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38卷第5期 Vo1.38,No.5,2010 中 医 药 学 报 Acta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黄元御与张景岳学术思想的比较研究 林晓峰 ,王欣彬 ,陈延滨 ,李大然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2.黑龙江省建工集团职工医院151腔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3.哈尔滨丰华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 要:张景岳与黄元御均为明清时对阴阳数理颇有心得的著名医家。虽二者思想有相通之处,但二者 对阴阳生化理解侧重点不同,从而对五行八卦的关系有不同的解读,进一步影响了二人的临床理论与用 药。本文试从阴阳始生、阴阳转化、五行与八卦、临证特点四个方面对二者的学术思想加以比较,以助于 系统了解二者学术思想的异同。 关键词:黄元御;张景岳;学术思想 中图分类号:R249.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92(2010)05—0071—03 明代张景岳与清代黄元御均为有独特理论且影响 较大的著名医家,由于二者均十分重视阴阳理论,故有 人认为黄元御是受张景岳影响才偏于温补的,如《中 对阴阳的观点,该图源于周敦颐太极图。最外面的空 白为太虚,中间的圆圈为地,最小的圆圈为天,天地太 极各分两仪,天气左阴而右阳,地气左阳而右阴,天在 医辞海》在黄元御词条下有黄氏“尤受张介宾影响,治 病偏主温补”之说。其后《中医词释》、《中医文献学辞 地中,天气为核心,地气从属于天(天气制之,地气有 所从也)。圆为象,动为气,象数为质量,气数为能量, 一典》、《中医大辞典》亦有此说,姑且不说认为黄元御偏 于温补是否准确,就比较黄张二人的学术思想而言就 会发现有较大差异,而且,由于黄氏偏重气机而相对轻 视形质,甚至对张景岳补益形质用熟地、白芍颇有成 元分为象数和气数,合而为一圆,即形气数三位一 以人应天,张景岳独重命门,“命门居两肾之中, 即人身之太极,以生两仪,而水火具焉,消长系焉… " …体。“自无而有,生化肇焉,化生于一是名太极”。 见,甚至在《素灵微蕴》中言及:“张景岳愚而妄作,又 创为非风之论,是敢与岐黄仲景为敌也,又与气脱之证 相提并论,尤属愚昧。”这种态度如何是私淑景岳的 样子。 1.2黄元御——首在中气,重气机升降(本于脾) 黄元御对阴阳学说的理解重在气化。所谓“太初 阶段,清浊不分,一气混茫,阴阳既判,两仪始分,四象 已兆,天地定位。天地之理,动静相召,动极则静,静极 则动,静则阴生,动则阳化;阴生则降,阳化则生。 (《四圣心源・卷一》) 黄氏认为:“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中气为阴阳 五行之本,而阴阳五行又是万物生化之源。提出中气 黄氏与景岳均为集易与医于一体之大成者,这种 认知结构背景下所形成的医学思想使他们在阴阳五行 八卦等方面有许多类似之处,本文就此试作比较,希望 对深入理解两位医家的学术思想有所帮助。 1阴阳始生 张景岳和黄元御在易学阴阳方面均造诣颇深,并 且二人都用自己对象数的理解指导医学思想。张景岳 所谓“……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设能兼而有 升降论,秉承《内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视人为一 “器”。以升降为机,出入为用,他说:“中气升降,是生 阴阳。” 之,则易之变化出乎天,医之运用由乎我……”,黄元 御也说“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天人一也,未识天道, 以阴阳化生之理以应脏腑,黄元御认为“人之初 焉知人理……”对于阴阳万物的形成,二人各有见解。 1.1张景岳——强调太极,重真水真火(根于肾) 生,先结祖气,两仪不分,四象未兆,混沌莫名,是日先 天。祖气运动,左旋而化己土,右旋而化戊土,脾胃生 焉。己土东升则化乙木,南升则化丁火;戊土西降则化 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用一个太极图表明了他 收稿日期:2010—05—20 修回日期:2010—08—10 辛金,北降则化癸水,于是四象定而五行备。”“人以气 化而不以精化也。精如果中之仁,气为人中之生意。 仁得土气,生意萌发,生长为芽,芽生而仁腐,故精不 能。所以生人者,精中之气也”。 作者简介:林晓峰(1972一),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 从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教学科研工作。 中 医 药 学 报 2010年第38卷第5期 Vo1.38,No.5,2010 Acta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2阴阳转化 他说:“阳失阴而离者,不补阴何以收散亡之气;水失 火而败者,不补火何以苏垂寂之阴,此又阴阳相济之妙 用也。”反之,若“使火中无水,其势必极,热极则亡阴, 2.1张景岳——互根互用,阴阳不离。以阳气为主, 重视精气的动态平衡 “阴阳之理,原自互根,彼此相须,缺一不可。” 而万物焦枯矣。使水中无火,其寒必极,寒极则亡阳, 而万物寂灭矣。”其对气血亏虚病证,也采用互生的治 法。他说:“血气本互根,原不可分为两,如参、芪、白 “阴阳二气,形莫大于天地,明莫著乎日月。虽天气为 对待之体,而地在天中顺天之化;日月为对待之象,而 月得日光,赖日以明,此阴阳之征兆,阴必以阳为主也。 术之类,虽云气分之药,若用以血药,则何尝不补血? 故阳长而阴消,阳退则阴尽,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 所以阴阳之进退,皆由乎阳气之盛衰耳……。”(《类 经・阴阳类二》) 以人应天,张景岳以精为阴,以气为阳,“精之与 气,本自互生。”“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天 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凡 阳气不充则生意不广,故阳惟畏其衰,阴惟畏其盛。非 阴能自盛也,阳衰则阴盛矣。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 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万物,阳来则生阳去则死 矣。”(《类经附翼・求正录・大宝论》) 2.2黄元御——阴极阳生,阳极阴成,如环相抱,重视 阴阳的主次生克 黄氏重阳气,认为贵阳贱阴,阳主阴从。“阳盛而 病者,千百之一,阴盛而病者,尽人皆是”。黄氏甚至 认为,阴虚证的产生,也源于中气之虚衰。他说:“胃 以阳体而含阴魄,旺则气化而阴生。” “天地相旋,相生相成,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阳 极于午,故午后一阴生;地阴尽于子,故子半一阳生。 子午者,天地之南北也,水火也,日月也,坎离也,精神 也,心‘肾也,婴儿姹女也。无独有偶,独阳不生,孤阴不 长,天人一理也。”“阳如珠玉,阴如蚌璞,含珠如蚌”, “阴平阳秘,是以难老。” 3五行与八卦 3.1张景岳——重水火,精气互济,重坎离 景岳认为土为五行之中,脾胃为人身之本,然水火 为人身之根,是气机变化的体现,五行中独重水火,八 卦中最重坎离。对六十四卦中的“剥”、“观”、“复”、 “临”也有深入研究。 “然而变虽无穷,总不出乎阴阳。阴阳之用,总不 离乎水火。所以天地之间,无往而非水火之用。欲以 一言而蔽五行之理者,日乾坤付正性于坎离,坎离为乾 坤之用耳”“凡水火之功,缺一不可。命门之火谓之元 气,名门之水谓之元精。五液充则形体赖而强壮;五气 治则营卫赖以调和,此命门之水火,即十二藏之化 源。” 张景岳强调阴阳一体,重视阴阳互根。因此其治 疗精气阴阳亏损的病证,十分重视阴阳相济的法则。 归、芎、地黄之类,虽云血分之药,若用以气药,则何尝 不补气。”张氏对伤寒和杂病,也常注意阴阳精气的化 生,而把“求汗于血”、“生精于气”、“引火归原”、“纳 气归肾”诸法则运用其中,体现其阴阳精气互补的用 药法则。 3.2黄元御——重中气,重气化,阴阳升降,独重坤 “五行皆以气而不以质,成质则不能生克矣。”“培 养中气降肺胃以助金水之收藏,升肝脾以益木火之生 长,则精密而神安矣。”(《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 精神》) “中气在阴阳之交,水火之分,不燥不湿,不热不 寒,脾升则阳气发生而化湿,胃降则阴气收敛而化燥。 清阳化火乃为热,浊阴化水乃为寒。然则坎离之本是 在戊己,戊己之源实为中气。”(《素灵微蕴・噎膈》) 继推四维以全机变。“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 四维即除脾外的四脏,疾病上,气(肺)病、血(肝)病、 精(肾)病、神(心)病皆从中气升降立论,创立了独特 的黄氏升降理论。 4临证特点 4.1张景岳——顾护元阳,滋益阴精,温阳气重形质, 调和阴阳,喜用人参、熟地 “谓志意所出,无不从乎形质也。故凡以心之神, 肺之气,脾胃之仓廪,肝胆之谋勇,两肾之技巧变化,亦 总皆发见之神奇。使无其地,何以生此?”(《景岳全 书・君火相火论》)正因如此,张景岳力驳“三焦有名 无形论”。 “谨查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凡水火之 功,缺一不可。” 景岳重元阳故偏温补,重形质故擅滋腻。代表药 物:人参,熟地。他认为形质好坏是人体精血盛衰的重 要表现,因此,张氏治形时十分重视填补精血。他说: “凡欲治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 此实医家之大门路也。”因此,不论外感、内伤各种疾 病,凡有虚证,对补阴之法十分器重。他反复强调说: “夫病变非一,何独重阴,有弗达者必哂为谬。姑再陈 之,以见其略:如寒邪中之,本为表证,而汗液之化,必 由于阴也。中风之病,身多偏枯,而筋脉之败,必由乎 2010年第38卷第5期 Vo1.38,No.5,2010 中 医 药 学 报 Acta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阴也。虚劳之火,非壮水何以救其燎原;泻痢亡阴,非 燥土,温阳补火,实以培土建中为不易之法。如白术, 补肾何以固其门户;臌胀由乎水邪,主水者,须求水脏; 关格本乎阴虚,欲强阴,舍阴不可。此数者乃疾病中最 大纲领,明者觉之,可因斯而三反矣。”临床上张氏补 阴益精养血之晶,用的最多的为熟地,故后人又称其为 “张熟地”。张氏对其作用十分推崇,他说:“形体之本 在精血,熟地以至静之性,以至甘至厚之昧,实精血形 质中第一品纯厚之药。……且其得升、柴则能发散,得 桂、附则能回阳;得参、芪则人气分,得归、芍则人血 分。”张氏用熟地,范围很广。张氏的方剂中,常将人 参与熟地配伍使用,他说:“故凡诸经阳气虚者,非人 参不可,诸经之阴血虚者,非熟地不可。人参有健运之 功,熟地禀静顺之德。此熟地之与人参,一阴一阳,相 为表里,一形一气,互主生成,性味中正,无逾于此,诚 有不可假借而更代者矣。”在其创立的新方中,尤其在 补剂中,人参与熟地同用者有大补元煎、五福饮、七福 饮、三阴煎、五阴煎、补阴益气煎、两仪膏、赞化血余丹 等。二药同用,一者补阳气,一者助阴血,正寓阴阳一 体、阴阳互根、气血互生的学术思想于其中。至于左归 丸、左归饮、右归丸、右归饮更能体现其阴阳精气互补 的用药法则。此外,张氏还常用当归、枸杞、山茱萸、山 药等作为补益精血之品,鹿角胶、菟丝子、肉苁蓉、杜仲 等性甘温之品,也常作为养阴治形的药物。 4.2黄元御——重中焦气化,升脾阳,喜用甘草、茯 苓、桂枝。 黄氏认为:人身立命,阳气为本。阳气旺盛,则化 生阴精,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赅五官九窍。阳气旺 盛,生机振奋,则神安而体踺,百病不染。阳气损伤,群 阴即起,则百病作也。 而阳虚证的关键是脾土虚。脾以阴体而抱阳魂, 旺则阴生而阳化。如“脾土不升,木火失生长之政,一 阳沦陷,肾气渐亡,则下寒而病阳虚。” 《玉楸药解》地黄条说:“人之衰也,火渐消而水渐 长,燥Et减而湿日增,阳不胜阴,自然之理。阳旺则壮, 阴旺则病……阳纯则仙,阴纯则鬼。抑阴扶阳,不易之 道”基于这崇阳卑阴的思想,先生临证多从阳衰、水 寒、土湿、木郁立论,从扶阳抑阴人手,处处顾护阳气。 从而确立了扶阳抑阴、疏肝健脾、升举清气这一重要的 治疗原则。进一步探求阳微火衰之因,黄元御认为必 责之于脾。“木火之生长全赖脾土之升,脾土左升,木 生于东而火长于南……脾土不升,木火天生长之政,一 阳沦陷.肾气渐亡,则下寒而病阳虚。”(<四圣心源・ 劳伤解>)他在病机中提出的阳衰、水寒、土湿、木郁, 其基点无不系于中气之升降,其补火扶阳主要指温中 先述其性味,后谈功用主治日:“补中燥湿,止渴生津, 最益脾精,大养胃气,一降浊阴而进饮食,善止呕吐;升 清阻而消水谷,能医泄利。”日:“胃降则空虚而善容, 是以食下而不呕,脾井则摩荡而善腐,是以谷消而不 利,五行之性火燥而水湿,太阴脾土升自水分,从水而 化湿,阳明胃土.降于火位而化燥。太阴之湿济阳明之 燥,一阳明之燥济太阴之湿,燥湿调和,中气轮旋,是以 胃纳脾消,吐利不作。”至此则呕泄一机理悉明,对白 术之所以治呕泄之证者,日:白术能“补主燥湿,土燥 而升降如前,是吐泄兼医”。 黄氏将甘草列于卷首,调其“备冲和之正味,秉淳 厚之良资,人金木两家之界,归水火二一气之间,培植 中洲,养育四旁,交媾精神之妙药,调济气血之灵丹”; 茯苓“利水燥土,泻饮消痰,善安悸动,最豁郁满,除汗 下之烦躁,止水饮躁渴,淋癃泄痢之神品,崩漏遗滞之 妙药,气鼓与水胀皆灵,反胃共噎膈俱效。功标百病, 效著千方”。 综上所述,黄张二人,同精易数,共参阴阳,以着眼 点不同,对脏腑气机理解偏重不同。一重命门真水真 火,温阳气补形体;一重坤土中气变化,调气机推四维。 虽同参医易,但张氏推重坎离之变化,黄氏强调戊己之 升沉;虽同看重阳气,张氏护肾中水火,调和阴阳,益精 养血,虽重阳气,但强调精气互生,养阴治形;黄氏斡旋 中气,扶阳以抑阴,崇尚补火建中,温阳补土。 参考文献: [1]李永宸,何丽春,赖文.陈伯坛《读过伤寒论・读法》抉微——“伤 寒论”不能读作“寒伤论”[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3 (1):72—74. [2] 周正明.《长沙药解》的扶阳抑阴特色浅析[J].青海西宁实用中 医内科杂志,2004,18(4):333—334. [3]姜亦农.黄元御学术思想浅析[J].中医文献杂志,1997,15(1): 14一l7. [4] 刘香春.浅谈黄元御、陈修园应用运气学说在《伤寒论》研究中的 贡献[J].青海医药杂志,1995,25(9):9. [5]赵文举.黄元御象数医学特色初探[J].中医药学报,1994,22 (1):5. [6] 汪辉东,强爱萍.从《长沙药解》探析黄元御的扶阳抑阴思想[J]. 青海医药杂志,1994,s2:5—6. [7]严季澜.试论黄元御的中气升降学术思想[J].北京中医,1988, 02. [8]沈敏南.评黄元御的《伤寒说意》[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88,12(2):1—3. [9] 李嘉璞.《长沙药解》探寻[J].国医论坛,1988,3(2):34—35. [1O]陈家骅.从《玉楸药解》探析黄元御的学术思想[J].山东中医杂 志,1987,26(1):31. [11]黄煌.清代尊经学派对仲景学说的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1982,24(4):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