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建筑结构智慧之—中国古建筑梁架结构(建筑1201班,周城)

建筑结构智慧之—中国古建筑梁架结构(建筑1201班,周城)

来源:爱go旅游网
建筑结构智慧之—中国古建筑梁架结构

(建筑1201班,周城)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住宅型态,出现在西元前三万五千年到西元前八千年间左右,石块、树枝、茅草、兽骨及兽皮都是当时主要的建材。中国人在几千年来,一直利用远比石材脆弱的木材来支撑自己的家园。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木材就如同土石材料一般,是最原始的建筑材料之一,除被大量使用外,亦在建筑技术上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古代建筑外形上的特征最为显著,它们都具有屋顶、屋身和台基三部分组成,而各部分造型与世界其他建筑迥然不同。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的是木构结构,以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四根柱子组成一间,一栋房子由几间组成。在大型木构架的屋顶与屋身的过度部分,有一种我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构件,称为斗栱。木结构各个构件之间都由榫卯联接,富有韧性,当遇到地震时不至于发生断裂,于是产生了“墙倒屋不塌” 的现象。其实撑起屋顶的根本不是墙壁,而是由柱网梁枋所组成的框架。屋身墙壁都轻巧得可以装又拆,墙倒了自然“屋不塌”。

受到不同地域气候,木材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使每一种不同的生活习惯都足以发展成为独立的结构形式。以下简单介绍主要的结构形制:穿斗式构架:穿斗式建筑的柱子间不用梁,而是用穿枋把立柱连接起来,柱径较小,柱间较密。抬梁式构架:是一种可减少室内竖柱的方法,结构比穿斗式稳重,屋顶的重量巧妙地落在檩梁上,然后再经过主力柱传到地上。斗栱,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栱,斜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顶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栱传递到柱上。

(斗栱结构,出自百度图片) (木构架,出自《建筑初步》第三版82页)

梁柱结构的建筑需要有固定的搭接点,才能架起一个可资利用的空间。最早在地穴上用树枝加盖的锥形屋顶,交叉搭接的树枝可能用草束捆扎固定。而组成梁柱结构的重要问题是构件接合点。

榫卯结构是梁柱结构较成熟的结构形式,一组形状复杂的建筑构件来解决横向和竖向杆件的接点问题,这就是斗栱。从斗栱构件的繁多复杂,可以看到斗栱结构发展到一种极为精巧的程度。斗栱置身柱网之上,屋檐之下,用来解决垂直和水平两种构件之间的重力过渡。斗栱的名称有宋式和清式两种,分别记载于宋代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和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斗和栱在不同的部位都有不同的名字,可见斗栱结构在中国建筑中的重要性。

我们从人类早期的建筑遗迹能很容易发现,房屋中间常撑有柱子以便更牢固地支撑屋顶,屋顶下覆有半地穴。当人们的生活逐渐升上地面,屋顶也随之升到支柱上时,此时就产生了真正的梁柱式建筑。柱梁结构是中国木建筑的结构体系,无数的工匠在这些木建筑上,将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挥的淋漓尽致,使中国建筑呈现独特的风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