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与工程Vo1.21 No.2 2011 问题链教学模式及其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鄢红春李定国 (海军工程大学理学院应用物理系,湖北武汉430033) (收稿日期:2010—09—05) 摘 要 构建了旨在强化学生问题意识、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可操作的高校课堂 问题链教学模式.介绍了问题链教学模式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例.以问题为主 线,将课堂讲授的内容设计,组成若干个教学问题,形成按顺序解决的逻辑链条,是实 施问题链教学模式的关键.避免认为只要在课堂上提问,就是问题教学的误解.问题链 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高校讲授课型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 教学模式;问题教学;问题链 建了一个可操作的高校课堂问题链教学模式.目 1问题的提出 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强 化学生问题意识、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 走进各级各类学校物理教学课堂,尤其是讲 性.并以热学课程中温度一节的教学为例说明问 授课,不难发现,以传授知识,学生掌握知识为教 题链教学模式的运用. 学目标的凯洛夫授受教学模式还相当普遍.这种 模式有其优势,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借助各种手 2问题链教学模式 段,向学生传授大量的知识信息,教学比较经济, 效率也较高.至于学生的其他能力,凯洛夫认为, “教学模式”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乔伊斯(B. 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就能自然地获得.但 Joyce)和韦尔(M.weil)等人提出.国内外教育理 事实是,学生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教会了学生 论界对教学模式概念的定义表述不完全一致.通 “答”,但“问”的意识被严重削弱了.物理学家杨振 常认为[2],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 宁教授在评价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时指出:“中 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 国学生与美国学生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学生不善 框架和活动程序.它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问题链 提问题,不愿提问题”.把有问题学生,教得没有问 (Problem—Link,以下简称PL)教学模式是通过教 题,全懂了,全会了.有教育专家把这种教育称为 师经常系统地创建一系列的对于学生来说是未知 “去问题教育”¨1].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说:“科学和 的问题(这样的问题称为教学问题,以区别尚在探 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 索中的科学问题),并组织学生为解决教学问题而 深化的问题,越来越启发新问题的问题.”20世纪 进行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和成果, 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新始于 而且还要知晓这些知识和成果获得的过程、方法 问题”.那么,作为讲授课的课堂教学,能否将讲授 和途径,以强化学生问题意识,发展学生思维的独 的内容按知识形成过程,重新设计、组成若干个对 立性和创新性. 学生来说是未知的教学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开展 2.1理论依据 教学,让问题成为教学的纽带,成为贯穿教学过程 问题教学的渊源可以追索到古希腊哲学家苏 的主线呢?作为高校基础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 格拉底的对话式辩论和近代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 索,本文以马赫穆托夫“问题教学”理论为依据,构 的“通过解决问题进行学习”的思想.而真正意义 作者简介鄢红春(1964年出生),男,湖北安陆人,海军工程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热统、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与材料物理研究 上的问题教学理论是20世纪6O年代中期由苏联 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等人创立的.这一理论是 苏联发展性教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赫穆托 夫认为l3“j,问题教学的心理学依据是“问题性思 维”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会 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 题,而现有的条件没有为他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也没有经受过验证的解决方 案,这时就会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 理状态,要摆脱这种困境,主体的思维就被激活, 思维就有了动力,就会试图去认知,试图去找出解 决问题的办法. 2.2教学目标 PL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师生双方通过 一系列教学问题即问题链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 不仅掌握科学的知识和成果,而且还要知晓这些 知识和成果获得的过程、方法和途径,旨在强化学 生问题意识,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新性. 2.3操作程序 PL教学模式实施的程序为:课程开始一产 生问题情境1一分析情境提出问题1一引导学生 分析问题1一讨论找到方法解决问题1一产生问 题情境2一分析情境提出问题2一……如此循环 下去一提出问题N一课程结束.教学从问题开始, 结束时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2.4实现条件及策略 教师课前需要将所要讲授的内容(可包括例 题),可以是一节也可以是一章进行重新设计,创 设问题情境,组成若干个教学问题,形成按顺序解 决的教学问题逻辑链条即问题链.这是成功实施 PL教学模式的关键. PL教学模式不是简单的问与答.避免认为只 要在课堂上提问就是问题教学的误解.问题可划 分成信息性问题和问题性问题l3].若提出的问题 是要学生用已有的知识作出回答,这样的问题一 般不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只是在现有的“大 脑仓库”中寻觅现成的信息,并不使脑力紧张工 作,这就是信息性问题.问题性问题是问题的答案 既不存于学生以前的知识之中,也不存在于所提 供的信息之中,能引起听课者的情感反应,造成学 生的智力“困窘”的问题.问题链中的问题应以问 题性问题为主. PL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高校讲授课型的课 物理与工程Vo1.21 No.2 2011 堂教学. 3教学实例:温度 温度是热学中核心的概念之一.关于温度这 一节,用PL教学模式实施课堂教学,可在1学时 (50分钟)内完成,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3.1温度(约1O分钟) 首先通过对“用手触摸放在一起的棉花和铁 块,总感到铁块比棉花冷些.”及“把左手浸在热水 中,右手浸在冷水中,过一段时间后,把左右手同 时浸在温水中,则左手感觉到较冷,而右手感觉到 较热”的两个现象的提问分析,说明最初人们通过 触摸物体时的冷热感觉为基础而形成的温度概念 即感觉到这个物体较冷,就说它的温度较低;感觉 到那个物体较热,就说它的温度较高,而将温度定 义为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有时会引起错 觉,因此,有必要给温度一个严格而科学的定义. 然后,通过建立热平衡的概念,介绍热力学第零定 律,最后给出温度的科学定义.(产生问题情境1一 分析情境提出问题1一找到方法解决问题1) 3.2温标(约7分钟) 上述温度定义是定性的,要对温度量化即给 处于热平衡的系统的温度赋予一个数值,还要对 温度的数值表示方法作出说明,从而引出温标的 概念.随后,以摄氏温标为例,说明建立温标的三 要素.最后,介绍采用摄氏温标的几种常用的温度 计.(产生问题情境2一分析情境提出问题2一找 到方法解决问题2) 3.3理想气体温标(约2O分钟) 用各种不同的摄氏温度计测量同一对象的温 度时,所得结果是否相同呢?引导学生分析以氢 定体温度计为标准的较准曲线实验结果,得出用 不同的测量物质或同一物质的不同的测温属性所 建立的摄氏温标,除冰点和汽点按规定相同外,其 他温度并不完全一致.原因何在?能否找到一种 不依赖物质测温属性的理想温标作为各种温标的 基准呢?这样的温标到哪里去找?引导学生分析 各种不同温度计的较准曲线,可以看 ,不同的 气体温标彼此是较为接近的.这就启发我们,不依 赖物质测温属性的理想温标可在气体温标中寻 找.随后,以定容气体温度计和定压气体温度计为 例,从而,建立起理想气体的温标.(产生问题情境 物理与工程Vo1.21 No.2 2011 3一分析情境提出问题3一找到方法解决问题3) 问题链教学模式中.通过对教学内容重新的 3.4热力学温标(约3分钟) 设计、组合,传授的是本学科具有核心价值的知 识,一些次要的知识可供学生自学,长期下来,学 生自学的能力就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4)课堂交流由单向变多向 问题链教学模式多采用对话、研讨式教学,信 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叉进行, 理想气体温标不依赖任何气体的个性,已朝 摆脱具体测温属性方向迈出了一大步.但还依赖 气体共性.它不适用极低的温度和高温的测量.目 前,它能达到的温度范围约为0.5~1200K.那么, 是否能建立一种完全不依赖于任何测温物质及属 性的温标呢?可以,这就是建立在热力学第二定 律基础上的热力学温标.热力学温标如何建立,留 待以后学习.(产生问题情境4一分析情境提冉问 题4一存疑) 3.5国际实用温标及温度计(约1O分钟) 在理想气体温标能适用的范围内,热力学温 标常以气体温度计作为它的标准温度计,但实际 测量中要使气体温度计达到高精度很不容易,它 需要复杂的技术设备与优良的实验条件,还要考 虑繁杂的修正因素.另外,在高温时,气体温度计 失去其使用价值.怎么办?引导学生阅读国际实 用温标及温度计.最后指出,目前采用的1990年 国际温标(ITS一90)最低温度只能到0.65K,有的 温区测温仍不方便,国际温标还将不断完善.(产 生问题情境5一分析情境提出问题5一自学) 4实施效果 (1)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链教学模式从问题开始进行教学,以问 题为中心教学,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找问 题的意识增强. (2)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 问题链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研究教学问题 获取知识,把知识变成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过程与研究过程类似,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 (3)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属于多向交流型,活跃了沉闷的课堂气氛. (5)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 问题链教学模式中,学生思维被激活,他们总 是试图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利于学生的学 习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总之,问题链教学模式是一种可操作的教学 模式.我们认为,若能在物理讲授课型的课堂教学 中,选择若干能反映本学科研究思想、研究方法的 重要课题实施PL教学模式教学,或在一次课选取 一两个重要内容用PL教学模式教学,坚持下去, 那么,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可能就会变成一 种习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可能形成, 从而有助于实现我们的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 目标. 参考文 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 [2] 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M3.北京:教育科学 出版社,1998.33l [33王义高.教师的益友——“问题教学”理论[J].比较教育研 究,1995,(1):1~5 [4] 安方明.论问题教学对教学论改革的意义[J].首都师范大学 学报,1996,(4):117~125 [5]赵凯华,罗蔚茵.新概念物理教程:热学[M].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1998.1~8 [61 李椿,章立源,钱尚武.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79.9~18 [7]秦允豪.普通物理学教程:热学[M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4.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