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瓣R 清朝晋商“都一处” 叠/王贤辉 李氏,山西人,清乾隆年问北京 老字号饭店“都一处”老板。 乾隆初年,北京街头开了一家不 起眼的小饭馆,店主是山西人姓李。李 老板忠厚老实、勤劳刻苦,小店生意 般,但他仍按照自己订立的规矩接 待顾客,老少不欺,热情周到,薄利 多销,不管顾客多少,生意如何,他 每天总是从早忙到晚,开门迎客,就 是静坐也要坐到午夜十二点钟才关门 打烊。 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大年 三十晚上,京城飘起鹅毛大雪,地上 积了厚雪,路上行人稀少,各家商号 都早早收拾干净,关门打烊,准备过 年上灯了。夜幕降临时,整条街的店 家都关门了,唯独李老板小店的门还 开着,店里尽管没有顾客,仍然灯火 通明,李老板仍然不敢怠慢,跟往常 一样,静候顾客上门,以善始善终做 好这一年的最后一夜生意。 晚上八时,李老板见家家都吃起 了团圆饭,自己也准备早点关门过年 了,忽然跑来了两个顾客嚷嚷:“等等 关门,整条街就你一家开门,我们俩 正好饿了,给我们弄点吃的。”李老板 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主一仆,主子身 材修长高挑,气度不凡,仆人穿着上 好绸衣,也温和朴实。 大年三十还有贵客上门,真是好 兆头,李老板心里十分高兴,立即笑 脸相迎,把二位顾客请进店门,并让 上座就坐。两人坐定后,点了几样小菜, 不一会,李老板就把热乎乎的小吃端 上了桌。二位舒舒服服的吃完饭后, 非常满意,但仍不肯离去,而是仔细 打量起这家店里的摆设和布置,两人 看了半天,竞找不到小店的招牌,主 子就问起老板来:“老板,你的店怎么 没有招牌呀,你这店ⅡU什么名字呢?” 李老板一听傻了眼,因为他从来就没 有想过要取店名的事,所以一时答不 上,于是立即上前赔笑说:“客官,店 小利薄,没有店名,挂不起招牌。” “我给你取一个吧。”主子说。“好, 好,小店求之不得。”李老板高兴的忙 拿来笔墨纸砚,把桌子擦干净,铺上 宣纸,让主子题字。主子精神抖擞, 挽起袖子,拿起笔,就在宣纸上挥笔 写上“都一处”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李老板看着三个大字,不解其意。 主子笑道:“今晚,整个京城的店铺就 你家一处开门做生意。”李老板心领神 会,点头笑了。 两个人走的时候,仆人从袖子里 扔出一锭官银说:“将这三个字刻一块 匾。”李老板见这么大一锭银子,立即 说:“客官,不要这么多银子。”主子说: “多的赏给你。”说完就扬长而去。 冬去秋来,数月后,李老板突然 收到从宫中送来的一块虎头牌,这时 他才知道,大年三十晚上的顾客竟是 当朝天子乾隆皇帝。 李老板把“都一处”的招牌挂出 来那天,生意特别好。由于“都一处” 是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赐匾,所以名 声大起,生意兴隆。 李老板为了扩大生意,招兵买马, 立下店规,要求手下员工都做到四勤: 嘴勤、脚勤、手勤、心勤。例如,接 待顾客时,只要顾客一进门,就要让座、 倒茶,帮顾客提东西,还要记住顾客 姓氏和相貌特征,当这位顾客再次光 顾时,要能叫出他的姓来,对于常客, 还要记得他们喜欢吃什么口味的莱肴, 以满足顾客的需求。 百年老店“都一处”经过李氏几 代人的经营,如今仍是青春常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