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研究报告

中国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研究报告

来源:爱go旅游网
中国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研究报告

中国生物多样性发展及保护研究报告

《中国生物多样性发展及保护研究报告》中国国土辽阔,海域宽广,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加之有较古老的地质历史(早在中生代末,大部分地区已抬升为陆地),孕育了极其丰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及其繁复多彩的生态组合,是全球12个“巨大多样性国家”之一。中国是地球上种子植物区系起源中心之一,承袭了北方第三纪、古地中海古南大陆的区系成分;动物则汇合了古北界和东洋界的大部分种类。中国的种子植物有30000余种,仅次于世界种子植物最丰富的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位,其中裸子植物250种,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中国有脊椎动物6300余种,其中鸟类1244种,占世界总数的13.7%,中国有鱼类3862种,占世界总数的20.0%,都居世界前列。不仅如此,特有类型之多,更是中国生物区系的特点。已知脊椎动物有667个特有种,为中国脊椎动物总种数的10.5%,种子植物有5个特有科,247个特有属,17300种以上的特有种。中国拥有众多有“活化石”之称的珍稀动、植物,如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白鳍豚(Lipotesvexillifer)、文昌鱼(Branchiostomabelcheri)、鹦鹉螺(Nautiluspompilius)、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银杏(Ginkgobiloba)、银杉(Cathayaargyrophylla)和攀枝花苏铁(Cycaspanzhihuaensis)等等,是人所共知的。

中国有7000年以上的农业开垦历史,中国农民开发利用和培育繁育了大量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其丰富程度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这些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不仅许多起源于中国,而且中国至今还保有它们的大量野生原型及近缘种。中国共有家养动物品种和类群1900多个。在中国境内已知的经济树种就有1000种以上。水稻的地方品种达50000个,大豆达20000个。中国的栽培和野生果树种类总数无疑居世界第一位,其中许多主要起源于中国或中国是其分布中心。除种类繁多的苹果、梨、李属外,原产中国的还有柿、猕猴桃、包括甜橙在

内的多种柑桔类果树,以及荔枝、龙眼、枇杷、杨梅等。中国有药用植物11000多种,牧草4200多种,原产中国的重要观赏花卉2200多种。各种有经济价值植物的野生原型和近缘种,大多尚无精确统计。

据初步统计,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类型有森林212类,竹林36类,灌丛113

类,草甸77类,沼泽37类,草原55类,荒漠52类,高山冻原、垫状和流石滩植被17类,总共599类。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类型暂时尚无统计数据。

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在全世界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

本报告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资的效益进行了分析估计,在全部实现履约投资的情况下,到2010年,中国每年将产生生态效益1234亿元,经济效益556亿元,说明保护效益远大于保护投入,尤其是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报告全文共十二章200页,16余万字,其中图表55个,2008年3月出品)

目录

第一章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1) 一起源与定义 (1)

二生物世界的多样性:从基因到生态系统 (7) 三基石:人与自然的关系 (7) 四树立生物多样性的总体现 (8)

第二章生物多样性的根源、清查和分布 (10) 一进化的久远历史 (10) 二进化原理 (12) 三物种的概念 (13) 四物种形成 (14)

五物种的清查:已知和未知 (14) 六生物多样性的地理分布 (15)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18)

一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 (18) 1地质地貌 (18) 2气候 (22) 3水文 (27) 4土壤 (27) 5植被 (28)

二社会经济条件 (29) 1人口 (29)

2经济发展及其环境影响 (30) 4政府政策 (37) 5文化传统 (37)

第四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运行 (39) 一生态系统的特征和种群丰富性 (39) 二物种多样性的生态作用:关键物种 (40) 三生态系统的运行 (41)

四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稳定 (45) 五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 (46) 六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与盖亚假设 (47) 第五章生物多样性的利用与开发 (48) 一天然生物资源 (48) 二遗传资源和农业 (49) 三生物技术 (50)

四生物多样性与休闲娱乐 (51) 第六章生物多样性的经济效益 (53) 一经济规律与生态进规律 (53) 二生物多样性应有的价值 (53) 三有偿使用遗传资源 (55) 四知识产权 (56)

第七章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受威胁情况 (57) 一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一般特点 (57)

二中国生物物种多样性及其所受威胁 (59) 2动物 (67) 3微生物 (71)

4外来种对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73) 三森林的生物多样性 (75) 四温带草原的生物多样性 (87) 五荒漠的生物多样性 (88)

六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92) 七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101)

八河流、湖泊和水库中的生物多样性 (107) 九海洋、海岸和沿海岛屿的生物多样性 (110) 十农区中的生物多样性 (124) 十一城市及城郊的生物多样性 (131)

十二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及其野生亲缘种的遗伟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135)

1作物 (135) 2家养动物 (135) 3水产生物 (135) 4野生及栽培果树 (139) 5观赏植物 (144) 6药用植物 (149)

7遗传饰变生物体的释放与生物安全 (150) 十三中国各民族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贡献 (152) 十四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 (154) 1陆地类 (154) 2湿地类 (158) 3海洋类 (158)

第八章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 (159) 一就地保护工作的阐述和评价 (159) 二迁地保护工作的阐述和评述 (161)

三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及其评价 (162)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机构设置的评价 (163) 五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和政策的阐述与评价 (163) 六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和教育的阐述和评价 (164)

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国际合作及其成果的阐述和评价 (164)

第九章生物多样性保护具体措施的行动计划 (165) 一中国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的总目标 (165) 二具体的目标和行动 (165)

第十章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实施的具体措施 (168) 一立法与政策 (168) 二机构措施 (168) 三科学研究 (169) 四技术推广示范 (169) 五宣传与教育 (170) 六资金管道 (171) 七国际合作 (171)

第十一章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与利用关系 (172) 一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 (172)

二野生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的可行性 (175) 三野生动植物可持续利用的经济政策手段 (178) 四科学合理的利用可以促进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180) 五我国野生动物利用的政策问题 (181)

1、我国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政策问题 (181) 2、我国野生动植物产品国际贸易政策问题 (183)

第十二章2008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改革与创新 (186) 一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改革和创新的客观必然性 (186) 1、政策问题和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186) 2、发展中生物多样保护面临新的问题 (187) 二环境经济政策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188)

1、政策改革和创新的经济学依据 (188) 2、环境政策的经济手段的创新 (190) 3、经济政策手段应用的局限性 (192) 三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选择 (193) 1、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定位 (193) 2、我国生物多样性资源政府管理的必要性 (195) 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供给和需求分析 (197) 附表

表2.1世界生物多样性概貌 (15)

表2.2衡量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的客观标准 (16) 表3.1各类地形比例 (19) 表3.2主要山脉及其最高峰 (20) 表3.3四大高原及位臵和特征 (21) 表3.4三大平原及位臵、组成和特征 (22) 表3.5温度带的划分及耕作 (23) 表3.6干湿地区的划分 (25)

表3.7 2007年中国人口数及其构成 (29) 表3.8 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31) 表3.9 2007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34)

表3.10 2007年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及其增长速度 (34)

表3.11 2007年分行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36) 表3.12 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 (37)

表7.1中国主要生物类群物种数目及其与世界物种数目的比较 (57) 表7.2中国持有属和持有种统计 (59)

表7.3中国微生物已知物种数与世界已知物种数的比较 (72) 表7.4微生物的已知种数和估计总种数 (72)

表7.5中国西北荒漠的特有种和主要分布植物种及地理分布 (90) 表7.6中国西北荒漠若干代表性动物 (92)

表7.7整个青藏高原陆栖脊推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93)

表7.8青藏高原高寒地区脊椎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93)

表7.9青藏高原陆栖脊椎动物高原型特有种与周围山地特有种的比较* (94)

表7.10高寒灌丛草旬生态系统的物种数及其主要代表种类 (95) 表7.11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及其主要代表种类 (96) 表7.12高寒荒漠生态系统的物种及其主要代表种类 (97) 表7.13三个高寒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比较 (98) 表7.14青藏高原濒危及受威肋物种的初步统计 (100) 表7.15 5个湖区每个湖中生物种数 (108) 表7.16中国海已记录的界、门及物种数 (110) 表7.17中国各海区潮间带生物的种数 (116)

表7.18中国北部和中部沿海某些代表性湿地群落及鸟类 (119) 表7.19中国红树植物的种类及其分布 (119) 表7.20 中国已经记录的造礁石珊瑚种数 (123) 表7.21中国部分城市绿化树种、灌木和藤本 (134) 表7.22 中国3个原产果树中心地带的果树种类 (139)

表7.24 230属中国原产观赏植物物种数及占全球总种数的比较 (143)

表8.1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发展 (159) 表8.2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 (160)

表8.3中国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等级构成 (160) 表12.1环境政策的经济手段基本类型 (191) 表12.2环境政策手段矩阵 (19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