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的分类、现状和传承
作者:贺思媛 贺思娴
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1期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宁夏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SK1226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临夏“花儿”的历史渊源和分类,面对“花儿”的现状,提出临夏“花儿”为了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花儿”品牌,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的全面繁荣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了全面推广和集中展现“花儿”艺术,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临夏“花儿”,关注临夏各项事业的发展,让更多人了解、认识并亲身演唱,将“花儿”更好的传承,遍布全世界各个角落。
关键词:花儿;文化艺术;民族民间;传承“花儿”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民歌,是流传于西北地区的一种独具风格的高腔山歌,它不受地域、民族、宗教和语言的限制,传唱于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四个省区的八个民族(回族、汉族、土族、藏族、撒拉族、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融汇了中原文化、草原文化及阿拉伯文化精髓,早在清乾隆时代就负有盛名,深受各民族广大群众的喜爱。少年即“花儿”,河州是临夏的古称,是花儿的发祥与传承地,临夏花儿作为一种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歌唱艺术,是人民的心声,诗化的语言,已深深植根于这块沃土,成为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花儿”是世界民族艺术的一朵奇葩,经全国组织申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中国花儿之乡”。带着对临夏“花儿”的好奇、喜爱、忧虑和发展前景等问题,笔者从临夏“花儿”的分类、现状和传承做如下论述: 1临夏“花儿”的分类
临夏“花儿”内容非常丰富。有传统的、经千锤百炼而留下的歌词,也有触景生情、随口而出的即兴之作。临夏花儿唱词和曲调分为“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两大类。以地区来分还有:北乡花儿、南乡花儿、东乡花儿、西乡花儿。其结构分为前后两段,前段多为比兴,后段是歌唱的主题内容。“花儿”演唱用临夏方言,具有浓郁的地方气息,歌词的曲调起伏、强弱变化很大,还常加滑音、倚音、连音、颤音、装饰音等,具有高亢、悠长、清脆、热情奔放的特色,演唱形式多样,灵活自由,并且以独唱为主,也有对唱和联唱。由于民族语言不同,风情习俗差异,演唱习惯变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特色。其中的曲谱(民间称为令)有百种之多,广为流传也不下四十余种。比如“河州令”“尕马令”“大眼睛令”“脚户令”“保安令”“撒拉令”等……
(1)河州花儿。河州花儿,又名“少年”,在花儿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从保留的音调,早期的唱词及遗留的演唱民俗等综合研究,是秦、南北朝时羌、汉民歌融合而具雏形的,后经隋,元时期汉族及汉化羌族、藏族的演唱趋于形成和完善,民国时回族、汉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等民族的演唱和传播,使花儿完全成熟,成了西北许多民族喜爱的山歌。明代神宗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任职河州的高弘新作的:“青柳垂丝夹野塘。/农夫村女锄田忙,/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的诗文,是对河州花儿的较早记载。河州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儿的格律奇特,韵律别致,在中华诗律中独树一帜,像大家熟悉的四句式花儿:“上去个高山者望平(了)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看去是容易者摘去是难,/摘不到手里是枉然。”一、三句是十个字,单字尾,二、四句是八个字,双字尾,整个唱词的三音节节奏显明,富有变化。在四句或唱词上变化产生的“折腰式”花儿,则别有风味,如:“金鸡娃叫明者天亮(呀)了,/红太阳照,/祖国的江山们俊了,/党中央蓝天(哈)擦亮(呀)了,/头顶上亮,/脚底里越有个劲了。”在一二句和三四句的中间夹上了一个四个字的短句,造成了唱词的长短对比。如果说四句式花儿有些唐诗的韵味的话,折腰式花儿则具有宋词的一些意蕴了。名垂青史的《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滥觞,河州花儿的押韵手法中还有《诗经》的余响,如实虚字押韵花儿:“青石头尕磨们左转呀哩,/要磨个雪白的面哩;/心肺(嘛)肝花的想烂呀哩,/阿一个日子上见哩。”与《诗经》中的《陈风·月出》韵律一致。像交叉用韵的“铁匠们打下的鹦哥(呀)架,/架上(嘛)鹰蹲(呀)者哩;/多人的伙子里难搭个话,/我俩的心道(呀)者哩”的唱词,与《诗经》中的《王风·黍离》是一脉相承的。还有间韵和随韵等形式,也和《诗经》多有相同之处。河州花儿的曲调约有一百多种,人们用“令”称呼。汉族的令有《河州二令》《尕马儿令》《河州三今》等,曲调中保留着古羌族民族的高亢、辽阔,也表现着汉族人民哀怨、悲壮的情绪。回族曲调以《河州大令》为代表曲今,还有《马营令》《衣呀衣呀》等,大跳音多,音域宽广,具有激越、豪放的特点。东乡族花儿有《东乡令》《开心人令》《花儿红令》等,音调突兀、刚直,富有朝气。撒拉族曲调流畅、缠绵、轻巧、跳荡,藏族民歌中的波音、颤音和华彩性的装饰音,常被吸收到歌声中。主要曲令有《撒拉令》《哎唏干散会》《孟达令》等。保安族花儿明亮、悠长、柔美、抒情,以《保安令》为人们喜爱,还有《吾阿拉的肉令》《三起三落令》等。土族群众爱唱《尕联手令》《梁梁上浪来令》和《土族令》,旋律起伏跌宕,以强调宫音的长音下滑而别具一格。各民族花儿中五声微调式较多见,还有五声高调式、羽调式等,唱词的汉语结构,曲调和衬词的多民族性是河州花儿最显著的特征。
(2)莲花山花儿。莲花山位于甘肃西南部,洮河中游,西倾山与岷山山系衔接处,在洮河、冶木河、羊沙河汇集的三角地带,总面积11691公顷,距兰州市165公里,是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山。而在方圆百公里的莲花山民间广泛传唱的莲花山花儿更是一朵独特的民间艺术奇葩。莲花山花儿(即洮岷花儿)是以莲花山花儿以康乐县与干南州相交的莲花山而命名。莲花山地区的汉族为主,在藏族(吐蕃族)参与下,糅合了吐蕃“踏歌”及汉族碾场、进山的劳动号子“牛拉拉”“烟雾拉”等多种民间文艺样式,在长期渐进演化过程中逐步成熟定型,并传唱在洮河中上游地区汉族、藏族、回族、土族等各族群众中的一种汉族山歌,是莲花山地区无数勤劳睿智的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当地群众称之为“花”或“花儿”。它独有的艺术传唱特点、生动活泼的体式章法、别具一格地演唱技艺、信口拈来的民俗趣闻典故和高远雄浑的声誉地位享誉陇原、传遍海内外。其歌如文人赋诗,娓娓道来,行如流水;其调如百灵长鸣,悠扬婉转,音韵丝丝如缕;其艺术特点,赋、比、兴手法竞相使用,应有尽有;章法格式
“问”“答”“承”“转”不一而足。莲花山花儿的内容除了表达爱情以外,有歌唱新社会、歌唱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还有歌唱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等等,融群众性、娱乐性、时效性、叙事性于一身,充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极具美学价值。 2临夏“花儿”的现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花儿会是歌手们演唱的大舞台,是花儿流传和发展的摇篮。临夏流传至今规模较大的花儿会有20多处。其中松鸣岩花儿会和莲花山花儿会久负盛名。此外,积石山县盖新坪、永靖县炳灵寺、临夏县大庙和政县寺沟峡等处的花儿会,也具有一定规模。
(1)松鸣岩花儿会。耸立在临夏州和政县陡石关口的松鸣岩,是河州花儿演唱的传统会场。相传很早以前,有位猎人进行打猎,见一位美丽的姑娘在河边戏水唱歌。猎人被美妙的歌声迷住了,就悄悄地躲在树林中学唱起来,唱着唱着,不知不觉唱出了声。姑娘发现有人偷听,急忙转身向山上跑去,猎人也紧紧跟上,转来转去再也没有看见那位唱歌的姑娘,只有歌声在山间回荡。后来,每年“四月八”(农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和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集会,聚居在松鸣岩下,纪念传说中留给人间美妙歌声的仙女。游山唱花儿或祈祷许愿,举行佛教的龙华大会。自明代开始建寺,先后修了玉皇阁、菩萨大殿、独岗寺等庙宇。每年一度的唱山会,“花儿会”也由此而兴起,每逢会期,康乐、临夏、广河、和政、东乡等县的各族群众数万人汇聚松鸣岩,帐篷遍布,各类摊贩连绵山间。松鸣岩花儿会以演唱河州花儿为主,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演唱内容有历史故事、风土人情、情歌及其他即兴创造等。其独特之处是:有些歌手演唱有乐器。器乐演奏主要是咪咪、四弦子(四胡)、唢呐、板胡、二胡等,为花儿演唱增添色彩。
(2)莲花山花儿会。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来自周围七县的汉、回、藏、东乡等各族歌手和群众云集莲花山,结伴游山,演唱花儿。以演唱“莲花山令”对歌为主,河州花儿歌手也前来助兴,“花儿”会的歌手,一般都是按村庄自由组成男女三至十人的“花儿”歌唱班子,有一名即兴编词、出口成章的“串把势”,有几个吐字清楚、腔口饱满、歌声嘹亮的金嗓子歌手。串把势才思非常敏捷,对歌前一般要打腹稿,对歌时歌手们围在一起,打着花伞,摇着彩扇,串把势低声说歌词,歌手马上领唱,其他人和唱。此起彼伏,对答如流,热闹非凡。莲花山花儿会形式独特,有拦路、游山、对歌、敬酒、告别等程序,边游山边对歌,互相穿插、灵活多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民间的原汁原味、原生态的“花儿”多流传在一些年世已高的老艺人口中,新的“花儿”歌手很少,一旦他们故去,就会造成失传。因此,搜集整理民族民间音乐史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音乐工作是一个重要工作,尽管我们甘肃的学者在搜集整理,发掘和培养青年民歌“花儿”手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同时涌现出了马生林、马汉东这样的全国优秀民歌手等“花儿”新秀,但还是远远不够,因此当务之机是要把搜集整理和培养新人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更多的人都来学习和推广“花儿”。 3临夏“花儿”的传承
(1)让“花儿”走进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民俗主体的居住格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农村和城市之间民俗主体流动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花儿”传承主体进入到城市,民俗文化的传播出现新的变化。他们将部分民俗文化带到城市,这里虽然没有了高山密林,田间地头的生活环境,但这些“花儿”的传承者们还会用早已习惯的形式来宣泄心里的感情抒发离家思念的情怀,他们在城市的公园演唱花儿,成了“花儿”在城市中的歌唱者、享用者和传播者。“花儿”由于民俗主题空间的改变进入了城市,其在城市演唱的周围、人数和场所也在逐渐地增多,同样发挥着它的社会功能,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使得城市形成文化多元的发展趋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让“花儿”更有艺术化。“花儿”作为优秀的民歌形式,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把“花儿”这种演唱的艺术形式借助现代舞台表演的手段进行艺术包装,运用灯光、道具、场景和音像等手段,表演的安排上采用伴舞的形式,在城市的剧院、广场和社区表演,这不仅可以拓展“花儿”的听众范围,也可以很好地发扬这种文化资源,让更多的人认识它的价值。同时这样把悠久的民俗和现代的表演艺术结合起来,还能够拓展传统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空间,为传统的民俗文化寻找新的表现方式。让优秀的“花儿”歌手走向舞台演唱,为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3)让“花儿”传播手段“现代化”。将整个“花儿”演唱的过程记录下来,录制成音响材料,由专门的机构公开出版发行,在图书音像市场进行销售。借助于这种形式传播“花儿”,让更多的人看“花儿”视频或者观看DCD光盘。现在,在一些省份还建成了“花儿”的网站,比如宁夏花儿网就很具有代表性。借助于现代传媒形式传播“花儿”,人们听唱花儿不仅仅是局限在花儿会的现场,还可以随时随地地欣赏“花儿”演唱。
(4)让政府组织各种“花儿”形式。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文化部门积极地推动举办各种“花儿”演唱会,使“花儿”的演唱形式由单一的局部歌会向大范围多层面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发展。西北各地甘肃、宁夏、青海、新疆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举办的“花儿歌手大奖赛”就很多。这对歌手间的相互交流、调动歌手的积极性、扩大“花儿”的影响力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地方文化部门的积极推动下“花儿”已经开始走向学校,歌手们教学生们唱几首“花儿”,宁夏的花儿传承人马生林就是其中的一位。2007年,宁夏教育、文化部门开始在南部山区的西吉、海原、盐池等地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唱“花儿”。2007年8月,宁夏举办了首届校园花儿歌手(教员)培训班,为宁夏各地培训近50名能够教唱“花儿”的音乐老师。他们最少的学会六首,最多的会唱十几首。这样就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的途径,让下一代的孩子们接触、了解并喜欢上“花儿”。临夏的孩子们有着特殊的学习花儿的环境,和演唱“花儿”独特的语言,所以更应该大力提倡,形成不仅只有老人、妇女会唱“花儿”,年轻人和小孩都会唱的态势。总结目前“花儿”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所以我们都要加强对“花儿”的传承和保护,必须依靠民间力量和国家力量的共同合作,我们对“花儿”这一民间文化的保护不仅仅是从生活的情境中抽取出来保存、记录和收藏,还要保护它的原生态环境,还原到生活的场景当中,这就要调动民众的积极性,还要借助歌手听众的力量,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奖励积极的参加者,同时还要发挥地区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多培养歌手。所以只有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社会各界人士都加强保护意识,才能使“花儿”这一民俗活动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参考文献:
[1] 柯扬.诗与歌的狂欢节——花儿与花儿会之民俗学研究[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2] 郗慧民.西北花儿学[Z].西北民族学院教授,1989. [3] 魏泉鸣.花儿新论[Z].西北民族学院教授,1991. [4] 临夏花儿网(中国)[DB/OL].http:∥www.lxhuaer.net.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5] 新华网.甘肃频道[DB/OL].http:∥www.gs.xinhuanet.com.作者简介:贺思媛(1984—),女,宁夏人,硕士,宁夏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理论与音乐表演。 贺思娴(1987—),女,宁夏人,硕士,北方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钢琴教学与表演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