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职单招2021-2022学年生态学基础真题及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职单招2021-2022学年生态学基础真题及答案

来源:爱go旅游网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职单招2021-2022学

年生态学基础真题及答案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30题)

1.人类对作物补加能源的作用主要是( )。

A.改善环境 B.消灭竞争者 C.增加总生产量 D.增加净生产量

2. 土壤真菌与某些高等植物的根系形成共生体称为 A.菌根 B.根瘤 C.菌丝 D.子实体

3.判断下列关于多样性指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低丰富度高均匀度的群落一定比高丰富度低均匀度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低

B.低丰富度高均匀度的群落一定比高丰富度低均匀度群落的多样性指数高

C.高丰富度低均匀度的群落与低丰富度高均匀度的群落,可能出现同样的多样性指数

D.高丰富度和高均匀度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不一定高

4. 日本九州熊本县水俣镇的水俣病,其主要污染物是( ) A.汞 B.铅 C.砷 D.镉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是一个动态系统 B.食物链营养级数目无限 C.能量单向流动 D.具有自我能力

6. 土壤中水、肥、气、热的协调,主要决定于 ( ) A.土壤结构 B.土壤PH值 C.土壤有机质 D.土壤无机养分

7.难降解的有毒物质沿食物链传递,其浓度将 ( )。 A.维持恒定 B.产生波动 C.逐级降低 D.逐级升高

8.通过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研究,提出著名“十分之一”定律的生态学家是( )。

A.奥德姆 B.林德曼 C.谢尔福德 D.克列门茨

9. 碳循环是一种( )。

A.液相型循环 B.沉积型循环 C.气相型循环 D.混合型循环

10. 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 )

A.石油农业 B.传统农业 C.生态农业 D.机械农业

11.东亚飞蝗的大发生在种群数量变动中属于( )。 A.周期性波动 B.不规则波动 C.季节消长 D.种群平衡

12.对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A.繁殖次数 B.每次繁殖个数 C.第一次繁殖的年龄 D.环境

13. 雄性动物总是奋力攻击和赶走同类雄性进入其所在的动物群,这是 ( )

A.竞争 B.种内斗争 C.捕食 D.他感作用

14.下列不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 ( )。 A.水稻 B.黄瓜 C.大 D.玉米

15.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形成森林的过程为( )。 A.原生演替 B.次生演替 C.水生演替 D.旱生演替

16. 种群中的某些个体身体表面的颜色可以随着环境的颜色而改变,以避免被天敌发现捕杀,又不易被猎物察觉,使之获得的食物充足,这样的个体在种群中的竞争能力强,会有更高的存活率并能繁殖更多的后代。这个过程就是( )。

A.自然选择 B.人工选择 C.种群调节 D.自动调节

17.一个种群内,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数量,幼年最多,老年最少,中年居中,这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型为( ) A.稳定型 B、增长型 C、衰退型

D、混合型

18.下列环境问题中,由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引起的是( )。 A.温室效应加剧 B.臭氧层破坏 C.重金属污染 D.水体富营养化

19. 下列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属于气相型的是( ) A.磷 B.钙 C.氮 D.铁

20. 在《中国植被》书中,中国植物分类的高级单位是 ( ) A.植被型 B.群丛 C.群落 D.群系

21. 群落外貌主要取决于 ( )

A.优势种植物 B.建群种植物 C.伴生植物 D.亚优势种植物

22.种群生态学的核心内容是( )。

A.种群动态研究 B.种群数量 C.种内、种间关系 D.种群调节

23.我国地区瓜果较甜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 B.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小 C.光照时间短,昼夜温差大 D.光照时间短,昼夜温差小

24.地球上的碳素绝大部分存在于( )。 A.岩石圈 B.大气圈 C.水圈 D.土壤圈

25.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经常在简单的食物链上引入新的环节来加强对农副产品的转化和利用。蜜蜂引进农田,用花粉生产王浆、蜂蜜等产品,这种做法属于引入( )

A.生产环 B.增益环 C.减耗环 D.复合环

26. 苏格兰的一片松树林中有四种蚂蚁,生境似乎是相同的,但一种趋向于坚硬木头,一种趋向于松软的木头,一种活动在潮湿木头周围,一种奔忙于残断的树干与地面之间。由此可看出,它们的______不同。( ) A.空间生态位 B.营养生态位 C.生态位 D.基础生态位

27.下述国家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是( )。 A.中国 B.印度 C.美国 D.俄罗斯

28.生态学巩固时期,生态学发展达到第一个高峰,主要是指( )。

A.生态学概念的提出 B.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 C.生态学的广泛应用 D.生态学同其他学科的渗透交叉

29. 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 )

A.结构简单 B.组成复杂 C.生物量高 D.以腐屑食物链占优势

30. 下列演替类型中不属于按演替进程时间长短分类的是( ) A.原生演替 B.快速演替 C.长期演替 D.世纪演替

二、填空题(20题)

31.生产者包括所有的绿色植物和______自养生物。

32. 种群动态是种群生态学的核心问题,表明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 )上的变化。

33. 营养物质循环的后期与前期相比,封闭性增强,循环速度______。

34.气流翻过山岭时在背风坡绝热下沉而形成的干热的风叫做________。

35. 生态系统在改变的环境条件或人类干扰的情况下,通过自身内部的调整,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总稳定,又回到它原来的状态。这种特性叫做______。

36. 可见光对动物的重要性可从动物的______器官的进化来说明,绝大多数生物都要借助一定强度的光来判别环境中的食物、天敌和其他静止物体的位置。

37.在干旱地区,植物的净初级生产量与降水量的关系是__________。

38. 每公顷10只黄羊是黄羊种群的绝对密度,而每天田间捕获10只菜粉蝶是菜粉蝶种群的______密度。

39. 在一定时期内,种群在特定条件下的实际出生率称为______。

40.通常物种多样性具有种的________和种的________两方面含义。

41. 热带雨林分布区的种类组成______。

42.按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分为原生环境和__________。

43.陆地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生物组分是生产者和______。

44.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现象称________。

45.陆生动物失水的主要途径有______、呼吸失水和______。

46. ______是指单位面积上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的总重量。

47.大气中的______含量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48.丹麦生态学家饶基耶尔生活型系统是以植物的__________距离地表的位置而分的。

49. 城市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经济、______三个亚系统组成。

50.______是指长期生活在某一环境条件下的生物,其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繁殖方式都和其生存环境相统一。

三、判断题(10题)

51.寄生生物对寄主植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

52.森林中鸟的数量与森林的周长成正比,是因为服从边缘效应。( )

53. 浮游生物增长形成“赤潮”的种群动态是不规则波动。( ) A.否 B.是

. 各类原生生物群落遭到破坏后都会引起次生演替。( ) A.正确 B.错误

55. 一个物种可以同时占有两个或更多个营养级。( ) A.正确 B.错误

56. 随着生态演替的发展,正相互作用增加负相互作用减少。 A.正确 B.错误

57.动物间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变动是协同进化。

58. 生物的生态位是指种群在地球上的分布位置。 [ ] A.正确 B.错误

59.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耗散结构。 A.正确 B.错误

60. 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是营养物质循环变慢。( ) A.正确 B.错误

四、简答题(10题)

61. 生态系统及其共同特征是什么?

62. 什么是植物的密度效应?简述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63.简述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

( )

.若按演替进程时间的长短划分,演替可分为哪几类?

65.简述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因子定律、Shelford耐性定律。

66.简述氮循环中的主要化学过程。

67.植物对水分的适应类型有哪些?

68. 简述生物群落发生的进程。

69. 森林的主要生态效应有哪些?

70.简述生态系统能流的途径。

五、论述题(5题)

71. 比较r对策和K对策的特点。

72. 论述食物网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73.论述生态学的基本视角。

74. 论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途径。

75. 论述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传递与转化的规律。

六、单选题(0题)

76.沿海赤潮产生的原因是( )。

A.过多的氮 B.过多的磷 C.过多的碳 D.过多的氮和磷等 参 1.D 2.A 3.C 4.A 5.B 6.A 7.D

难降解的有毒物质沿食物链传递,其浓度将逐及升高,属于有毒物质的富集。 8.B 9.C 10.C 11.B

12.C 13.B 14.B

烟草、大豆、水稻、芝麻、牵牛、苍耳和菌类属于短日照植物,黄瓜属于中间植物。 15.B 16.A 17.B 18.A 19.C 20.A 21.B 22.A 23.A 24.A 25.A 26.A 27.A 28.D 29.A 30.A

31.化能合成细菌

32.空间空间 33.变慢变慢

34.焚风

3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6.视觉视觉

37.线性

38.相对相对

39.生态出生率生态出生率

40.丰富度;均匀度

41.极其丰富极其丰富

42.次生环境

43.分解者

44.协同进化

45.体表蒸发失水;排泄失水

46.生物量生物量

47.二氧化碳

48.休眠芽

49.社会社会

50.生态适应性 51.N 52.Y 53.N .A

55.A 56.A

57.N理论上,捕食者和被捕令者的种群数量变动是相关的。当捕食者密度增大时,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将被压低;而当被捕食者数量降低到一定水平后,必然又会影响到捕食者的数量,随着捕食者密度的下降,捕食压力的减少,被捕食者种群又会再次增加,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反馈调节。 58.B 59.A 60.A

6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共同特性是生态学上的一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上的最高层次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组织、自我更新能力。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有限是一个动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共同特性是生态学上的一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上的最高层次,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组织、自我更新能力。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有限,是一个动态系统。

62.(1)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2)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条件相同时不管初始密度如何植物的最后产量几乎恒定。(1)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2)最后产量恒值法

则:在一定范围内,条件相同时,不管初始密度如何,植物的最后产量几乎恒定。

63.(1)人口数量的急增,数量增长不平衡; (2)人口老龄化,性比不协调; (3)人口城市化; (4)人口健康状况下降。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转化严格遵循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1)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其含义是:能量既不能消失也不能凭空产生。它只能以严格的当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2)热力学第二定律又称为能量衰变定律或能量逸散定律。它是指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在转换、流动过程中总存在衰变、逸散的现象即总有一部分能量要从浓缩的有效形态变为可稀释的不能利用的形态。也就是说在一切过程中必然有一部分能量要失去做功能力而使能质(能的质量)下降。 (1)快速演替。在短时间内(几年或几十年)发生的演替; (2)长期演替。在较长时间内(如几十年或几百年)发生的演替; (3)世纪演替。这种演替占有很长的地质时期。

65.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利比希(Liebig)研究各种环境生态因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发现作物的产量并非经常受到大量需要的物质(如二氧化碳和水)的,因为他们在自然坏境中很丰富;而却受到一些微量物质的,它们的需要量虽小,但在土壤中非常稀少。

因子定律:生态因子低于最低状态时,生理现象全部停止,在最适状态下,显示了生理现象的最大观测值,最大状态之上时,生理现象又停止。

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概念被 称为Shelford耐性定律。

66.氮循环中的主要化学过程为:

(1)固氮作用:固氮细菌和藻类将大气中的分子态氮转化为氨的过程; (2)硝化作用:氨和铵氧化成根以及用于蛋白质合成的氨基状态; (3)脱氮作用:由一些细菌作用将盐转化为氧化亚氮和分子态氮,最终使氮元素返回大气;

(4)挥发作用:土壤中氮或动、植物的分解排泄物以氨的气态直接散逸到大气层中。

67.(1)水生植物有三类:①沉水植物;②浮水植物;③挺水植物。 (2)陆生植物有三类:①湿生植物;②中生植物;③旱生植物。

68.生物群落发生的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扩散(入侵):主动扩散(如动物)和被动扩散(如植物); (2)定居:包括发芽、生长和繁殖; (3)竞争:其结果是“适者生存、逆者淘汰”; (4)反应:定居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反过来对环境起着改造作用。生物群落发生的过程可分为以下

几个阶段: (1)扩散(入侵):主动扩散(如动物)和被动扩散(如植物); (2)定居:包括发芽、生长和繁殖; (3)竞争:其结果是“适者生存、逆者淘汰”; (4)反应:定居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反过来对环境起着改造作用。

69.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最强大的生态效应其主要生态作用是: (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调节气候增加雨量; (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4)净化空气防止污染; (5)降低噪音美化大地; (6)提供燃料增加肥源。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最强大的生态效应,其主要生态作用是: (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调节气候,增加雨量; (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4)净化空气,防止污染; (5)降低噪音,美化大地; (6)提供燃料,增加肥源。

70.(1)能量以日光能形式进入生态系统;

(2)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生物化学潜能,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进入生态系统;

(3)以生物化学潜能存在于系统中,或作为产品的形式输出系统之外; (4)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呼吸释放的热能从系统消失;

(5)作为开放系统,某些有机物会通过动物迁移、水和风携带、人为作用等输入或输出系统。

71.具有一对策的生物在进化过程中表现出很高的扩散能力一有机会就迁入新的生境。其出生率高个体的寿命短形体较小亲代没有对后代的照顾和保护能力防御能力较弱死亡率极高通过大量和快速的繁殖后代及

不断扩散提高生存过程中的竞争力。具有r对策的种群经常受到生态因素的影响数量变动很大。但是高的r值能使种群数量迅速恢复到原有的水平强的扩散能力可以使r对策者迅速离开恶劣的生境扩散到其他地方建立新种群。具有K对策的生物扩散能力较弱其出生率低个体的寿命长形体较大保证它们在生存竞争中取胜。具有亲代关怀行为具有,一对策的生物在进化过程中表现出很高的扩散能力,一有机会就迁入新的生境。其出生率高,个体的寿命短,形体较小,亲代没有对后代的照顾和保护能力,防御能力较弱,死亡率极高,通过大量和快速的繁殖后代及不断扩散提高生存过程中的竞争力。具有r对策的种群经常受到生态因素的影响,数量变动很大。但是高的r值能使种群数量迅速恢复到原有的水平,强的扩散能力可以使r对策者迅速离开恶劣的生境,扩散到其他地方建立新种群。具有K对策的生物扩散能力较弱,其出生率低,个体的寿命长,形体较大,保证它们在生存竞争中取胜。具有亲代关怀行为,

72.(1) 食物网实际上是复杂化的食物链它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 食物网愈复杂表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愈复杂系统的稳定性越强。 (3) 当系统中的生物消失一种不会引发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调。(1) 食物网实际上是复杂化的食物链,它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 食物网愈复杂,表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愈复杂,系统的稳定性越强。 (3) 当系统中的生物消失一种,不会引发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调。

73.(1)整体现和综合观。生态学的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整体性观点是生态学区别于其他许多学科的基本观点。一般来

说,科学研究需要由整体到部分的还原方法和从部分到整体的综合方法这两者的结合,但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着还原有余而综合不足的倾向,尤其是要解决目前全人类面临的能源、环境等生存危机,所以生态学特别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研究,该观点的意义还在于,尽管人类文明取得了巨大的科技进步,但人仍然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仍然是世界生态系统这一整体的一部分。

(2)层次结构理论。层次结构理论是综合观和整体观的基础。该理论认为客观世界的结构都是有层次的,而且这种层次宏观和微观上都是无限的。组成客观世界的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特定的结构和功能,对任一层次的研究和认识都不能代替对另一层次的研究和认识。

(3)新生特性原则。当低层次的单元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较高层次的功能性整体时,总会有一些在低层次从未有过的新生特性产生。

74.生态位的主要特征是: (1)生态位的维数。从理论上讲影响生态位的因素很多生态位的维数应该是的。但一般 把生态位的有效维数减少到3个即地点(空间)、食物(营养)和活动空间。 (2)生态位的宽度。生态位宽度是一个生物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生态位越宽的物种其适应 条件和范围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3)生态位的重叠与竞争。当两个生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其他环境变量时就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一般情况重叠只是部分的。从理论上讲有重叠就有竞争但实际在自然界生态位常发生重叠但并不表现有竞争排斥现象。 (4)生态位分离。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多种生物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不同的:每一物种的生态位都和其他物种的生态位明显分开。这种现象叫做生态位分离。如在非

洲草原的各种食草动物之间似乎并不发生利害冲突就是采取觅食不同种类食物或同一种类的不同部位或出现在不同时间和季节或分散在不同地点等方法使生态位分离。 (5)生态位压缩、释放和移动。由于别的物种入侵导致原有物种生态位变小而生态位压缩。生态位释放是当群落中种间竞争减弱而引起的生态位扩展;生态位移动是指两个或更多的种由于种间竞争的减弱而发生的生态位变化。 (6)生态位的动态。大多数生物的生态位是依时间和地点而变化的。现实生态位可以被看作是基础生态位的一个变化的亚集。生态位的主要特征是: (1)生态位的维数。从理论上讲,影响生态位的因素很多,生态位的维数应该是的。但一般 把生态位的有效维数减少到3个,即地点(空间)、食物(营养)和活动空间。 (2)生态位的宽度。生态位宽度是一个生物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生态位越宽的物种,其适应 条件和范围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3)生态位的重叠与竞争。当两个生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其他环境变量时,就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一般情况重叠只是部分的。从理论上讲,有重叠就有竞争,但实际在自然界,生态位常发生重叠,但并不表现有竞争排斥现象。 (4)生态位分离。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多种生物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不同的:每一物种的生态位都和其他物种的生态位明显分开。这种现象叫做生态位分离。如在非洲草原的各种食草动物之间似乎并不发生利害冲突,就是采取觅食不同种类食物或同一种类的不同部位,或出现在不同时间和季节或分散在不同地点等方法使生态位分离。 (5)生态位压缩、释放和移动。由于别的物种入侵导致原有物种生态位变小而生态位压缩。生态位释放是当群落中种间竞争减弱而引起的生态位扩展;生态位移动是

指两个或更多的种由于种间竞争的减弱而发生的生态位变化。 (6)生态位的动态。大多数生物的生态位是依时间和地点而变化的。现实生态位可以被看作是基础生态位的一个变化的亚集。

75.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生命的各种表现都依赖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与转化没有能量流动和转化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 能量在生态系统的流动和转化都是严格服从着热力学的两个基本定律的。 (1)热力学第一定律又称能量守恒定律它指出:“在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中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以严格当量的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对于生态系统来说也是如此。由生产者所固定的生物化学潜能经过自身呼吸消耗消费者的呼吸消耗等作用大部分转变为热能的形式散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生命的各种表现都依赖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与转化,没有能量流动和转化,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 能量在生态系统的流动和转化都是严格服从着热力学的两个基本定律的。 (1)热力学第一定律又称能量守恒定律,它指出:“在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中,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以严格当量的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对于生态系统来说也是如此。由生产者所固定的生物化学潜能,经过自身呼吸消耗,消费者的呼吸消耗等作用,大部分转变为热能的形式散 76.D

赤潮产生的原因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中有大量磷,造成海域的富营养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