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认识“樊锦诗”这位神奇的⼥⼦吗?她被称为“敦煌的⼥⼉”。今天⼩编在这给⼤家带来感动中国⼈物樊锦诗,我们⼀起来看看吧!
感动中国⼈物樊锦诗(⼀)
六年前,当时的敦煌研究院院⻓邀请谭盾去敦煌,她开玩笑地对谭盾说:你是⾳乐家,有名的⾳乐家,你能不能把敦煌⽤⾳乐来表达⼀下?
谭盾⼀⼊敦煌,即被这传承千年的艺术吸引打动,扎进洞窟六个⼩时才出来。
六年后,谭盾终于完成《敦煌·慈悲颂》。在2019年的国内巡演中,他特意将⾸演放在敦煌,在演出开始前,他把樊锦诗请上舞台,向现场观众介绍这段缘起,并恭敬地将总谱献给樊锦诗。樊锦诗也在敦煌研究院负责⼈陪同下,回赠壁画临摹作品以⽰感谢。
敦煌的演出让樊锦诗⾮常激动,她说:“敦煌的故事那么多,最后他归纳出来,叫做《敦煌·慈悲颂》。我的理解,他已经通过⾳乐把⼤家连接在⼀起,所以我听了深受感动。”
⼏天后,巡演到上海,樊锦诗⼜千⾥追踪去往上海,⼆刷《敦煌·慈悲颂》,并再次登台感谢谭盾和所有艺术家,她与谭盾的现场互动,让观众⾮常感动。
在新中国成⽴70周年之际,樊锦诗被授予“⽂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她扎根⼤漠50余年,潜⼼⽯窟,为敦煌莫⾼窟的永久保存与永续利⽤作出重⼤贡献。她邀请谭盾创作⾳乐版的敦煌壁画,更让这份中华⽂明瑰宝踏上⾳乐的丝绸之路,更好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据悉,《敦煌·慈悲颂》海南新年⾳乐会于2019年12⽉16⽇14点开票了!
演出将于2019年12⽉31⽇和2020年1⽉1⽇在刚刚升级改造⼀新的“海⼝湾演艺中⼼”举⾏,享誉世界的指挥家、作曲家谭盾,携纽约巴德爱乐乐团和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近两百名艺术家,与海⼝观众⼀起喜迎新年。
《敦煌·慈悲颂》为谭盾历时六年的呕⼼⼒作,创作灵感来源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窟壁画等深具中国传统⽂化基因与⺠众基础的精神传承。《敦煌·慈悲颂》海南新年⾳乐会,由谭盾亲⾃指挥,⺩云鹏(男中⾳)、董芳(⼥中⾳)、⺩传越(男⾼⾳)、郭森(⼥⾼⾳)、泽仁央⾦(原⽣态⼥⾼⾳)、巴图巴根(原⽣态男低⾳)领衔演唱,陈奕宁表演敦煌舞反弹琵琶,以及来⾃全球艺术家组成的纽约巴德爱乐乐团和⼏乎与共和国同龄的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组成的豪华演出阵容,⼒求为海南观众带来最完美的视听觉体验。
本次演出由敦煌研究院、湖南⼲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湖南电⼲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中共海⼝市委宣传部与湖南电⼲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由海⼝市旅游和⽂化⼲电体育局、海⼝旅游⽂化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韵洪传播科技(⼲州)有限公司、上海听⾳寻路⽂化交流有限公司共同承办,⾸席合作伙伴泸州⽼窖·国窖1573,特别鸣谢海南航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持。
感动中国⼈物樊锦诗(⼆)
多年前,敦煌研究院来了⼀位武汉⼤学博⼠,很有研究才能。为了⼯作,他和妻⼦⻓期分居两地,孩⼦寄养在外婆家。⼏年后,考虑到更好照顾家庭,他萌⽣了离开敦煌的念头,却始终放不下在敦煌的研究。
经历过相似纠结的“敦煌⼥⼉”樊锦诗把⼀切看在眼⾥。樊锦诗曾多次想离开敦煌,但为了保护莫⾼窟,最终扎根⼤漠五⼗余载。
樊锦诗察觉到博⼠不好意思向院⾥提要求,就主动找到他说:“对你⽽⾔,有⼀处住房很重要,我就把兰州的房⼦处理给你。”然⽽当时已没有福利分房政策,兰州房价也涨了,博⼠还是有压⼒。
“留下⼀个⼈才⽐留下⼀套房⼦重要!”樊锦诗和丈夫彭⾦章商量后决定,以博⼠能接受的最低价把房⼦卖给他,为敦煌留住了⼈才。
樊锦诗说,对每个职⼯⽽⾔,有什么能⽐⼀家⼈安居乐业更重要?⽽对敦煌研究院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才!
她深知,每⼀个放弃优渥⽣活来莫⾼窟的⼈,都怀有可贵的信念,都战胜了世俗意义上的诱惑和欲望。对刚来敦煌研究院的年轻⼈,樊锦诗直⾔不讳:“年轻⼈有三条道可⾛,⼀条是⻩道,⼀条是⽩道,还有⼀条是⿊道。⻩道是做官,⽩道是发财,⿊道就是做学问,在⿊暗中摸索前进。到敦煌就只能⾛⿊道了。”
这些年轻⼈留了下来,也成了“打不⾛的莫⾼窟⼈”。
樊锦诗年轻时内向沉默,上台说不出话,照相靠边站。但她现在说话直来直去,⼤胆与⼈争论,着急时会跟⼈争执,有⼈说她严厉、不近⼈情,但樊锦诗⽆所谓,尽⼼尽⼒解决问题才重要。
“我有责任为敦煌事业的发展留住⼈才。”樊锦诗说,“如果有朝⼀⽇我离开敦煌,⼤伙⼉能说,‘这⽼太婆还为敦煌做了点实事’,我就满⾜了。”
⼈物简介 樊锦诗,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于北平,⻓于上海。1958年考⼊北京⼤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1963年毕业后到敦煌⽂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作⾄今,被誉为“敦煌⼥⼉”。
曾担任敦煌⽂物研究所副所⻓,敦煌研究院副院⻓、院⻓;现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研究馆员,兼任中央⽂史研究馆馆员。2018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先锋·⽂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称号,2019年被授予“⽂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并获得“最美奋⽃者”称号。
感动中国⼈物樊锦诗(三)
樊锦诗,1938年7⽉出⽣于北平,成⻓于上海。1963年,樊锦诗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学考古专业毕业。25岁起,就扎根敦煌,潜⼼研究和保护敦煌⽂物,⼀忙就是50余年,被⼈们亲切地称为“敦煌的⼥⼉”。樊锦诗也成为继常书鸿、段⽂杰之后,守护敦煌的第三代传⼈。
1962年,24岁的樊锦诗和另外3名男同学同学,来到敦煌实习。当历史书中的敦煌,真真切切地呈现在眼前时,樊锦诗被彻底震撼了。然⽽,与绚丽多彩的艺术宫殿,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洞外⽣活的艰苦异常。莫⾼窟位于⽢肃省最⻄端,⽓候干燥,⻩沙漫天,冬冷夏热。喝的是盐碱⽔,⼀天只吃两顿饭,⼗点⼀顿,下午四五点⼀顿。住的是破庙泥屋,没⽔没电,没有卫⽣设施。房⼦天花板是纸糊的,会时不时“咚”地掉下⼀个⽼⿏。这⼀切,都考验着樊锦诗和同学们。
1963年,樊锦诗被分配到敦煌,⽽她的恋⼈彭⾦章,却被分配到了武汉⼤学。樊锦诗和彭⾦章的爱情⾥,没有⼭盟海誓,各⾃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后,彭⾦章还是像在校园⾥那样,默默关⼼着樊锦诗,经常给她写信。
渐渐地,樊锦诗已经和敦煌融为⼀体,习惯了那⾥的安静与淳朴,习惯了那⾥的深邃与⾃然,她的深情早已扎根在这⽚⼤漠。最后,樊锦诗写信给丈夫倾诉⾃⼰的意愿,没想到丈夫只回了⼀句:看来我得过去跟你腻在敦煌了。⼜是彭⾦章做出了最艰难的决定,他放弃武汉⼤学的⼀切,奔赴敦煌。1986年,彭⾦章与樊锦诗,终于在⻩沙漫天的敦煌团聚,这距离他们毕业时的约定,整整迟到了23年。
感动中国⼈物樊锦诗(四)
被誉为敦煌⼥⼉的樊锦诗,1938年出⽣于战⽕纷⻜的北平,成⻓于上海。1963年,樊锦诗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考古专业。从此,就扎根⻩沙漫天的⼤⻄北,在敦煌的莫⾼窟,⼀待就是五⼗多年。当同龄⼈在谈婚论嫁的时候,樊锦诗和恋⼈彭⾦章,却不得不⾯对两地分离的苦楚。
1986年,樊锦诗和爱⼈彭⾦章,终于在⻛沙漫天的敦煌团聚,这距离他们毕业时的约定,整整迟到了23年。那时的彭⾦章,已是武汉⼤学历史系副主任,和同事道别时,⽼彭幽默地说,还是敦煌胜利了,⽼彭投降了。⽀持妻⼦,彭⾦章没有半句怨⾔,然⽽⼤家⼼⾥都清楚,让⼀个年近半百的⼈,重头开始,要做出怎样的牺牲。
在樊锦诗的努⼒下,经过20多年的治沙⼯程建设,使袭击千年的⻩沙,远远地停在摩根⼭后⾯。 但防砂只是缓解了壁画病害的影响,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 当时,摩根壁画和彩⾊中,已经出现了⼀半以上的空⿎、变⾊、脱落等病害,樊锦诗也⽇趋中⼼。
为保护⽯窟,樊锦诗就在全国旅游景点中率先实⾏限流,没想到,这个先例却导致游客怨声载道。很多⼈说樊锦诗太傻,有钱不赚。然⽽,外界的争议,并没有扰乱樊锦诗的步伐。她在进⼀步思考,如何⽤更现代化的⽅式,向游客展⽰敦煌?⼀个偶然的机会,樊锦诗接触到了电脑,这为她打开了⼀扇新窗。
与此同时,范锦诗决定通过恋⼈彭⾦章的建议拍摄全⾯介绍敦煌的海报。 ⼯夫⽆⼼⼈,⼗年的探索与坚持,樊锦诗⾃创摩根数字展⽰中⼼,发表了010-3010和⽴体球幕010-3010两部电影。 从那以后,模拟电影与实地参观相结合的观光⽅式,不仅可以减少游客的参观时间,还可以增加洞⽳的装载量,⼀举两得。
感动中国⼈物樊锦诗(五)
她是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是⻛华正茂的北⼤⾼材⽣,却奉献了⼤半辈⼦的光阴守护着荒野⼤漠的七百三⼗五座洞窟。⼈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她却说,我其实也想过离开。然⽽,在每⼀个荆天棘地的⼈⽣路⼝,她都选择了坚守。她是樊锦诗,1963年北京⼤学毕业,进⼊敦煌⽂物研究所⼯作,历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院⻓、名誉院⻓,为敦煌⽂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奋⽃了56个春秋,并且还在继续做着贡献。2019年,国庆前⼣,樊锦诗先⽣获颁国家荣誉称号勋章。
⽇前,译林出版社推出了《我⼼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述》,这也是她⾸次直⾯读者,亲述⾃⼰不平凡的⼈⽣。该书由北京⼤学艺术学院教授顾春芳执笔。2019年10⽉21⽇,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学英杰交
流中⼼举⾏,樊锦诗本⼈出席活动。⾯对⼤家的称赞与崇敬,樊锦诗是谦虚的,对她⽽⾔,她⼀⽣挂念的,⾄今仍在为之奔⾛的——仍是敦煌。
⽂物保护学者的⼼灵史
“我的经历很简单,出⽣在北京,上海⻓⼤,北⼤求学,到敦煌⼯作。我从来没想过我要写什么⾃传、回忆录。”在新书发布会现场,樊锦诗做了20分钟的发⾔,虽然⼏次推说⾃⼰年纪⼤了,可是在发⾔中每位观众都能感受到她干练的性格与深厚的学养,以及她对敦煌毫⽆保留的爱。
真正让她动念写⾃传的,除了这些年友⼈的建议之外,还有⼀种责任感。她觉得⾃⼰有责任把她在敦煌研究院⼯作⼏⼗年⻅证的历史写下来,把那些和研究院前辈、同仁⼀起⼯作的故事记录下来。她讲到在⼯作中看到常书鸿院⻓、段⽂杰院⻓为敦煌所做的⼀切,讲到在政治不太平的年代坚守敦煌的研究者恪尽职守,讲到在条件依旧艰苦的情况下,依然有⼈深⼊⼤漠,默默⽆闻地把⼀⽣奉献给敦煌:“他们对敦煌的爱真的是发⾃内⼼。敦煌能从⽼照⽚的废墟⾥,⾛过70年,到如今建成敦煌研究院,真正是这些⽼先⽣们带头留下来的。他们为之奋⽃,⽩⼿起家,⽆怨⽆悔。我们这些后⽣呢?好像也要做点事⼉。”
于是这本⾃传就在她的讲述和执笔者顾春芳的记录中开始了。作为执笔者,顾春芳说,《我⼼归处是敦煌》是她研究写作⽣涯中格外不同的经历。撰写《我⼼归处是敦煌》花费了四年时间,“⽤四年的时间为这样⼀位令我发⾃内⼼尊敬的⼈写⼀本传记⾮常值得。我并不是研究敦煌学和考古学的学者,写作这样⼀本书要重新学习,要做许多的准备。敦煌学的相关⽂献,敦煌艺术的相关研究,考古学的相关知识,壁画保护的理念和⽅法都是需要我逐⼀深⼊了解的领域,⽆论做多少准备都是不够的。”顾春芳说,写作樊锦诗的传记她必须了解敦煌的学术史,但她并⾮写敦煌的学术史,“我要写的是⼀个对敦煌学的⽅⽅⾯⾯有⼲泛研究并⼀⽣践⾏的⽂物保护学者的⼼灵史”。
视保护敦煌为⼀⽣的使命
⾸发式结束后,樊锦诗接受了媒体的访问。樊锦诗与记者谈到了⽂物、旅游与数字敦煌之间的关系。樊锦诗对敦煌的保护,不仅是考古⽂博专业⽅向内,更在于她对保护敦煌理性的态度,有时候这态度甚⾄是激烈的。
1998年,樊锦诗出任敦煌研究院的院⻓。正值⻄部⼤开发、旅游⼤发展的时期,莫⾼窟的游客数量呈现急剧增⻓态势。1979年只有1万⼈,1984年突破10万⼈,到1998年达到20万⼈。⾯对敦煌旅游开发的热潮,樊锦诗⾮常⽭盾,⾯对当时有⼈提议“⼤景区开发模式是⼤势所趋”,甚⾄要将敦煌纳⼊“敦煌莫⾼窟-⽉⽛泉⼤景区建设规划”并交由企业管理,樊锦诗寝⻝难安。“毫不夸张地讲,那些⽇⼦⾥,我只要⼀想到让旅游公司经营管理莫⾼窟这样具有特殊价值的⼈类⽂化遗产,就会惊出⼀⾝冷汗。”樊锦诗在书中讲到。
时⾄今⽇,她提到当时外界嘈杂的声⾳,态度仍然是坚决的,“⼤景区当然不是⼤势所趋。” 对樊锦诗⽽⾔,她视保护敦煌为⼀⽣的使命,“现在有⼀种想法,觉得⽂博研究花了这么多钱修复⽂物,总是提保护,就会影响旅游⾏业的收⼊。好像⽂物的⼀切意义就是旅游——也不是不对,但是有⼀条,⽂物不可再⽣不可替代。现在要简单⼀点地说,保护和开发是有⽭盾的,⽽我们的敦煌研究要做什么?就是完整、真实地保护她的历史信息,把她的价值传给⼦孙后代。如果没有好好挖掘⽂物的价值就让企业来开发旅游,那我就是罪⼈。”樊锦诗说。
⽽这样理智冷静的声⾳,在当时被⼀些断章取义的媒体曲解了。“后来⼀些媒体总是说我反对旅游。我从来没反对过旅游,⼤家关注莫⾼窟是多好的事!敦煌研究院为了让游客游览好,不知做了多少⼯作。”
推进“数字敦煌”⼯程
在新世纪之初,她拒绝了⼤景区的企业化开发,⽽具有前瞻性地将敦煌的保护⼯作放在“敦煌⽯窟⽂物数字化”⼯程上——这个⼯程采⽤数字采集、数字处理、数字存储、数字展⽰、数字传播等数字化⼿段。
“‘数字敦煌’包含两个⽅⾯的设想。 第⼀,数字化的敦煌壁画信息库建设,真实保存壁画本真信息,同时也可以真实反映壁画当前的状态,使数字化的敦煌壁画图像⽇后成为第⼀⼿的壁画信息资料,既可以为敦煌艺术的保存和研究提供基础性的信息,也可以为制定壁画保护的措施和研究壁画变化的原因提供最可靠的依据,作为壁画保护的重要档案资料,同时也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献、研究成果以及相关资料汇集成电⼦档案。第⼆,找到⼀种⽅式将洞窟、壁画、彩塑及与敦煌相关的⼀切⽂物加⼯成⾼级智能数字图像,利⽤敦煌数字档案开发数字电影,使敦煌艺术⾛出莫⾼窟,游客可以‘窟外看窟’,减轻洞窟的开放压⼒,真正地实现⼀劳永逸。”在樊锦诗的⾃传中写道。如今游客再前去敦煌在数展中⼼看到的4K⾼清宽银幕主题电影《千年莫⾼》和8K实景球幕电影《梦幻佛宫》就是数字敦煌⾯向公众的最好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