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著研读
对马克思的历史观的一个概述(二)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四章研读
田心铭
(教育部 《高校理论战线》杂志社,北京 100080)
[关键词] 历史进程;一般规律;经济关系;国家;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0)09-0025-05
的行动,而从内容或从实质上说,是市民社会把自
三、国家、政治制度和意识
己的需要变成了国家意志。这就表明,“国家、政
形态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治制度是从属的东西,而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的领域是决定性的因素”。这种形式与内容、表面现象恩格斯论述了国家、政治制度、法以及意识形
与本质的矛盾,也表现在国家与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态同经济关系之间的联系,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关
关系上。虽然国家意志实质上由社会中占优势地位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
的阶级的需要决定的,但是国家一旦产生,就表现1.经济关系领域是决定性的因素,国家、政治
出对社会的独立性,似乎它是凌驾于社会各阶级之制度是从属的东西
上的,“而且它越是成为某个阶级的机关,越是直传统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把国家看作是决定因
接地实现这一阶级的统治,它就越独立”。这说明,素,而把市民社会即社会经济关系看作是被国家决
不透过表面现象,就看不清国家和政治制度被经济定的因素。比如黑格尔在他的法哲学中,就把国家
关系所决定的实质。 看作是规定者,而把市民社会和家庭看作被规定
恩格斯着重根据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阐明了者,甚至把国家神圣化,看作地上的神物。这种错
国家并不是可以离开经济基础的独立领域,国家的误观点的一个认识根源,是只看表面现象,没有深
存在和发展归根到底只有从社会经济生活条件中入到事物的本质,而表面现象是与这种看法相符合
才能得到解释,同时指出,只要认真研究从前各个的。正如一个人行动的动力只有通过他的头脑,变
时代的历史,就可以充分地证实这一点。如果说在成他的意志,才能使他行动起来一样,一个社会中
大工业和铁路的时代,国家总的说来还只是集中反的要求也只有通过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变成国家的
映了社会中支配着生产的阶级的经济需要,那么,意志,才能得到普遍推行。但是,这只是问题的形
在生产力还不够发展的以前的时代,由于人们要花式方面,如果从形式深入到内容,追问国家意志的
更多的时间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所以政治生活内容是什么,这些内容是从哪里来的,就可以看到,
更加依赖于物质的经济的条件。 国家意志的内容都是反映了社会经济关系变化的
国家的意志是通过法律形式取得普遍效力的。需要,反映了经济关系中占优势地位的阶级的需
经济关系决定国家、政治制度,包括决定法。法是要,而一定阶级在社会经济关系中的优势地位是由
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的表现。 生产力的发展及其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的。
西方法制思想史上曾有过公法和私法的划分。所以,从形式上或从表面上看是国家规定市民社会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年第9期(总第141期)25
马克思主义原著研读
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恩格斯指出,如果说国家和公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
神力量,它既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同时也支配着的,那么私法不言而喻也是这样,“因为私法本质
精神生产资料。所以,国家一旦产生,马上就产生上只是确认单个人之间的现存的、在一定情况下是
了相应的意识形态,使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也以正常的经济关系”。私法是对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与
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为物质关系服务。但是,人之间正常的经济关系的确认,是对已经存在的经
意识形态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由于精神劳动和物济关系的反映,而不是创造出现实中还没有的经济
质劳动的分工,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人作为该阶级关系,这表明它是由一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并为它
的思想家专门从事精神生产,并且在意识形态的不服务的。正如马克思在讲到拿破仑法典时所说的,
同领域由于职业分工而独立化,因而在不同学科部它“并没有创立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相反地,
门中经历了世代相继的独立发展,积累起大量材产生于18世纪并在19世纪继续发展的资产阶级
“任何意识形态一经产生,就同现有的观念材社会,只是在这本法典中找到了它的法律的 料。
料相结合而发展起来,并对这些材料作进一步的加表现”。[1](P292)
工”,所以意识形态的一个特点是,“把思想当作独不过,私法确认现存经济关系的形式,因不同
立地发展的、仅仅服从自身规律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国家、不同时期的具体历史条件而不同,呈现出复
来对待”。意识形态的这种相对独立性使人们容易杂的情况,恩格斯对此作了具体分析。这种确认可
忘记了它是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这一本质。恩格斯以是保存大部分旧的封建法的形式而赋予它资产
以法学为例作了分析。由于经济事实要获得法律上阶级的内容,西方两大法系中发源于英国的英美法
的确认就必须采取法律动机的形式,并且必须同现系就是如此,这主要是由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
行的整个法的体系协调一致,根除一切内部矛盾,命时期的历史条件决定的。西方另一大法系是欧洲
所以在职业的政治家、法学家那里,“同经济事实大陆法系,又称罗马法系,它把“商品生产者社会
的联系就完全消失了”,“现在法律就是一切,而经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即罗马法”作为基础。罗马法
济内容则什么也不是”。但是,实际上,当思想家、产生于古罗马奴隶制社会,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为
理论家们通过加工观念材料来从事精神生产的时了以它为基础,适应新的需要来确认个人之间现存
候,“人们头脑中发生的这一思想过程,归根到底的经济关系,有的是通过审判的实践贬低它,有的
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只不过他们自是依靠法学家的加工改变它,也有的是在资产阶级
己并没有意识到而已。 大革命后以它为基础制定出法兰西民法典即拿破
同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相比,哲学和宗教是意仑法典这样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恩格斯指
识形态中抽象层次更高的因而离物质经济基础更出,民法准则作为对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法律形式
远的形式,这使得认识它们同物质条件之间的联系的表现,在不同条件下有表现得好或坏的区别,比
更加困难。哲学主要是通过总结自然知识和社会知如普鲁士邦法,“即使从法学观点看来也是不好
识,也通过政治法律制度等中间环节形成世界观层的”。这说明,法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有服务
面的哲学范畴、哲学命题来反映客观世界,所以它得好或不好的不同情形。对于法的不同形式及其形
同物质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因多种错综复杂的因成原因和作用做具体分析,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
素变得模糊了。恩格斯指出,这一联系是存在的。解法是由社会经济生活条件决定的。
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文化,包括哲学思想,虽2.意识形态同自己的物质存在条件的联系
然形式上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子,实际上意识形态与国家、政治制度一样,也是由经济
则是反映了当时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关系决定的。“国家作为第一个支配人的意识形态
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其内容本质上是和中小市民力量出现在我们面前。”这一论断指出了,国家作
阶级发展为大资产阶级的过程相适应的。而在资本为阶级统治的机关,既是一种有组织的暴力,同时
主义发展起来之后的18世纪的英国和法国的哲学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力量。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
26 2010年第9期(总第141期)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马克思主义原著研读
连在一起”。[4](P597)在每一个民族中形成的民族的神,不越出它们所守护的民族领域。“只要这些民族存在,这些神也就继续活在人们的观念中;这些民族没落了,这些神也就随着灭亡。”不仅被罗马世界帝国征服的那些古老民族的神灭亡了,而且连从前适合于罗马城邦共和国这个狭小圈子的神也灭亡了。这就表明,民族宗教也依赖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宗教的这种基础一旦遭到破坏,沿袭的社会形式、传统的政治设施和民族独立一旦遭到毁灭,那么从属于此的宗教自然也就会崩溃”。[4](P597)
2.世界宗教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以基督教 为例
原始社会的宗教是自发的宗教,阶级社会的宗教则是人为的宗教,其产生有阶级的根源,其中的世界宗教尤其是如此。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三大宗教“多少是人工造成的世界宗教”。[5](P289)恩格斯着重论述了基督教的产生及其演变的历史。
罗马世界帝国需要建立一个世界宗教来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服务,所以它在罗马城兴建万神殿,在把罗马皇帝奉为最高神的同时,也把被它征服的各民族神请进万神殿供奉,但是这种建立世界宗教的努力并不成功,因为“一种新的世界宗教是不能这样用皇帝的敕令创造出来的”。
基督教最初产生于公元一世纪中叶,到公元二世纪发展成为罗马帝国境内影响很大的宗教。从其观念材料来说,它是在犹太神学等东方神学与斯多亚派等庸俗化了的希腊哲学的混合中产生的。犹太教是一神教,它把犹太的民族神耶和华当作唯一的真神、天地的创造主。晚期斯多亚派的哲学是一种主张禁欲主义和宿命论的神秘主义的宗教伦理学说。公元一世纪的哲学家斐洛用希腊哲学解释犹太教经典,把犹太神学和希腊哲学结合起来,建立了一种神秘主义学说。恩格斯说,“基督教起源于通俗化了的斐洛派的观念”。[4](P594)基督教起初流传于穷人和奴隶之中。他们在现实的物质生活中感到绝望而去追寻精神上的安慰,设法从外在世界遁入内心世界,蔑视一切尘世享乐。后来罗马帝国的上层人士和显贵也加入教会,罗马统治者看到它可以为自己服务,由迫害它转为利用它,在公元四世纪正式承认基督教为合法宗教,进而使其上升为罗马帝
2010年第9期(总第141期)27以及19世纪德国黑格尔的哲学中,特别是在一些既是哲学家又是政治经济学家的学者那里,其思想观念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关系就更加明显。比如18世纪英国的哲学家、经济学家休谟就是如此。《反杜林论》的《〈批判史〉论述》这一章(这一章是由马克思写的)中曾指出,休谟“对当时英国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作了进步的和乐观的赞扬,因而他的论丛自然要博得资本主义社会的‘赞许’”。[2](P256)
四、宗教的起源、发展归根
到底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在论述意识形态时,恩格斯着重联系宗教产生、发展的历史阐明了它归根到底也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1.原始宗教的产生和民族宗教的兴灭 恩格斯说:“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自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这一论断对原始宗教产生的根源作出了明确的概括。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知识贫乏,人们不能正确认识自身和外部自然界。由于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不能正确解释做梦的现象,人们把自己的思维和感觉当成了寓于身体之中而在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因而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点。灵魂不死是宗教的基本观念之一。由于人类受异己的自然力量的支配,产生了对自然界的依赖感、恐惧感和神秘感,因而把自然力人格化,产生了最初的神的观念。恩格斯说:“在原始人看来,自然力是某种异己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东西。在所有文明民族所经历的一定阶段上,他们用人格化的方法来同化自然力。正是这种人格化的欲望,到处创造了许多神。”[3](P672)可见,原始宗教产生的根源在于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实践发展水平决定的愚昧无知的 观念。
民族宗教的兴灭同样也表明了宗教同物质生活条件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虽然庞大的罗马帝国已经在公元一世纪初建立起来,但在基督教产生并发展成为国教之前,罗马帝国境内没有统一的宗教,只有各民族的民族宗教。民族宗教“从各民族的社会条件和政治条件中产生,并和这些条件紧紧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马克思主义原著研读
革命的全部果实”。同路德在德国的宗教改革相比,国国教。这一变化过程“足以证明它是适应时势的
出走到瑞士日内瓦的法国人加尔文“以真正法国式宗教”,表明了它同社会环境的紧密联系。
的尖锐性突出了宗教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加尔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
文主张个人的财富和奋斗中的成功是上帝恩典的精神工具,罗马天主教会成为封建制度的巨大的国
标志,鼓励新生的资产阶级去冒险、创业。“加尔际中心。基督教按照封建的方式建立了自己的教阶
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制。它以罗马教皇为最高统治者,内有红衣主教、
子的要求。”[4](P511)加尔文在日内瓦成功地实践了他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长等不同等级。基督教神学
统治着社会精神生活,把哲学、政治学、法学等意的宗教改革主张。他废除了罗马教阶体制,教职人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都合并到神学中,成为神学员通过选举产生。“加尔文的教会体制是完全民主中的科目。“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的、共和的;既然上帝的天国已经共和化了,人间形态,即宗教和神学”。[5](P289)因此,的王国难道还能仍然听命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当时任何社
吗?”[4](P511)加尔文教传播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会运动和政治运动都不得不采取神学的形式”。要
在群众中掀起巨大的风暴,就必须让群众的切身利尼德兰发生了以加尔文教为旗帜的资产阶级革命,益披上宗教的外衣出现。有些宗教异端和宗教改革建立了共和国,使荷兰摆脱了西班牙和德意志帝国就是这样出现的。12至13世纪传播于法国南部的的统治。在英国,特别是在苏格兰,加尔文教创立阿尔比派,就是基督教的一个异端,它反映了城乡了一些活跃的共和主义政党。英国1688年发生的商人和手工业居民对封建的天主教的反抗,遭到了被称为“光荣革命”的政变,是继1642年革命之教皇英诺森三世组织的十字军的残酷镇压。中世纪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二幕。“在这里,加尔文的市民阶级是资产阶级的前身,它们从兴起时就给教显示出它是当时资产阶级利益的真正的宗教外自己造成了无财产的城市平民,即无产阶级的前衣。”议会通过的法律规定天主教徒不得担任英国身,所以宗教异端也分成了反映这两个形成中的不国王。由于资产阶级同贵族间的妥协,加尔文教没同阶级要求的市民温和派和平民革命派。这两派相有得到完全的承认,英国的国教会恢复了,但不是互对立,平民革命派“甚至也为市民异教徒所 恢复到由国王充任教皇的天主教,而是强烈地加尔憎恶”。 文教化了,它更多地是采用了加尔文教的形式。
正在兴起的市民阶级代表了封建社会中孕育加尔文教在法国的境遇同它在英国相比又是着的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而是不可战胜的,另一种情形。法国信仰加尔文新教的人被称为胡格所以新教异端是不可根绝的。随着市民阶级的发诺教徒。1685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取消了1598年展,他们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发展成为全国性规模颁布的给予胡格诺教徒一定政治和宗教权利的《南的宗教改革。16世纪德国由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特敕令》。新教徒遭到暴力镇压,教士被驱逐出境改革,就是市民阶级披着宗教的意识形态外衣反对或处死,教徒被强迫改信天主教,许多教徒逃亡国封建主义和罗马教皇独裁统治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外。但是,路易十四的暴力镇压未能阻止法国资产行动。后来,德国农民将宗教改革引向了社会革命,阶级的思想和政治力量的发展,而是促使资产阶级爆发了由闵采尔领导的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使整个抛弃宗教外衣,打出理性的旗帜,以纯粹政治的形革命达到了顶点,但是遭到封建统治者的镇压而失式进行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败。当时德国市民阶级没有发展到足够强大,不足想家的先驱培尔宣扬理性,主张把宗教信仰与道以把城市平民、下级贵族和农民联合起来,并且在德、教会与国家分开。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农民战争中背弃了农民,路德的宗教改革发生了蜕抨击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要求实现自由、平等的化。德国宗教改革、农民战争以及德意志内战的结理想天国。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完全抛开了宗教的果,路德教取得了合法地位,路德教所主张的世俗外衣。出席国民议会的资产阶级的代表已经不是新国家对宗教的领导权得以实现,因而“君主攫取了教徒,而是自由思想家。大革命中还推行教会世俗
28 2010年第9期(总第141期)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马克思主义原著研读
果实。德国资产阶级埋头发展实业,德国工业迅速发展,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小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造就了人数众多的工人阶级,历史开始进入“资产阶级和现存国家同工人阶级公开敌对的时代”。在包括哲学在内的历史科学的领域内,德国资产阶级因其阶级地位的变化失去了理论兴趣和无所顾忌的科学精神。工人阶级的阶级地位决定了它的根本利益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致,因而自觉地去追求客观真理,探寻支配历史进程的一般规律。“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马克思和恩格斯之所以能够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而创立新的历史观,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一开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的,并且从工人阶级那里得到了同情”。工人阶级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阶级基础。我们学习、理解和运用马克思的历史观,也必须坚持科学真理性与工人阶级的阶级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化和非基督教化。恩格斯指出,这一变化表明:“基
督教进入了它的最后阶段。此后,它不能成为任何进步阶级的意向的意识形态外衣了;它越来越变成统治阶级专有的东西,统治阶级只把它当作使下层阶级就范的统治手段。”不同的阶级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不同的宗教。既然宗教只是被当作统治手段,那么它的利用者自己是否相信它就无关紧 要了。
由于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都在其相对独立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所以一种宗教一旦形成,总是要包含某些传统的材料。从形式上看,宗教是通过对传统材料的加工而发展的,但是,这些观念材料为什么会变化、如何变化呢?从原始宗教、民族宗教到基督教产生和演变的历史表明,“这些材料所发生的变化是由造成这种变化的人们的阶级关系即经济关系引起的。”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虽然宗教离开物质生活最远,好像是同物质生活最不相干,实际上它归根到底仍然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马克思的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结束了唯心主义的历史哲学,正如唯物辩证的自然观结束了唯心主义的自然哲学一样,因为它表明,在社会历史中与在自然界中一样,应该从事实中发现联系,而不应该从头脑中想出联系。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实现了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变革。毛泽东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在人类认识史上起了一个空前的大革命”。[6](P303-304)
欧洲1848年革命后,资产阶级拿走了革命的
责任编辑:郑 端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年第9期(总第141期)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