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资治通鉴卷一之十七)
卫侯提出了一项不正确的想法,但大臣们却异口同声地附和。孔伋说:“我看卫国,真是叫‘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呀!(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问道:“为什么竟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何乃若是?)”孔伋说:“君主自以为是,大家便不会说出自己的意见。君主自以为是,即使事情处理对了,也是打击大家出主意的积极性,更何况事情没有处理对,众人都附和错误见解以至于助长之风呢!不分辨事情的是非而乐于让别人赞扬,是无比的昏暗;不判断事情是否有道理而一味阿谀奉承,是无比的谄媚。君主昏暗而臣下谄媚,这样居于百姓之上,老百姓是不会拥护的。长期这样下去,国家就不成为国家了。(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引不已,国无类矣!)”
后来,孔伋对卫侯说:“你的国家将要一天不如一天了。(君之国事将日非矣!)”卫侯问:“为什么?(何故?)”孔伋回答道:“我说这话是有原因的。国君您说话自以为是,卿大夫没有人敢于纠正您的错误;卿大夫说话也自以为是,士人百姓不敢纠正他们的错误。君臣都自以为贤能,下属又同声称赞君臣贤能,称赞贤能可以和顺而有福,指出错误则忤逆而有祸,这样,又怎么会结出善良的果实呢!《诗经》说:‘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这不挺像您和您的这些大臣们吗?(有由然焉。君出言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矫其非。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如此则善安从生!《诗》曰:‘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抑亦似君之君臣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