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年1O月第34卷第19期Int J Lab Med,October 2013,v01.34,No.19 ・ 2623 ・ 1.3方法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版)要求: 于检测血清数不详,无法计算阳性率。 2.2 HIV-抗体阳性者的流行病学特征 2.2.1性别和年龄分布 29例HIV一抗体阳性者中,男性27 例,占93.1 ;女性2例,占6.9 ;男女比例为13.5:1。艾滋 病感染者主要是青年壮年,HIV抗体阳性者年龄及性别分布 见表1。 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使用说明书进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uSA)进行HIV-抗体检测,用酶标仪测吸光度(A),并以 cot-off值为临界值判定结果。初筛使用两种不同厂家生产的 试剂盒,用一种试剂盒检测阳性者用同一种试剂盒进行复检, 再用第二种试剂盒进行复检。初筛阳性的标本送至内蒙古自 治区艾滋病确证实验室进行确证实验。以上项目检测的室内 质控和室间质控结果均为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检测结果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学 分析。 2 结 果 2.2.2地区分布 2012年HIV-抗体检测阳性者分布广泛, 除林西县外各旗县区均有感染者发现,见表2。 表1 HIV一抗体阳性者年龄及性别分布 2.1 赤峰市疾控中心艾滋病实验室2O12年共检测VcT、监 管场所血清样本1 101份,检出阳性样本11份,阳性率 0.09 。另外18份阳性样本为(血站、各医院、旗县疾控中心) 艾滋病实验室初筛阳性送至自治区疾控中心确证符合的。由 表2 2012年赤峰市HIV-抗体阳性者地区分布 此项无数据。 2.2.3职业分布和文化程度 HIv_抗体阳性者主要以农民、 外出流动人口、无业人口或者服务业等为主。感染者文化程度 构成较低。 3讨 论 鉴于以上调查结果可知,艾滋病的防控不仅需要卫生疾控部门 的大力宣传与干预。更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培 养正确的性观念,不要因为无知成为病毒的受害者和传播者。 参考文献 [1]齐小秋,贺熊,黑发欣,等.病原微生物学检验——病毒[M].北 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61-364. 检测分析结果显示,赤峰市今年艾滋病感染者检出率是赤 峰市发现有艾滋病感染者以来最多的一年,至2012年11月 底,全市新发现感染者29人。感染者在全市都有分布,通过对 感染者的询问可知,在赤峰市,艾滋病传播途径为性传播,其中 男性比例占感染者93.1 ,感染者多为2o~4O岁年龄组。此 人群处于性活跃期,社会约束力差,感染和传播性病、艾滋病的 可能性较大。多数是刚刚步入社会的孩子,基本属于无业状 [2]方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七师HIV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 卫生检验杂志,22(1):176. [3]杨景元,曲琳,高永明,等.1996~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艾滋病疫 情分析口].2011,26(11):886 889. (收稿日期:2013 02—05) 态,生活随意,缺乏良好的自我约束力。由于学校及家庭的性 安全教育缺失,使得他们对自身的保护意识淡漠而感染病毒。 ・经验交流・ 乙肝病毒标志物和肝功能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诸兴桂 (重庆市荣昌县人民医院检验科,重庆荣昌402460) 摘 要:目的 研究乙肝病毒标志物和肝功能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监测不同时期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乙肝病毒标志物和肝 功能损伤指标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处于炎症活动期的患者(AI T>500 U/L),AST和ALB水平均与HBsAg、 HBeAg、HBV—DNA水平正相关(P<O.05)。结论程进展。 可以通过联合诊断多种乙肝病毒标志物和肝功能指标,来判断乙肝患者的病 关键词:肝炎,乙型; 乙肝五项; 肝功能损伤 DOI:10.3969/J.issn.1673—4l3O.2013.19.06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4130(2013)19-2623—02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viral hepatitis type B, 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最终可导致多器官损害 的一种传染病,某些患者可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我国是乙型 肝炎病毒携带者的高发国,据统计我国目前有无症状乙肝病毒 携带者1.3亿,乙肝患者3 000万[1_j。因此,乙肝防治在我国 尤其重要。对于乙肝病情和肝功能损伤情况的监控诊断相应 处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j。 乙肝两对半是国内医院最常用的HBV感染检测血清标 志物。HBV免疫学标记一共3对,即表面抗原(HBsAg)和表 面抗体(抗HBs或HBsAb)、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 或HBeAb)、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体(抗HBc或HB- cAb)。乙肝两对半又称乙肝五项 。本研究中,作者采用多种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年1O月第34卷第19期Int J Lab Med,October 2013,V01.34,No.19 乙肝病毒标志物联合乙肝五项动态变化,来探讨其和肝功能损 伤之间的相关关系,期望找到一种相对有效的监控方法和指 标,以供临床实践使用。 1资料与方法 是由于机体针对HBV特异性抗原所出现的免疫反应所引起 的。HBV一般情况下并不会直接引起肝细胞的损伤或者死 亡,相应的,病毒在肝细胞内大量复制,使得肝细胞表面出现了 大量的病毒特异性的外源性抗原,从而激活了人体的细胞免疫 随机选择582例于2011年1月至2012年4 1.1一般资料以及体液免疫这两大主要的免疫系统应答口 ]。目前研究认 为,人体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所诱发的肝细胞损害,要比乙型 肝炎病毒本身对于细胞的损伤要严重,并且这也是治疗乙肝的 重要的机制。目前对于免疫反应对肝细胞引起的损伤机制中, 关于T细胞免疫在乙型肝炎发病中的报道较多。有文献报 道,当慢性乙肝患者病毒标志物表现为HBsAg、HBeAb和 HBcAb均阳性时,其肝功能损害程度最严重,而患者病情加重 时病毒标志物HBsAg、HBeAb和HBcAb均阳性而HBsAg、 HBeAb多数呈阳性。这可能和肝细胞表面HBcAg表达增强, 成为人体毒T淋巴细胞的攻击目标有关_5]。 本研究结果发现,当不区分任何乙肝病理阶段或者乙肝感 染类别时,乙肝病毒各标志物与肝功能损伤指标之间并没有出 现很显著的相互关系,这点与既往文献报道类似。对前期结果 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再次统计发现在人选病例中,乙肝 炎症活动期肝细胞损伤程度指标(AST,ALB)与HBsAg、 HBeAg、HBV-DNA的结果之间有呈正相关性。提示可以通 月在本院住院并确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患者均符合 2005年《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确定的乙型肝炎诊断标 准,其中,男性318例,女性264例;年龄19~62岁,平均 (43.8士3.5)岁;病程均大于1年;排除肝硬化及肝癌等慢性并 发症。健康对照组138例为本院健康体检者,HBV血清学标 志物检测为阴性,并排除甲、丙、丁、戊等肝炎及并发症,及可能 影响肝功能的其他各种疾病的病例。 1.2试剂 乙肝两对半检测试剂来自上海新波生物技术公 司;HBV—DNA荧光定量PCR检测试剂由中山大学达安基因 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血清丙氮酸氨基转移酶(ALT)、清蛋白 (AL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等的 检测试剂由四JIl迈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3方法检测者空腹于清晨抽取3 mL静脉血,室温静置 半小时后离心10 min,直接以原始管在AU640全自动生化分 析仪和上海新波ANYTEST时间分辨荧光分析仪进行检测。 血清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采用新波ANYTEST时间分辨荧光 分析仪测定;HBV—DNA采用达安基因DA7600实时荧光定 量PCR仪检测,按照试剂盒内说明书进行操作。测定结果判 定:结果大于1 000 Iu/mL为阳性;结果小于或等于1 000 IU/ mL为阴性,肝损伤检测指标(ALT,AST、ALB、TBIL等)采用 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过联合诊断多种乙肝病毒标志物和肝功能指标,来判断乙肝患 者的病程进展,肝脏损伤程度以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Dienstag JL.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EJ3.N Engl J Med,2008, 359(3):1486 1500. [2]Rehermann B,Nascimbeni M.Immunology of hepatitis B virus and hepatitis C virus infeetion[-J].Nat Rev Immunol,2005,5(3):215 229. 当不区分任何乙肝病理阶段或者乙肝感染类别时,乙肝病 毒各标志物与肝功能损伤指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 选取ALT>500 U/L作为炎症活动期的指标,结果显示处于 炎症活动期的患者,AST和ALB水平均与HBsAg、HBeAg、 [3]Milich D,Liang TJ.Exploring the biological basis of hepatitis B e antigen in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Hepatology,2003,38 (8):1075-1086. E4]全俊,范学工,胡国龄,等.乙型肝炎标志物不同表达模式与慢性 乙型肝炎的关系[J].肝脏,2003,8(2):36. (收稿日期:2013-05—17) HBV—DNA水平呈正相关(P<0.05)。 3讨 论 HBV是一种非细胞毒性病毒,其所致的肝细胞损坏主要 ・经验交流・ 145株肠球菌体外药敏结果分析 修宁宁,辛青松 (东莞康华医院,广东东莞523080) 摘要:目的分析该院145株肠球菌体外药敏。方法采用Microscan进行鉴定,药物敏感试验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 值,用WHONET5.4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肠球菌中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分离率为70.3 和25.5 ;从脓液标本中分离的肠球 菌占第1位,占总分离率的26.9 ,其次为痰、尿液、分泌物、胆汁、腹水,血液等。粪肠球菌对氯霉素、喹奴普丁/达福普丁和四环 素的耐药性高于屎肠球菌;而屎肠球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红霉素、左氧氟沙星、青霉素和利福平的耐药性高于粪肠球菌。两 者均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 肠球菌属中不同菌种间的抗茵药物耐药性不同,屎肠球菌的耐药性明显高 于粪肠球菌,应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合理使用抗茵药物。 关键词:肠球菌;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抗药性,微生物 DOI:10.3969/j.issn.1673—4130.2013.19.0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4130(2013)19—2624—03 肠球菌属(Enterococus)是人类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的正 常菌群。肠球菌多引起免疫力低下宿主的感染,为医院感染的 重要病原菌。在美国医院感染中,肠球菌的分离率排在尿路感 染和伤口感染的第2位,血液感染的第3位…。近年来,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