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工程为温州市现代锦绣花苑,位于温州市锦绣路立交桥东南侧,即锦绣农贸市场。总用地面积42551m2,总建筑面积149613.52m2,建筑占地面积7425.59m2,建筑密度17.45%,绿地率30%,容积率2.75。共有13幢高层和1幢幼儿园,高层23+1F和17+1F,框架~剪力墙结构;幼儿园2~3层,框架结构,拟采用桩基础。地下室一层,面积30420.72m2。我公司中标了温州锦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招标的本项目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勘察外业工作于2013年5月22日至5月25日和2013年7月23日至8月6日前后两次进场施工。因农贸市场未拆迁,市场仍正常营业,大部分勘探孔无法施工,两次仅完成9个钻孔外业施工工作。由于业主要求,先将已施工的部分钻孔提供初勘报告,供初步设计参考使用。
⒈2 勘察目的和任务
本工程的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因此本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通过本次勘察,目的为拟建建筑物的基础设计和施工提供岩土工程依据。主要任务如下: ①初步查明场地各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初步分析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
②初步选择、评价基础方案,提供桩基设计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范围值;提出桩的类型、长度及施工方法的建议。
③初步查明场地地下水埋藏条件,初步判定场地地下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④查明场地的不良地质作用及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参数和整治方案建议。
⑤初步划分拟建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 ⑥初步评价基坑工程。
⒈3 勘察工作执行的依据及主要技术规范和标准
①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 ②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③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④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⑤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50585—2010 ⑥行业标准《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⑦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⑧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⑨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 87—2012 ⑩浙江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 33/1001—2003 ⑾浙江省标准《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 33/T1008—2000 ⑿浙江省标准《工程建设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 33/1065—2009 ⒀浙江省标准《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标准》DBJ10—5—98 ⒁住建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版)
⒈4 勘察手段及完成工作量
本次勘察共布置机械回转钻孔82个,其中高层部分钻孔55人孔,孔深100m左右,多层及地下室部分27个孔,孔深65~70m。已完成的勘探点位置详见《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勘探点坐标等有关数据见附表1。
本次勘察机械回转钻探设备采用XY-1型油压钻机,竖直取芯钻进,岩芯采取率满足要求,分层准确合理,记录完整清晰,各项操作均符合有关规程规范要求。出初勘报告时完成的实物工作量见表1。
表1 实 物 工 作 量 一 览 表
项 目 机械回转钻探 动力触探试验 标准贯入试验 原状土样 扰动土样 单 位 进尺(m)/孔数(个) 次 次 件 组 数 量 850.40/9 12 13 59 12 说 明 泥浆护壁,取芯钻进 重型N63.5 自动落锤 常规+三轴UU试验 筛分法颗粒分析 2、场址工程地质条件 ⒉1自然地理及区域地质概况
场区属亚热带海洋型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全年无严寒酷暑。年平均气温17.9℃,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00mm。场区台风较为频繁,一般发生在7~9月份,多年台风统计频率为2.4次/年,最大平均风速达15~28米/秒, 风向一般为西北偏西方向移动,最大风力达12级。
按全国地震区带划分,场区属东南沿海二等地震区东北段,接近三等地震区,为少震、弱震区。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场区位于华南褶皱系浙东南褶皱带的温州—临海拗陷之西南端。区域性断裂有北东向的温州—镇海大断裂、泰顺—黄岩大断裂,北西向松阳—平阳大断裂。区域以新华夏构造体系为主,构成区内的主要构造骨架。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在勘察区内无区域性断裂分布,在场区周边也没
有发现与工程建设关系较密切的一般性断层分布。
2.2地层初步划分及其岩土工程特征
勘察场址所处地貌单元为海积平原,地形平坦。
根据勘察结果,地基土在勘察深度范围内可划分为15层,自上而下分别为;①0杂填土、①粘土、②1淤泥、②2淤泥、④1粘土、④2粘土、④3粗砂、⑤2粉质粘土、⑥1粉质粘土、⑥2粉质粘土、⑥3粗砂、⑦1粉质粘土、⑦2中砂、⑧1粉质粘土、⑨粉质粘土混角砾。分述如下:
①0杂填土
杂色,松散~稍密状。主要由块石、碎石、砾石、砂和粘性土等组成,以碎块石为主,占50~70%。局部含建筑垃圾,均一性差,未经压密处理,为新近人工回填土。全场分布,厚度0.60~2.80m,直接出露地表,表部30cm为砼地面。
① 粘土(al-lQ43)
灰黄色,可塑~软塑状,中~高压缩性,刀切面平整光滑,韧性高,干强度高,摇振反应无。含铁锰质结核和少量粉细砂,为地表硬壳层。为全新统上组,冲湖积成因。全场分布,顶板埋深0.60~2.80m,厚度0.60~1.80m。
②1淤泥(mQ42)
青灰色,流塑状,高压缩性,刀切面平整光滑,韧性高,干强度高,摇振反应无。土体极软弱,含贝壳碎片、半炭化物碎屑和少量粉砂,局部夹砂团块。为全新统中组,海积成因。全场分布,顶板埋深2.20~3.50m,厚度11.30~12.30m。
②2淤泥(mQ42)
青灰色,流塑状,高压缩性,刀切面平整光滑,韧性高,干强度高,摇振反应无。具鳞片状结构,含贝壳碎片、半炭化物碎屑和少量粉砂。
为全新统中组,海积成因。全场分布,顶板埋深13.80~15.00m,厚度8.80~13.20m。
④1粘土(al-lQ32-2)
灰黄色,可塑状,中~高压缩性,刀切面平整光滑,韧性高,干强度高,摇振反应无。含铁锰质结核及斑点。地层时代为上更新统上组上段,冲湖积成因。零星分布,顶板埋深25.10~25.80m,厚度2.20~2.70m。
④2粘土(mQ32-2)
灰色,可塑~软塑状,中~高压缩性,刀切面平整光滑,韧性高,干强度高,摇振反应无。含半炭化物碎屑和有机质,局部为粉质粘土。地层时代为上更新统上组上段,海积成因。全场分布,顶板埋深23.60~28.20m,厚度11.20~20.60m。
④3粗砂(al-mQ32-2)
灰色,饱和,粒状结构,松散~稍密状。砾石和砂粒含量占55~80%,砾石占5~10%,砂颗粒粒径一般为2~0.25mm,以2~0. 5的颗粒为主,砂颗粒磨圆度较好,成份为石英和长石。粉粒和粘粒占20~45%。为上更新统上组上段,冲海积成因。零星分布,顶板埋深42.30~44.40m,厚度1.50~3.90m。
⑤2粉质粘土(mQ32-1)
灰色,软塑~可塑状,中~高压缩性,刀切面略粗糙,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摇振反应无。含少量半炭化物碎屑。土体不均一,局部为粘土。为上更新统上组下段,海积成因。全场分布,顶板埋深39.20~46.20m,厚度6.10~18.50m。
⑥1粉质粘土(al-lQ31)
兰灰色,可塑状,中压缩性,刀切面略粗糙,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摇振反应无。土体不均一,局部为粘土。为上更新统下组,冲湖积成因。全场分布,顶板埋深51.70~55.80m,厚度5.50~12.00m。
⑥2粉质粘土(mQ31)
灰色,可塑状,中压缩性,刀切面略粗糙,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摇振反应无。局部含粉细砂及半炭化物碎屑。土体不均一,局部相变为粘土。为上更新统下组,海积成因。全场分布,顶板埋深53.00~64.50m,厚度2.80~12.70m。
⑥3粗砂(alQ31)
灰色,饱和,粒状结构,松散~稍密状。砂粒含量占55~80%,颗粒粒径一般为2~0.25mm,以2~0. 5的颗粒为主,砂颗粒磨圆度较好,成份为石英和长石。粉粒和粘粒占20~45%,局部含砾石,占5~10%。为上更新统下组,冲积成因。零星分布,顶板埋深63.10~67.60m,厚度1.70~8.30m。
⑦1粉质粘土(al-lQ22)
灰色,兰灰色等,可塑状,中压缩性,刀切面略粗糙,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摇振反应无。为中更新统上组,冲湖积成因。全场分布,顶板埋深66.00~73.80m,控制厚度2.00~12.10m。(浅孔未揭穿)
⑦2中砂(alQ22)
灰色,饱和,粒状结构,松散~稍密状。砂粒含量占60~70%,颗粒粒径一般为2~0.25mm,以2~0. 5的颗粒为主(40%左右),砂颗粒磨圆度较好,成份为石英和长石。粉粒和粘粒占30~40%。土体不均一,局部为粗砂。为中更新统上组,冲积成因。零星分布,顶板埋深72.10~78.50m,厚度2.20~3.60m。
⑧1粉质粘土(al-lQ21)
灰色,兰灰色等,可塑状,中压缩性,刀切面略粗糙,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摇振反应无。为中更新统下组,冲湖积成因。全场分布,顶板埋深74.30~82.30m,厚度11.00~27.20m。
⑨粉质粘土混角砾(el-dlQ)
灰黄色,稍密~中密状,粘性土和砂含量占70~85%,以粉质粘土为主,刀切面粗糙不平,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碎砾石含量占15~30%,粒径一般10~20mm,大者80mm。碎砾石磨圆度较差,一般为棱角状和次棱角状,成份为凝灰岩,强~中风化状。土体均一性差,局部碎砾石含量较高。残坡积成因。深孔除Z64外,均已揭露至该层,顶板埋深92.00~99.00m,揭露厚度1.40~8.80m(未揭穿)。
⒉3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
已施工的钻孔中共取原状土样59件,采用薄壁取土器采取,样品质量等级为Ⅰ级,除全部做常规分析项目外,另有6件加做水平和垂直渗透试验。抗剪强度指标粘聚力c、内摩擦角Φ采用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上部地基土(基坑开挖计算范围)加做固结快剪试验。采取扰动土样12件,做筛分法颗粒分析。标准贯入试验了13次,重型动力触探试验了12次。对各土层样品按层逐个以正负3倍标准差法进行检查,剔除个别不合理指标后再按层进行统计,各项试验指标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变异系数、统计频数等统计结果和各层e—p曲线见附表2~附表5(原位测试指标统计值为杆长修正值)。
⒉4 基础设计主要参数参考值的确定
地基土基础设计主要参数参考值: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压缩模量Es(或变形模量E0)、桩周土的摩擦力特征值qsa、桩端土的承载力特
征值qpa等,分别根据土试资料、现场钻孔编录资料以及规范参考值等,然后结合地区经验综合分析确定,见表2。
表2 基 础 设 计 主 要 参 数 一 览 表
预制桩 土 层 ES 1-2 E0 fak qsa (kPa) ①0 杂 填 土 ① 粘 土 ②1 淤 泥 ②2 淤 泥 ④1 粘 土 ④2 粘 土 ④3 粗 砂 ⑤2 粉质粘土 ⑥1 粉质粘土 ⑥2 粉质粘土 ⑥3 粗 砂 ⑦1 粉质粘土 ⑦2 中 砂 ⑧1 粉质粘土 ⑨粉质粘土混角砾 3.00 1.65 1.70 3.40 3.60 8.00 4.00 4.50 4.80 8.50 5.00 8.00 5.30 14.00 65 75 45 14.0 5.0 6.0 20.0 18.0 28.0 20.0 22.0 23.0 30.0 26.0 28.0 27.0 32.0 qpa (kPa) 700 600 1600 800 1000 1000 1700 1100 1600 1200 1800 qsa (kPa) 13.0 4.5 5.5 18.0 16.0 25.0 18.0 20.0 21.0 27.0 23.0 25.0 24.0 29.0 qpa (kPa) 450 450 700 500 700 550 800 0.75 0.70 0.70 0.75 0.75 0.55 0.70 0.70 0.70 (MPa) (MPa) (kPa) 钻孔灌注桩 抗拨系数 λ 注:qpa使用条件为:桩端进入持力层2d以上,桩端下持力层厚度3d以上;钻孔灌注桩qpa对应沉渣厚度应≤50mm
⒉5地下水
勘察场址地下水上部为孔隙潜水,其赋水介质为粘土、淤泥、粉质粘土等粘性土,透水性差,水迳流条件差,水量贫乏,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排泄以蒸发为主,勘察期间测得地下水位埋深为0.90~2.50m,水位高程为2.75~3.54m,初见水位与稳定水位;下部为多层承压水,其赋水介质为粗砂、中砂等,透水性较好,水量较丰富。据区域水文资料,本地区潜水多年变幅在0.30~3.00m之间,承压水水位埋深在10.00~14.00m。
勘察场址为湿润区直接临水,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地层渗透性影响为B类。本场址周边无污染源,水、土均未受污染。按大纲要求场址内共取2组水样做简分析加侵蚀性CO2,待出详勘报告时再作评价。
⒉6不良地质作用
本次勘察场区内未发现不良地质作用和暗塘、暗浜、墓穴、洞室等对工程不利的地下埋藏物。但应注意旧房基础的不利影响。
3、岩土工程初步评价 ⒊1 地基土工程特性初步评价
根据勘察结果,地基土在勘察深度范围内可划分为15层,各土层评价如下:
①0杂填土,松散~稍密状,基坑开挖时将被挖除。
①粘土,为地表硬壳层,中高压缩性,力学性质在浅部地层中相对较好,基坑开挖时将被挖除。
②1淤泥、②2淤泥,高含水量、高孔隙比、高压缩性,力学性质极差,不能作为基础持力层。
④1粘土,中高压缩性,力学强度较好,但分布不稳定,厚度较薄,不宜作为桩端持力层。
④2粘土,中高压缩性,力学强度一般,厚度较厚,可作为以摩擦型桩的桩端持力层。
④3粗砂,稍密状,力学性质较好,但分布不稳定,不宜单独作为持力层,可与下卧层一并利用作为持力层。
⑤2粉质粘土,中高压缩性,力学强度中等,厚度较厚,可作为以摩擦型桩的桩端持力层。
⑥1粉质粘土、⑥2粉质粘土,可塑状,中压缩性,可作为以摩擦为主的摩擦型桩的桩端持力层。
⑥3粗砂,稍密状,力学强度较好,但分布不稳定,可与下卧层一并作为持力层使用。
⑦1粉质粘土、⑧1粉质粘土,可塑状,中压缩性,可作为以摩擦为主的摩擦型桩的桩端持力层。
⑦2中砂,力学强度较好,但分布范围有限,且厚度不大,不宜单独作为持力层,可与上下层合并作为持力层。
⑨粉质粘土混角砾,稍密~中密,力学强度较好,可作为桩端持力层,由于该层埋深大,顶板埋深在92m以下,Z64孔101.50m尚未见该层,因此不建议该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⒊2 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初步评价
由区域资料可知,场地无区域性大断裂及活动断层通过,区域稳定性好。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该工程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拟建建筑物抗震设计参数为:
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
根据区域资料和邻近地块勘察成果,场区基岩埋深大于80m,场地属建筑抗震不利地段。因为波速测试孔未施工,现按(岩)土名称和性状判别,场地土为软弱场地土。等效剪切波速Vse≤150m/s,覆盖层厚度大于80m,建筑场地类别为IV类; 建筑物设计特征周期为0.65s。
勘察场址地形较平坦,地层分布比较均匀,场地土体均匀性和稳定性较好,适宜建筑。
⒊3 基础方案初步选择
根据地层特征结合建筑物性质和周边环境,拟建的高层建筑物建议采用端承摩擦桩基础,桩端持力层选择⑧1粉质粘土,桩型可采用钻孔灌注桩,桩径900~1000mm,有效桩长80m左右。拟建的多层建筑物及基坑建议采用端承摩擦桩基础,桩型也可采用钻孔灌注桩,桩径600~800mm,有效桩长50~55m左右。
⒊4 基坑工程初步评价
本工程地下室一层,建筑面积30420.72m2。按《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规定,基坑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在开挖深度范围内所涉土层为①0杂填土、①粘土、②1淤泥,开挖土层透水性较差,土体强度较低,其潜水位埋深为0.90~2.50m(勘察期间所测)。
因为目前仅施工少部分钻孔,取样数远远不够,基坑设计参数现按已有资料作粗略统计,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基 坑 设 计 主 要 参 数 指 标 统 计 表
抗剪强度 渗透系数 含水量 土层 W0 重度 r 直剪 固结快剪法 三轴UU 3(%) (kN/m) 凝聚力 内摩擦 凝聚力 内摩擦 C (kPa) 角Ф (゜) 10.0 C (kPa) 13.0 角Ф (゜) 2.0 水平KH (cm/s) 垂直KV (cm/s) ① 粘 土 41.4 17.35 15.0 6.25×10-8 1.40×10-7 5.90×10-8 2.55×10-8 3.85×10-8 3.20×10-8 ②1 淤 泥 58.5 15.86 11.0 6.0 8.0 0.6 ②2 淤 泥 62.4 15.61 11.0 6.0 8.0 0.6 注:表中C、Ф值为标准值,基坑设计时应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第14.2.5条确定设计值。
4、结论、建议与说明
⒋1根据已完成的勘察资料,地基土在勘察深度范围内可划分为15层,自上而下分别为:①0杂填土、①粘土、②1淤泥、②2淤泥、④1粘土、④2粘土、④3粗砂、⑤2粉质粘土、⑥1粉质粘土、⑥2粉质粘土、⑥3粗砂、⑦1粉质粘土、⑦2中砂、⑧1粉质粘土、⑨粉质粘土混角砾。
⒋2初步查明了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取得了基础设计主要参数指标参考值,为基础初步设计提供参考。
⒋3本次勘察场区内未发现不良地质作用和其他对工程不利的地下埋藏物。
⒋4勘察场址地下水上部为孔隙潜水,勘察期间测得其潜水位埋深为0.90~2.50m(水位高程2.75~3.54m),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地下
水常年变幅0.30~3.00m;下部为承压水,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承压水位埋深10.00~14.00m。
⒋5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对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为软弱土,本场地建筑场地类别为IV类,属建筑抗震不利地段。特征周期为0.65s。勘察场址场地稳定性较好,适宜建筑。
⒋6根据地层特征结合建筑物性质和周边环境,拟建的高层建筑物建议采用端承摩擦桩基础,有效桩长80m左右,桩型可采用钻孔灌注桩,桩径1000mm左右;多层建筑物及基坑建议采用端承摩擦桩基础,桩型也可采用钻孔灌注桩,桩径600~800mm,有效桩长50~55m左右。
⒋7本次勘察孔口高程引用业主提供的地形图上高程点为基准实测所得。
⒋8本报告仅供基础初步设计时参考,不能作为施工图设计依据。
工程编号 2013--W25 温州市现代锦绣花苑
场址岩土工程初步勘察报告
浙江中鑫工程勘察有限公司
二零一三年八月
温州市现代锦绣花苑
场址岩土工程初步勘察报告
工 程 负 责 人: 彭平清 野 外 编 录: 何永灯 编 写: 吕德顺 试 验 负 责 人: 沈木兰 审 核: 王文俊 校 对: 陈 江 审 定: 黄国庆
总 工 程 师: 彭平清
法 人 代 表: 黄国庆
编写单位:浙江中鑫工程勘察有限公司
勘察资质证书号:120630—kj
ISO9001:2008认证注册号:J09Q21603RIS
报告提交日期:2013年08月20日
目 录
1、前言 ……………………………………………………………………1 ⒈1工程概况 ……………………………………………...………….…1 ⒈2勘察目的和任务 ……………………………………...………….…1 ⒈3勘察依据及执行的主要技术规范和标准 ………….…………...…2 ⒈4勘察手段及完成工作量 ……………………………. …………..…2 2、场址工程地质条件 ……………………………………………………3 ⒉1自然地理及区域地质概况….……………………………………...…3 ⒉2地层初步划分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3 ⒉3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 ……………………………………….….……7 ⒉4基础设计主要参数参考值的确定 ……………………………..……7 ⒉5地下水 …………………………………………………………..……9 ⒉6不良地质作用 ……………………………………………….….……9 3、岩土工程初步评价 ……………………………………………………9 ⒊1地基土工程特性初步评价…………………………………………9 ⒊2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初步评价…………………………..………10 ⒊3基础方案初步选择…………………………………………..……11 ⒊4基坑工程初步评价…………………………………………..……11 4、结论、建议与说明 ……………………………………………………12
附表: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附表1) 1张
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数理统计成果表(附表2) 3张 固结试验e--p分层曲线(附表3) 5张 标贯试验成果表(附表4) 1张 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成果表(附表5) 1张 土工试验成果表(附表6) 3张 附图:勘探点平面位置图 1张
工程地质剖面图 4张 代表性钻孔柱状图 1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