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卷
第
2期(总第70期)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6月出版
•社会工作研究•
抚养者缺失儿童孤独感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宋振玲,郝彦如,王弘扬
(沈阳化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142)
[摘要]通过对抚养者缺失儿童孤独感进行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服务后,从孤独感“是什么,怎么缓解”为主线,以抚养者缺失
儿童孤独感服务的小组工作实务为例,介绍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孤独感缓解的一些做法并提出反思发现。从缺乏社交技巧、自信心不 足以及生活环境的局限性等方面进行设计和提供相关服务,立足于整个研究对实务研究的成功与可改进之处进行了总结与思考.
[关键词]抚养者缺失儿童;孤独感;社会工作介入;小组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YNZ214-(2018) 02-0001-04
抚养者缺失儿童在社会上是弱势群体,他们的 物质生活能够被保障,但是在心理生活上会被习惯 性忽视。较髙的孤独感会引发各种消极情绪体验, 进而降低生活满意度水平。[1]孤独感非常容易在机 构儿童内蔓延,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的助人者有义 务帮助抚养者缺失儿童预防和解决此类心理问题并 为其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而不懈努力。
一、抚养者缺失儿童孤独感概念界定
黄希庭认为孤独感是个体渴望人际交往和亲密 关系却又无法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p] 本文关注的是抚养者缺失儿童在福利院较为封闭的 环境中所产生的负面情绪。
关于儿童孤独感的研究中,凌辉与钟妮认为, 人生来就有与人保持交往和被关爱的需要,除非个 体的人际关系满足了这种固有的需要,否则孤独感 就会产生。[3]刘秀珍认为,团体成员间互相帮助、 互相关心,成员之间的接纳度也较高,这些都有助 于改善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人际关系。[4]由此可 见,良好的人际关系会缓解和抑制孤独感。在介人 抚养者缺失儿童的孤独感中要注意人际关系的重要 性,着力在孤儿间形成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李小 艳认为,社会支持与孤独感之间紧密的动态联系,
收稿日期:2018-03-16
启示人们重视从个体与环境互动关系的重构、从环 境资源的变化与个体情感的动态联系角度认识社会 支持的功能。[5]在介入服务中应在孤儿身上建立社 会支持网络,引导服务对象主动改善与机构一线工 作人员、同龄群体及老师的关系。在接触服务对象 时,一定要通过服务来提升他们的自信,只有儿童 自信才会乐于同人交往并主动接触与了解同龄群体 和社会,才能从根本上抑制孤独感的产生,降低孤 独感对抚养者缺失儿童生活的影响。
综上所述,抚养者缺失儿童孤独感就是无监护
人或监护人无力承担监护义务的6~14周岁的孩子, 因陷人陌生或者某些特殊环境中而无法拥有期待中 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所产生的消极情绪。
二、抚养者缺失儿童孤独感的小组工作介入实例 刘梦认为,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 通过组员间的互相支持、充分互动和分享,激发组 员的潜能,改善组员的态度和行为,提升他们的社 会功能性。[6]运用小组工作来解决孤独感问题,可 以使个人借助组内的生活来加强与他人的交流,感 受人际交往与团结合作的魅力,加快个人社会化从 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一)服务对象的特点
作者简介:宋振玲(1972-),女,辽宁丹东人,沈阳化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法社会学。
郝彦如(1996-),女,河北临城人,沈阳化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 王弘扬(1991-),女,吉林松原人,沈阳化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儿童社会工作。
Vol. 18 No. 2 (General No. 70) Journal of Chongqing City Management College
June.2018
开展小组工作的服务对象是X市社会福利院 内抚养者缺失儿童。组员共6名,5名男生分别是 小东、六六、二毛、八零、涛涛和1名女生大步。 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小学和初中水平。该群体有以 下的特点:生理方面,年龄分布在6~14周岁,存 在着不同程度的残疾,例如,唇腭裂、白化病、肌 无力、先天畸形腿等,但这些儿童经救治后均能生 活自理和进行正常的学习活动。心理方面,组员处 于青春成长阶段,面临自我认同,比较冲动且有逆 反心理,期待别人关注,产生刻意疏离异性的想法。 社会交往方面,组员都是机构养育儿童,交际范围 局限于机构内部,同伴交往浮于表面,深度合作机 会较少,对其他组员了解很少。
除了上述特征外,抚养者缺失儿童还有日常行 为表现上的特点。机构养育时注重物质生活的改善 和课外休闲活动的安排,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却常 常被忽视,在活动参与中主要是个体性表现,较少 出现合作与思想交流。因为个人天赋和兴趣爱好的 不同,部分儿童有一定的艺术表现。
(二)服务对象的需求评估
准确掌握服务对象的需求是社工介入的关键与 前提。从需求评估到小组活动设计整个阶段来说, 关键是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即服务对象心理问题 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从哪些方向设计出解 决孤独感的小组活动。在确定孤独感作为最迫切解 决的问题时,要明确概念定义。需求的评估方式主 要是获得授权后进人服务对象生活的较为封闭的环 境,直接接触服务对象,观察其在机构活动中的表 现,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活动期间进行面谈。社工取得了进入X市福利院进行调查的机会, 在社工对院内儿童不甚了解的情况下。社工与小东 一起打篮球投篮,经过两个小时终于熟络了,小东 很是热情也愿意相互交谈,但是社工中午离开时, 工作人员要求小东出于礼貌进行送别,小东明显表 现出了拘谨和不耐烦,社工发现在人际交往中很常 见的礼节性送别,在福利院孩子身上却很少看到。 在陪同二毛写作业时发现他作业本上的字写得苍劲 有力,在表扬他时他却表现得很不自信。社工发现 二毛虽然患有白化病,但除此之外他的智力与活动 能力与常人无异,可二毛的表现并不自信。跟六六 聊兴趣爱好以及日常上课内容,六六喜欢养兔子而 且能背很多首诗,但是在交流过程中六六只对书本
2
上学来的知识比较熟悉,对生活中的事情,比如看 电影、公园内锻炼不是太感兴趣,唯一能在六六脸 上看到微笑的表情就是在谈论他养的兔子时。兔子 显然已经是六六生活中最亲密的伙伴了。
社工跟工作人员非正式访谈了解第二手的资 料。曹老师与张老师作为福利院工作时间较长的老 师,她们对每个孩子的基本情况都清晰掌握。在老 师空闲时间采用面谈的方式围绕抚养者缺失儿童的 一些基本身体情况、兴趣爱好、上课表现、同伴关 系来进行了解,工作人员作为日常最频繁接触这些 儿童的人对每一个儿童了解得很深入。
(三)小组设计
经过前期调查分析和材料汇总,确定将心理问 题中的孤独感社工介人作为小组服务的主题,并将 组名命名为“乘风破浪”,设计环节与内容见表1。 小组活动设计时着重考虑了下面几个问题。
首先,从小组组员的生理特点来看,他们大多 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所以,小组活动设计时要综合 考虑6名组员的身体状况,安排他们能自主完成的 活动。同时,在活动设计时注重围绕组员孤独感问 题的缓解和社交潜能的开发,而不仅仅是社工主动 引导着服务对象去解决形成孤独感的因素。比如, 在“温情小剧场”小组活动中,让扮演院外陌生人 的小东分别面对内向不善于给人打招呼的孩子和乐 观热情礼貌的孩子,让小东主动分享两次情景的心 得。社工告知小东要向有礼貌、热情的见面方式靠 拢,并把这种社交技巧用到生活中。
其次,如何去改善组员孤独感的现状?从哪些 方面来进行?在跟服务对象的深人接触后发现造成 孤独感的原因是缺乏社交技巧、自信心不足以及生 活环境的局限性,这三个原因是小组进行设计活动 时一个重要的依据和关注点。针对这三个原因,设 计了 “你说我画”,通过活动中的团结合作精神来 解决社交技巧问题,“你来夸夸我”依次让组员说 出其他5名组员的优点,从而解决组员自信心不足 的问题,这个活动过程让组员了解到自己有许多优 点,可以自信地拥抱生活而并非是被人歧视的弃儿。“温情小剧场”活动主要解决的是生活环境局限性 的问题,在该活动中让陌生人角色扮演者小东亲身 体验到被礼貌对待与被人冷漠躲避的不同情境,让 组员从旁观察区分哪种是更让人接受的,旨在通过 这个让组员明白虽然机构养育与家庭养育有区别,
第
18卷
第
2期(总第70期)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6月出版
但是基本的交往技巧是所有孩子都要学习的,他们 要跨越机构的局限,掌握与陌生人认识的方式,主 动接触机构外的人和事,避免长期将自己置于封闭 的环境中,从环境层面阻止孤独感的形成。
最后,依据小组评估部分的内容,社工要及时 关注组员特殊性并反思。在主动分享环节沉默的组 员会显得无助,社工要关注并引导、激励此类组员 进行感受分享。在心得分享环节,言语表达能力较 差的涛涛遇到的困难最大,社工要安抚其他组员的 急躁情绪,鼓励涛涛勇敢说出内心的想法。在活动 中,大步是异常活跃的组员,工作人员要适当维持 组内秩序,保证组员发言次数的均衡。社工要善于 在组员内发展“领袖”人物,通过前期的面对面访 谈与从老师那获得的二手资料,选择了性格活泼乐 于交谈又对小组活动极其支持的六六作为小组领
袖,六六对其他组员很是熟悉,在组内伙伴中有一 定的权威,社工借助六六了解组内情况并让他辅助 社工活动的完成。为确保六六能够提供辅助工作, 社工私下表扬六六,这样一来,六六的辅助工作就 显得具有神圣感,六六自身也更愿意去接受。
在小组活动的设计阶段,主要是根据既有资料 与缓解抚养者缺失儿童的孤独感方向来建构活动框 架。在遵照基本框架和流程后,根据小节活动的目 标和设计填充具体每小节的内容安排,内容见表1。
(四)小组活动进程
从需求的评估、小组设计、小组准备到活动的 开展,每个环节与步骤都具有一定的功能和要求。[7] 小组活动开展是进程中的核心内容,其余部分都是 活动前的准备内容。整个活动的进度是:破冰一互
动一总结,从最先开始的“解疙瘩”游戏是让工作 员与服务对象相互熟悉并制定小组规范,在活动开 始前为了制造温馨的气氛,社工与志愿者在活动室 进行桌椅重新摆放,给孩子发小糖果等活动。中间 的组员互夸、你说我画、剧场扮演分别从孤独感形 成原因三个方向来进行相应的活动缓解,主要是增 加组员的接触让每个孩子参与进来,从孤独感中解 放组员。最后是总结与再见。活动将要结束时,借 助举办茶话会给组员制造一个舒适的放松环境,让 他们打开心扉广交朋友。
三、社工介入抚养者缺失儿童孤独感服务的思考在整个实践过程中社工承担直接服务的角色, 社会工作服务应满足方法性、适度性及可持续性。[8] 在介人过程中,社工就更好地缓解抚养者缺失儿童 的孤独感做了如下思考:
首先,服务对象生活环境方面。日常生活中, 机构孤残儿童接触最多的是机构内一线服务人员而 这些人多为附近农村妇女,她们更擅长做物质层面 和显而易见的工作,对机构儿童的精神世界很少关 注。社工在福利院时发现大步倒在院子里哭,一线 工作人员过来把大步扶起,但随后训斥大步弄脏衣 服,并没有询问哭泣的原因。因为自身文化水平的 ,这些妇女根本没有关注儿童情感世界的意识。 对于这些一线服务妇女,市福利院应该定期举办讲 座,讲授关爱孤残儿童的内心世界的重要性;在一 线服务人员的招聘上,福利院应该严格把关改善人 岗考核方式,确保人员质量。
其次,工作员的专业介人方面。第一,采用与 组员兴趣契合的活动容易获得支持。笔者在进行正
表1小组设计环节与内容
次数
活动名称
活动目标
活动内容
所需材料
时间
第一次
拉近心距离
1.
2. 3.
组员及社工介绍认识,介绍小组目标;
1.制定规则;2.解疙瘩游一个活动室、7把凳
让组员之间亲密联系,感受交往的乐趣;
戏;3.分享游戏感受。子、糖果
让组员表达对小组的意见与建议。
1.评价他人优点;2.组员 卡片、笔、桌子、通过同龄群体的评价让组员更加了解自己;
提升组员在人际交往中的自信心。自我剖析;3.社工指导。凳子活动室1.画丁老头;2.组员分享 写字笔、黑板、桌子、 感受合作的魅力;
心得;3.社工指导。凳子、眼罩提升成员的团结互助与语言表达能力。
1•情景模拟;2•分享感受; 活动室、桌子、凳 3•社工指导。子
17.3.1
晚上7点17.3.3 晚上7点17.3.5晚上7点17.3.7 晚上7点17.3.9 晚上7点
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你来夸1. 夸我2. 你说,1. 我画2. 温情小剧场
让组员相信自己有与外界环境接触的能力
不说再1.回顾在小组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并提醒组 1•茶话会;2.经验分享交瓜子、话梅、凳子、
员及时运用到生活中;2.顺利结束小组。见桌子、活动室流。
3
Vol. 18 No.2 (General No. 70) Journal of Chongqing City Management CollegeJune.2018
式的小组活动设计之前,进入福利院与服务对象深 入访谈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小东表示对画画 与剪纸没有兴趣,而且坚决不参加有画画和剪纸的 活动,所以社工以兴趣点为活动设计出发点,把原 来设计的简笔画活动删除换成了“你来夸夸我”。 社工认为,社工服务要顺应服务对象的身体特征和 价值选择,这样提前了解的方式利于小组活动的开 展进行。第二,游戏活动介人中利用奖品激励,可 调动组员积极性。游戏选择方面不同于平常意义上 的制定,而是在制定游戏之前询问组员的意见和喜 好。但是,性格差异会使组内存在沉默寡言和漠视 小组规则的组员,此种情况下奖品激励就显得效用 很大,可明显提升积极性并利于小组秩序的维护。 在“你来夸夸我”环节,二毛显得话很少,当他发 言时总是支支吾吾不愿对别人的优点有所表扬,工 作员观察到这样的情况时,对他进行了糖果奖励。 改善情况很明显,二毛的发言次数明显增多了。第 三,当前社工介入缺乏长效性。与机构对抚养者缺 失儿童的照顾相比,笔者的社会工作介人服务是短 暂的、目的性较强的,效用也是有限的。如何处理 机构儿童在面对介入人员突然撤离时内心的失落感 和如何保证介人效果的长期性维持,仍是社工需要 深入探究的课题。
再次,机构内实践方面。第一,社工介人要学 会整合机构内现有资源。对于机构抚养儿童孤独感 的小组介人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福利院的资源与项 目支持经费,在全面整合福利院资源的基础上实施 介人服务。第二,获得机构准入资格与领导的支持 对活动影响重大。进行实务研究前必须找到合适可 行获得实践权的地点,并在最大程度上获得领导的 认可与支持。第三,面对机构孤残儿童社工介人时 应避免急功近利。孤独感是儿童在机构长期生活时 产生的心理感受,在缓解时需要时间缓冲,社工必 须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不能过分看重介人服务对服 务对象的效用;注意问题取向和能力取向的结合。[9] 在社工介人时要分清当前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以及 是否在自身能力之内,对自己把握较低的具体介入 方式不要去实施;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灵活处理 问题。面对抚养者缺失儿童时,要关注内心的敏感
4
以及个人性格特点,避免敏感的话题讨论,把小组
介人活动掌握在组员能力之内。
最后,社会方面。要加大对社工发展 的与制度支持。在进行实践期间,社工亲身体 会到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县 级福利机构根本没有社会工作者岗位而在市福利院 中,虽然设岗但是具有专业背景服务人数仅有一人。 社工的发展需要的倡导,需要社会的认可 度与尊重,只有作为行政权威的加大对社会工 作专业的重视,机构儿童接受到的服务才会越来越 专业,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才可能越来越少。总而言之,社工此次关于孤独感社工介入的思 考从具体实践中得出,一定程度上可给读者提供经 验参考。抚养者缺失儿童孤独感社工介人服务中就 其服务对象来说有其特殊性,是需要更多关注的群 体,在小组活动设计上有局限性。但是,社会工作 介人的方式具有普适性。[1°]只要恰当运用社工的理 念与方法并时刻提醒自己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就有 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介人效果。
参考文献:[1] 谢祥龙,段慧.老年人依恋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孤独感 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4,37(6): 1421-1425.
[2] 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4.
[3] 凌辉,人,钟妮等.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友谊质量及 社交地位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 20 (6).
[4] 刘秀珍,许家成•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社交技巧教学初探 [J].随班就读,2015(9): 67-71.[5] 李小艳.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J].医学与 社会,2010,23 ⑷:97-99.
[6] 刘梦.小组工作(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5-6.
[7]
宋丽玉.优势观点: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8] 薛在兴.流浪儿童救助机构内社工介入的反思[J].中国社 会导刊,2007. (24): 16-18.
[9]
白娟.C机构发展困境的社工介入探索[D].南京:南京师 范大学• 2015.5.
[10]
黄少宽,高贵轿•孤残青少年的抗逆力提升服务一社会
工作实务的介入与思考[J].社会工作,2016⑷:94-101.
责任编辑:芮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