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1期 姓才论 No.1,2014 (总第243期) THE N0RTHERN FORUM Total No.243 空问理论中的生态美学观 以大卫・哈维与爱德华・索亚为例 曾丽琴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作为回应当代人类社会困境的一种社会科学,空间理论自然不可避免生态的问题,空间理 论内蕴丰富的生态美学观,特别是在哈维与索亚的论著中。哈维基于“过程”的辩证法,及索亚的“第三 空间”与生态美学突破二元的整体性实践哲学观是一致的。哈维的“特殊的生态社会主义规划”与生态美 学有诸多可对话之处,其对“生态匮乏”、“环境保护”等诸种话语的厘辩与分析,为生态关学提供了新鲜 视角,将生态美学引向了深入。哈维也深入探讨了关于“地方”、“场所”、“居住”这些生态关学的基本 范畴,强调建设“可能的城市世界”的重要性,索亚则更进一步叙述了具体的“城市美学”。 [关键词]空间理论;生态美学;哈维;索亚 [中图分类号]B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4)01—0127—04 空间理论是近些年兴起的以空间生产批判为 析” “ ” 。由此,哈维引申出系统与整体、物 主的一种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空间在其本身 与系统的内在矛盾关系、物之间的内在异质性、 也许是原始赐予的,但空间的组织和意义却是社 时空的偶然性与过程性、部分与整体的交叉性, 会变化、社会转型和社会经验的产物”…【p 121), 其导致的主客体与原因结果的互换性等这些概 亦即空间汇聚了一切的社会关系。从这一基点出 念。哈维认为:“变化是所有系统和系统所有方 发,空间理论对资本主义整个生产方式展开批 面的特点” “ 。在辩证法原理中,哈维拆解 判,回应了当下如全球贫富两极化、环境污染、 了自启蒙运动以来二元对立的传统认识论,将过 生态危机、城市化等各种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 程、整体、系统、矛盾、异质置于理解世界,改 社会替代性方案。大卫・哈维就认为:“全部社 造世界最重要的位置。正如他自己所言,在辩证 会一政治规划都是生态规划,反之亦然”[2 J( , 法当中“心和物之间、思想和行动之间、意识 因此,空间理论内蕴着丰富的生态美学观,特别 与物质之间、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笛卡尔式二元分 在大卫・哈维与爱德华・索亚的论著中呈现。 裂都不再有立足点”[21(p.57)。 哈维提出辩证法原理的1 1个命题,但他本 身非常拒斥将辩证法还原成一系列的“原理”。 生态美学的奠基者曾繁仁教授指出,生态美 因为“辩证法不是物而是过程”_2 ” ,他认为: 学的观点“就是整体性的理论观点,是对传统 “不管出于何种理由,马克思都绝不会去制定辩 笛卡尔——牛顿的二元论、机械论世界观的突 证法原则” ’,所以,理解马克思的唯一途 破” “ ’。他认为:“生态美学使得美学基础由 径是追随马克思的实践。哈维警告我们,制定辩 传统的认识论过渡到实践哲学”【3 J( ,这是 证论证的原理:“只是前进到行动地带的一种手 “美学之哲学基础的突破” ]{ 。大卫・哈维基 段” “ ” ,事实上,辩证法原理中就强调“辩 于“过程”的辩证法与爱德华・索亚的“第三 证法研究自身是一个过程,它创造出诸如概念、 空间”理论与生态美学这种整体性的实践哲学 抽象、理论以及制度化的知识结构这样的永恒, 观是一致的。 它们又必然被持续的研究过程支配或破 哈维的“过程”辩证法原理最基本的立足 坏’’[2】(p 。 点强调:“对过程、洪流、潮流、关系的理解优 基于这种辩证法原理,哈维构建了一种进化 先于对要素、物、结构和组织化系统的分 过程的社会一环境的辩证法,进而提出其辨证的 [收稿日期]2013—11—20 一l27— 时空乌托邦理想:“假定一个辩证法能够公开而 直接地阐明时空动态,还能够描述把我们如此紧 密地束缚在当代社会一生态生活这个精致罗网中 的多重交叉的物质过程”【2j( 196)。 空间理论的另一个杰出学者爱德华・索亚更 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历史地理唯物主义辩证法,将 之称为“第三空间”。他的这 三元辩证思维主 要建基于列斐伏尔空间实践、空间的再现与再现 的空间三元空间组合理论之上。 列斐伏尔批评“空间实践”、“空间的再现” 是两种幻象:“空间实践”是“真实幻象”,偏 重于用自然主义、唯物机械论,或经验主义的方 式来理解世界;而“空间的再现”则是“透明 幻象”,把社会空间完全当做精神空间,列斐伏 尔认为,世界可以通过反思的、主体的、内省 的、哲学的思维与言语来把握。虽然这两种认识 论也呈现出边界的模糊性,但列斐伏尔认为,这 两者都是对生动世界的一种简化,体现的是二元 论的思维。因此,必须引入“再现的空间”破 除这种刻板僵死的非此即彼(either/or)观念, 并将之转变成“辩证的亦此亦彼(both/and)的 开放逻辑” “ ,“处理空间问题的方法不能够 仅仅包括一种形式的、逻辑的方法;它应该而且 同样也能够是一种辩证的方法,对社会和社会实 践中的空间的矛盾加以分析”_6“ 。“再现的空 间”,指的是实际的社会空间,是“元所不包的 同时性的空间,既具有各种可能性也包含着危 险” J (’,它既包括“空间实践”也包括“空 间的再现”。 “第三空间”也就是列斐伏尔的“再现的空 间”。索亚认为,生活世界是彻底开放,无所不 包的,因此,必须牢牢地站在“实际的社会空 间”这一实践的基点,必须站在“他者化一第 三化” 77)的维度展开对事情的探讨与批判, “所有在第三空间的巡礼都始于一种本体论的重 构、一种前提,即世界中的存在、海德格尔的此 在、萨特的存在”_4“ 。“第三空间”是对“第 一空间”与“第二空间”的解构,也又是对它 们的重构。“三”指的即是对“二”的超越,但 索亚更希望它“也超越‘三’本身”l4“ 踮),“亦 此亦彼”可以无尽地延伸。索亚强调,在第三 空间里,主体性与客体性、抽象与具象、真实与 想象、可知与不可知、重复与差异、精神与肉 体、意识与无意识,学科与跨学科等将汇聚在一 起。这是一种开放而有无限可能性的姿势。因 此,在《第三空间》前言中,索亚开宗明义地 提到“第三空间”是“一种卓有成效的邀请状 态,请你进入一个极为开放的空间,一个批评交 流的场地,那里地理想象拓展开来,包容进视野 的一种多重性”_4j( 。因为,术语本身周延的特 点,索亚担心“第三空间”的提出最终又被当 一】28一 成~种封闭与霸权,因此,为了强烈表明“第 三空间”这一术语的开放性本质,他甚至允许 读者取消“第三空间”这一术语,他说:“如若 你有意发明另一个术语来把握我在传达的东西, 那就发明吧’’ 。 哈维一生孜孜以求的就是通过空问生产批判 资本主义给人类带来的各种困境,并力图提出替 代资本主义的方案。生态是哈维不可避免的一个 论题:“在日常生活实践以及意识形态、再现、 美学等领域中,社会的和生态的计划如此纠缠在 一起,以至于每种社会的(包括文学的和艺术 的)计划亦是一种有关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的计划,反之亦然” “ 。在哈维的资本主义 替代性方案“特殊的生态社会主义规划”.2 ’222) 中,与生态整体主义有诸多可以对话之处。 哈维始终在认同环境危机、自然毁灭、自然 极限、生态匮乏这些观念时,摇摆不定,但他还 是承认人对自然是有责任的。在《希望的空间》 中,哈维承认我们是被困于“生命之网”【 p.21 3),、 “各种各样的事件(特别是能源流在地球』-、陆 地上和海洋上的物理变化、其他特种的适应性调 节以及我们自己引起的变化)深深地影响我 们” ,因此,人类的责任不仅仅是对我们 自己和彼此的责任,“而且是对构成我们通常所 称的‘外部’自然的所有那些‘他者’的责 任”_6“ 。哈维没有就人类如何与自然平等相 处提出具体的方案。但是,在对“统治自然”、 “自然价值”、“生态匮乏”等诸种话语的深入厘 辩与分析中,哈维“突破了生态主义的某些局 限”… ” ,为生态美学提供了新鲜视角,将生 态美学引向了深入。 哈维认为,生态学将对自然的统治,及许多 当代环境的难题根源都追溯到启蒙运动,这种话 语必须详细审查。启蒙运动的“解放”与“自 我实现”,及其后来进一步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 “市场自由”的观念,确实最终导致了高度的工 具主义自然观,把自然看成资本资产的组成部分 供人类开发,但绝非故意包含对自然世界的破坏 和掠夺,启蒙运动的理念其实具有内在的异质 性,卢梭就发出了“我们内心的自然之声”的 “返魅”的呼唤,深深影响了当代的深度生态学 运动。“启蒙思想揭示了它自身内部的矛盾,并 且提出了那些贯穿于当代环境争论的那些问 题” “ 。因此,不能对启蒙运动全然否认, 这事实上,批判了他所认为的“肤浅”的生态 主义者。 对“自然价值”进行探讨,哈维继续了这 一批判,他说,这些生态主义者试图阐明的自然 和谐、平衡、美丽、完整和稳定等特性都是人类 强加给自然的, “价值选择在于我们而非自 然” “ lSS)。他赞同卡普拉的“除非同时谈论我 们自己,否则我们绝不能谈论自然”的说法。 在此,哈维不是坚持“人类中心主义”,而是担 心“不加批评地接受‘生态意识’主张,只能 在政治上产生误导”,而这也回应了生态美学 “不是人与万物绝对平等,而是人与万物相对平 等” J( ” 的主张。在如何与自然相处上,哈维 十分赞同深度生态学领军人物奈斯的观点,奈斯 认为,应当将人当成时空中没有规定边界的相关 系统中的一个接合点,世界是一个系统,就如他 在后来所做的比喻“生命之网”一般,人与自 然是息息相关的。 哈维还对生态匮乏与自然极限这两个概念进 行了溯源。他指出,这两个概念源出马尔萨斯, 而当下对这两个概念的接受中,马尔萨斯论证的 阶级特点往往被遗忘了,事实上,当时他只是在 对那些处在生产过程之外的,非生产性阶级,如 地主官员等土地贵族的显赫消费做辩解。哈维还 进一步指出,当前新自由主义环境保护言论与马 尔萨斯理论在逻辑上是相同的。正是新自由主 义,即资本主义无限扩张的原则才导致了全球环 境资源耗竭,才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由于自然的大 规模商品化而严重退化的生态危机,也形成了全 球不平衡发展的历史地理。新自由主义国家却一 味地谴责贫困人口与第三世界国家。哈维认为, 新自由主义国家的这些话语是十分险恶的:“所 有围绕生态稀缺、自然极限、人口过剩和可持续 性的争论,都是关于保存一种特殊社会秩序的争 论,而不是关于保护自然本身的争论” “ ’。 哈维还批评了一些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如福斯特等 人,他们尽管看到环境问题与资本主义发展动力 机制之间的关系,但还是与他们一样使用了极左 的环境主义隐喻性虚夸言辞。他认为,在这些话 语当中必须慎重选择,否则,会落人为生态法西 斯主义和社会生物学作辩护的圈套。因此,哈维 认为,人类有对自然的责任,更有对同为人类的 其他人的责任,在考虑环境问题时,必须同时纳 入“环境正义”的议题。他提出:“通盘考虑生 态——社会改造的双重性” “ ’的“特殊的生 态社会主义规划”,这个规划必须将贫困者、边 缘人,将第三世界国家的环境权利纳入关怀之 中,防止以“保护环境”为借口践踏贫困者、 边缘人,及第三世界国家的生存权利。 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以“一切坚固 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形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固有的不断破坏的特征,而且越发展,这种破坏 的速度也越快。哈维用“时空压缩” 。 ‘ ・ 一词 来表现资本主义生产造成的时空维度上的这种势 不可挡的变迁感。人类都是“居于物之中而在 空间中生存下去”,这种“时空压缩”使得过去 之物不断消失,转眼沧海桑田,记忆难寻,身份 丧失,甚至于导致“精神分裂感”[9 J( 。作为 最前沿的两种当代社会科学,生态美学与空间理 论都对如何应对这种状况进行了回应。 生态美学将“家园”、“场所”、“诗意地栖 居”纳入其讨论的基本范畴 】(p.1。”,哈维也探讨 了如何重建“地方”、“场所”这些主题。哈维 认为,地方的瓦解意味着同一性的丧失,会造成 人与环境,及自我的根本性精神异化,必须采取 补救措施。哈维引入海德格尔关于“居”的概 念,来对抗“时空压缩”给人类造成的失根之 感,要补救地方的瓦解就必须在地方建立充满意 义的根基,将其恢复成可以生存的家园,“地方 建设应该就是恢复根基、恢复居的艺术”_2】( 。 恢复“居”的原则何在呢?哈维提出的方法是 构建“场所精神”。哈维认为,“场所精神”表 现为“与众不同的信仰、价值、想象和社会 ——制度实践的地方,长期以来一直在物质上和 话语上被建构”[ ]‘ 。因此,这种“场所精神” 的构建使记忆、身份与在大地上安居成为可能。 让人失望的是,哈维没有继续深入探讨如何建构 这种“场所精神”,反而转向对“场所精神”可 能造成的共同体封闭性、地方主义的缺点与当下 在资本主义逻辑下,将遗产转成景观的伪“场 所精神”塑造的批评上。 重建人类安居之所,哈维始终关注城市的建 设,他以“可能的城市世界”[2j( 对人类的未 来进行了展望。哈维批评了当代很多环境运动对 城市存在敌意的做法。他认为,现在世界上的每 一个城市几乎都受困于大量贫困、人口膨胀、生 态恶化、社会隔离、失业犯罪等社会问题,但人 类的城市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是实际生态 系统的一大部分,是第二自然。生态主义者只聚 集在荒地、物类与栖息地保存上的做法已经产生 了一个大得惊人的盲点,无益于糟糕现状的改 变。在这种关键的地方,哈维再一次展现出他纯 “理论姿态”【io]【p ),他只是以破除快速城市化世 界文明之未来的十大神话,作为“可能的城市 世界”讨论的结束,然后告诉我们:“如何把社 会过程中的纯粹话语要素转化成力量、物质实 践、制度信仰和社会关系的领域,这才是实际政 治开始和话语反思终结的地方”【2j( 。 幸运的是,索亚具体实践了哈维构筑未来城 市化世界的“必要诗学”,哈维的终结之处正是 索亚的开始之点。 索亚以阿姆斯特丹为“可能的城市世界”。 索亚对阿姆斯特丹的肯定从对洛杉矶的批判开 始。索亚把洛杉矶当成“一个症候性的生活空 一】29— 间,一个代表性的窗口”_1“ 开始研究。索亚 详尽分析了洛杉矶这个巨型化大都市:一个 “外皮内翻”、中心荒废的后郊区扩散型城市, 一特丹“基本需求优先于市场需求” “ 的人性 化立场。索亚还讨论了阿姆斯特丹的城市住房问 题,他惊叹于阿姆斯特丹通过争取城市自身权利 斗争的“占地运动”的能量,不仅解决了一般 城市住房人为短缺的问题,使得空间的混杂成为 可能,而不至于形成洛杉矶的“城市堡垒”现 象。 它是种族宽容的。阿姆斯特丹对许多不同的 “他者”宽容而且开放,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 民和难民,都把这个城市当成了宽和且安全的避 难所。索亚认为,阿姆斯特丹也存在种族纷繁复 个强化不平等和两极分化的“碎形城 个遍布超现实虚假市景的“模拟城市”” ”, 市”llJ]‘ ・ ,一个壁垒城市的“监禁群岛” ‘ , 一所有当下城市的困境都可以在洛杉矶找到,洛杉 矶的城市生活荒诞而恐怖。索亚认为,更为可怕 的是世界上的许多城市“正以洛杉矶的形式快 速地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可预见的威胁,而不是 一个有希望的承诺”l11](p.555)。 阿姆斯特丹,是另一种表征城市空间的形 式。索亚说,那比他所知道的任何一个地方,都 杂的潜在冲突与矛盾,但“和平共处的现象则 是主流,成为城市的规则” “ ” 。 用框架的理论的话语来表述索亚心中的阿姆 斯特丹是不对也是不可能的,阿姆斯特丹也是不 要更好地“生动活泼保存下了民主和人文色彩 都市主义的乌托邦梦想”L4“ 。《第三空间》的 最后一章,即是阿姆斯特丹的简略“城市美 学”。索亚对阿姆斯特丹的描绘与分析正如阿姆 斯特丹的城市空间,充满了混杂与诗意,如果扫 兴地对其进行硬性分析,大致可以概括出这种 “城市美学”的几个主要面向。 可复制的。我们都在寻找城市化的最好模本与路 径,如何建设一个更为幸福、更为生态的真实场 所与美好城市,就如索亚在接受国内学者访谈 时,他称他所坚持的真正的答案将存在于你们的 实践之中。这也是“第三空间”的真义,从这 个意义上来说,生态美学也必须始终是一种开放 它有历史与场所精神。索亚认为,在阿姆斯 特丹过去无所不在,空间与场所保护有致,“细 心地在中心反复的现代化中保护着黄金时代的每 一的包容的情境性的实践美学。 点痕迹”‘4“ 圳,因此,创造出了“强化集体 自我认知、身份与自由的时空”_4 J l。 它有日常生活。阿姆斯特丹的内城是拥挤而 馆,2007. [参考文献] [1][美]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 [2][美]戴维・哈维.正义、自然和差异地理学[M].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2010. 热闹的。在内城里的是小小的街道与对自行车生 活的鼓励,街道上的大型购物中心也很少见,街 头景象是“淹没在各种活动和一片五光十色之 [3]曾繁仁.中西对话中的生态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中”I4}( 姗’。居住空间的设计,一般都会“使稠 密现出美感”【4 J( ,富有家园的温馨与艺术乐 趣,以至于索亚感慨,在这样的家里,人会被引 [4¨美]Edward W.Soja.第三空间[M 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O05. 入“都市社会生活和文化极具想象力的空间之 中’’ 。 [5][法]亨利勒・菲弗.空间与政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8. [6][美]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o08. 它与自然是均衡的。索亚认为,同洛杉矶一 样,阿姆斯特丹也扩大了城市的规模,但是,阿 姆斯特丹的外围不是洛杉矶无穷扩散的汽车文化 的后郊区,而是区’’ pm’。 [7]董慧.空间、生态与正义的辩证法一一大卫・哈维的生态正义 思想[J].哲学研究,2011,(8). “被坚决保护的乡村和农业地 [8][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状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c9][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北京:三联书 店,2003. [10]李晓乐,等.环境・正义・阶级——略论戴维・哈维的空间 它在社会与经济上较为平等。索亚认为,阿 姆斯特丹也呈现出社会两极分化的症状,但它的 两极分化“再次显示出了人性化的一面”【4l( , 因为有“一种不同寻常的新型合作围绕个人服 正义思想[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11). [11][美]Edward W.Soja.后大都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务部门”_4“ 昭’,为穷人和失业者们提供了一个 具有社会意义的合法的生存策略,体现了阿姆斯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桂兰] 一l30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