储、分析并处置外界各类信息的综合能力”。故选B。
(二)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我的戏剧老师曲信先
①把我从一个彻底的白丁带上戏剧创作道路的,是我的老师曲信先。而我认识他,纯属偶然;他能收......我为学生,则纯属我侥幸。 .....
②1972年我在上海热处理厂当工人,此生头一次动笔,利用十个月长病假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政策》,36万字——其实开始是想写短篇的。我的文学启蒙老师茹志鹃看后鼓励我“可以走这条路”,但是说我不懂创作,36万字居然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建议我找个地方学习一下写作。正好我有个同学宋厚生从农场上调到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他告诉我文化宫正在招业余小戏创作训练班。我说:我只想写小说。他说:不是一样的?其实当时社会上也实在没有地方学习创作,我就有点勉强地去报名了。
③那时的曲老师也就三十岁,非常严肃,见了我只问:写过剧本吗?没有。那你回去吧,我只收写过剧本的学生。我写过小说,这里是前五章……拿回去,我不看小说。
④我转身要走,宋厚生把我拉住了,说:曲老师,你就帮他看看吧,这是我同班同学。曲老师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勉强和不快:……那就搁那儿吧。他甚至自己都不接我的稿子,从头到尾脸上没有一丝笑容。我却想:我本来就不想写戏。
⑤过了一个星期,厂里传达室到车间里来叫我:电话。拿起来一听,居然是曲老师。他说:宗福先我收下你了,我看了你的小说,你的语言特别好,写戏第一需要就是语言!你来吧!电话里的曲老师热情洋溢。
⑥我就这么戏剧性地、幸运地拐了个弯,入了戏剧创作学习之门。然而我更幸运的是,遇到的是曲信先老师。
⑦记得这个业余训练班有二十多个学员,每周两个晚上上课,我们下班后从各自的工厂赶到文化宫。上了一些戏剧的基本概念课以后,很快,曲老师就要求我们自己回去编一个小戏提纲,而且一个礼拜以后要交。这可让我们抓瞎了!一周后大家交上来的东西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曲老师也不急也不气也不笑话,一个一个帮你们分析,这个好在哪儿,这个毛病出在哪儿,这个荒唐在哪儿……他用这种方式慢慢告诉我们:什么是戏剧,什么是能够在舞台上演出来的戏剧剧本。
⑧我们这批学员都是老三届,在社会上也磨炼了几年了,曲老师今天点评了批评了,下周就改出新的一稿来给你老师看!不料捉襟见肘,前头的漏洞补好了,后头的破绽又出来了,又让曲老师抓住,借题发
挥,讲述了剧本创作中需要注意的另外一些问题……这样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的磨炼,虽然剧本一个也没写成,但是我们却渐渐地懂得了一些戏剧创作中的基本技巧。
⑨曲老师讲课深入浅出,奥妙无穷。
⑩比如他讲塑造英雄人物,我们的英雄人物常常立不起来,原因很多,其中有一条是他的对手——反面人物没写好,没立起来。写不出怯懦你怎么反衬勇敢?写不出虚伪你怎么反衬正直?
⑪我们这群毫无戏剧创作基因与背景的普通工人,在短短的三四年中,仅用业余时间,就被曲老师带上了戏剧创作的道路,并被他打造成具有一定锐气、水平与特色的戏剧创作群体,在后来数年中连续创作出《于无声处》《屋外有热流》《血总是热的》《路》《有一个航次》《大桥》等话剧作品。 14. “白丁”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 15. 下列对④⑤段画线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没有一丝笑容”表现了曲老师对“我”不以为然。 B. “热情洋溢”一词主要表现了曲老师为人虚伪圆滑。 C. 两句话中人物态度的反差起到了先抑后扬的表达效果。 D. 两句话表现出的人物态度也折射出了曲老师的人才观。 16. 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作用。
17. 结合⑥-⑪段内容,分析短时间内我们这群工人能被打造成优秀戏剧创作群体的原因。 18. 阅读全文,紧扣第①段画线句加点之处,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4. 没有戏剧创作经验的人。 15. B
16. 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表现了曲老师强硬、不耐烦的态度,与后文曲老师对我热情的态度形成对比,刻画出了曲老师直率的人物形象。
17. 我们下班后坚持上课,作业被批评了也不气馁,反复修改,学习积极性很高;
曲老师尽心地帮我们分析、修改作品,为人耐心细致,循循善诱,而且他讲课深入浅出,易于接受。 18. “我”本来想写小说,却意外进了曲老师的小戏创作训练班,所以说“纯属偶然”;曲老师本来准备拒收“我”,却意外因为“我”的作品语言好而破格招录我,从此改变了“我”的命运,所以说“纯属我侥幸”。这句话表达了“我”内心深处的庆幸之感以及对曲老师的感激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考查词语的含义。答题时需要注意联系文章的内容。“白丁”泛指平民。结合语境“把我从一个彻底的白丁带上戏剧创作道路的,是我的老师曲信先”,可知这里指的是没有戏剧创作经验的人。
的
【15题详解】
理解此题,需要根据上下文分析,曲老师先前“都不接我的稿子,从头到尾脸上没有一丝笑容”,此时曲老师热情洋溢是因为看了“我”的作品后,认为“我”写的小说语言特别好,认可了“我”的小说,并非虚伪圆滑才说这话。故选B。 【16题详解】
考查对句段作用的分析理解。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我”勉强地去报名小戏创作训练班,划线句子写了“我”和曲老师之间的对话,通过对曲老师语言的刻画,“我只收写过剧本的学生”“拿回去,我不看小说”,可看出曲老师语气强硬,心理不快,态度也极其不耐烦,与后文看了“我”的作品后,态度有了极大的转变,人物态度的反差起到了先抑后扬的表达效果,凸显了曲老师性格直率,不做作的特点。 【17题详解】
这是一道理解文章内容和信息筛选题。解题的关键是要通观全局,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语句,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仔细阅读第⑥-⑪段的内容,根据第⑦段“我们下班后从各自的工厂赶到文化宫”“曲老师也不急也不气也不笑话,一个一个帮你们分析”,第⑧段“曲老师今天点评了批评了,下周就改出新的一稿来给你老师看……又让曲老师抓住,借题发挥,讲述了剧本创作中需要注意的另外一些问题……这样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的磨炼”,第⑨段“曲老师讲课深入浅出,奥妙无穷”,从“我们”和“曲老师”两方面来概括总结得出:我们坚持上课,作业被批评了也不气馁,反复修改,学习积极性很高;曲老师尽心地帮我们分析、修改作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的性格,深入浅出的讲解,易于我们接受和理解。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句子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纯属偶然”是说“我”只想写短篇小说的,同学宋厚生鼓励“我”报名参加业余小戏创作训练班,才得以认识曲老师。“纯属我侥幸”是说初见曲老师,对“我”强硬、不耐烦,不以为然,准备拒收,但在看了“我”的作品后,说“我”写的小说语言特别好,“我”就这么戏剧性地、幸运地入了戏剧创作学习之门,更幸运的是遇到了曲老师。这两个词语表达了“我”对曲老师的知遇之恩和感激。
三、综合运用(11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九(1)班正在开展“感动中国”综合学习活动,请你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
2021年2月17日晚上8点,《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获得“感动中
国2020年度人物”荣誉的有张定宇、陈陆、张桂梅、万佐成、熊庚香夫妇、王海、汪勇、谢军、叶嘉莹、毛相林、国测一大队。特别致敬所有抗疫英雄。
【材料二】
为了让孩子们从小接受到诗词熏陶,涵养心性,叶嘉莹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呕心沥血写成了19部关于诗词的著作,这些作品成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叶嘉莹先生不看重名利,这几年,她将自己的积蓄和变卖房产收入累计3568万元全部捐赠,设立“迦陵基金”,支持南开大学古典文化研究。 19. 请给材料一的新闻拟写标题。(15字以内) 标题:
20. 小明在摘抄“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张桂梅的颁奖词时粗心大意,把句子顺序抄错了,你认为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烂漫的山花中,我们发现你。②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③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④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⑤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A. ①②④③⑤
B. ①③④②⑤
C. ①④③②⑤
D. ①③②④⑤
21. 同学们非常敬仰“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叶嘉莹先生,纷纷摘录她的事迹材料,并撰写对联表达对叶先生的敬意,请你阅读材料二,根据材料内容拟写下联。 上联:呕心沥血著书传经典 下联:
【答案】19.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揭晓 20. C 21. 例:淡名薄(泊)利捐资助研究) 【解析】 【分析】 【19题详解】
拟写新闻标题,要仔细读懂材料,用最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或提取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拟写标题;也可以对新闻材料的导语进行概括拟写标题;有的在概括导语的基础上,还要根据后面主体部分中的内容来整合作答。本题依据“2021年2月17日晚上8点,《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和后面的获奖人物的具体介绍,可拟写标题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揭晓。 【20题详解】
考查句序的排列。本题可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排序:首先①句开启话题,指出要赞颂的对象;然后从④句“自
然”和③句“命运”两个角度来写“梅”的美好品质;接着写由这种品质到②句的结果;最后用⑤句对其进行讴歌赞美。据此,正确的排序是①④③②⑤。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对联分上下两联,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本题可从“叶嘉莹先生不看重名利,这几年,她将自己的积蓄和变卖房产收入累计3568万元全部捐赠,设立‘迦陵基金’,支持南开大学古典文化研究”这一语句,依据上联“呕心沥血著书传经典”,采用宽对的方法可拟写下联为:淡名泊利捐资助研究。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四、写作(60分)
22. 题目:那一抹阳光,真暖
要求:(1)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答案】范文
那一抹阳光,真暖
冬天,是最美丽,最圣洁如雪一个季节。冬天,总是会让人觉得寒气逼人,但是我感觉到了一丝爱意和一缕温暖的阳光照射到我……
记得那时一年中最冷的一天,天空中飘落着鹅毛般的大雪,路人都加快了脚步,想看快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因为亲情是最暖和的“火炉”。我一个人蹲在地上,蜷缩着身体,等我的妈妈来接我。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始终不见我的妈妈的踪影,此刻寒风像一个坚韧的刀片从我的脸上划过,抱有最后一线希望的我彻底崩溃了。
“铃、铃……”那熟悉的车铃声再次回荡在我的耳边,我抬起了头,路灯下隐隐约约出现了一个妇女艰难地蹬着脚踏车向我这里驶来。越来越清晰了,是我的妈妈来接我了。我虽然是那么开心她来接我,但还是抱怨她说:“怎么会那么晚啊!我腿都麻了!”我的妈妈低下头,手攥了攥车把,像个认错的孩子,低声地说:“今天临时加班,所以就……晚了。对不起,我的妈妈下次不会这样了。”说完,她便从车筐中拿出了一件棉袄给我穿上,我看着她的脸,是那么疲惫,暗淡无光,路灯照在了她的身上,一缕缕皱纹清晰可见,浓密的头发中也夹杂着几根白发。就在这时,我突然发现地上有几滴红色的斑点印在雪上面,我的妈妈似乎看出些什么,转身用手挤了挤伤口,再拿纸包好。我喉咙里像塞了一团棉花似的,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
我还是忍不住的问她:“手是怎么回事?这么不小心。”妈妈抿了抿嘴,勉强露出一丝笑意,说:“没事,就是刚才在路上不知道前方有一层厚厚的冰,然后直接骑了上去,摔了一跤,正好地上有冰渣就……
的
就一小口子,没什么大事。不要担心我的妈妈,只要你开心,快乐,那我的妈妈就什么都不怕,你是我的妈妈的能量水晶哦。好了,走吧。”不知道怎的,听完我的妈妈说的这些话,我不再感到冷了,而是觉得仿佛有一束阳光照耀着我,因为母亲给予的关怀和爱,打破了冰冷的岩石,把温暖传递给了我。
冬日里最灿烂的一缕阳光我至今无法忘记,它带着母亲的寄托给了我最伟大的爱,最真切的关怀,阳关透过寒冷的空气,还是照亮了我内心的世界。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命题作文。
1.审题。“那一抹阳光”限定了作文的主要表现对象,在写作的时候,要着重理解“阳光”含义。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太阳的光芒,而应取其比喻义,如“温暖、温馨、激励、感动”等内涵,它是某个对自己的成长产生的正面积极影响的人或物,他或他们都如阳光一样,带给自己温暖和力量。在选材上,应精选典型、新颖、别样的人和事入题,从而表现美好、和谐、友善、关爱等积极、正向的主题。
2.选材。可写在家里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如早上的一杯牛奶,晚上盖被子,天凉了提醒添加衣物;可写在学校里,老师的谆谆告诫、循循善诱,同学的安慰鼓励;可写社会上为别人无私奉献的人或事,比如为清洁工免费提供的绿豆汤,疫情期间不计报酬不计生死的医护人员、志愿者,公交车上,地铁上给老人、孩子、孕妇让座位;还可写日常生活中,家人温馨的陪伴,友人热切的鼓励,师长殷切的叮咛…… 3.行文时,要将记忆中的“那一抹阳光”的主体交代清楚,即记忆中的“那一抹阳光”是什么,为什么会“真暖”。应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记叙明白,让读者读后就能够引发情感共鸣,心灵共振。写作过程中,可适当挖掘“阳光”的深层意义,凸显其情感感悟上的内涵。在叙述事件时,不要忘记加入议论和抒情,让平凡的事件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