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 光明中医2010年1O月第25卷第l0期 。 CJGMCi ̄I October 2010.Vol 25.10 2ll一2l4 曲、打折保持引流通畅,预防引流不畅导致的疼痛 药物止痛是缓解术后疼痛的有效方法。 赵继军疼痛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312—313. 给药途径有五种,口服给药方便、易行,患者易于接受,但疗效随胃 肠功能的影响变异很大,且起效慢,镇痛效果不理想,仅适用于浅表小 手术引起的轻度疼痛[2oi。肌内注射给药是临床上最常用的给药方法, 马丽娟术后疼痛的评估及护理[J].重庆医学,2002.31(11):1143・1144. 刘凌云术后疼痛控制障碍原因分析及干预对策[J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 志,2008,7(1):102・103 适用于术后中重度疼痛的患者,局限性在于注射部位疼痛、镇痛作用短 暂、需反复注射、血药浓度不恒定等影响镇痛效果 。经皮下注射给 苑云杰,王振馥术前教育可提高治愈率[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999,18(6):273~274 计惠民,邓淑风减轻手术病人家属焦虑的方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 册,2007,16(5):227. 药操作方便易行、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高、镇痛作用产生快;适用于各种 术后疼痛的患者,特别是胸外科和骨科等大手术后患者的疼痛治 疗 。静脉滴注给药起效快、不受胃肠道影响,适用于各种手术后的 疼痛治疗,尤其是大手术、外伤创口手术后的疼痛治疗 …。PCA是一 种新型的注射泵,将镇痛药物由患者按需注射而获得满意镇痛效果的 一李学增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213-214. 冯瑾患者术后疼痛与焦虑情绪的相关性分析[J].护理学杂志.1999,14 (6):359. 谢冰柯,许乐疼痛控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综述)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7,7(26):677 种方法。PCA泵使用时机和剂量在麻醉医生设定的范围内,能满足 不同个体在不同时刻、不同疼痛强度下的镇痛要求,避免疼痛和镇痛大 幅度波动,患者有一种主动参与感,有利于全身情况的恢复 。 刘忆兰.健康教育在缓解术后疼痛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5,2, 12(2):387—388 国际疼痛研究会(IASP)对疼痛的定义: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 沈曲手术后病人疼痛控制状况的调查研究[J] 护理研究,2006,11 (20):2845 和实际的、潜在的组织损伤,所引起的情感经历;或是对这一损伤所作 的描述 的舒适。 。干预术后疼痛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疼痛感觉,促进病人 李柳芬疼痛管理在术后疼痛控制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8,3 … (23):565 耿莉华,宋雁宾外科手术后疼痛的控制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2006,15 (9):12 综上所述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合理选择使用围手术期的各种护 理手段,包括术前教育,心理护理,术后环境调整,慢节律呼吸,肌肉放 松疗法,音乐疗法,催眠法,专科护理,药物止痛等,即运用有效方法将 梦雪琴.术后疼痛的整体护理[J].当代护士,2004,12:14. 林惠蓉,许惠民,李平.慢节律呼吸对疼痛控制的辅助作用[J].国外医学 ・应用止痛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细心的护理以及病人参与相结合的模式, 可调适病人的心情,增加舒适度,促进术后康复,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阴瑞术后疼痛护理评估和控制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2): 2153—2154 护理学分册,1997,16(4):171-172 江澄川.赵治奇,蒋豪.疼痛的基础与临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杜和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172-174 李福琴,术后切口疼痛412例观察与护理[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3.38(5):834—844. [2]孙素娟护士对疼痛处置的态度[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14 (4):174, [21] 宋文阁,傅志俭疼痛诊断治疗手册[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561.568 [3]杜立,王岚病人拒绝止痛药的原因及对策[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5,16(2):81. 2006,14(5):296. [22] 张琳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3] 易建莉癌症疼痛的规范化治疗[J]现代肿瘤医学,2005,13:283—284 (本文校对:郑昆仑收稿Et期:2009—06—22) [4] 毕娜术后疼痛及止痛的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 8(5): 腰背肌衰弱综合征病理机制的探讨 李忠辉福建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福州350108) 眭承志 福建厦门市第一医院(厦门361003) 关键词:腰背肌衰弱;病理机制;综述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0.10.137 文章编号:1003-8914(2010)一10—1942—02 腰背肌衰弱综合征…是指腰椎后路手术后,由于腰背肌萎缩继发 腰椎不稳,局部韧带、肌肉、椎间小关节及其他软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一 系列症候群。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是反复发作或持续性腰背部疼痛乏 力,坐骨神经痛及其他神经损伤的症状,有时可牵涉到骶部,这些症状 在腰背部活动或者受力时加重,适当休息后可减轻。临床上腰椎后路 手术后常常伴有腰背肌衰弱综合征,曾有人 作过统计,832例行腰椎 1.1腰背部肌肉的解剖 从解剖排列上,腰部肌肉可分为下列两 组[ : 1 1.1 直接作用于腰脊柱的肌肉 背肌:浅层一背阔肌、后下锯肌;深 层一骶棘肌、横突棘肌、横突间肌、棘突间肌。腰肌:腰方肌、腰大肌。 1.1.2 间接作用于腰脊柱的肌肉 腹前外侧壁肌一腹直肌、腹内斜 肌、腹外斜肌、腹横机。臀肌一臀大肌。股后肌一股二头肌、半腱肌、半 膜肌。 后路手术的患者,有87例发生不同程度的腰背肌衰弱综合征,发病率 为1O.45%,可见其发病率是比较高的,应该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现就其病理机制探讨如下。 1腰背部解剖学基础 1.2腰背部肌肉的功能从主要功能上看,上述肌肉可分为背伸肌、 前屈肌、侧屈肌及旋肌。在不同的收缩组合时,各肌又可产生另外功 能。为保证肌肉充分发挥作用,腰背部尚有强大的筋膜,作为肌肉的起 点和保护装置。腰部的筋膜同时亦是协助肌肉产生动力的结构。腰部 筋膜可分为腰背筋膜、腰方肌筋膜和腰大肌筋膜三部分。直接作用于 指导教师 光明中医2010年l0月第25卷第10期 CJGMCM October 2010.Vo1 25.10 ・1943・ 脊柱的伸肌有棘突间肌、骶棘肌。直接作用于腰部脊柱的屈肌为腰大 肌和髂肌,间接作用于腰部的屈肌为腹直肌,后者因处于远离腰椎的前 腹壁,力臂长,因而功效大。拉腰部侧届的肌肉,自背中线向外有:横突 问肌、腰方肌及背阔肌。旋转腰部脊柱的肌肉有紧贴脊柱的横突棘肌 和远离腰椎的腹内斜肌。 1.3腰椎神经的解剖 每一对腰神经在出椎问孔水平分为三支,前 支:组成股神经、坐骨神经和闭孔神经,支配下肢及髋关节的活动。窦 稚神经:为很小的神经纤维,起自前支向两侧走行,经椎间盘和椎体后 面支配上述组织及后纵韧带。背支:向后走行,在关节突峡部附近穿过 横突间韧带分为两支,内侧支支配该平面小关节及相邻_匕下平面的小 关节,外侧支分布支配该平面腰背的肌肉和皮肤 J。在脊柱后路手术 中,如果损伤背支的外侧支,就会使该平面腰背肌肉失神经萎缩,导致 腰背肌衰弱综合征的发生,同时导致外源性腰椎不稳。 2腰背肌衰弱综合征的临床症状 陈海鹏,刘志坤等 对75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进行保守治 疗,结果发现有64例不同程度的发生腰背肌衰弱的症状。其主要表现 为:腰背肌衰弱综合征患者均有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过程,经 非手术治疗后腰椎棘突无明显压痛,腰椎活动度无明显受限,无明显 的神经根压迫症状与体征,均有反复发作或持续性腰部酸痛,这些症 状在活动时或需肌肉支持的坐位及站立位情况下加剧,部分患者有容 易反复腰部扭伤的病史,适当休息或行腰部推拿、腰椎牵引等治疗症状 可较快减轻或缓解,徭椎棘突旁肌常有明显压痛、腰部肌肉有不同程度 的萎缩、肌张力下降。 刘亚等 对腰椎管狭窄症和腰椎间盘突出症行腰椎后路手术832 例,发现有87例不同程度的发生腰背肌衰弱的症状。其对这87例患 者进行研究发现: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常见的症状主要是反复发作或 持续性腰背痛,坐骨神经痛及其它神经损害症状,这些症状在活动时或 需肌肉支持的坐位及站立位情况下加剧,适当休息症状可减轻或缓解。 而通过CT检查、椎管造影、MRI检查正常,无法用神经根受压或损伤解 释,但手术邻近段背部肌肉存在失神经性萎缩现象。 刘汝专,李守涛等 对5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手术后,发现 有7例不同程度的发生腰背肌衰弱的症状。其认为一般在腰椎间盘突 出症髓核摘除术后,有腰部酸软、疼痛、乏力,而影像学无法用腰椎不稳 等原因来解释的,可考虑为本病。 3腰背肌衰弱病理机制的探讨 3.1 腰椎后路手术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患者行腰椎 后路手术,局部肌肉韧带等软组织以及神经血管等受到损伤。肌肉韧 带等软组织受到损伤后,如果没有及时地进行锻炼,就会导致肌力下 降,肌肉衰弱。血管受到损伤后,使该部位的肌肉等软组织的血运受到 影响,血供不足,肌肉运动缺乏能量,故肌力下降,久而久之发生该部位 的肌肉衰弱。神经损伤后,该部位肌肉的运动得不到更好的支配,就会 发生失神经萎缩,继而导致腰背肌衰弱。刘汝专,李守涛等人 认为造 成该综合征的原因是由于脊神经后支的内侧支重叠分布于椎间关节内 侧关节囊、韧带及肌肉,多裂肌受脊神经后支的内侧支所支配。手术切 开骶棘肌时误伤多裂肌或手术中横突外剥离牵引太过,手术操作粗野, 易于造成脊神经后支的内侧支损害,或手术瘢痕组织覆盖造成脊神经 后支的内侧支损害所致 j。多裂肌失神经支配,由于腰背有多条肌肉 依附,肌电图很难从腰背肌中测出多裂肌失神经支配。但是刘亚,陈正 启等人 ’ 认为本综合征的发生原因为脊柱后路手术损伤腰椎神经背 支的外侧支,导致腰背肌失神经支配,就会使该乎面腰背肌肉发生失神 经萎缩,进而导致腰背肌衰弱。陈正启等 认为行腰椎后路手术后没 有早期积极的进行腰背肌锻炼,最终导致腰背肌衰弱综合征的发生。 因为术后早期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有助于促进腰背肌的血液循环,增 加局部氧供应量,减轻局部组织水肿,增加骶棘肌的力量,使骶棘肌有 更强的力量来协助韧带,并且不出现肌肉疲劳及失去平衡,使脊柱保持 相对的稳定性和灵活性,防止脊柱不稳及肌肉疲劳而产生的腰腿痛,对 术后功能恢复大有裨益 J。 3.2腰椎退行性改变腰椎间盘突出常伴有脊柱侧凸,使脊柱侧凸侧 的肌张力增高,导致该部位的神经受到卡压,产生疼痛,该部位肌肉发 生痉挛,压迫血管,肌肉血运不畅,血供不足,肌肉萎缩,继而导致肌力 下降,时间久了发生该部位的肌肉衰弱。腰椎间盘突出压迫或刺激神 经根,神经根发生炎症反应,神经根充血、水肿、变粗和极度敏感,任何 轻微刺激均可产生剧烈疼痛,使腰背部肌肉痉挛。如果长时间得不到 正确的治疗与锻炼,腰背部肌肉的力量就会减弱,从而导致腰背部肌肉 衰弱。腰神经背支的外侧支在关节峡部附近穿过横突间韧带分为两 支,当发生腰椎滑脱时,背支就可能会受到横突间韧带的卡压,发生失 神经萎缩,导致腰背肌衰弱。 3.3 不恰当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接受保守治疗时,很多医 生采用牵引治疗,但是如果长期进行不合理的过度牵引,就会导致腰背 部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受到损伤,使肌肉等软组织失去相应的韧性及弹 性,肌肉等软组织变得松弛无力,从而引发腰背肌的衰弱。还有医者使 用暴力的手法如扳法等,腰背部肌肉瞬间受到强大的扭转力,腰背部肌 肉受损,也会导致腰背肌衰弱。 3.4外伤等其他因素 腰背部受到外伤时局部软组织出血、组织液渗 出,产生无菌性炎症,释放出致痛物质刺激腰神经背支的外侧支,产生 疼痛,使腰背部肌肉痉挛,久而久之肌肉发生萎缩。女性、老人腰背肌 力量本身就比较薄弱,若受到外伤更容易发生腰背肌衰弱。还有先天 发育的问题,比如腰椎骶化或者骶椎腰化等使腰椎不稳,部分患者有慢 性腰背部酸痛、乏力的症状,如果长期得不到正确的治疗与锻炼,也会 导致腰背部肌肉的衰弱。 4小结 腰背肌衰弱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常见的症状主要是反 复发作或持续性腰背痛,坐骨神经痛及其他神经损害症状,这些症状在 活动时或需肌肉支持的坐位及站立位情况下加剧,适当休息症状可缓 解。而通过CT检查、椎管造影、MRI检查正常,无法用神经根受压或损 伤解释,但手术邻近段背部肌肉存在失神经性萎缩现象。这只是一些 学者对本病的认识,还没有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现在临床上还没有 一个统一的诊断标准,对该综合征发病机理的认识不够明确,还存在着 分歧。今后应该加大力度研究腰背肌衰弱的病理机制,对指导临床治 疗相关疾病,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 Sihvonen T,Hevno A,Paljarvi L.Local denervation atrophy of paraspinal muscles in postoperative failed back syndrome[J]Spine,1993,1 8(5):575. [2] 刘亚,邱玉金,赵相民,等.腰椎后路手术与腰背肌衰弱综合征[J].骨与关 节损伤杂志,1996,11(4):204・206. [3] 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2. [4]A H.克肖伦.主编,过邦辅,等编译.坎贝尔骨科手术大全[M].上海:上 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1702. [5] 陈海鹏.刘志鹏,吴竹涵,等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并发腰背肌衰弱综 合症[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9,17(1):50 [6] 刘汝专,李寿斌,何元诚,等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并发腰背肌衰弱综合征 [J]中国骨伤,2000,13(5):275・276. [7] 李元术后腰背衰弱综合征中脊柱旁肌肉的局部失神经性萎缩[J].国外 医学・创伤与外科基本问题分册,1994,15(4):245. [8]陈正启,冉永欣,谷加炎,等.手术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的误区[J].同济大 学学报,2002,23(4):323-325. [9] 何少香腰背肌锻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国际医 药卫生导报,2006,12(5):57. (本文校对:庞春渝收稿日期:2010—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