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一野雄师之“红星部队”传奇

一野雄师之“红星部队”传奇

来源:爱go旅游网
一野雄师之“红星部队”传奇

作者:朱晓明

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3年第7期

它是一支具有厚重历史和辉煌战绩的主力师,建国初期却被改编为农业建设部队;它是一支前身最多,汇聚各路主力的精华之师,却长期使用非数字序号的“教导旅”番号;它英勇顽强,久经考验,极富大局意识,百万军中唯一被最高统帅亲授代号,它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6师。

■朱晓明

劲旅荟萃

1943年夏,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中央军委从各大军区抗日前线抽调了部分部队西进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1944年1月,冀鲁豫军区抽调1分区3团、3分区回民支队、4分区16、32团、5分区19团、6分区11团组成西进支队;晋察冀军区抽调1分区1团、2分区34团、3分区骑兵团、4分区5团、11分区9团、军区独立团及八路军总部炮兵营组成机动旅,分别在杨得志和黄永胜、邓华的率领下,奔赴陕甘宁边区。1944年8月,中央军委命令,冀鲁豫西进支队改称教导第1旅,晋察冀机动旅改称教导第2旅,归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建制,炮兵营归联司指挥。同年11月,教导l旅整编,3、11、19团合编为该旅第1团,16、32团合编为第2团,回民支队建制不变。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教导1旅旅直一部带第2团开往东北,教导2旅也抽调第1、5、独立团开赴华北、东北。1945年10月,教导第1、2旅留下的部队合编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旅,下辖第1、9、34团和骑兵团、回民支队,旅长兼政委罗元发。1946年4月,教导旅第9、34团和骑兵团合编为该旅第2团,回民支队中的回族官兵调往华北,其余人员整编为1团第3营,旅直组建炮兵营。5月,教导旅兼延属军分区,该分区独立团划归教导旅并改称第3团。不久,3团撤消,补入第1、2团。1947年2月,教导旅划归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建制。3月,归西北野战兵团建制。10月,编入新成立的西北野战军第6纵队,旅长陈海涵、政委关盛志。11月,以旅警卫营一部为骨干,组建教导旅第3团。1949年1月,6纵教导旅改番号为中国人民

解放军第6军16师,师长吴宗先、政委关盛志,所辖第1、2、3团依次改称第46、47、48团。

16师汇聚了晋察冀军区和冀鲁豫军区的劲旅精华,由两大军区的12个团多次整编融合而成,如此豪华阵容,在我军200多个步兵师中首屈一指。其46团和47团均有一定红军基础,前身可追溯至中央苏区红1军团侦察连、鄂豫皖红25军、陕北红28军各一部,是6军的主力团,可列入一野战斗力最强的团队序列。在16师内,还有著名的冀中回民支队之余脉。该师前身部队在土地革命时期诞生,经受了抗日战争的烽火考验,千锤百炼,身经百战,具有坚定的革命觉悟和丰富的战斗经验,作风勇猛顽强,攻守兼备,机动能力强,执行命令坚决,敢打硬仗恶仗,不怕牺牲,勇挑重担,是一野的头等主力师。

该部作为西北战场上的主力旅,深受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重视和信任。1945年10月,教导旅编成时,毛泽东主席亲自授予这支部队光荣代号“红星部”,从此教导旅也就有了“红星部队”的美称。1946年2月,党中央特地指示在教导旅1团组建我军历史上第一支仪仗队,其威武雄壮、英姿勃勃的军容,令到延安访问的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上将称赞不已。西北我军统帅彭德怀对教导旅尤为看重,在多次重大战役中均亲临该旅检查战备和指挥战斗。周恩来当年曾表扬我军陕北作战表现突出的4个旅,教导旅为其一。解放战争时期,16师(教导旅)与兄弟部队一起担负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光荣任务,先后参加了迎王、横榆、保卫延安、陕北三战三捷、两攻榆林、沙家店、延清、宜瓦、西府陇东、澄合、荔北、陕

中、扶郿、兰州决战、进军新疆等重大战役战斗,歼敌3万余人,为西北地区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建国后我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期间,从“红星部队”走出的高级将领就有81名之多,其中上将8名,中将9名,少将64名,堪称将军摇篮。

保卫延安

1947年3月,国民党军胡宗南部集结了2个整编军7个整编师14个旅由洛川、宜川分左右两路兵团向北进犯延安。当时陕北我军仅有4个野战旅及3个地方旅共2.6万人。此战,敌人投入15万人之兵力(其第一线为8万),我军防御兵团(以教导旅为主)仅5000余人。无论是兵力对比还是武器装备对比,我与敌都相差悬殊。

3月10日,彭德怀到延安南线南泥湾、金盆湾、临真镇检查了教导旅和警7团的防务,和旅长罗元发等商量了作战部署。教导旅的正面防御阵地设3道防线:第一道为临真镇到富县,由1团在清泉沟以东、九龙泉、南泥湾、马坊一线防御;第二道是南泥湾、双庙梁、麻洞川,由2团在临真镇东南木瓜崾岘、牛武沿线防御;第三道是金盆湾以北高地,松树岭及东南地区,由警7团、延安军分区独立团负责。

12日拂晓,敌人出动飞机对延安进行轰炸。13日清晨,敌人又出动50余架次轰炸机和战斗机对金盆湾狂轰滥炸。当日8时,敌整27师与我临真镇木瓜山崾岘的教导旅2团展开火力接触,没有向前推进。14日晨,真正的进攻开始,敌右兵团以整27、整90、整1师为第一线,向临真、刘村、旧治城一线攻击前进,教导旅以地雷及运动防御阻滞敌军的进攻。因情况不明、地形不熟,敌军采取稳扎稳打的平推战术,进展不快。左兵团国民党军当日突破了警7团右翼防线,至下午13时攻占茶坊,15时攻占鄜县。

15日,国民党右兵团继续前进,在空军支援下,当日17时,进至金盆湾、临真镇以南十里的高地,以及董家台、三泰庄一线。当天的战斗,仍然是在和教导旅的前沿小分队作战。

16日战斗转趋激烈,因前几天进展缓慢,胡宗南大发雷霆,要右兵团指挥官董钊三天之内打下延安,否则军法从事。我军方面因数日战斗较轻易地阻击了敌军的进犯,毛泽东下达保卫延安之命令,要求各部在“三十里铺、松树岭线以南甘泉、南泥湾、金盆湾地区再抗击十天至两星期。”按此命令,教导旅重新布置任务。2团由麻子梁转移到临真镇西北山上和麻洞川以西的第二道防线;旅警卫营从金盆湾南面的双庙梁撤到金盆湾北山;1团撤到牛武后山,将两个营的兵力调马坊北山和东北山,在牛武山公路埋设了大量地雷。

我军正准备转移时,发现敌人从麻洞川、小林坪梢林地带钻进来了,2团2营营长任书田指挥部队抗击到下午,打退敌人六七次进攻,敌人伤亡300余人,2营伤亡也很大。1营在木瓜崾岘打了一天,这时也撤下来增援2营。2团转到金盆湾后山,将2营放在前面。17日,敌整90师深恐军纪制裁拿它开刀,进攻相当积极,以密集队形向教导旅第二道防线展开进攻,每攻击一个山头,都要出动十几架飞机轮番轰炸和空中扫射,炮火也从金盆湾、南泥湾打过来。敌人首先攻打3营9连阵地,9连组织两个排反击,以手榴弹、刺刀打退敌人12次进攻,黄昏时安全撤退,敌人弃下200多具尸体,我军也伤亡50多人。另一路敌人进攻马坊后山l团阵地,1营将敌人阻击到下午完成任务,安全撤出。

当日晚,教导旅接到毛泽东的亲笔信,信中鼓励该旅再接再厉不断总结经验,命其以少数部队在松树岭继续抗击敌人,大部队转移到青化砭东面集结。这表明,经过两日的激烈战斗,再抗击十天至两星期已不切实际,党中央准备按照原定计划放弃延安。

18日,教导旅转移到第三道防线松树岭一带,旅部和2团在东,1团在西。打了一个星期,胡宗南还没望见延安城,愈发狂躁,命令加紧进攻。当日一早,双方就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敌军以“叠次插进敌后”的钻隙战法,企图由松树岭至杨家畔之线的原始森林打开突破口。教导旅决心不管付出多大代价,也要将敌人压下去,以保障顺利转移。战至关键时刻,旅部的参谋、干事、勤杂人员都上了战场。下午15时,教导旅集中了11个连队发起反冲击,取得成功。当日晚20时,毛泽东、周恩来率中共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撤离延安。夜半,教导旅撤出阵地向青化砭前进。19日上午,国民党军攻占已成空城的延安。

延安保卫战,我军以教导旅为主要防御力量,经6天顽强抗击,共毙伤敌1500余人,自身损失500人左右,掩护了中央机关和人民群众的安全转移。战后,为鼓舞士气,宣传口径统一为歼敌5000余人,长期以来各种党史、战史书籍中大多采用该数字,应予纠正。

恶战屯字镇

1948年4、5月间的西府陇东战役,西北野战军先胜后败,损失惨重,教训非常深刻。战役中,6纵教导旅服从命令,顾全大局,浴血奋战屯字镇,受到了西北野战军的高度赞誉。

1948年4月底,我军撤出宝鸡,向陇东转移。5月4日,作为整个西野前锋的6纵教导旅,在6纵司.令员罗元发的带领下,越过泾河进驻屯字镇。该镇位于甘肃镇原县东南50里处,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00米。土城墙1米多厚,5米多高,住有几百户人家。镇子东、西、北面地势开阔平坦,南面为一道七八丈深的大涧沟,为镇南天然防御屏障。

教导旅进镇后,通过一条未破坏的电话线窃听到敌人的通讯,获悉镇原之敌已经知晓我军来此。旅长陈海涵和政委关盛志非常警觉,随即进行战斗布置,决定以1团坚守屯字镇东北,2团坚守西北,3团尚未赶到。傍晚,6纵司令员罗元发、政委徐立清、副司令员张贤约等带领纵队卫生部收容的伤员也抵达屯字镇。

5月5日上午,敌青马主力整82师100旅第3团步骑近两干人从镇原驰抵屯字镇。该敌行动十分迅速,将猝不及防的西野6纵拦腰切断,6纵首长及教导旅第1、2团被隔断在镇内,纵直、新4旅及教导旅3团被隔断在镇外。双方接战后,青马攻击的重点在屯字镇西门。教导旅第2团守卫西门,1营头一天在镇外村落宿营,青马骑兵到来时,他们正在进镇,因为地形不利,部队边打边撤向城墙。双方在两北城墙角激战。敌占据了西门外的天主教堂,以此为据点,不停地向l营进攻。2营防守的西城墙为敌攻击的正面,该营在十天前的长武张家坡战斗中损失严重,仅剩几十名战斗员,在激战中打的十分吃力,战士们子弹、手榴弹打完了,就用瓦片、砖头打,终于击退了青马的进攻。

当日下午14时,青马第一线的攻击部队精疲力尽,停止攻击。此时,由西峰而来的敌整100旅主力抵达屯字镇,从镇东、北两面进行包围攻击。激烈的战斗,从镇西转移到镇东。教导旅1团负责守卫镇东,1营守东城墙,2营突出镇外,3营守北城墙。青马骑兵组织了优势兵力进行攻击,2营占据东门外的骡马大店房顶进行抵抗,而青马士兵也占领了对面的房顶,双方相距几十米,以机枪、手榴弹互打,均伤亡惨重。该营始终坚守在东门外,没有放弃阵地,使青马骑兵无法逼近东门。青马不断向镇内炮击,由于地窄人多,几乎每一发炮弹都能伤人。

我军被动挨打,无水无粮,但教导旅干部战士的战斗意志依然十分坚决。在敌整100旅全部到达后,教导旅承受的压力陡增,战斗最紧张的时候,6纵纵直电台无法联络上野司,纵队首长决定,派遣副司令员张贤约带领两名警卫员突围出去寻找另一个旅——新4旅前来支援,同时联系野司请示作战命令。

张贤约潜出屯字镇西行不远,即遇到同样焦急万分的6纵新4旅。这时,正在屯字镇南方约50里处行军中的野司也获知教导旅在屯字镇苦战的消息,当即电令新4旅迅速增援屯字镇。该旅马上组织进攻,但遭到围镇青马优势兵力的阻截,损失严重,救援被迫停止。

5日晚,野司命令6纵教导旅坚守屯字镇,以l、4纵在屯字镇附近展开,配合6纵对青马部队实施反包围并坚决歼灭之。深陷重围的教导旅接电后,表示“全力以赴地实现彭总的决心,为野司主力创造有利战机”。入夜后,教导旅深感坚持之艰难,派人联系上屯字镇南边王庄一带的本旅第3团,命其进镇支援。3团战斗性、纪律性很强,挑选了8个连队,以三角形突击队列向屯字镇轻装疾进。6日凌晨4时,青马见3团人多势众,未敢阻拦,我除一个重机枪连返回外,其余7个连均进入镇内,补充给了2团。

6日白天,因1、4纵未能按时抵达指定位置、实现对青马整100旅的反包围,加上胡宗南集团追兵已至,为避免全军陷入被动,彭德怀果断决定再次改变计划,将主力向东转移,摆脱敌军追击。傍晚时分,夜间自行突围的命令下达到屯字镇内的教导旅,旅表示坚决拥护野司的决定,为了全军的安全和全军的胜利,多挑重担,多担风险,克服困难自行突围。

入夜后,新4旅和1纵独1旅在镇外积极策应,吸引敌人注意。教导旅按预定计划,由政委关盛志带领旅部机关和部分伤员作为第一批突围部队,一部分由东门、大部分用绳索吊出东城墙,然后向南跳入深沟向外走;其后,6纵司令员罗元发等纵队领导带领教导旅主力分路撤退,1团从东门向南下沟,纵司和2团从西城墙用绳索往下吊,出去后依然向南跳沟向西南方向走。旅长陈海涵看着无法带走的骡马、重武器,尤其是看到难以带走的重伤员,心情十分沉痛。他带领最后的警戒部队于7日凌晨3时撤离屯字镇。教导旅在镇南深沟下整理队伍,按2团、旅部、1团、3团的序列呈一路纵队陆续向西南上沟,等到部队全部从沟底登上塬上时,天已大亮。陈海涵上了沟沿,第一眼就见到了专程赶来安慰教导旅干部战士的西野司令员彭德怀。

5月7日晨,青马部队杀入屯字镇,里面空空荡荡,恼羞成怒的敌骑兵将教导旅留下的重伤员拖到镇外,全部用马刀砍杀。教导旅在屯字镇之恶战,任务多变,险情迭出,吸引了青马主力,并在重兵围困中胜利突围,付出了重大牺牲,保障了全军侧翼的安全。

红旗插上营盘岭

1949年8月,一野发起兰州战役,这是西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攻坚战。根据野司部署,6军16师和17师共同担负攻占营盘岭的任务。

营盘岭是皋兰山的主峰,为兰州城南面的屏障,山上有以钢筋水泥筑成的明碉暗堡为核心的集团工事。围绕主阵地三营子山梁,自上而下有环形峭壁三道,峭壁外挖有壕沟,设有铁丝网,布满地雷。同时左有狗娃山、沈家岭,右有马家山火力支援。营盘岭由敌精锐82军248师5个营的兵力据守,配有相当数量轻重武器。

8月21日晨6时,攻打营盘岭的战斗打响,16师以46团担任主攻,47团为二梯队,48团牵制敌人,并负责46团右翼安全。该师集中榴弹炮、山炮、迫击炮等轻重武器一齐开火,46团主攻1营发起攻击后,受到敌三营子和马家山两面火力夹击,当场伤亡100多人。3营7连攻到敌第一道防线下庄,碰到9米高的峭壁,没有云梯,也没有准备炸药,上不去也回不来,就在敌人鼻子下挖壕沟,采取膏药战术贴在峭壁下,坚持了一天一夜。

首攻全线受挫,彭德怀命令部队停止攻击,总结经验。25日拂晓,我军再次发起总攻。46团在猛烈炮火掩护下沿交通壕进至敌阵地前沿,遇敌峭壁阻挡,反复爆破未果。该团果断集中3门野炮轰向峭壁,十来分钟发射100多发炮弹,终于炸开了5米宽的缺口,战士们冲上敌阵地,与凶悍的马匪兵拼起了刺刀和手榴弹。经反复争夺,占领了敌人第一道防线。

46团3营乘胜冲向敌第二道防线,敌阵地比第一道还要坚固。7连浴血奋战,只剩下十几人。为夺回阵地,敌人进行疯狂反扑,举着马刀,端着冲锋枪,蜂拥着向3营扑来。敌人的炮火、子弹像雨点一样落到9连阵地上,战士们抱着与阵地共存亡的信念,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冲锋,全连只剩下7个人。敌军为鼓励士兵卖命,冲锋一次,发一次银元,反扑之敌愈发嚣张。为支援主攻部队,6军炮兵团集中火力向举着马刀、列队冲锋的敌群连续猛烈开炮,炸得敌人抱头鼠窜,横尸遍地。进攻部队向敌纵深推进,突破了第二道防线。

下午16时,16师部队接近营盘岭顶,敌人退到中心工事顽抗。我炮火首先摧毁敌碉堡和炮兵阵地,步兵、炮兵密切配合,轻重武器一齐射击,突击部队高举红旗向山顶发起攻击,敌人死伤无数,狼狈溃逃,部队夺取了营盘山顶。当夜,我军继续向敌人发动攻击时,发觉敌主力逃走,立即发起追击。

26日,敌人全线溃退,16师47、48团追敌进入兰州市。46团追敌至飞机场,歼敌数百人。12时,我军占领城内外各要点,兰州宣布解放。此役,16师打得英勇顽强,较好地实施了步炮协同,出色地运用了炮兵攻坚,圆满完成了作战任务,除击毙敌人外,另俘敌2500余人,为兰州的解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伊吾保卫战

1949年10月,16师奉命向新疆进军。11月,为加强对进疆部队统一领导,16师随6军由一野2兵团转归1兵团建制领导。至1950年3月,16师近万人马采取空运、乘车、步行、骑马等方式全部抵达哈密地区。师部驻哈密大营房,46团驻巴里坤、伊吾,48团驻哈密,47团驻鄯善、吐鲁番、托克逊。

建立人民政权、帮助人民尽快恢复生产是新疆和平解放后人民解放军面临的首要任务。1950年2月,16师派出了由18人组成的“中共伊吾县工作委员会”,在46团l营副营长胡青山的带领下,和2连138名指战员一起,翻越冰雪天山,进驻伊吾县城。县工委和2连指战员克服种种困难,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群众,开始建立人民政权。2连大部驻守伊吾县城,另由连长赵富贵带队,分别向下马崖、淖毛湖派出两个班,帮助群众恢复生产。 伊吾县的县长艾拜都拉、副县长李树贤等人,为原国民党哈密地区专员尧乐f尊斯的亲信和爪牙。他们佯装拥护,暗地里却密谋反叛。因国民党在伊吾设立的物资补给站,储存有可装备1个团的枪支、3

万多发子弹和6000多枚炮弹,给叛匪很大诱惑。3月28日、29日两天内,叛匪扮成当地牧民,用欺骗的手段残杀了包括连长赵富贵在内的我军派往淖毛湖、下马崖的20余名官兵。

3月30日拂晓,在尧乐博斯的指挥下,艾拜都拉等人将县城不明真相的3000余群众裹挟到城西南5公里外的驼背梁,纠集了700多名叛匪,包围了伊吾县城,向驻城解放军和县工委发起了进攻。此时,伊吾与外界的联系已被完全切断,16师主力距伊吾县城200余公里,情况异常危急12连党支部号召全连指战员:“发扬革命英雄主义,与匪徒血战到底,誓死保卫伊吾!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

战斗的第一天,由于叛匪熟悉地形,抢先占领了县城南北的两个山头,居高临下,对我营房阵地威胁很大。胡青山决定组织反击,他派出4个加强班,穿过敌火力网,经过一番激烈战斗,终于夺回了两个山头。他们紧守住阵地,打退了叛匪的多次反扑。第二天拂晓,叛匪又连续几次偷袭、反扑,都被2连击退。经过一个星期的激烈战斗,我歼敌90余人,敌我力量发生了变化,挫败了叛匪“三天拿下伊吾”的计划。

由于城里没有群众,2连孤军奋战,没有后方支援,与上级也完全中断了联系,战士们只能利用战斗的间隙,自己往山上搬运弹药、食物和维修工事的土块等物资。40个昼夜,有35个是在山坡阵地上坚守着度过的。战士们冒着风沙,露宿在没膝的雪窝里。他们在凛冽的寒风

中,饿了啃点冷馍,渴了抓点冻雪。没有医生,没有药品,更没有后方医院,一些伤员因得不到及时抢救而牺牲。

战斗进入相持阶段,2连处境更加困难。叛匪们认为伊吾唾手可得了,便连续5次送来“劝降书”。敌人的无耻行为激起了战士们的满腔怒火,他们掩埋了战友的尸体,端起了刺刀和敌人展开肉搏战。

4月上旬,16师得知伊吾发生叛乱,遂派出48团近1个营的兵力在团参谋长王谡录带领下前去增援。部队抵达伊吾东南19公里处的白杨沟时遭叛匪伏击,损失很大。王谡录轻信了叛匪“伊吾已失守,2连全都完了”的喊话,于14日撤回沁城,未能完成解围任务。此后,2连继续孤军奋战,连续打退叛匪7次猛攻,杀伤大量敌人。

5月初,16师获悉2连仍在坚守伊吾的准确消息,立即派出46团两个营及民族军40团两个骑兵连共2000余人增援。7日,援军攻占伊吾城外的黑山头,捣毁叛匪巢穴。2连乘势出击,与援军会师,彻底歼灭了这股叛匪。

伊吾保卫战,2连牺牲38名同志,取得最后胜利,成为新疆剿匪的一面旗帜。5月19日,彭德怀司令员致电嘉勉2连:“你们这种坚强、勇敢、能克服困难、善于学习的精神,是不愧为人民解放军的称号。”一野授予2连“钢铁英雄连”称号。1兵团颁发“攻如猛虎,守如泰山”奖旗,6军授予胡青山“特等战斗英雄”称号。

“红星部队”今何在

五十年代初期,入疆的16师剿匪建政,开展生产运动,兴修水利工程,进入屯垦戍边奠基时期之后,部队也经历了多次整编,余脉发展较广,续写了“红星部队”的辉煌。

1952年5月,16师师长吴宗先、6军政治部副主任魏志明率领从该师抽调的1200多名干部战士与17师部分人员于陕西鄠县(今户县)组建空军第25师,该师是西北空军第一个空军师,参加过西北平叛和国土防空作战,为空军战备值班部队。1985年8月,空25师在河南李新店被撤消,这支“插翅红星”结束了光荣的历史使命。

1953年2月,驻疆部队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开始整编为国防部队和生产部队。3月,16师抽调干部战士120人组建哈密军分区,隶属新疆军区建制。同月,以46团团直、第1、2营和3营7连一部共1236人组建新疆军区骑兵第2团,列为国防部队。1964年11月,骑兵2团骑兵第1、2、3连组建该团第1营。1969年5月,1营抽出调归昌吉军分区并改称新疆军区独立骑兵第2营。1975年10月,骑兵2团与其他部队合编为新疆军区边防第4团,独立骑兵第2营也与其他部队合编为新疆军区边防第2团,两团分别归阿勒泰军分区和昌吉军分区建制并保留至今。值得一提的是,“钢铁英雄连”原46团2连和属回民支队余脉的原46团7连一部迭经整编,现分别延续为边防2团的机动步兵连和三个泉边防连。

1953年5月,驻哈密的16师(欠46团)奉命改编为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5师,师长兼政委任书田,原47团、48团和46团余部,分别改为农5师13团、15团和红星三农场、师独立营。1954年10月,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农5师归兵团领导。1957年2月,农5师缩编为红星农场(以16师在解放战争期间的代号“红星”命名,副师级)。1959年2月,农5师建制恢复,工作中心西移,着手开发博尔塔拉垦区。1963年3月,农5师师部由哈密大营房迁至博乐,同时组建农5师哈密管理处,负责管理哈密垦区的农场和工矿企业。至此,农5师一分为二。

1969年4月,哈管处移交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勤部,后改归兵团直属管理。1975年3月,兵团体制撤销,农5师并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哈管处改为哈密地区农垦局。1982年春,兵

团体制恢复,农5师再次恢复建制,同时哈密地区农垦局改为哈密农场管理局(副师级)。2001年1月,根据中央决定,哈密农场管理局升格为兵团农13师。2012年12月,农5师、农13师分别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5师、第13师,这标志着两师发展进入到新时期新阶段,已从以农业经济为主转变为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原农5师13团(16师47团)、15团(16师48团)及红星三农场、师独立营现分别延续为第13师红星二场、红星一场、红山农场、红星四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