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反应的途径。这就要求大众型高校必须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为基本指导思想,全面设计学校从招生到培养、从教师聘任到管理的全部经营管理活动。
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大众型高校必须变革其经营管理模式,首当其冲的是必须优化校内教育资源配置,解决资源配置与经营管理模式上普遍存在的矛盾:一方面资源匮乏,另一方面,在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配置及运行上又存在低效率奢侈现象(教师的低开课率、学生的低选修率、低保持率和低完成率课程的大量存在;教师们被允许从事以重复研究型
[3]大学教师科研成果为主要方式的科研活动等)。
校学科专业设置存在着忽视社会需求的突出问题,如何从理论上认清学科专业设置的依据,学科专业设置未来的改革方向是什么,本文试图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1.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存在的突出问题:忽视社会需求
从现状看,我国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有两个突出的特点:第一,学科专业设置基本上不由高校自主掌控,而由政府集中审批。到目前为止,全国只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7所高校具有完全的专业自主设置权,其他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都要经过
[1]
国家相关部门的审批和备案。第二,政府出台了指
对大众型高校来说,麻烦在于:学生不再是以前的学生了。学生作为新的学习者有了不同于传统学生的学习需要。传统的学生往往是被动的知识寻求
者,他们不知道需要什么知识以及教师应该如何将知识传授给他们,他们不是知识的创造者而仅仅是研究结果的接收者。而新的学习者虽然也像传统学生那样寻求知识,但他们能够主动决定他们需要学习什么领域的知识,他们倾向于寻找能满足他们的时间限制、可得资源、工作需要和限制的教学方法,他们期望参与知识创造的过程。简言之,今天的学生要求高校提供一种新的不同的教育方式,他们能够充分利用高校之间的竞争达成其目标。对高校而言,危险在于:除非适应这种变化,否则催生这种变化的力量会摧毁一切不能适应这种变化的机构。
参考文献:
[1][3] 理查德.鲁克.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
[M].于培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2] 袁国华.基于顾客导向的高等教育营销[M].北京:清
华大学出版社,2006:62263.
令性本科学科专业目录,用以指导和限定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高校只能在目录规定的范围内选择新设的学科专业,超出目录外的专业需要政府另行审批。这种由政府集中控制的学科专业设置制度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在一些高校、尤其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经验尚浅,还未建立起自我负责、自我约束机制,社会评估和监督又不健全的情况下,由政府集中审批学科专业,有利于保障高等教育质量,规范高校办学行为。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政府在强调质量标准的同时,忽视了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一个重要维度,即满足社会需求、服务社会需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由于使命、服务对象和工作中心不同而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和层次。有以科研为主、培养顶尖人才、面向国家重大发展需求的研究型大学;也有以教学和服务为主、培养高素质劳动者、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学型大学。在我国,研究型大学一般都是综合性的老牌大学,这些学校历史悠久、学科专业齐全,很少需要再增设新的学科专业,再者,由于它们办学水平较高,申报新的学科专业也相对容易获批。相反,以教学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时间短、学科专业比较少,它们特别积极申报新的学科专业。政府在审批时,主要考察地方高校是否具备了开设新学科或专业的基本条件,重视的是质量标准,因此,那些有老牌大学示范的、比较成熟的学科和专业更符合政府的偏好。政府明确规定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不得申报目录外专业。重视质量固然不错,但是单一强调质量,使得地方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在老牌大学身后亦步亦趋,没有考虑地方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特性,容易造成老学科专业的重复设置、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失调、地方需求人才紧缺等问题。地方高校要发展,要实现自身的使命和目标,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必须充分考虑地方社会需求,而当前的学科专业设置制度存
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是高校学科专业
设置改革的方向
郭 卉
学科专业制度是现代大学的根本制度。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这种专业教育通过划分学科和设置专业来开展。学科专业已成为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也是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形式。因此,学科专业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划、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还关系到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当前,我国高#46#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笔谈)
在的突出问题,正是忽视了社会需求。
2.理论解释:高校学科专业设置遵循的三种逻辑
上述问题的出现,既有受历史和体制因素的制约影响,也有认识不到位的原因。下面,将从学理层面探讨学科专业设置所遵循的依据,以便增进对该问题的理论认识。
学科专业是两个概念。学科,属于科学学范畴,是指对知识和学术的分类,一个知识的专门领域就是一个学科,学科与知识紧密相联。专业,属于教育学范畴,根据5辞海6的解释,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分工的需要而设立的学业门类。专业包括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以及参与其中的教师与学生。专业是高校中进行教学或人才培养活动的基本单元。学科是专业的基础,专业是基于一定的学科知识体系上构建,离开了学科知识体系,专业就失去了内在依据。除了以一定的知识体系为基础外,专业还包括社会分工或职业发展的要求,因为,高校通过专业培养出的专门人才要能够胜任社会职业的要求,高校通过输送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来推动社会的发展。适应社会需求是专业设置的外部规定性。针对高校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特点,学科专业建设有不同侧重。研究生的培养,更多考虑知识的专门性,较少考虑满足社会职业要求,因此,侧重谈学科制度;本科生的培养,则相对强调满足职业要求,侧重谈专业制度。
从理论上而言,学科专业设置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也可称为三种逻辑:一是学科逻辑,即受到知识发展状况的制约。知识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但是对知识的划分具有人为性。到19世纪末,经典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已经建立,并进入大学成为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基石。20世纪中期以来,知识创新大量发生在学科边缘地带,通过跨学科、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行为产生。这种新的知识生长方式对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产生了重大影响,大学中跨学科的人才培养单位开始出现;二是社会需求逻辑,即要满足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求,体现高等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第三,是个体发展逻辑,即服务于学生的个体发展。促进个体发展是教育永恒的价值追求,由于该目标的抽象性、超越性和无止境性,使得它容易被其他短期目标所遮蔽或取代,因此,在学科专业设置中,也要注意彰显个体发展的价值。上述三种逻辑之间没有不可调和的冲突,在实践中,不同高校应根据自身的使命和目标,综合考虑
三种逻辑,有所侧重,但不可偏废。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先后于1963、1987、1993和1998年出台了4个全国性的本科学科专业目录。1963年和1987年的目录,划分学科专业的主要依据是满足行业部门经济建设的需求,这与当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进行现代化工业建设的外部环境密切相关。只考虑满足行业经济需求的学科专业目录导致了人才培养的过度专业化,不利于个体的发展,因此,1993年的学科专业目录调整了学科专业划分标准,淡化了满足外部需求的色彩,强调按照学科门类划分专业,突出了学科知识的地位。1998年的学科专业目录也是依循此理。经过两次调整,专业总数减少很快,目录内专业从1987年的644个减少到1998年的249个。由于只强调按照学科知识划分专业,忽视了社会需求,按目录内专业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职业的需要,很快,目录外专业出现了,截至2007年,目录外专业达到275个,超过了目录
[2]
内专业数。国家制定的学科专业目录失去了指导意义。用学科专业设置遵循的三种逻辑来审视,无论是指令性的本科学科专业目录,还是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行政审批过程,都存在着忽视社会需求的弊端。
3.主动适应社会需求: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改革的方向
目前中国高校已成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独立办学的法人实体。高校要生存和发展不能光靠政府分配资源,更重要的是通过提供高品质的人才和服务从社会获取资源。能否抓住和满足社会需求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标准。此外,高校面对的社会需求本身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计划经济时代,高校面对的是以加快工业化建设为重任的行业经济环境,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面对的是区域经济环境。区域的产业结构、科技发展水平、社会分工、劳动力结构状况等构成了多元化的社会需求,这种社会需求因区域不同而各异,如何把握住区域需求的特殊性对高校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要满足社会需求,但这种满足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或毫无取舍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国探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时,潘懋元先生提出了/高等教育主动适应论0,该理论已成为处理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一般理论,用在处理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时也是适用的。因此,我们提出,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0,这种适应是主动的、具有前瞻性的、在主体价值判断和
#47#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笔谈)
自主选择基础上的适应。例如,少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将自身定位于服务国家长远需要和全局需要,大量地方高校则重在区域需要和国家短期需要。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结构中未来有较大社会需求的产业、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以及新兴产业进行预测,前瞻性地考虑学科专业设置。此外,社会需求虽然变化很快,但知识经济对劳动者的基本素质有较高要求。高等教育首先要培养高素质的人,其次才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高校在专业设置中,要注意专业口径,注重从课程角度处理好培养人和培养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要使高校真正做到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办学,必须改革学科专业设置的行政审批方式和指令性学科专业目录。就目前形势来说,完全放开高校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的条件还不成熟。改革方向应该是在政府指导下,逐步放开对高校自主设置专业的限制。与此同时,大力培育教育评估组织,实施专业评估。在美国,各高校接受区域性教育评估机构的专业评估和院校评估,评估信息对公众开放,未通过评估或成绩不理想的专业自然招收不到学生而自行萎缩。此外,还可以调动行业积极性,让行业参与专业认证。例如,英国高校的机械工程课程要满足机械工程师学会的标准;法学学位也要得到法律学会的承认。通过政府放权、实行专业评估的改革,最终建立起一个主动适应社会需求、高校主导、政府调控、社会参与和监督的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制度。
参考文献:
[1] 林蕙青.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研究[D].厦门: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2006:140.
[2] 周光礼,吴越.我国高校专业设置政策六十年回顾与
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
中国社会民主化程度不断提升,个体的发展及其价值日益被重视,个人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多
元化、个性化,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顺应这一趋势,以满足个人需求为基本导向推动新的高等教育改革。
1.中文语境下不同需求的特殊含义及其关系
关于需求,根据不同的需求主体和需求内容,分成国家、社会和个人需求。在中国的语境中,需求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或论述主体的变化而变化。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社会与国家一体,国家近乎社会的代名词,而个人是与社会相对的术语。在国家倡导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中,个人与国家及社会的关系有两种理解:一是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者中,社会和国家需求是一致的,是第一位的。个人与国家相对,其需求相对于国家来说是次要的、第二位的。因此社会主导价值观强调个人要以国家为重,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个人需求要以国家需要为导向。二是个人与国家融为一体,个人从属于国家,国家的需要就是个人的需要,国家需要的满足就是个人需要的满足。这两种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表面看来有些不同,但实际意义和效果是一致的。这就是,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和需求处于至高无上的位置。个人利益和需求作为国家社会的对立面被贬低和忽视,甚至被牺牲。
在高等教育语境中,社会与学校是相对的。社会相对于大学而言,包括除学校以外的所有机构、组织和团体,当然也包括国家和个人。传统的大学被封闭在学术象牙塔之中,与社会现实脱离。当大学从社会的边缘进入社会的中心,发挥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作用时,大学也就被赋予或者说是自然生成了社会服务的功能。因此,在高等教育领域内部论及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时,更多地是指高等教育如何走出象牙之塔,面向社会需要服务,个人的需求被融入社会的需求,与大学内的学术发展需求相对。由此可见,在中国的语境中,国家、社会与个人相对于不同的议题有不同含义,被划入不同的类,但无论怎样划分,个人的需求和利益总是被忽略或淹没。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中,教育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个体的需求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个人需求的满足应是高等教育及其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高等教育各项功能的实现,最重要的载体是人,高等教育与其他社会机构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它是通过培养人来服务于国家与社会。培养人是大学的基本职责,科学研究把人才培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
满足个人需求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
的基本导向
张晓明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决定了高等教育必须不断改革和发展,以满足国家、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但是中国的高等教育更多的被看作是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服从、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经济需要,而个人甚至社会的需要往往被忽略。随着改革开放,#4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