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选堵剂对油水的封堵能力

选堵剂对油水的封堵能力

来源:爱go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大 庆 石 油 学 院 学 报 第3O卷 Vo1.30 第4期 No.4 2006年8月 Aug.2006 JOuRNAI ()F DAQING PETROl EUM INSTITUTE 选堵剂对油水的封堵能力 万家瑰 ,范振中 ,王希涛。 (1.大庆石油学院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318; 2.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工程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318;3.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八采油厂,黑龙江大庆163514) 摘要:选择了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类选堵剂.岩心模拟实验表明,对于不同渗透率的岩心,该堵剂的堵水率大于 85 ,堵油率在2O 左右,具有良好的选择性;通过实验,对岩心的选堵机理进行了分析,选堵剂在岩心内的吸附与滞留 是引起岩心渗透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水基选堵剂凝胶液优先进入含水的通道,在含水的通道内形成凝胶,从而堵塞岩心 的孔道,因此多孔介质中油水通道的分离在渗透率下降不均等中起主要作用. 关键词:选择性堵水;选堵剂;堵水率;堵油率;堵水机理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891(2006)04—0106—04 中图分类号:TE626.9 油井出水是油田生产中遇到的严重问题之一l_l。].当油水层明显分割,且层内无窜槽,可选择非渗透 性的永久堵剂封堵水层;当油水同层时,只能使用选择性堵剂进行堵水.文献E3]指出,水基凝胶对水相渗 透率的降低大于其对油相渗透率的降低.对于选择性堵水的机理,一些作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对渗 透率降低不均等的机理进行了推测,这些理论主要考虑了水基凝胶易于流过水通道而难于流过油通道,而 未分析岩心性质对选择性堵塞的影响.笔者利用室内研究的选择性堵剂和岩心驱替实验,推测选择性堵 水的机理. 1 实验 1.1配方及仪器 原料:阳离子聚丙烯酰胺(HPAM,大庆炼化公司生产,工业品,相对分子质量为700万,水解度为 15 ,阳离子度为2O );木质素磺酸盐(Ca—LS,吉林图们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工业品);交联剂(质量分数 为7O );pH值调节剂(一种生物碱,质量分数为9O );天然岩心(取自宋芳屯油田芳3井,岩心尺寸为 2.5 cm×5.0 cm,抽替,烘干,备用);人造岩心(30~50 btm的酸洗石英砂,加入质量分数为5 的固化剂, 在105℃下固化,岩心尺寸为2.5 cm×5.0 cm). 配方:oJ(HPAM)为0.6 t0.8 ,oJ(Ca—LS)为2.0 ~3.0 ,oJ(交联剂)0.5 ~0.7 ,oJ(pH调 节剂)为0.2 t0.4 .在此配方下,选堵剂的成胶时间为8~12 h,表观黏度为4O~70 Pa・S. 仪器:RV2型旋转黏度计、电子控温水浴锅、可调电动搅拌机、岩心流动实验装置、填砂模型等. 1.2不同表面润湿性岩心的制作 岩心柱的直径为2.5 cm,长度为40 cm,填充物为直径30~4O btm的石英砂.采用4种充填形式:(1) 全部为石英砂,作为水润湿体系;(2)质量分数为3O 的石英砂表面经硅油处理,具有一定的亲油性质; (3)质量分数为7O 的石英砂表面经硅油处理,具有较高的亲油性质;(4)全部的石英砂表面经硅油处理, 作为油润湿体系,其水测渗透率为(300~35O)×10 btm . 1.3 油、水润湿特性体系岩心的制作 使用填砂模型,岩心柱的直径为2.5 cm,长度为40 cm.采用2种充填形式:(1)填充物为直径30~4O 收稿日期:2005一O8—29;审稿人:卢祥国;编辑:关开澄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GC05A412) 作者简介:万家瑰(1970一),女,硕士生.工程师.主要从事油田化学方面的研究 ・ 1O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4期 万家瑰等:选堵剂对油水的封堵能力 /*m的石英砂,石英砂先用乙醇浸泡24 h,在105℃下烘干;再用质量分数为1O 的盐酸淋洗10 min,用蒸 馏水冲洗,在105℃下烘干,作为水润湿特性体系.(2)填充物为直径30 ̄40/*m的聚四氟乙烯干粉,作为 油润湿特性体系. 1.4残余阻力系数RRF的测定 油和水的残余阻力系数(RRF。和RRF )是凝胶处理前后岩心渗透率的比值l_6j,其测定方法: (1)首先用油饱和岩心;(2)以0.5 mL/min的速度注入质量分数为2.0 的KCl溶液,直到岩心出口 端不再出油;然后控制注入压力不变,在稳定状态下测定岩心堵前水相的渗透率K ;(3)注入油,用上述 相同的方法测定岩心堵前油相的渗透率K。;(4)注入凝胶,在4O℃下,养护时间48 h,使其成胶;(5)以0.1 mL/min的速度注入质量分数为2.0 的KCl溶液,并当注入压力基本稳定时,控制注入压力不变,在稳 定状态下测定岩心堵后水相的渗透率K ;(6)注入油,测定岩心堵后油相的渗透率K。 .(7)油和水的残 余阻力系数分别为RRF。一K。/K。 ,RRF 一K /K . 1.5 不同含水饱和度岩心选择性封堵方法 (1)使用性质相近的人造岩心,称重,气测渗透率;抽真空,饱和模拟地层水,计算孔隙度;(2)取2块性 质相近的人造岩心,用油饱和,其中一块测定油饱和后的油相渗透率,另一块测定油饱和后的水相渗透率, 然后,用油重新饱和2块岩心,此时,2块岩心的含水饱和度约为0;(3)低排量下注入孔隙体积倍数为1的 选堵剂;在4O℃条件下恒温24 h,使堵剂充分吸附于岩心孔隙的表面并且在孔隙内成胶;(4)在4O℃下, 用油驱替一块岩心,用水驱替另一块岩心,测定堵后油相和水相渗透率,计算堵塞率;(5)用油饱和,水驱至 一定束缚水饱和度(约4O ,6O ,8O ),分别测定水相渗透率和油相渗透率,计算堵塞率. 2 结果与讨论 2.1 表面润湿性与选堵剂堵塞能力 选择1.2所制的4种不同表面润湿性岩心,注入选堵剂溶液,养护温度为4O℃,养护48 h,使其成胶, 水测堵塞率,其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石英砂表面的油润湿性越强,堵剂对水的堵塞率越低,亲水表面 和亲油表面对水的堵塞率相差近2O . 2.2选堵剂在岩心孔隙中吸附与滞留能力 吸附是吸附质的一种内在性质.当聚合物溶液与矿物表面接触时,会产生吸附.滞留是一种动态吸 附l_7 .在实际操作中,无法将吸附与滞留定量分开.对于选堵剂,由于其组分比较复杂,通过化学分析的 方法确定选堵剂的吸附与滞留是不可能的.因此,选择油、水润湿特性体系岩心,从渗透率方面评价吸附 与滞留对堵塞率的影响,其结果见表2. 表1 表面润湿性与堵塞率的关系 表2 堵塞率的测定结果 由表2知,表面处理过的石英砂岩心(E)中,堵塞率为99、2 ,此时的堵塞率是凝胶滞留与吸附共同 作用的结果;在聚四氟乙烯充填的岩心(F)中,堵塞率为75.7 ,由于聚合物与聚四氟乙烯的吸附比较困 难,此时的堵塞率主要由凝胶的滞留引起,二者的差值为23、5 、可以认为堵塞率的差值是凝胶在岩心表 面上的吸附引起的. 2.3残余阻力系数RRF的变化 渗透率不均等降低是由于油水通道的分离 .用油基凝胶和选堵剂分别进行实验.对于油基凝胶, 8O℃时塑性黏度为10 mPa・S,注入高渗透的岩心,在4O℃下养护24 h,测定RRF.2类凝胶对RRF影 响数据见表3、由表3可见,对于油基凝胶,第一次驱替后,油驱的RRF大于水驱的RRF;第二次驱替后,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第3O卷2006年 RRF均降低,但油驱的RRF仍然大于水驱的RRF.对于水基凝胶, 水驱后的RRF大于油驱后的RRF,且降低幅度较大.因此,油基凝 胶使油相渗透率的降低比水相渗透率多,在油基凝胶处理后,水通道 舵m £; 髓 没有油基凝胶进入,油的通道被堵塞;而水基凝胶优先进入含水通 道,形成凝胶,堵塞岩心孔道,水驱后的RRF较高. 2.4不同含水饱和度的选择性堵塞率 表3 2种凝胶的RRF 选择渗透率相近的人造岩心,控制不同的束缚水饱和度,其实验结果见表4.由表4可见,随束缚水饱 2 5 7 l 4 5 5 6 ¨ 2号∞跎踮 卯 表4不同束缚水饱和度对选择性堵塞率的影响 岩心号 束缚水饱和度/ 驱替流体 K /lO。pm K /lO pm 堵塞率/ 油水油水油水油水油水 5 6 5 5 6 6 6 6 6 6 7 8 9 4 O 2 5 l 7 O 和度的增加,选堵剂的堵水率和堵油率都增加;油层中水的饱和度越低,堵油堵水的能力越低.这是由于 在含水饱和度较低的油层,孔隙中大部分的体积被油覆盖,水以分散相的形式存在于油中,选堵剂在油层 中的吸附量较低;由于选堵剂中的阳离子聚合物在水中呈现线状,高分子相互缠绕,在油层孔隙内部形成 整体的结构,堵塞了水的流动,而在含油的孔隙中,聚合物的长链又不能伸展,无法形成空间连续的网状结 构;随后,驱人油,使部分凝胶被驱出,从而使得油相的渗透率的堵塞率较小. 在含水饱和度较高的油层,水处于连续相,而油处于分散相.注入的选堵剂有一部分能够吸附在岩石 的表面.阳离子聚合物在孔隙岩石上的吸附是不可逆的,因为聚合物在固体表面上能形成众多的吸附点. 即使每个键都很弱,但键的总和将产生很强的吸附力,所有键同时断裂的可能性极小Ⅲ.因此,含水饱和 度较高的油层,其油水的堵塞率较高. 2.5封堵剂的选择性 c=7 c=3 c=5 c=4 9 采用树脂胶结人造岩心,在模拟地层原油生成的条件下,考察凝胶对油水的选择性封堵实验,其实验 结果见表5.由表5可知,对于不同渗透率的岩心,选堵剂的堵水率大于85 ,堵油率在2O 左右,表现出 良好的选择性. 表5堵剂的选择性封堵效果 岩心号 A B C D K /10 pm l37 l86 22O 280 K b/10 pm 1.5 6.9 l3.9 27.7 堵水率/ 98.9 96.3 93.7 90.1 K /10 j上m l20 l62 l77 244 K。b/10一 j上m 92.1 130 l42 l96 堵油率/% 23.3 19.8 19.8 l9.6 E F 675 980 82.4 l38.2 87.8 85.9 587 849 473 689 l9.4 l8.9 注:K ,K b分别为处理前后的水相渗透率;K ,K。b分别为处理前后的油相渗透率 3选堵机理分析 3.1 阳离子聚合物的吸附 在含水饱和度较高的层位,由于晶格取代作用,黏土颗粒表面一般带有负电荷,阳离子聚合物表面具 有较高的阳离子密度,可以通过静电引力吸附在黏土颗粒的表面;剩余部分分子链伸向孔隙孔道,互相缠 ・10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4期 万家瑰等:选堵剂对油水的封堵能力 绕,使原来的大孑L隙变为小孑L隙,阻止了水分子的移动.聚合物分子链上含有一定的水化基团,其水化基 团在水中水化,形成吸附溶剂化水,从而在大分子链的表面形成吸附溶剂化层 .吸附溶剂化层内的水分 子不能自由移动,只能与聚合物分子一起移动,从而增加了水分子的移动阻力.在含油饱和度较高的层 位,整个岩心的表面覆盖一层油膜,阻止了聚合物分子与矿物表面的直接接触;同时,在油膜表面聚合物分 子发生卷曲,导致水力半径缩小,活动能力下降,吸附比较困难.未被吸附的聚合物随油流被采出,不会对 油流产生堵塞.吸附量的增加可以提高堵剂的耐冲刷特性.优良的选堵剂必须在岩石表面存在吸附与滞 留共同作用,这样,既能有较好的堵塞率,又能有较好的耐冲刷性. 3.2凝胶的堵塞 对于水基凝胶,水驱后的RRF大于油驱后的RRF.当油层被水淹后,大量的水侵入到油层内,通过多 数连通的孑L道,而少数的部分孑L道被油占住.此时大部分水基凝胶进入含水的孑L道,水基凝胶在地层温度 下成胶,使水相渗透率下降. 对于水基选堵剂,其凝胶液优先进入含水的通道,并在含水的通道内形成凝胶,因选堵剂吸附与滞留, 而堵塞岩心的孑L道.因此多孑L介质中油水通道存在分离可能,并在渗透率下降不均等中起主要的作用. 在油层内部,油层水淹后,大部分的水通过已经形成的水通道进入生产井内,而剩余的油被束缚在原有的 孑L隙内,因此,只有通过提高水相的RRF和水相流动阻力,使水相的流动阻力大于油相的流动阻力,被束 缚的油才能流动,从而达到选择性堵水的目的.在油田实际应用中,凝胶溶液将流人含油带,因此也会对 油产生一定的堵塞.可通过确定某些物质能使水相渗透率降低比油相渗透率得多,在最大程度上找到出 现这种现象的方法. 4 结论 (1)阳离子型选堵剂的堵水率大于85 ,堵油率在20 左右,有良好的选择性. (2)选堵剂凝胶液优先进入含水的通道,在含水的通道内形成凝胶,堵塞岩心的孑L道,因此多孑L介质中 油水通道存在分离可能,并在渗透率下降不均等中起主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庆旺,范振中,王德金.弱凝胶调驱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28—38. [2]刘一江,王香增.化学调剖堵水技术[M].北京:石油_T业出版社,1999:1—8. [3] SERIGHT R s,HANG J T.A Survey of Field applications of gel treatment for water control[C].SPE 2699 l,l994. [4]SPARI IN D,HAGEN R W.Controlling water in producing operation[J].World Oil,1984:137—142. [5]WHITE J L,GODDARD J E,PHIl IPPS H M.Use of polymers to control water production in。oil wells[J].JPT,1973:143—150 [6]张宏方,王立军,宋文玲,等.聚合物溶液通过多孔介质时衰竭层厚度的计算[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2,26(1):21—23. [7]刘庆旺,王中国,范振中,等.FI 调剖剂的研制及其在辽河油田的应用[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0,24(2):95—97. [8]吴文祥,侯吉瑞,韩成林,等.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对其渗流特性的影响[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1,25(1):18--20. (上接第100页) 参考文献: [1]张一伟.陆相油藏描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1—3. [2]唐洪,罗明高,颜其彬.薄差油层水淹解释研究[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3,25(4):1—3. [3]宋子齐,赵磊,王瑞飞,等.利用常规测井方法识别划分水淹层[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2003,18(6):50--53. [4]许少华,陈可为,梁久祯,等.基于遗传一BP神经网络的沉积微相自动识别[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1,25(1):51—5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