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教育的引导与激发策略
作者:程夕春
来源:《新课程学习·上》2013年第09期
摘 要:幼儿天生好奇心强,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以引导和激发为主,创设宽松、和谐的操作环境,开展生动活泼的游戏,引导幼儿大胆操作尝试,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环境;学习兴趣;引导作用
幼儿数学教育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幼儿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幼儿数学教学工作呢?我认为,核心在于两个词:“引导”和“激发”。拉宾诺威克兹曾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怎样学习……也许,我们只是自以为了解了他们。”所以,幼儿数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幼儿的能力发展创造条件,为今后学习数学做思维和兴趣上的准备。所有这一切,其出发点都是以了解和理解幼儿为前提的。因此,模式化、概念化的传统教学方法在此是绝对不合适的。
一、为幼儿学习数学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根据幼儿期思维发展的特点,小班幼儿处于思维发展的感觉运动水平,中、大班幼儿处于感觉运动阶段向具体形象阶段发展的思维水平,因此,幼儿很难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最好让幼儿通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数学学习。例如,数学活动区的设置,就是在幼儿活动的场所内专门开辟一个小的活动区域,设置各种可以进行数学活动的材料,如:棋类、玩具等物品,供幼儿自由选择和使用。在具体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幼儿熟悉数学活动区,引起幼儿的兴趣,与幼儿一起讨论、制订活动的规则,让幼儿在简单的交流、讨论、游戏中接受数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总体来说,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的营造,可以让抽象、枯燥的数学教育直观化、简单化,幼儿在亲自运用操作直观教具和活动物品材料中,在摆弄物品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促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产生和发展。 二、引导幼儿动手操作,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幼儿园的孩子思维处于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他们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幼儿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轻松、高效。如,小班幼儿由于认知能力差,所以对数的概念的认识能力也会较弱,针对这一情况,就可以开展“按数取物”游戏。游戏中,根据幼儿发展水平,分层次,由易到难地开展游戏,让小班幼儿真正了解数的概念。具体而言,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在卡片上画相应的实物,让幼儿按照卡片上画的实物拿相应数量的实物;第二,在卡片上画小圆圈,让幼儿按卡片上圆圈的数量拿相应的实物;第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在卡片上写上幼儿学过的数字,让幼儿按数字拿相应实物。这样就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循序渐进地掌握了数的概念,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三、重视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作用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其实主要在于如何去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激发幼儿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热情,从而使幼儿能建构初步的数学概念,并学会用简单的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因而,他们对物体数量特征的感知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研究表明,幼儿所接触的数学教育的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理解能力或接受能力,是直接影响幼儿对数学活动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在对幼儿实施数学教育的时候,必须在了解幼儿思维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为幼儿的数学活动提供材料和创设环境。学会理解和认识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特点是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对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凸显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作用。 参考文献:
廖丽英.幼儿数学教育.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