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校: 张庄小学
年 级: 五年级(上册) 教师姓名: 韩士飞
一 教 材 分 析 第一单元 西部风情
(单元备课)
本册教材共六个单元,分别是《西部风四 1.游戏法:根据学生好新、好奇、 情》、《绿色畅想》、《欢乐的舞步》、《音教 集中注意持久性较差来创设 乐中的故事》、《八音盒》、《新年音乐会》。学 措 2.创设情境法:根据学生容易对另加一个《我的音乐网页》。教科书严格施 富有童趣的事物产生兴趣创设 遵循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学科为基点的理念。加强了时间与创造,加强了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与始终。教材中所选的歌曲或乐曲都能贴近学生生活,具有童趣。教材安排了唱歌、欣赏、演奏、音乐知识、活动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3.听唱法: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4.合作法:为了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二 1. 能用热爱家乡那样的情感演唱《依马呀吉松》 单2. 学生初步了解我国西部地区有代表性的音乐特点及相关文化,如西藏的元拉萨、长江三峡及三峡工程,西南地目区苗族、彝族的音乐特点等,通过音标 乐抒发对家乡的热爱。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视谱演唱歌曲、分辨音乐结构和音乐情绪的能力,能为歌曲设计领唱与齐唱。 五 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歌曲《依马呀吉松》 第二课时: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 《新疆舞曲第二号》 第三课时: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第四课时: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塞》
第一单元 西部风情 (第 1 课时) (总第 1 课时) 课题 歌曲《依马呀吉松》 课型 唱歌课 知识与能力: 重点强调歌曲中的十六分音符,学跳藏族踢踏舞的简单舞步,培养学学习目生的表演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唱和小组探究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标 习精神。 情感与价值观:学唱歌曲《依马拉吉松》,并能用热爱家乡的情感背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 重点 难点 用热爱家乡的情感演唱歌曲《依马拉吉松》 唱好歌曲里面的前十六分音符和后十六分音符 教学准电子琴、录音机、多媒体 备 教 学 过 程 一、激趣导入 1.欣赏歌曲《走进西藏》 教师:听到这首歌曲你们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美丽景色? 2.教师:同学们,西藏位于我国西南部,有最美丽的雪域风情,有勤劳的藏族同胞,也有风格独特、优美、粗犷的音乐,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而又神秘的西藏吧!今天我们就来学唱一首藏族歌曲《依马呀吉松》 二、快乐练声 2/4 1=C i 7 | 6 - ‖ wu wu wu – 三、基础乐理 收集藏族的音乐作品,前十六后十六拍节奏练习 四、歌曲分析 歌曲采用了典型的民歌创作方法,整首歌曲具有鲜明的藏族民族风格,简单的音乐素材 中却蕴含着深厚的感情。《依马呀吉松》的音乐特点是高亢婉转、优美动听、清新流畅。“索 呀儿惹洛”、“来斯马拉松松”等这些都是歌曲中的衬词,为了完整表现歌曲而穿插的一些语 气词、形声词、谐音词或称谓构成的衬托性词句。体现了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
五、学唱歌曲 1.初次聆听《依马拉吉松》范唱。 教师提出聆听要求:注意聆听歌曲的情绪,听完后说说你对这首歌曲的初步感受。(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2.复听《依马拉吉松》范唱。 在听范唱之前,老师提出问题: (1)歌曲表现的内容是什么? (2)歌曲分为几个乐段? 带着这两个问题,学生听录音范唱。 听完范唱以后,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歌中唱了依马拉吉松 索呀儿惹洛 来斯马拉金彩 的意思。 师:在民歌的歌词中,除了直接表现歌曲思想内容的歌词外,为完整表现歌曲而穿插的一些由语气词 形声词谐音词或衬托性词句的。 3.分段学习歌谱。 (1)在分段学习歌谱中,先让学生前十六分音符和后十六分音符,以此来降低学习歌谱的难度。 (2)视唱歌曲中的旋律。 (3)完整视唱歌谱。 (4)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让他们一边 “用手势表现旋律线” 做的动作,一边视唱曲谱。 4.歌词的学习。 (1)学生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教师帮助学生纠正字音。 (3)全班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教学要求:教师先范读,然后指导学生带着感情地朗读歌词。 5.学唱歌曲。 (1)再次聆听《依马拉吉松》范唱,小声哼唱歌曲。 (2)老师演唱歌曲,学生模仿老师的口形,随《依马拉吉松》伴奏张口无声地学唱歌词。 (3)学生运用正确的气息唱好歌曲中的连音,按照正确的发声和吐字演唱歌曲。 教学要求:在学生学唱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气息唱好连音,并随时纠正学生演唱中的不足。 6. 歌曲处理。 学生分组讨论(提示从速度、力度、情绪等方面入手),表现出热爱家乡的情感。 演唱歌曲时,力度要随旋律线的起伏而变化。在唱依马拉吉松时,要轻而亲切。歌曲的结束句唱的稍快。 7. 听《依马拉吉松》伴奏演唱歌曲。 五拓展展示 舞蹈创编 师:同学们,西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优美的歌声我们已经领略,下面老师就教同学们几个简单的动作,看谁的模仿力最强。(做几个简单的藏族舞蹈动作,要求全员参与)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 西部风情 (第 2 课时) (总第 2 课时) 课题 《上去高山望平川 》 课型 欣赏课 知识与能力:通过西北民歌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体验和掌握西北歌曲的风格特点,学习目用歌声来表现船工们悠然自得、自由自在和自豪、乐观性格 过程与方法:了解青海的花儿音乐风格。 标 情感与价值观:欣赏男声独唱《上去高山望平川》体验西北地区民歌的风格,能够对西北民歌感兴趣,喜欢演唱青海民歌。 重点 难点 通过欣赏,了解“花儿”的特点 能感受歌曲的情绪。 教学准电子琴、录音机、多媒体 备 教 学 过 程 一激趣导入 一、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藏族民歌《依马呀吉松》,今天我们一起复习复习,要唱得更好一点。” 2、学生齐唱。 二、 同学们,下面下面老师为大家介绍一首歌曲,请同学们听完后,说出这首歌的歌名(多媒体播放《西部放歌》) (2) 师生总结:这首歌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遥远的西部,听完后你们会联想到什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对西部有哪些了解,能举出几首西部歌曲,你会演唱吗? 生:联想到了西部开发和他们的窑洞生活,以及黄河船工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 二快乐练声4/4 1=A i 7 6 5 4 3 2 | 1 3 5 i - ‖ lu lulu lulu lulu lu lulu lu 三基础乐理 青海民歌的“花儿”的音乐风格。 四、学习欣赏歌曲 1、乐曲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青海“花儿”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和宁夏等,属于 山歌类,具有浓郁的西北地方特色。“花儿”分“长调子”和“短调子”两大类。“知调子” 曲调高亢、悠长,节奏自由,音域宽广,“短调子”节奏规整,紧凑,音域狭窄。这首歌是“花 儿”中最典型的“长调子”之一。 2、欣赏并展开想像回回答答问题: 这首歌歌词寓意含蓄、深刻,富于想像,旋律、节奏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乐句悠扬、宽长,起伏较大,旋律高亢、自由舒缓,在高亢、刚健之中又带有抒情、缠绵的 情调。极富西北地方色彩,经牡丹比喻心爱的女子,表达了青年男子对心爱姑娘的倾慕之情。 深刻地抒发了在旧社会里,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而不能实现,只能望 “花”兴叹的感慨心情。 五拓展展示 对于陕北民歌,先凭一、两首歌曲是不能对其音乐风格进行定论概括的,同学们在课下要多 收集这方面的资料,通过上网、电视等途径来从各个文献了解陕北的人文特点、音乐风格、 民俗风情。以更好地来体验陕北民歌的韵味。下面,老师为大家播放几首西部歌曲,大家随 着音乐用肢体语言来感受陕北民歌的魅力。 六课堂小结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 西部风情 (第 3 课时) (总第 3课时) 课题 《新疆舞曲第二号》 课型 知识与能力: 感受乐曲的情绪。 学习目过程与方法:欣赏钢琴独奏《新疆舞曲第二号》 情感与价值观:感受这首钢琴曲的新疆民族风格 标 重点 难点 欣赏钢琴独奏《新疆舞曲第二号》 能感受歌曲的情绪。 欣赏课 教学准电子琴、录音机、多媒体 备 教 学 过 程 一激趣导入 一、提问导入: 你了解的有关新疆的特色有哪些?(新疆的歌舞、四棱帽、手鼓、冬不拉;新疆的天山、天池、戈壁、胡杨;那里的手抓饭、烤全羊、羊肉串、葡萄、哈密瓜等。) 二、作曲家简介。 有一位非常钟爱新疆民族音乐的作曲家——丁善德,根据流传的新疆民歌创作了钢琴曲《新疆舞曲第二号》 二快乐练声4/4 1=A i 7 6 5 4 3 2 | 1 3 5 i - ‖ lu lulu lulu lulu lu lulu lu 三基础乐理 四、学习欣赏歌曲 (一)、初听乐曲,你从中听出哪些新疆风格的音乐元素? (二)、再次完整欣赏,注意倾听其中的主导节奏型。 设问:钢琴中的伴奏音型节奏是模仿新疆少数民族中哪件民族乐器? 学生讨论——手鼓。 (三)全体学生轻轻地模仿手鼓的节奏:{ } 为钢琴独奏伴奏 (四)、完整欣赏整首乐曲。 教师不做任何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带着自己的见解去 五拓展展示 教师制作音乐家相册。 学生了解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丁善德的主要创作作品《快乐的节日》、管弦乐《长征交响曲》、大合唱《黄浦江颂》等。 六课堂小结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 西部风情 (第 4 课时) (总第 4 课时) 课题 学习目标 《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课型 唱歌课 知识与能力:能熟练有感情,欢快地演唱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过程与方法:以聆听、默唱、方法唱会、唱准歌曲 情感与价值观:能够感受到长江三峡山水壮丽的景色。让学生了解三峡、热爱大自然。知道三峡工程对我们的重要作用。 能用自豪的感情演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了解一些有关三峡的资料或音乐作品 重点 难点 教学准电子琴、录音机、多媒体 备 教 学 过 程 一激趣导入 介绍三峡 师:在我国万里长江中有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它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中间分别经过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这就是著名的长江三峡。当你穿行在这险峻的峡谷中间的时候会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先来听一首《川江号子》。 生:歌曲非常高亢,好像船工们在和惊涛骇浪进行搏斗。 师:今天我们也来学唱一首具有这种号子风格的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二、快乐练声 4/4 1=A i 7 6 i 7 6 | 5 6 7 i - ‖ lu lulu lu lulu lu lulu lu 三、基础乐理 4/4 、2/4 拍子的练习以及反复记号的复习。 四、歌曲分析 三峡不仅有奇特的风光,而且有丰富的水资源,为了更好的利用三峡的水资源为人民造福,我国几代领导人都十分关注三峡工程的开发与建设,在全国人民的支援努力下,三峡工程即将全面完工。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了解一些有关三峡的资料或音乐作品,现在我们一起交流一下。三峡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三峡工程表现了我国的繁荣富强,不仅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全国的少年儿童都热爱三峡。
五学唱歌曲 学唱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师:我先给同学们唱一遍《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请你们想一想,这首歌具有什么样的音乐风格?生:和我们刚才听到的川江号子差不多,是具有号子风格的歌曲。 师:现在请同学们跟着录音哼唱一遍。 生:跟录音哼唱歌曲。 师:这是一首具有号子风格的歌曲,号子是民歌的一种体裁,是劳动时唱的歌,大家想一想在演唱时应注意些什么? 生:有力,要有节奏感。 师:根据同学们的讨论,我们总结一下,这是一首具有号子风格的歌曲,所以节奏感要强,这首歌是四四拍,要注意四四拍的强弱规律,第一拍和第三拍上要强一些,一个音一个字,要唱得有力,好像驾驶着小船在波浪中前进。 学生演唱。 师:劳动号子在演唱的时候一般都是一领众和的形式,起到统一劳动节奏的作用,你们想一想,这首歌曲能不能也分成领唱与齐唱呢? 学生分领唱与齐唱形式演唱。 六拓展展示 展示有关三峡的音乐 师:学生相互交流介绍三峡工程。 师:三峡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三峡音乐文化,除《川江号子》外,还有许多音乐作品,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所知道的有关三峡的音乐作品。 生:有李白的古诗歌曲《下江陵》,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歌曲《长江之歌》等。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 西部风情 (第 5 课时) (总第 5 课时) 课题 《北京喜讯到边塞》 课型 欣赏课 知识与能力:通过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从丰富多彩的音色中感受管弦乐曲力度、学习目情绪的变化,体会少数民族音乐风格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用“声势”参与欣赏,把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机地渗透标 在音乐审美体验之中。 情感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音调风格,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重点 难点 学生能分辨乐曲的不同乐段 了解苗族、彝族的音乐特点 教学准电子琴、录音机、多媒体 备 教 学 过 程 一激趣导入 为乐曲命名 阶段目标:通过为乐曲命名,感受乐曲热烈、欢快的情绪,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 师:音乐主要是通过情绪使我们联想到一些场景的,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乐曲好像在表现一个什么样的场景,为这首乐曲起个名字,并说一说为什么? 教师播放音乐《北京喜讯到边寨》。 学生聆听音乐。为音乐命名(可能出现的答案如《欢腾的节日》《欢腾的苗寨》《狂欢之夜》《欢乐的边疆等》。 二快乐练声4/4 1=A i 7 6 i 7 6 | 5 6 7 i - ‖ lu lulu lu lulu lu lulu lu 三基础乐理 重音记号、倚音等符号的认识。 四歌曲分析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西南地区居住着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这首乐曲表现的就是西南边寨的人民听到从北京传来的喜讯的情景。这首乐曲的音乐具有苗族、彝族的音乐风格,他们的音乐多以do、mi、sol三个音为主,在第四主题中有一个降mi的音,这是苗族音乐的典型特点。 五欣赏过程 分辨乐曲的音乐特点 阶段目标:能初步分辨苗族、彝族的音乐特点。 师:从同学们为乐曲起的名字来看,大家对音乐的情绪感受都很正确,这是一首热烈欢快的乐曲。音乐除了表现一定的情绪外,还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现在你们再听一听这首乐曲的几个主题,分辨一下是哪个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 教师播放乐曲第三主题和第四主题。 学生聆听音乐并回答。 师:下面请你们再听一遍,当听到降mi的音时请你们举手。 教师播放第四主题。 学生聆听音乐,在听到降mi时举手。 分辨乐曲的结构 阶段目标:能分辨乐曲的音乐结构。> 师:这是一首多乐段的乐曲,由三部分构成,下面我们逐段欣赏。 1.引子与第一部分。 师:你们听引子部分是用什么乐器领奏的?模仿了什么声音?好像表现了什么情景? 教师播放引子部分。 学生聆听音乐并回答(领奏的乐器是圆号,模仿了号角的声音,一声强一声弱,好像是森林山谷中的回音)。 师:引子过后,乐曲进入第一部分,热烈、欢快的旋律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欢腾的场景之中。好像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广场,为庆祝北京传来的喜讯跳起了欢快的舞蹈。第一部分是由三个乐段组成的。你们能听辨出来吗? 教师播放第一部分。 学生聆听音乐并分辨三个乐段。 师:第一部分的旋律A非常热烈,是这首乐曲的主要旋律。现在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这个旋律。 学生随教师演唱旋律A。 2.第二部分。 师:现在我们听一听第二部分的音乐,想一想它和旋律A有什么不同?好像在表现什么样的情景? 教师播放第二部分。 学生聆听音乐并回答(同第一部分的音乐形成对比,是优美抒情的一段旋律,好像是一位姑娘的独舞或是大家跳起了优美的舞蹈)。 师:这是一段十分优美的旋律,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学生随教师演唱第二部分的旋律。 3.第三部分和尾声。 师:第三部分的音乐粗犷、热烈,把情绪推向了高潮。你们仔细听一听,这一部分音乐又出现了哪一段旋律? 教师播放第三部分。 学生聆听音乐并回答(这一部分又出现了A的旋律)。 4.完整地欣赏全曲并分辨乐曲的结构。 师:刚才我们分段听辨了乐曲,下面我们完整地欣赏全曲,当你听出乐曲的三个部分时,可以用你自己的方式来表示。 教师播放全曲。 学生聆听音乐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乐曲的三个部分。 表现音乐 阶段目标:通过用自己的方式表现音乐,巩固对音乐结构的分辨。 师:这是一首表现力非常丰富的乐曲,下面我们分三个小组讨论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音乐,第二部分最好用舞蹈来表现,其他部分可以用打击乐器或动作来表现。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并指导学生的表演。 学生分组讨论并排练表演,师生共同评价。 六拓展展示 1、学生表达感想,阶段目标: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达能力。 师:今天我们欣赏了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或是你记住了哪一段旋律,唱一唱。学生发言或演唱。 教学后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