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校园文化,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
实践研究
徐
莹
南京)
(南京市瑞金路小学,江苏
摘要:学校蕴含着丰富的、可挖掘的教学活动资源,要善于在学校寻找发现有意义、有意思的校园文化,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如何依托校园文化,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呢?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选择独特的校史文化,将校园符号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二是丰富节日的内涵,将情感体验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是拓宽研究性学习的视野,将研学旅行渗透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关键词:依托;校园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缘起:从迷惘到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至今,不少教师觉得无从下手,原因无外乎以下三点:一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统一规定的地方教材;二是已有的教材内容不符合校情无法使用;三是已有的教材
我们学校创建于1965年,坐落在南京城东明御河畔,学校环境非常优美。2014年,学校重建改造的时候,发现校园主席台下方有一座古桥———白虎桥(古代通向皇宫的必经之路,下面曾是一条河),因此,这座桥也成为学校校徽上的一个重要图案,而
也成为学校的重要符号。结合这一独特的校园历史文化,我内容不符合学情无法使用。当然,这曾经也是我的迷惘,然而阅读“桥”了以下资料后,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
们将“桥”这一校园符号,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了STEM课程———“桥”,并带着六年级学生做了一次关于“桥”的实践研究。活动伊始,先让学生搜集关于“桥”的相关资料,了解“桥”的分类和构造,活动中让学生自由分组,结合已有的对“桥”的认知,进行动手实践,用压舌板设计制作桥,最后组织学生对制作的桥进行压力测试,并进行成功经验的分享,同时听取同学的建议,进行进一步修改。整个活动过程,学生动手又动脑。通过小组合作,创造设计既牢固又美观的桥。
本次实践研究,教师选择独特的校史文化,将校园符号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收获颇丰。
2.丰富节日的内涵,将情感体验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1)世界水日———保护水资源
2018年3月22日是第二十六个“世界水日”,3月22日至3源的意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我们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以节水护水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活动中,学生通过实地考察、采访等方式对秦淮河的“前世今生”做了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知道了近几年来政府启动了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制定了“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工作目标。汇报了调查结果,并提出了“保护秦淮河,需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倡议书,得到了全校学生的积极响应,纷纷在签名桥上留下自己的姓名,许下一颗颗保护水资源的决心,为建设节水型社会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1.《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知》中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2.《江苏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课程内容”中指出,研究学习的内容可以从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各学校可根据本土、本校的实际情况,发挥自身的传统优势,积极挖掘当地的教育资源来设计学习内容,校内外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包含着丰富的素材,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积极打造、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主题。
无论是国家纲要,还是省级纲要,甚至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已组织编写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手册》,都提到了综合实践活
“中国水周”。为提高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动课程内容的丰富和开发,都鼓励教者发现身边的资源和问题,月28日是第三十一届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研究。我们何不依托校园文化,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呢?有了思考,我便将思考付诸行动。
二、实践:从行动到收获
1.选择独特的校史文化,将校园符号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了解校园历史和文化,将校园符号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唤起学生的亲近感,激发学生研究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同时,还能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学校,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意识。-58-
探索篇誗教学研究
此次活动不仅使学生的实践研究能力得到了提升,还树立了
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前往八卦洲陌上花渡风景区,开展了以
“惜水”“爱水”“节水”的意识,引导学生做一个优秀的“社会人”。“探丰收”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活动中,低年级学生打卡二十
(2)传统节日———缅怀先烈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一寸清明,一寸相思,春风送暖
四节气桥,通过“走一走”了解了立春、春分、雨水等节气。在航空馆里,通过“数一数”发现了太空农作物的异常之处。高年级学生
时,清明寄哀思。结合这个节日,学校大队部和综合实践教研组,在参观途中不仅将认识的农作物记录下来,而且采用询问英语老组织开展了“寻访雨花台烈士陵园”研究性学习活动。并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设计了活动方案。活动中,学生动手制作小白花,动嘴吟唱革命歌曲,用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对革命烈士的敬意。
(附:活动方案表)
类型
研学主题及要求
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制作一朵小白用于凭必做花,前往雨花台陵园时戴上,
吊英烈。
指导教师美术1~2年级:参观前完成时间
师、手机百度等方式将这些农作物的英文名称记录下来,并用相机拍下自己喜欢的风景照片。
活动结束后,学生结合循环农业馆的所学,画出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循环利用图。结合豆豆王国了解到的豆豆的变形经历,用思维导图或故事提纲的方式记录了自己的思考过程,编成了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此外,此次研学活动还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扫码学唱《悯农》,搜读农事古诗。
三、结语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指出“学校即社会”,
老师
综实3~6年级:一老师
搜集资料,1.利用网络、采访等途径,班主了解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史料及英信息老师、烈们的事迹。利用班会课或晨会介绍任老师一段雨花台英烈的故事。
参观前
他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他强调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
给照片2.拍摄雨花台烈士陵园照片,结合本3.以雨花台烈士陵园为素材,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不少于50字)配上自己想说的一段话。
语文老师参观后会”。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
学期学习的知识,编写一道数学题,数学老师
并做解答(要体现一定的解决问题策。略哦)
参观后
说,杜威提出,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
但是,“学校即社会”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里的简单重现。杜威又认为,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具有三个比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
(至少语课上交流。完成
在英面向5~6年级参观前及选做4.尝试用英语介绍一处陵园景点,英语老师
参观后
在音乐课上展示。音乐老师5.学唱一首革命歌曲,一项)6.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参观,了解人面向3~6年级品德老师
参观前及参观后
类社会面临的生态文明危机,写一篇图文结合的小小的参观感受。搜集资料,了解雨7.在教师的指导下,参观后
存的社会风俗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撰写一篇图文并茂科学老师花石形成的原理,的小报告。
欣赏雨花石的美,8.在教师的指导下,参观后
笔者认为,依托校园文化,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不仅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得到充实,而且还为今后综合实践活动
画一画雨花石。也可以画一画陵园一美术老师处的景点。
9.搜集资料,并结合实地探访感受,面向3~6年级
信息老师
参观后
课程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制作一份电子小报。
参观后
[1]梁志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2]万伟.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手册[M].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2019.
[3]杜威.我的教育信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9-
3.拓宽研究性学习的视野,将研学旅行渗透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研学旅行是一种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不仅可以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还可以拓宽研究性学习的视野,有助于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