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3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2013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来源:爱go旅游网
2013河南中考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7。1l题。(共16分) 放 学 ①安安上小学了。半年之后,妈妈觉得他可以自己走回家,不必再接了,毕竟只是十五分钟、拐三个弯的路程。 ②十五分钟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十五分钟。妈妈开始不安。 ③一个小时零十分之后,妈妈拎起汽车钥匙,准备出门找安安。门铃响了,安安进门,看见妈妈生气的面孔,惊讶地问:“怎么啦?”妈妈生气地说:“怎么啦?还问怎么啦!你过来给我坐下!”安安卸下背上的书包,嘟着嘴在妈妈指定的沙发角坐下。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黑的。“你到哪里去了?”审问开始。“没有呀。”安安睁大眼睛。“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你做什么了?”“真的没有呀!”安安渐渐生气起来,声音开始急促,“我跟米夏儿、克利斯、史提方一起走,就这样一路走回家,哪里都没去,什么都没做呀!”他气愤地站了起来。看样子孩子没说谎。“安安,妈妈只是担心,怕你被车子撞了,被坏人拐了,懂吗?”安安点点头:“我知道,可是我真的哪里都没有去。” ④以后的日子里,妈妈又紧张过好几次,用电话追踪来追踪去,然后安安又一脸无辜地出现在门口。 ⑤妈妈决定亲眼看看孩子怎么走那十五分钟、三个拐弯的路程。 ⑥1l点半,放学了。孩子们像满天麻雀似的冲出来,叽叽喳喳 吵得像一锅滚水。孩子往千百个不同的方向奔跑跳跃,坐在长凳上的妈妈好不容易才盯住了安安,还有安安的“死党”。四个小男生在前头走,妈妈在后头跟着,隔着一段距离。 ⑦经过一截短墙,小男生一个

接一个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再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11点45分。 ⑧经过一个大铁门,里头传出威武的狼狗叫声。米夏儿已经转弯,现在只有三个男生了。三个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一接近铁门,狼狗扑过来,小男生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混着刺激的狂喜。狼狗安静下来,小男生又开始蹑手蹑脚地摸向大铁门„„狂喜尖叫着撤退。妈妈看看手腕,12点整。 ⑨克利斯转弯,这已到了板栗街。安安和史提方突然四肢着地,肩并肩,头颅依着头颅在研究地面上的什么东西。他们跪趴在地上,背上突出着正方形的书包,像乌龟背着硬壳。地面上有一只黑色的蚂蚁,蚂蚁正用它的细手细脚,试图将一只死掉的金头绿眼苍蝇拖走。死苍蝇的体积比蚂蚁起码大上20倍.蚂蚁工作得非常辛苦。妈妈很辛苦地等着。12点15分。 ⑩史提方转弯。安安踽踽独行,背着他花花绿绿的书包,两只手插在裤袋里,嘴里吹着不成调子的口哨。差不多了吧!妈妈想,再转弯就是咱们的麦河街。安安停下来。他看见了一片美好的远景:一块工地。他奔跑过去。妈妈心一沉。工地上乱七八糟,木板、油漆桶、铁钉、扫把、刷子„„安安用脚踢来翻去,聚精会神地搜索宝藏。他终于看中了什么——一根约两米长的木条。他握住木条中段,继续往前走。12点25分。 ⑩在离家还有三个门的地方,安安停在一株大松树下,仰头往上张望。这一回,妈妈知道他在等什么。松树上住着两只红毛松鼠,它们经常在树干上来来去去地追逐。有时候,它们一动也不动的,就贴在那树干上,瞪着晶亮的圆眼看来来往往的路人。现在,两只松鼠就这么定在树干上,安安仰首立在树下,他们彼此用晶亮滚圆的眼睛瞅着对方,安静得好像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 ⑩在距离放学时间一个小时零五分之后,七岁半的安安抵达了家门口。他把一根两米来长的木条搁在地上,腾出手来按了门铃。 (作者:龙应台。有删改) 7.放学回家的路程,妈妈认为只需十五分钟,安安却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为什么会 有这样的矛盾?(2分) 答:

8.第①-③段中哪些语句为后文写安安放学路上的经历做了铺垫?(2分) 答: 9.品读第⑦-⑩段,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细节描写中任选一个方面,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4分) 答:

10.全文十多次写表示时间的词句,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1.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表现母爱,有人认为是表现童真童趣,有人认为是关注 儿童成长。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4分)

答案:

7.放学回家的路程只需卜五分钟,是妈妈以成人的思维,按直奔曰的地的时间来计算的。(1分)事实上,孩子天性好奇爱玩,容易被路上的事物吸引,所以安安一路玩耍却没有意识到耽误了回家的时问。(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罴的。 ②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了一小时。(每点1分,共2分) “词语运用”示例:第⑧段“三个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一接近铁门,狼狗扑过来,小男生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混着刺激的狂喜”一句中“蹑手蹑脚”“尖叫”“摸”等词语传神地刻画出孩子们逗狗时既害怕又异常兴奋的样子,充满了童真童趣。(相关语句,1分;句 通顺,1分:分析,2分,共4分)“修辞方法”示铡:第⑦段中“小男生一 个接一个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再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一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孩子们对跳墙的乐此不疲,表现了“小男生”喜欢冒险的天性。(相关语句,1分;修辞方法,1分;分析,2分,,共4分)“细节描写”示例:第⑨段中“地面上一只黑色的蚂蚁,蚂蚁正用它的细手细脚,试图将一只死掉的金头绿限苍蝇拖走”一句,运用细节描写,侧面写出了孩子们观察的细致专注,表现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相关语句,1分;细节描写,1分;分析,2分。共4分)(任选一方面,意思对即可。共4分)

10.①表现妈妈等待的焦急。 ②记录事件的进程,推动情节发展。 ③时间精确到分,突出孩子活动的专注投入。 ④是故事矛盾的焦点,引发人们对文章主旨的思考。(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共4务)

11.示例一:我赞同主旨是表现母爱。安安放学回家晚了,妈妈很焦急,为他的安全担心。妈妈对安安回家晚有疑问,却没有轻易下结论,丽是亲眼去看他到底做了什么。这些都表现了妈妈对孩子的爱。 示例二:我赞同主旨是表现童真重趣。文章髑较多的笔墨细致地描写了孩子们爬短墙、逗狼狗等活动,表现了儿童好奇、爱冒险、爱探索的天性,充满童真童趣。 示例三:我赞同主旨是关注儿童成长。文章把安安与妈妈在放学回家所用时间产生的矛盾摆在人们面前,意在引起人们反思:不应完全用成人的标准苛求孩子,应多从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他们的行为,精心呵护他们成长。 (观点,1分;结合内容,1分;分析,2分。共4分

2013北京中考试题

五、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洞茶》,完成第15~17题。(共15分) 洞茶 毕淑敏 ①我16岁时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当兵。司务长分发营养品,给我一块黑糊糊的粗糙物件,说,这是茶砖!

②拿东西时砖茶一不小心掉到雪地上,我没有捡,弯腰太费体力。一旁的老医生心疼地说:关键时刻砖茶能救你命呢。我不以为意。老医生告诉我,它叫青砖茶,用茶树的老叶子压制而成,发酵后颜色黢黑,茶碱含量很高,茶碱可以兴奋呼吸系统,如果出现强烈的高原反应,喝一杯砖茶,可缓解症状。它是高原之宝。

③没到过藏北高原的人,难以想象砖茶对于边防军的意义。高原上的水,不到70℃就开锅了,无法泡出茶中的有效成分。我们只有把茶饼掰碎,放在搪瓷缸里,灌上用雪化成的水,煨在炉火边久久地熬煮,渐渐地,一抹米白色的蒸汽袅袅升起,缸子中的水慢慢红了,又慢慢黑了„„平原青翠植物的精魂,在这冰冷的高原,以另外一种形式复活。 ④慢慢喝茶上瘾,便很计较每月发放砖茶的数量。有一次领完营养品,我端详着分到手的砖茶,委屈地说:‚司务长,有人抠走了我的茶,你看,还留下两道深痕。‛司务长说:‚哈!应该是三道痕的。那不是被人抠走的,是厂子用机器压下的商标,这茶叫‘川’字牌。‛ 我追问:‚这茶是哪儿出的啊?‛司务长说:‚‘川’字牌,当然是四川的。‛ ⑤从此我与这砖茶朝夕

相伴,它温暖了我的胃,安慰了我的心,清醒了我的脑,成为我无声的知己。 ⑥11年后,我离开高原回到北京,寻遍北京的茶庄,却再也找不到我那有三道痕标记的朋友,失望之余,觉得它好像变成了我在高原缺氧时的一个幻影,与我悄然永诀。 ⑦此后三十余年,我品过各种各样的天下名茶,用过林林总总的精美茶具,见过繁复古雅的饮茶仪礼,却总充满迷惘困惑,茶不能大口喝吗?茶不能放在铁皮缸子里煮吗?茶不能放盐巴吗?茶不能仰天长啸后一饮而尽吗? ⑧一次出差到了四川,满怀希望地买了一块茶砖,以为将要和老友重逢。喝下却全无当年的韵味,我绝望了——舌头老了,甘凛的砖茶味道和那段难忘的岁月搅缠在一起,永远留在了藏北高原重重的冰雪之下。 ⑨今年,我在湖北赤壁终于见到了老朋友。赤壁有个老镇遍植茶树,因地名羊楼洞,所产砖茶被称为‚洞茶‛。那里有三条清澈的天然泉水,三水合一,即为一个‚川‛字,成了砖茶的商标。 ⑩有了上次的教训,我不敢贸然相认。砖茶沏好,我轻浅地抿了一口。 ⑪晴天霹雳,地动山摇!所有的味蕾,像听到了军号,怦然怒放! ⑫天啊,离散了几十年啊,我母于再次和你相逢!你甘暖依然啊,你温润如旧! ⑬一时间,熟悉的感觉如烟霞般升腾,那青春年华的神采风貌,如老式照片在水盆中渐渐显影,越发清晰。 ⑭那些冰雪漫天的日子,呷一口洞茶徐徐咽下,强大而涩香的热流注满口颊,旋即携带奔涌的力量滑入将士的肺腑,让戍边的人忆起遥远的平原,缤纷的花草,还有挚爱的亲人。他们疲惫的腰杆重新挺直,成为国境线上笔直的界桩;他们疲乏的双脚重新矫健,巡逻在千万里庄严的国土之上。 ⑮青山绿水中的赤壁茶林啊,你可知道曾传递给边防军人多少温暖。你曾给予边疆战士多少力量!你可知道你对我有着怎样的意义!

○16我用当年方法熬煮洞茶水,把它洒向大地,对天而祭,司务长和老医生都因高原病早 早仙逝,他们在天堂一定闻得到这质朴的香气,沉吟片刻后会说,是这个味道啊,好茶! (有删改)

15.本文写了作者与“洞茶”几十年一波三折的情缘。请参照所给语句,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每空用8个字回答)(4分) ① → ② →寻找砖茶,失望困惑→ ③ → ④ 16.品读第⑮段划线句,联系全文,说说“洞茶”对于“我”有哪些意义。(4分) 17.这篇文章浸透着作者深挚的情感,富有感染力,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以第⑦段 和⑫段两段为例作简要分析。(不超过150字)(7分) 15.【解析】行文思路题。本题考查的是文章情节的概括,有一定难度。与2012年(去年) 相比题型一致,同时降低了难度,因为划分层次较简单。在划准层次的基础上,每空由事件加上情感构成。 答案示例:①初见砖茶,不以为意 ②茶砖相伴,温暖安慰 ③误买茶砖,绝望黯然 ④重逢茶砖,思念感动 16.【解析】语句含义题。有一定的难度,题干是:洞茶对于“我”有哪些意义,学生答题 时大多停留在“洞茶”是作者的知己这一直接的层面,而缺少对作者生活经历这一层面的思考,洞茶同时是作者边防生活的见证。 答案示例:①茶砖将我和高原以及高原的战士紧紧联系在一起。②我与这茶砖朝夕相伴, 茶砖不仅缓解了我的高原反应,而且它是我无声的知己,是我的朋友。③茶砖见证了我在高原度过的难忘的岁月,寄托着我对高原生活的热爱和思念之情。④茶砖给边防军人带来温暖和力量,我对茶砖充满了感激和赞美之情。⑤茶砖更寄托了我对逝去的高原战友们的思念和赞美之情。 17.【解析】阅读延伸题。历年中考侧重对人物形象或景物描写的赏析,多以描写、修辞等 角度切入,今年依旧以写作技巧赏析给定内容。 答案示例:第⑦段运用排比,强调作者对于茶的繁文缛节、高贵和价格的昂贵的讨厌, 体现了“我”的迷惘困惑,又用排比将四个反问句联系在一起,从侧面表达自己对茶砖的思念之情。第⑿段“我终于再次和你相逢!你甘暖依然,你温润如旧”直抒胸臆,运用拟人和第二人称的写作手法,从味觉方面描写出再次与茶砖重逢时的那种思念和感动。 2013南京中考试题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9题。(15分) 粥里春秋 陆建华 刚刚懂事,读过几年私塾的父亲就一字一顿地教我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还多次让我跟着他高声朗诵《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念是念了,也歌唱式地朗诵了,其实只是挂在嘴上而已。年龄稍大以后,特别是亲眼目睹了村民们为了粮食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才逐渐掂出这些格言和诗句的分量。 三月播种。一家人随着东方的第一缕霞光早早起身,把冒出娇嫩芽尖的稻种,小心翼翼地均匀地撒在秧床上。 四月插秧。辽阔的原野上,一方又一方的水田镜子般平整,倒映着蓝天白云,使人恍然觉得,那些身手矫健的插秧女是把碧绿的秧苗栽插在青天之上。 五月,六月,七月。 追肥,拔草,治虫。 高温悄悄来了,村民们像照料子女一样侍候庄稼,不怕苦,不怕累,只要庄稼长得好,就喜笑颜开,心满意足。天热闷人,他们说:‚好!不冷不热,五谷不结呀!‛双腿被蚊虫叮得奇痒难忍,被蚂蟥吸得鲜血淋漓,他们只是笑笑。终于,稻谷一天比一天饱满了,远远望去,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逐渐变得金光闪烁,气象万千。 村民们不辞劳苦种植粮食的过程,使自幼在农村长大的我印象深刻,而村民们对粮食无比珍惜的情景,更是让我终身难忘!邻居房大伯,每当新谷登场,他最爱的是先煮一锅新米粥细细品尝。他喝粥时的陶醉神态,使人觉得,他喝的不是粥,而是人间难得一见的美食。更难忘的是,一碗粥喝罢,他要仔仔细细地把碗舔得千干净净,不留一丝粥液,那碗便如水洗过一般。 第一次见房大伯舔碗,我很以为怪,回家告诉父亲,父亲神情庄重地说:‚你记住,这就叫‘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此生见粥多矣!最难忘的是那个全民饥饿的年代,村民们被指示拆灶砸锅,全部到大食堂吃饭。那时家家断炊烟,户户无鸡鸣,食堂每天只供应两顿粥。分粥时,两名服务人员一人用大铁铲在一个大缸内不停地搅拌,让沉在缸底的少得可怜的米粒浮上来,另一人负责往满脸饥饿的村民碗里舀粥。说是粥,其实是稀汤,碗里的米粒屈指可数„„但是,在饥饿面前,人与人之间却显现出相濡以沫....的真情。那时,我们大学生里多数男生到月底总要饿一两顿,甚至一两天。这时,早就留心的女同学会伸出援助之手:‚呶,我这儿有吃不完的饭票,给你们„„‛面对桌上小小的一卷饭票,男生们推来让去:‚我不饿!我不饿!‛饭票往往被硬塞到最瘦弱的男生手里。

其实,她们哪里是‚吃不完‛?他们哪里会‚不饿‛?这盘中粒粒,又岂止是普通的生活小事? 我庆幸我的儿孙们赶上衣食无忧一天比一天幸福的时代。单就米粥来说,什么八宝粥、银耳绿豆粥、莲子荷叶粥等等,花样翻新,名目繁多。我仍然固执地要求我的儿孙们什么时候都不可忘记古训!儿孙们接受了我的意见,并付诸日常生活中。那一天,我见到正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儿,在饭桌上严肃地批评刚上小学的录女:‚提醒你多少次了,你总是改不了到处丢饭粒的毛病!不是刚背过唐诗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 我听后欣慰地笑了,笑着,笑着,却又不知怎的忽然间热泪盈眶„„ (选自《文人品粥》,有删改) 16.对《悯农》的内涵,作者有一个深入理解的过程。请用四字词语填空。(3分) 刚刚懂事, →年龄稍大, →上大学时, . 17.根据具体内容,按要求答题。(5分) ⑪阅读第七段,展开想象,写出村民们笑笑之后会说的话。(2分) 天热闷人,他们说:‚好!不冷不热,五谷不结呀!‛双腿被蚊虫叮得奇痒难忍,被蚂蟥吸得鲜血淋漓,他们只是笑笑,说:‚ 。‛ ⑫第

九段哪些细节表现出“相濡以沫”的真情?(3分) 18.下列对文章语言品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三段“小心翼翼”写出村民劳作的仔细,“均匀”写出撒种动作的细致,二者各有侧重。 B.第四段描写村民稻田插秧,仿佛“栽插在青天之上”,劳动的场景富有诗意,充满美感。 C.第八段,邻居房大伯把碗舔得“如水洗过一般”,表现了他喝粥时专注而且陶醉的神态。 D.第十段中孙儿“严肃地批评”孙女的那番话,简直就像一位长辈在教育晚辈,颇有童趣。 19.文章以“粥里春秋”为题,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4分)

(三)(15分) 16.(3分)挂在嘴上 掂出分量 倍感深重 17.(5分)⑪示例:没关系!为了庄稼好,受点苦也没啥!(2分)⑫女生平就留心到男生在挨饿;女生借口“吃不完”,把饭票送给男生;男生互相推让把饭票塞给最瘦弱的同学。(3分) 18.(3分)C 19.(4分)对农人辛苦种植粮食和珍惜粮食的敬重;对饥饿年代人与人之间相湍以沫的真情的怀念;对珍惜粮食的传统美德得以传承的欣慰;对如今人们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的喜悦。 2013深圳中考试题及答案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3-17题。(15分) 柳 信 ①今年的春天,来得特别踌躇、迟疑,乍暖还寒,翻来覆去,仿佛总下不定决心。但是路边的杨柳不知不觉间已绿了起来,绿得这样浅,这样轻,远望去迷迷蒙蒙,像是一片轻盈的、明亮的雾。我窗前的一株垂柳,也不知不觉在枝条上缀满新芽,泛出轻浅的绿,随着冷风自如地拂动。这园中原有许多花木,这些年也和人一样,经历了各种斧钺虫豸之灾,只剩下一园黄土、几株俗称“瓜子碴”的树,还有这棵垂柳,年复一年,只管自己绿着。 ②少年时候,每到春来,见杨柳枝头一夜间染上了新绿,总是兴高采烈,觉得欢喜极了,轻快极了,好像那生命的颜色也染透了心头。曾在中学作文里写过这样几句: ③“嫩绿的春天又来了,看那陌头的杨柳色,世界上的生命都聚集在那儿了,不是吗?那年轻的眼睛般的鲜亮啊„„” ④老师在最后一句旁边打了密密的圈。我便想,应该圈点的,不是这段文字,而是那碧玉妆成绿丝绦般的杨柳。 ⑤抗战期间在南方,一个残冬,我家的小花猫死了。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什么是死。它躺着,闭着眼。我和弟弟用猪肝拌了饭,放在它嘴边,它仍一动也不动。“它死了。”母亲说,“埋了吧。”我们呆呆地看着那显得格外瘦小的小猫,弟弟呜呜地哭了。我心里像堵上了什么,看了半天,还不离开。 ⑥“埋了吧,以后再买一只。”母亲安慰说。 ⑦我作了一篇祭文,记得有“呜呼小花”一类的话,放在小猫身上。我们抬着盒子,来到山坡。我一眼便看中那柳伞下的地方,虽然当时只有枯枝。我们掘了浅浅的坑,埋葬了小猫。冷风在树木间吹动,我们都穿得十分单薄,不足以御寒。我拉着弟弟的手,呆呆地站着,好像再也提不起玩的兴致了。 ⑧忽然间,那晃动的枯枝上透出的一点青绿色,照亮了我们的眼睛,那枝头竟然有一点嫩芽了,多鲜多亮啊!【A】我猛然觉得心头轻松好多。杨柳绿了,杨柳绿了,我轻轻地反复在心里念诵着。那时我的词汇里还没有“生命”这个字眼,但只觉得自己又有了精神,一切都又有了希望似的。 ⑨时光流去了近40年,我已经历了好多次的死别,到1977年,连我的母亲也撒手别去了。我们家里,最不能想象的就是没有我们的母亲了。母亲病重时,父亲说过一句话:“没有你娘,这房子太空.。”这房子里怎能没有母亲料理家务来去的身影,怎能没有母亲照顾每一个人、关怀每一个人的呵责和提醒!然而母亲毕竟去了,抛下了年迈的父亲和她的儿女。 ⑩两个多月过去,时届深秋,园中衰草凄迷,落叶堆积。我从外面回来,走过藏在衰草和落叶中的小径——这小径我曾在深夜里走过多少次啊。请医生,灌氧气,到医院送汤送药,但终于抵挡不住人生大限的到来。我茫然地打量着这园子,这时,侄儿迎上来说,家里的大猫——“狮子”死了,是让人用鸟打死的,已经埋了。 ⑪这是母亲喜欢的猫,是一只雪白的狮子猫,眼睛是蓝的,在灯下会闪着红光。这两个月,它天天坐在母亲房门外等,也没有等见母亲出来。我没有问埋在哪里,无非是在这一派清冷荒凉之中罢了。我却格外清楚地知道,再没有母亲来安慰我了,再没有母亲许诺我要的一切了。深秋的冷风将落叶吹得团团转,枯草像是久未梳理的乱发,竖起来又倒下去。我的心直往下沉,往下沉„„忽然,我看见几缕绿色在冷风中瑟瑟地抖颤,原来是那株柳树。在一片萧索中,柳色有些黯淡,但在一片枯黄之间,它是在绿着。“这容易生长的、到处都有的普通的柳树,并不怕冷。”【B】我想着,觉得很安慰,仿佛得到了支持似的。 ⑫清明时节,我们将柳枝插在母亲骨灰盒旁的花瓶里。柳树并不想跻身松柏等岁寒之友中,它只是努力尽自己的本分,尽量绿得长一些,就像一个普通母亲平凡清白的人生一样。 ⑬柳枝在绿着,这些丝丝垂柳,是会织出大好春光的。 (选自《读者》2012第15期,作者:宗璞)

13.通读全文,请概括作者围绕“柳”主要写了哪几件事。(3分) 14.请结合文意,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母亲病重时,父亲说过一句话:“没有你娘,这房子太空. 。” 15.请从描写或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⑪段划横线的句子。(3分) 16.第⑧段【A】处“我猛然觉得心头轻松好多”;第⑪段【B】处“我想着,觉得很安慰,仿 佛得到了支持似的”。请任选一处,结合原文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3分) 17.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中曾说:“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 止境的。”请你结合本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生命的感悟。(3分)

13.⑪少年时写描写柳的作文受到老师赞扬。⑫抗战时在柳树下埋葬猫,哀悼猫的死。⑬母亲病重期间,母亲的爱猫死去,埋在柳树下。⑭清明时节将柳树插在母亲骨灰盒旁边,寄托哀思。 14.母亲病重,家里没有了母亲料理家务、关怀每一个人的呵责和提醒。表达了父亲和全家人因为母亲病重内心的痛苦,体现了母亲在全家人心目中的地位。 15.使用了比喻手法,将深秋枯草比作久未梳理的乱发,暗指母亲的久病不起,衬托了自己因为母亲病重而沉重的心情。 16.【B】处,作者因为母亲病重,母亲的爱猫死去,心里充满了对生命无法挽回的凋零的悲哀。但是,柳树迸发出来的新的生命,让作者意识到,个体生命虽然短暂,但是,整个生命却在生生不息,所以心里得到了安慰和支持。 生命的个体是脆弱的短暂的,随时会遭到不幸,最终会离开世间。但是,个体生17.命是整个生命中的局部的链条之一,来自整体的生命,也为整体生命做出了自己的奉献。所以,孕育我们、我们也曾奉献的整体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我们应该坦然面对生命个体的消失,同时对生命有更博大胸怀

的关照,从而有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