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三思_庞海芍

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三思_庞海芍

来源:爱go旅游网
  

2012年10月第33卷第5期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ZHANJIANG NORMALUNIVERSITY   

Oct.2012

Vol.33 No.5

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三思

庞 海 芍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北京100081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时代赋予中国大学的特殊使命,是大学功能的新扩展。大学文化要引领社会发展,  摘 要:

必须首先克服大学文化当前面临来自社会不良风气的种种挑战,找回失落的大学精神,提高文化品位。素质教育、文化育人是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最重要途径,必须高度重视。

关键词:大学文化;文化传承创新;素质教育;文化育人

()中图分类号:G40-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702201205-0017-05

——博洛尼亚大学(U-  自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

)niversitofBolona1088年在意大利诞生以来, yg 现代大学经过9形成了世界公00多年的历史发展,认的三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2011年4月24日,校庆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全面提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此高高等教育质量,

观点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培养水平,

务经济社会发展”一起并列提出,因而引发了国内对大学的第四使命“文化传承创新”的关注。

——大学成为一座城镇,观—一座由知识分子垄断的——大学是一座充满多元化巨型大学观—工业城镇;

1]26

。无穷变化的城市[

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大学理念的每一次变迁和功能扩展都带来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极大繁荣,也带来了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1日962年,从1世本学者汤浅光朝研究发现,6世纪至20世纪,界科学中心发生了5次大的变迁,即意大利(1540、、年-1英国(法国(610年)1660年-1730年)1770、、年-1德国(美国(830年)1810年-1920年)1920——现在),年—转移周期大约为8科学史界称为0年,

[2]

“。汤浅现象”

一、大学理念变迁与功能扩展

自大学在欧洲中世纪诞生以来,在漫长的发展大学理念经历了一个历史变迁,大学功能也进程中,

(,人才培养”意法英)扩展到“科学研随之由单一的“

(,(。至2究”德国)进而扩展到“社会服务”美国)0世纪大学已经形成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美国著名教育家克拉克·克尔(Clark)曾将这三个阶段的大学理念形象地概括为:大Kerr——大学是一个僧侣居住的村庄;学观—现代大学

收稿日期:2012-09-10

从中不难发现,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轨迹与大学的功能扩展及繁荣轨迹基本一致。在19世纪以前的数百年间,诞生在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国家最古老的大学,使得欧洲成为世界的文化中心、教育发达之地。其时,大学崇尚追求纯粹的知识、启发心智,教学育人是其最主要、最基本的功能。历史进入正当古老的大学面临科学及工业革命严峻19世纪,

挑战的时候,1810年在柏林成立的洪堡大学因赋予其科学研究的功能,强调“研究教学合一”而获得了新生。洪堡大学在二次世界大战前便成为世界学术

,作者简介:庞海芍(女,河南偃师人,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素质教育、大学教1964-)

师发展研究。

18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33卷

中心,产生过2医学、物理学和文学等领域9位化学、大学的诺贝尔奖得主。不仅洪堡大学因学术自由、自治、教授治校变成了现代大学制度思想的滥觞,而且德国也因为大学重视教学科研相结合,领先世界科技前沿甚至百年称雄。2美国的大学博采0世纪,众长,既继承了中世纪大学重视博雅教育的优良传统,又借鉴了德国高校重视科学研究的风气,并赋予——社会服务功能,了大学新的历史使命—从而使美国一跃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在“大科时代独领风骚。当历史的车轮步入2中学”1世纪,文化传承创新”是否同样会国赋予大学的第四功能“

带来中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崛起和世界科学中心、文化中心的转移?

有学者认为,任何一所大学,自诞生之日起,由于其自身的职责和特性,决定了其从一开始就承担着文化的使命,只是与大学的其他职能比较起来未被充分认识而已①。笔者认同这一观点,并且认为与其说过去大学的文化职能未被充分认识,不如说在当今世界大学的文化价值更需要凸显。当今社会即“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在文化方面存在两大不平衡,

②。因化严重失衡,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严重失衡”

世界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展示当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代中国高等教育风采,

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努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二、大学精神与文化面临的挑战

学者张德祥认为,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使命可以从两个维度去理解,一是建设好大学自身的文化,即大学文化;另一个是大学对社会文化的繁荣与发

4]

。既展作出贡献。两者可谓大学的双重文化使命[

然要承担起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那么大学首先要建设好自身的文化,成为优秀文化的代表、创新文化的策源地。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大学精神和文化却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大学文化本应引领社会文化,现实反而是社会文化“绑架了”大学文大学文化日益庸俗化。化,

——制度———物质如果将大学文化分为精神—

(包括环境、行为等)三个层面的话,那么,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独有的无疑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风格、气质与传统,每时每刻都在熏染着师生的精神思维方式、道德情感、行为模式。大学精神又气质、

具体表现为大学的愿景、目标、取决于大学的使命,

校风、校训等文化要素。当前,大学精神文化面临的首要危机便是亟需找回失落的大学精神,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位。

大学的使命决定了大学应该具有追求真理、崇尚学术、善于独立思考与批判的精神气质,大学文化应该是高雅脱俗、引领社会向前发展的。然而,现实却是社会上的种种不良风气已经严重侵蚀了大学文化,急功近利与浮躁之风不同程度地存在,学术不端学术江湖中的争名夺利、和师德不良行为时有发生,

大学校园中的官气商气等较为普遍。

学者眭依凡将“大学文化庸俗化现象”归纳为四大具体表现:其一,官本位。即以官为本、唯官是重、唯官是奉、唯官是从、唯官是大,由此导致趋炎附势、权学交易、俯首听命等拜官主义价值取向,使大学好似官僚体制的附庸而非学术机构。其二,市侩作风。唯利是图、学商不分、急功近利、钱学交易,庸俗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横行,本应庄严

此,中国的大学亟需肩负起传承、传播与创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中国的大学担当起文化传承创新使命乃时代要求、世界需要,意义重大,使命光荣,必将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中国而言,高等学校要适应新时期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要求,就要履行好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和使命,传承和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讲:大学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3]

。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对世界而言,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并不是进程已经证明,

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唯一道路,西方文化也不可能独步全球。21世纪的中国必将对人类文化创新作出巨大的贡献③。因此中国大学在履行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时,还应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对

]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在2国际大学校长论坛”上的发言.详见王文乐.大学的新功能:文化融合的催化剂[011年10月14日举办的“J.

()神州学人,201112.

)第二届(创新中国论坛”上发表的观点.011年12月在南京召开的“2011②楼宇烈先生2

[]:[观点来自英马丁雅克著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社会的没落中信出版社,美]约翰.奈斯比特等著.中国大趋...2010;③

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吉林出版集团,2009.

第5期

庞海芍: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三思

19

的学术殿堂渐呈浮躁的“学店”之像,甚至一些学者“把玩”学术于股掌之上。其三,学术行为不良。学术诚信和科学精神出现危机。如果说学术造假、剽窃等严重行为还屈指可数的话,那么,论文粗制滥造、东拼西凑,学术评审的非客观性、近亲繁殖等现象则已司空见惯、数不胜数。大学大失以追求和捍卫科学真理为己任的学术组织及其成员的儒雅大风。其四,犬儒现象。玩世不恭、庸俗之风已经侵入大学的机体,师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

5]

。一些大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和侵蚀[

他潜心教学科研?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反思和研究。

以“教师考核与职称晋升制度”为例,其对一所大学的学术氛围、校风学风、乃至精神气质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下文就重点加以分析。

曾几何时,量化考核成为大学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许多大学在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时都会在教学、人才培养、论文与著作、科研立项与获奖及参与学科建设与管理工作等方面有一些大同小异的规定。这些规定本无可厚非,但令人匪夷所思它逐渐演变为大学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的指挥的是,

教学任务、人才培养任务及棒。在上述各项指标中,

参与学科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量”很容易完成,其“质”却难于考核,所以几乎成为人人可以完成的指标而失去意义。相比之下,论著、科研成果数量作为硬性指标成了教师工作的指挥棒。更有甚者,目前、一些大学将科研经费、SCIEI或SSCI等收录论文数量、获奖数量等作为考核指标层层分解至学院、系乃至教师。为了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很多大学还对科研获奖等给出了数额不菲的奖发表高水平论文、

从事科研本励政策。高校教师的收入本来就不高,

。游身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当然可谓“双赢”戏规则如此,也难怪大学教师变得庸俗市侩。凡此种种,必然使得大学校园重科研轻教学、重名利轻学术、重数量轻质量、重申报轻研究。

近年来,名目繁多的大学排名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重点学科数、博士点数、大师数量、科研经获奖数量、论文数量等等因其显示度高而日益成费、

为大学追求的指标。其实,比较一下中外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便可以发现,美国的大学评价重视教学质量,中国的大学评价更重视科研成果;美国的大学评价重视资源使用结果评价,中国更重视拥有的资源数量,如博士点数、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数量、院士数等。最近网上热议的北京大学和耶鲁大学宣传片之争,其实也反映了类似的理念问题。中国大学在做各种宣传介绍时见物不见人,只在乎拥——有多少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院士、长江学有—

者等,至于这些资源有多少用于培养人才,发挥了多大作用则很少关心;美国大学则更在乎使用,凸显人的地位与价值,强调资源为师生提供怎样的服务。

正是这些过度滥用的量化考核与所谓的“科学,管理”以及落后的管理理念,最终导致大学忘记了——求真育人!其背后涉及的深自己最基本的使命—

层次理念则是如何看待学术职业者?如何考核作为学术职业者的大学教师?

。混社会”的口头禅就是“

大学文化之所以庸俗化,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大学精神的失落,在光怪陆离、五光十色、充满诱惑的现代大都市里,大学不由自主地迷失了方向,忘记了自己的使命。

。大学是以大学精神的独特本质是“求真育人”探索、追求、捍卫、传播真理和知识为目的,继而负有引导社会价值观、规范社会行为之使命,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之重素质提升、

推动力的学术组织。德国哲人雅斯大公共影响力、

贝尔斯认为: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

6]150

。浙江大学老校长竺可桢是学术勃发的世界[

称:大学犹海上之灯塔。因此,作为社会之光,大学

7]6

。绝不应随波逐流[

大学要发挥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就必须坚守自觉抵制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和各种自身的使命,

诱惑,努力追求真理、追求科学、崇尚学术、涵养精神,坚定不移地守护大学的精神家园。大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中心,作为新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创造性源泉,应当以其先进的思想、高雅的文化、崇高的品格影响社会,转移社会风气,引领

8]

。社会发展[

对理想的呼唤虽然必要,但有制度的保障才能”将理想化为现实。“制度”是“精神”与“物质(行为)的转换器。要想重塑大学高雅的文化品位,必须依靠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做祟、市场经济的冲击等导致“大学文化庸俗化”的外部原因不但错综复杂,而且靠大学自身在短期内也难以解决,此不讨论。笔者仅就大学自身可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制度和政如:大学的评价机制是否可以让大策进行一些反思,

学不随波逐流?教师的考核制度是否能够引导教师一心求真育人?大学教师的基本收入是否足以保障

20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我们知道,大学教师从事的是一种创造性的、复

第33卷

进行着文化的传承创新。但是,育人作为大学最基本的功能无疑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大学的育人效果不仅仅取决于课程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文化的熏陶和浸染。调查显示,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因素中,宿舍生活、校园文化氛围、教师魅力、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大学文化等潜在课程

12]124-125

。因此,影响非常大[发挥大学的文化传承

如何有效管理创造性人才和创造性杂的专业活动,

活动的确是一个世界难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用、“、“简单的“计件”计时”或“统一标准”一刀切”的方式去管理不同学科专业、多样性的学术活动显然只会抑制创造力。在此方面,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国研究型大学终身职业教师的考核

9]

。首先有一有一套系统的理念、组织及制度设计[

创新功能,必须高度重视文化育人作用,不断提高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近年来,大学文化建设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取得了巨大成效。尤其是自1990年代以文化素质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的素质教育在大学开展以来,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大学的文化氛围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和改善。再加上各地如火如荼的大学城建设,很多大学校园都美丽如画。但也面临着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深思。

首先,要努力提高大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

13]

。即大学要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素质教育自觉[

套严格的考核程序,一般包括校院系多层次、多群体其次,考核重程序严格、公正、透明,但的评估过程;

而由各学科考虑各学科的差异性不设立统一标准,

自行掌握;第三,非常重视同行评价,尤其是校外专家对申请人学术水平的匿名评审;最后,残酷的“非升即走”的预备期制度“挤压”出了一个专业素质、学术道德很高的教师群体,他们大多富有专业精神、诚“。信自律,终身以学术为志业,无须扬鞭自奋蹄”

再以香港科技大学为例,聘任教授、副教授同样也是校院系三级评审制度。先由系级招聘委员和系——结果交由院包括同行匿名评议—主任组织评审,

——呈交学术副校长和大级审核委员会和院长审核—

学聘用委员会审核。其中,最重要的也是同行评议,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包括正确、准确地确定申请人所在的专业研究领域;严格的同行选择,保证既和申请人同属一个研究领域,又没有任何私;人关系(有个“六不准”规定来约束)程序上,申请人,可以提议同行名单(不一定采用)还可以提希望回如学术冤家)以示尊重。申请人需要避的同行名单(

提交过去数年的研究总结及自我评价3-5页、数篇代表性论文或著作(没有严格数量要求,一般为5-不鼓励多多益善,以量代质)送校外六七名同10篇,

[10]162-164,11]63-70

。行评审[

相比之下,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师考核制度更看重学术水平、更尊重学科差异,并以一系列管理制度确保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在高校中的中心地位,使教师潜心于教学科研。

总之,当前我们亟需重建大学优良的制度文化,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位。从大学的评价机制、教师的考核和管理制度改革入手,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根据学术职业的特点进行分类考核、分类管理、人本管理、多样化和个性化管理无疑是发展方向。

深刻认知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和作用,自创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觉地承担起传承、

史责任。同时,大学要自觉地将文化建设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眼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而不是单纯的“专业”人才。这对广大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主体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他们接受的主要是专才教育模式,要承担文化传承创新使命、加强文化育人对教师的文化素养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

其次,要真正确立人才培养在大学里的中心地位,真正把育人作为第一要务。如果人才培养、本科生教育在大学里得不到重视,那么素质教育就更无从谈起。因为与一些立竿见影、很容易出成效的工作相比,育人工作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的工作,素质教育、文化化人更是一项润物细无声、功到自然成的事业,决不能用世俗功利的标准进行评价和衡量。如前所述,要做到这一点,关键仍在于大学评价机分配机制的改革。制、

近几年,教育部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给大家带来了希望。2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011年7月,发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意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战略主题,以提高本科人才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投入。按照平为核心,

“突出重点、改革创新、继承发展、引领示范”的原则,“本科教学工程”在影响和制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

三、素质教育与大学文化传承创新

事实上,大学作为围绕高深知识进行活动的学术机构,一直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

第5期

庞海芍: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三思

21

键领域、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上进行重点整改建设。

第三,素质教育理念的真正落实必将涉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更深层次问题,包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新课程体系与教育内容,转变教学理念及方式方法等,最终还将触及大学管理体制、组织制度的变革。

可喜的是,近些年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一些大学在素质教育理念引领下,率先从管理体制、组织制度上改革,探。北京大学元培学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索“

复旦大学复旦学院、浙江大学本科生院/求是学院、

院、北京理工大学基础教育学院、中山大学博雅学院、西安交通大学本科生书院、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西南财经大学通识教育学院、汕头大学住宿学院/至诚书院、宁波大学阳明学院等通过各种措施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以生为本,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最近,教育部已经开始在高校内部选择一些学参考文献:

[]大学的功用[陈学飞,等译.南昌:江西教1ClarkKerr.M]. 

育出版社,1993.

[].]追寻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轨迹[民主与科学,2J.2006

():35-10.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3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EBOL]2012-08-05].httwww.ov.cnpg///_ldhd2011-0424content1851436.htm.

[]张德祥.认清大学的双重文化使命[光明日报,4N].2012

()-02-067.

[]眭依凡.]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清华大学教5J.

():育研究.2004.25111-17.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北京:三联书店,6M].1991.[]杨东平.大学精神[沈阳:辽海出版社,7M].2000:6.

院,建立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以创新人才培养以学院为基本实施单位,开展“试点学体制为核心、

院”综合性改革探索。内容主要包括“三改革、一完,善”即:改革人才招录与选拔方式,实行自主招生、多元录取,选拔培养具有创新潜质、学科特长和学业优秀学生;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导师制、小班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改革教师遴选、考核与评价制度,实行聘用制,探索年薪制,激励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教书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实行教授治学、民主育人;

14]

。扩大学院教学、科研、管理自主权[管理,

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崇高事业,文化育人更是一项无法立竿见影的事业,故不可以急功近利之心态对待。大学理应高瞻远瞩、满怀理想,着眼于国家未来1引导大学生0年、30年乃至50年的需要,树立远大理想,励志勤学,炼就强健的体魄,陶冶美好的情操,担当起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杜玉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中8J.

():国高教研究,201211-4.

[]赵炬明.[]美国大学教师管理研究(上、下)高等工程教9J.

()育研究,20115-6.

[]孔宪铎.东西象牙塔[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0M].2004.[]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1M].

社,2004.

[]庞海芍.通识教育:困境与希望[北京:北京理工大12M].

学出版社,2009.

[]周远清.]努力提高两个文化自觉[中国高教研究,13J.

():201214-6.

[]杜玉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14J.

():中国高教研究,201211-4.

ThreeThouhtsonUniversitCultureInheritanceandInnovation      gy 

PANG Haishao

(,,)InstituteofEducationBeiinInstituteofTechnoloBeiin100084,China    jggyjg  

:U—————Abstractniversities'newfunction—cultureinheritanceandinnovationistheimortantmis       -p,sionbeinonChineseuniversities.Ifuniversitcultureistoleadthesocialdevelomentitmustoverut             -gypp  

,"ucomethechalleneofvularitfindinoutthe"lostniversitsiritsandenhancinculturetaste.Lib        -ggygypg   eraleducationandculturaleducationareimortanttocultureinnovation.         p

:;;;Kewordsuniversitculturecultureinheritanceandinnovationliberaleducationculturaleducation     yy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