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设计
课题 课型 自主探究课 学习内容 学习 目标 重点 难点 课前准备 第一课《草原》 授课日期 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教师 生字、新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 1、我会认“渲、勒”等4个生字,会写“襟、貌、渲”等14个生字。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1、2自然段。 3、我要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老师熟知课文,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 学 习 过 程 一、导入示标。 1、谁见过草原?(板书课题——草原)请谈谈你对草原的了解。 2、今天,我们一起跟着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走进草原,感受草原。 3、出示学习目标( 同上 )。 二、自主学习(根据导学提纲)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借助课文中的注音或工具书,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一碧千里”“勾勒”“渲染”“翠色欲流”“境界”等词语。 3、再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注意读好长句。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草原”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合作交流。 (由小组长组织组内成员解决个人疑难。如:勾勒的意思。) 四、展示。 1、生字可以采用口头展示或板书展示的方式;第四小题板书较好。 2、学生点评,老师适时、及时点拨。 五、检测。
- 1 -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无边的( ) 迂回的( ) 静寂的( ) ( )的空气 ( )绿毯 ( )的歌声 2、这篇文章按照 顺序,通过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描写了草原 美,赞美了草原人民 美。 六、总结。 通过对《草原》的初步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请谈一谈。 板书设计 教师自我评价
1、草原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景美 人美 - 2 -
五 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设计
课题 课型 自主探究课 学习内容 学习 目标 重点 难点 课前准备 第一课《草原》 授课日期 课时 第二课时 授课教师 表达方法,景美人更美,蒙汉情深。 1、 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兄弟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2、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3、展开想象,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1、感受人美、景更美。2、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学生充分熟读课文 学 习 过 程 一、导入示标。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适时板书: 景色优美 情谊深厚 2、示标(内容同上) 二、自主探究学习。 通过读1、2自然段:走进草原,欣赏风光美。 1、 1、我能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概括草原的总体印象: 空气( )、天空( )、草原( )。 2、我能用红色笔画出最喜欢的句子,用蓝笔批注自己的感受。 3、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得这么美的?我要找句子好好体会体会。 4、这些句子写得这么美,我要多读几遍,把它们背诵下来。 默读2——5自然段: 走近蒙古族,体验人情美。 草原的美景令人向往,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是令人难忘。从 、激情相见、 、 、深情话别,这些方面,我能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批注自己的感受) 默读全文,升华情感。 1、 2、 3、 1、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2、面对这景美、人更美的激动人心的场面,夕阳西下,就要分别。 如果此时你就是蒙古族同胞,你想说:“ - 3 -
。 4、 5、 6、 如果你是汉族兄弟,你想说:“ 。 三、组内合作交流。(组内解决疑难) 四、展示。 1、分组口头叙述展示和板书讲解展示,还可根据情况加入动作。 2、学生点评、老师适时点拨讲解。 五、检测。 1、选择你读得最棒的一个片段或者一个句子展示给大家听。 2、试着背诵第1、2自然段。 3、如果让你当导游,你会怎样向游客们介绍草原风光?列个简要提纲。 六、总结。 我的收获是: 。 板书设计 教师自我评价
1、草原 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 4 -
五 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设计
课题 课型 自主学习课 学习内容 学习 目标 重点 难点 课前准备 第二课《丝绸之路》 课时 第一课时 第2课 《丝绸之路》 授课日期 授课教师 1、会认识9个生字,读记、理解“矗立、栩栩如生、不计其数、浩浩荡荡、五彩缤纷、崇山峻岭、美轮美奂、遐想”等词语。 2、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西部丝绸之路的灿烂历史。 3、会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中国西部灿烂的历史文化。 学生熟读课文,收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有关资料。 学 习 过 程 一、导入示标。 1、交流课前收集的丝绸之路的有关资料。(板书课题) 2、读读课题,你还想了解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 3、示标。(同上) 二、自主学习。 1、理解下列词语:矗立、栩栩如生、不计其数、崇山峻岭、美轮美奂、遐想。 2、熟读课文,用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句话的含义是( )。为什么说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丝绸之路因何而得名? 三、合作展示。 学生展示、点评,老师适时点拨。 四、检测。 1、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崇( )( )岭 ( )( )如生 五彩( )( ) 不计( )( ) 丰富( )( ) 美轮( )( ) - 5 -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1)巨型石雕矗立在 ,这里是汉代古都 ,也是丝绸之路 的起点。 (2)用“ ”画出句子中有关联想的内容。 (3)这句话与课文的尾句“ ”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五、总结。 我的收获是: 。 板书设计 教师自我评价 2、丝绸之路 交流之路 商贸之路 友谊之路
- 6 -
五 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设计
课题 第三课《白杨》 授课日期 课型 自主探究学习课 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教师 学习内容 第3课《白杨》第一课时 学习 1、学会本课6个生字,初步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目标 重点 初步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 学生收集白杨和有关西部边疆的资料,预习课文。 课前准备 学 习 过 程 一、导入示标。 1、在祖国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之路……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茫茫的戈壁滩,看看戈壁滩上生长着的白杨。(板书课题) 2、示标。(同上) 二、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把生字新词标出。 2、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读一读,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 3、课后思考题第二大题的第一小题。 三、合作交流。 主要是由组长组织组内学生交流:导学提纲中的第三题。 四、展示。 1、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回答并适时做好点评。 2、老师:点拨白杨三特点——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 五、检测。 试着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句话。 - 7 -
六、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白杨有了哪些认识呢?请谈一谈。 板书设 计 教师自我评价
3、白杨 高大挺秀 繁茂 生命力强 - 8 -
五 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设计
课题 课型 探究学习课 学习内容 学习 目标 重点 难点 课前准备 第三课《白杨》 授课日期 课时 第二课时 授课教师 第三课《白杨》第2课时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 2、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老师熟知课文,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 学 习 过 程 一、导入示标。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描述白杨树。 2、今天继续学习《白杨》。(板书课题) 3、示标。(同上) 二、导纲自学。 1、反复阅读爸爸说的话,讨论爸爸要表白自己的什么心? 2、爸爸在孩子们面前借白杨树表白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有何目的? 3、“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请你谈谈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4、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三、组内交流。 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各抒己见,探讨疑难。 四、展示。 学生畅所欲言,展示自己从文中体会到的内容,老师抓住时机进行点拨。 五、达标检测。 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和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课后小练笔) - 9 -
六、总结收获。 学生激情谈论本节课的收获,老师可以适时升华课文中心,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板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借物喻人 书坚强不屈 无私奉献 设 计 边疆建设者 教师自 我评价
- 10 -
3、白杨
五 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设计
课题 第四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授课日期 课型 自学课文 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教师 学习内容 第四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第1课时 学习 目标 重点 难点 课前准备 1、认识本课“凿”“巍”等14个生字。 2、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的满腔热情;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收集有关青藏铁路的资料。 学 习 过 程 一、导入示标。 1、认识本课“凿”“巍”等14个生字。 2、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是怎样克服的。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二、学习。 1、会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妖娆 狰狞 逞凶 巍峨 始料不及 杯水车薪 2、本文记叙了在( ),( ), ( ),( )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 )和( )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 )贯通的经过。 3、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4、开凿风火山隧道遇到困难有三点:一是( ),二是( ), 三是( )从中可以看出建设者具有怎样的精神? 三、展示探究。 在展示学习成果之时,要学会倾听,学会补充,学会点评;老师把握时机,给学生打气,让他们有足够的信心去展示自己的成果,锻炼自己的能力;使问题在争论中得到理解、消化。 - 11 -
四、检测。 1、这就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 ),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 ) 。 2、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木尔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将通过这里,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西城——拉萨。 铁龙指的是( ),它从 ( ) 到 ( )。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板书设计 教师自我评价
- 12 -
高寒缺氧 环境恶劣 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 施工条件艰苦
五 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设计
课题 课型 学习内容 学习 目标 重点 难点 课前准备 复习课 第一单元复习课 课时 第一课时 第一单元复习课 授课日期 授课教师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对文章重点句子有深刻的理解,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熟悉本单元各课之间的有机联系。 学 习 过 程 一、出示复习提纲。 1、《草原》一课的作者是 ,这篇课文不仅为我们展现了 的草原风光,而且让我们感受到 之间浓浓的民族情。 2、《丝绸之路》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 ),还是( )。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 ),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 ) ,不管( ),它总是 ( ) ,那么( ),不软弱,也不( )。这段话介绍了白杨树的三个特点: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铁路修道拉萨去》一文中讲到:开凿风火山隧道遇到困难有三点:一是( )、二是( )三是( )从中可以看出建设者具有怎样的精神? 《学习园地一》中 1、我们学了怎样写一封信,请简单的给同桌写一封信,包括信封,注意格式要正确。 2、九曲黄河( ),浪淘( )。如今( ),同到( )。 黄河远上( ),一片孤城( )。何须( ),春风不度( )。 - 13 -
二、展示交流。 三、合作探究。 1、请把这一单元背诵的段落一起背背吧。 2、本单元中,哪个生字容易写错,一起写写吧。 3、你们在这一单元学到了那些知识?快点在你们组内交流一下。 四、目标检测: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 ),空气是( ),天空是( ),使我总想( ),表示( )。在天底下,(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 ),不用( )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 )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 ),又叫人( ),既愿( ),又想( )。 1、文中画“ ”的句子中,“绿毯”指 ,“白色的大花”指 。 2、作者在写景物的同时,不忘写自己的感受。请用“ ”把写作者感受的句子画出来。 3、这段话主要写 五、总结。 板书设计 教师自我评价
西部: 《草原》 《丝绸之路》 《白杨》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 14 -
第二单元 第5课 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牧童、蓑衣、鸡笼”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完成导学案一、二。 第二课时
学习《牧童》、《舟过安仁》。 第三课时
学习《清平乐·村居》;达标检测;课堂小结。 一、课前预习
1.了解诗人生平,搜集与诗词有关的信息。
2.自由读全诗,借助拼音读诗句,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边读边画出诗歌的节奏。 4.自学生字词语。
5.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圈点勾画,标出疑难词句。
6.诵读全诗,发挥想象,这三首诗词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7.资料链接:
词:文体名称,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唱歌,故唐、五代时多称“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词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为上、下阕。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二、预习交流、检测
1.自己读,小组间赛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提示“乐”、“亡”、“剥”、“遮”的读音。
2.比较下面多音字的读音:
快乐---清平乐 剥落---剥皮 剥莲蓬 亡羊补牢---亡赖 .......
- 15 -
3.师生互动交流对词语及诗词大意的理解及疑难的词句。
4.自己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这三首古诗词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到怎样的乐趣?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5.抄写生字。教师示范“蓑”写法。 三、导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学习新课。
1.品读《牧童》,享受童趣:
⑴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这句诗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铺”、“六七里”,让你感觉到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从“弄”字,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你能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⑵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
再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谁能将他读出来?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2. 学习《舟过安仁》,合作探究: (1)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共同探究弄懂。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①“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看到这样的一幕,假如此时你也和杨万里立于船上,心中会发出怎样的疑问? ②“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怪生”一词,说明了诗人 ,原来是
- 16 -
。
(3)说一说,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诗人喜欢他们吗?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4)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现出来。 3.学习《清平乐·村居》
(1)导入 。同学们,古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诗、词、曲。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大家知道它的意思吗?词,有好多种类型。一种类型,就有一个名字。如:“ 卜算子咏梅”、“清平乐”……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南宋著名的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2)自由轻声的读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3)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醉里”是说谁醉?是作者还是老夫妻?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4)那对白发翁媪在交谈些什么?想象人物之间的对话,小组内练习交流。 (5)文中的三个儿子分别在干什么?他们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大儿子正在 ,他想:
二儿子正在 ,他想: 三儿子正在 ,他想:
(6)读了这首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7)结合自己的感悟,练习有感情朗读全文,把握这首词的大概内容。能有感情地背诵。 (三)拓展延伸。
(1)选择喜欢的一首诗或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2)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稚子弄冰》、《桑茶坑道中》、《闲居初夏午睡起》,
- 17 -
大体了解诗的意思,并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背诵下来。 (四)达标检测。
1.《牧童》的作者是 ,字 。《舟过安仁》的作者是 代诗人 。《清平乐 村居》的作者辛弃疾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着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一下: 2. 先解释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横: 弄: 句意: (2)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篙: 棹: 句意: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赖:
句意: 3.根据课文填空。
(1)联系《牧童》一诗填空。
诗中有景——这景是 ,诗中有情——这情是 。 诗中有人——这人是 ,诗中有声——这声是 。 (2)联系《舟过安仁》一诗填空。
诗中有作者的所见 ——这所见是 诗中也有作者的所悟——这所悟是 4.我当小法官。
①《牧童》一诗描写一位牧童在黑夜里渴望看月的烦躁心情。 ( )
②“不脱蓑衣卧月明”是指作者在酒醉之中听到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在相互逗趣、取乐。 ( )
5.把诗句补充完整,让我们认识更多的“小儿”。
A. ,飞入菜花无处寻。 B.儿童散学归来早, 。 C.蓬头稚子学垂纶, 。
6.选取《清平乐 村居》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
- 18 -
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7.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反思
- 19 -
五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主备人: 复审人: 使用人: 教研组长:
第二单元 第6课 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毡帽、咀嚼、沙漠”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预习、交流、检测
第二课时
学习新课、展示、交流
第三课时
拓展延伸、达标检测 一、课前预习
1. 至少读三遍课文,达到正确、通顺。 2. 标出自然段以及生字词。 3. 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4. 阅读P30《资料袋》,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5.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
6. 想一想,作者写了童年的哪几件趣事?骆驼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7. 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事读一读,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在旁边简单写出自己的感受。 二、预习交流、检测 1.全班交流预习情况。
(1)小组代表读生字词。注意“嚼”、“傻”、“卸”字的读音和写法。对于不理解的词语通过全班交流弄懂。
(2)各小组分段读课文。 (3)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4)解释课题:“冬阳”是 ;“童年”指 ;“骆驼队”是 。
(5)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 件趣事,分别是; ; ; ; 。 (6)交流,展示预习问题7。
2.再读课文,觉得最好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导学流程
- 20 -
(一)导入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课文的题目,从这三个词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二)学习新课。
品读课文,体会童年趣事。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2)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1.学习交流“看骆驼咀嚼”。
(1)自己读一读,看看哪里最有趣?什么叫看呆了?她看什么看呆了? (2)“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①“那样”这个词在句子中重复使用三次,为什么呢?自己读读这些句子,能体会出什么? ②想想作者面对骆驼,呆呆地注视的情景,有感情地读一读这段话。 2. 交流“谈驼铃用途”。
(1)朗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分角色朗读爸爸和英子的对话,注意体会英子的感情。 3. 交流“修剪驼毛”。 (1)指名读这部分。
(2)从小英子的想法里,你又体会到什么?为什么?
4.学习“问骆驼去处”。
(1)小组代表读读这部分句子。
(2) 从小英子的话里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了? “总是问,总是问,”快速浏览课文,想想她还会问些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二)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
(1)朗读文中最后两段话,你有什么感受?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
① 出示句子:“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回再做了。”体会这两句话的
含义。可以从三个方面体会: ; ; 。
② 随着童年的消逝,年龄的增长,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不会再做了,还什么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呢?在英子的童年里,还有哪些是值得她想念的呢?
(2)伴着《送别》的深情音乐,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 21 -
(三)拓展延伸。
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四)达标检测。
1.《冬阳童年骆驼队》选自( )的《 》这是一部( )的小说。本文讲的是主人公在( )经历的童年往事。 2. 看拼音写词语。
zhān mào jǔ jué páo zi mián’ǎo jì mò shǎ shì ( ) ( ) ( ) ( ) ( ) ( ) 3.我会扩写句子。
(1)我回忆童年。 (2)骆驼队走了。 4.我会填。
(1)从骆驼咀嚼时“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的样子,体会到 。
(2)骆驼为什么系铃铛?作者想到的原因是: 。 5.说说你对“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这句话的理解。
6.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反思
- 22 -
五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主备人: 复审人: 使用人: 教研组长:
第二单元 第7课 祖父的园子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学习重难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课前预习:20分钟
2.预习检测、交流:20分钟 第二课时
1.学习新课:25分钟 2.拓展延伸:10分钟 3.课堂小结: 一、课前预习
1.搜集和阅读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了解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 2.给课后生字注上拼音并读3遍,在课文中画出带生字的词语 。 2.画出文中“ABB”式的词语并读读。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带拼音的词语多读两遍。 4.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反复地朗读。 5.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画出,并作记号。 6.阅读课文,你有什么问题,请写在横线上。
7.想一想:
①这篇课文中的哪些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②“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段来体会。 二、预习交流、检测
1.随机抽查一小组朗读生字,其他人认真倾听并纠正错音。
2. 随机抽查一小组朗读“ABB”式的词语,其他人认真倾听并纠正错音。 3.小组轮流朗读课文,看看哪组读得好。 4.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5.各小组指派一人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6.各小组先在组内讨论理解不懂的地方和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7.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请组长板书到本小组的黑板上,全班交流解决。 三、导学流程 (一)导入
童年是最纯真、最令人难忘的岁月。上一篇课文,冬阳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今天,我们要走进《祖父的园子》,与作者一同感受童年在园子里的心情。 (二)学习新课
- 23 -
1.快速默读课文,全班讨论交流:
①这篇课文中的哪些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试着有感情地朗读。
②说说“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找出相关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看法。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我”会对祖父的园子念念不忘?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相关的语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2.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四)拓展延伸
读一读《呼兰河传》的另一个关于园子的片段,进一步感受童年的快乐,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五)达标检测
1.完成练习册p11-12页 2.辨字组词。
漂( ) 倭( ) 蚌( ) 飘( ) 委( ) 丰( )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漂流( ) 喜欢( ) 闪烁( ) 瞎闹
( ) 存心( )
反义词:马马虎虎( ) 黑暗( ) 4.照样子写词语。
胖乎乎、圆滚滚 、 、 、 。 5.句子加工厂。
①少先队员怎么能害怕困难呢?
改为陈述句: ②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改为反问句: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反思
五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主备人: 复审人: 使用人: 教研组长:
第二单元 第8课 童年的发现
学习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双臂、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厘米、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 24 -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2.课前预习
3.学生快速解决生字
第二课时
1.集体研讨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2.板书、分析、拓展
第三课时 测评、点评 一、课前预习
1.课前,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读一读。
2.自由朗读文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在书上注上拼音并各组两个词语,把课文读通顺。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
情不自禁: 随心所欲: 绞尽脑汁: 一本正经:
澄澈: 进化: 困窘:
3.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4.默读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5.作者围绕着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些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6.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二、预习交流、检测
- 25 -
(1)强调需要注意的读音及难写易错字。
易写错的字:“赋”字不要多一撇,“厘”字不要多一点,“愧”字中“鬼”的写法。部首同是“月”的“胚、臂”的不同写法。
(2)交流预习中要求掌握的词语。
(3)朗读展示: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纠音、评价。 (4)交流收集的资料。
(5)反馈交流预习中的不明白的问题。 三、导学流程 1.导入 。
童年是令人难忘的,我们不知不觉地成长着,有笑,有泪,有喜,有忧……今天我们学习《童年的发现》,不知它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感受? 2.学习新课。
(1)从课文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童年生活发现的快乐?
(2)自由朗读3----13节,思考:“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又是怎样找到答案?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组交流,写下你找到的有关句子,并交流自己的体会。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
(3)反复朗读,体会“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通过你的朗读体现出来。
(4)“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是不怀好意。”(“我”为什么会笑?老师为什么会觉得“我”不怀好意?
(5)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的风险。”请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用自己的话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6)从“我”的发现和发现过程,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能具体说说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体会到吗?
3.拓展延伸。
(1)学了课文,我想对菲奥多罗夫说: 我想对菲奥多罗夫的老师说: (2)童年是人生记忆中最完美的一页,其间发生了许多有趣的、好笑的事。小朋友,你在童年时是否也有什么发现呢?拿起你的笔写一写吧。
- 26 -
4.达标检测。 (1)句子加工厂。
A.我们的童年难道不是一首充满幸福和欢乐的歌吗? B.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C.老师对同学们说:“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呀。” D.同学们听说我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
改成肯定句: (2)点击课文。
不过,被轰出教室,站在外面,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的风险。
1.“驱逐”是指 ;“”是指 。 2.破折号的作用是 。 3.请举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反思
改成陈述句:
改成“被”字句:
改成转述句:
- 27 -
五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主备人: 复审人: 使用人: 教研组长:
第二单元 第9课 儿童诗两首
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读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20分钟; 预习检测、交流:20分钟 第二课时
(1)学习《我想》:20分钟; (2)学习《童年的水墨画》:20分钟 第三课时
(1)拓展延伸:15分钟; (2)达标检测:20分钟; (3)课堂小结:5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收集自己喜欢的儿童诗。
2.反复朗读诗歌,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 3.这两首诗分别讲了什么。
4.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画出,并作记号。 5.阅读诗歌,你有什么问题,请写在横线上。
6.想一想:读了这两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二、预习交流,检测
1.小组各指派一人朗读诗歌,其他人认真倾听并评议。 2.组内交流每首诗的主要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说说。 3.各小组指派一人说说:读了这两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 28 -
4.组内交流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导学流程 (一)导入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儿童诗两首》,一起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学习新课 1.学习《我想》
(1)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A.朗读诗歌,说说“我”那么多的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并说出令你神往的理由。
B.想像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是一个怎样的情景?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好处:
(2)每小组选择喜欢的一小节朗读,其他组认真倾听并说说自己在听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具体说说。 (4)小组比赛朗读,读后评一评,看看谁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诗歌的意境。 2.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①朗读诗歌后,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个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
②画出文中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
佳句: 好处: ③小组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3.比较鉴赏:默读两首诗,想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四)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儿童诗。
- 29 -
C.佳句:
2.请结合《我想》这首诗歌,模仿作者的写法写出自己童年的美妙想象。
(五)达标检测 1.完成练习册p13-14页 2.选词填空
肃静 安静 寂静
①在( )的树林里,偶尔听到几声鸟叫。 ②放学后,校园里渐渐( )下来。
③起初是全场( ),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
当然 必然 显然
④这件事( )是他干的。
⑤侵略者最终( )会得到失败的下场。 ⑥地热居高临下,( )更容易发现我们。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汲取—— 湿软—— 漂亮——
梳妆—— 戏耍—— 喧闹——
反义词:喧闹—— 遥远——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相信你们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各小组用一句话小结,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的收获,也可以谈谈本组当堂课的表现或学习态度。 五、课后反思
- 30 -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第1 课时
学习内容 杨氏之子 使 用 时 间 课 型 新授课 主备教师 审阅人及时间 1.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习目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学习重点 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学习难点 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学习用具 导 学 过 程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 导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入 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自 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主 学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习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合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作 探 (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ng)”。 究 (2)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 识,比如: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 31 -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合 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作 探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究 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作 业 1 有感的朗读课文 与 2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练 习 板 书设 计 总 结 与 反 思
- 32 -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第2 课时
学习内容 杨氏之子 使 用 时 间 课 型 新授课 主备教师 审阅人及时间 1.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习目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学习重点 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学习难点 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学习用具 导 学 过 程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导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入 自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主 学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习 会用怎样的语气? 合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作 探 1.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究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 33 -
2.讨论: (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 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合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作 探 究 作 业 2 默写课文的生字 与 练 习 板 书设 计 总 结 与 反 思
- 34 -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第1 课时
学习内容 晏子使楚 使 用 时 间 课 型 新授课 主备教师 审阅人及时间 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读通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晏子的聪明才智和善变的学习目标 口才。 3.理解晏子第一次反驳楚王的话,逻辑关系严密。 学习重点 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 学习难点 理解晏子反驳楚王的话,逻辑关系严密。 学习用具 导 学 过 程 1.揭题解题。 导⑴、使:出使。 入 ⑵、简介晏子。 ⑶、简介“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 自 2.按要求自学课文。 主 学 ⑴、轻声读,读通文中的两个长句子。 习 (“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脚碰脚。”“淮南的柑桔……还不是因为水土 不同吗?) 合 ⑵、自学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大夫敝国、国势、作 探 安居乐业,饮酒取乐。 究 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 35 -
3.检查自学情况。 ⑴、指名朗读,检查长句子和是否读通,随机正音。 ⑵、区别“大(da )夫”与“大(dai )夫”。 (前者指古代官职的名称,后者指医生。) ⑶、注意“敝、臣”的笔顺及“淮、尊”的字形。 ⑷、指名说说对思考题的理解。 (只作为检察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程度,不要求学生回答完全正确。) 4.学习1、2、3、自然段。 合 ⑴、读课文,思考: 作 探 ①、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划出文中有关句子。 究 ②、晏子反驳楚王,结果如何?文中哪一个词最能说明这一问题?(“只好”) ③、晏子并没有要求一定要开城门,而当接待的人把他的话传给楚王后,为什么楚王“只好”吩咐开城门? ⑵、讨论后教师作如下板书: ⑶、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用“因为……又因为……所以……的句势写话。 ⑷、扣“只好”,明关系。(楚王如果坚持要晏子钻狗洞,也就承认了“楚国是狗国”;楚王当然不会承认,所以“只好”吩咐大开城门。) ⑸、小结:从中,你对“晏子”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 作 业 1 有感的朗读课文 与 2 默写本课的生字 练 习 板 书设 计 总 结 与 反 思
- 36 -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第2 课时
学习内容 晏子使楚 使 用 时 间 课 型 新授课 主备教师 审阅人及时间 1.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会说出楚王侮辱晏子时的话中之“话”和晏子反驳楚王时的话外之“话”。 学习目标 2.理解第二、第三次晏子反驳楚王话中的逻辑推理。 3.进一步认识晏子过人的才智和善变的口才。 学习重点 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 学习难点 理解晏子反驳楚王的话,逻辑关系严密。 学习用具 导 学 过 程 学习导入 导复习上节学习内容 入 自 1.学习第4自然段 主 学 ⑴、默读思考,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的态度? 习 (从“瞅”、“冷笑”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十分轻蔑。) ⑵、划出楚王侮辱晏子说的话,说说他的话中之“话”。 合 ⑶、划出晏子反驳楚王说的话,说说他的话外之“话”。 作 探 ⑷、根据晏子说的话,仿照前一节课老师的板书,学生自己板书归纳,理解究 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写出“结论”。 - 37 -
⑸、教师点拨:如果楚王认为晏子是下等人,也就等于承认楚国是下等国家; 楚王想不承认,当然他的“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也就是废话,所以他“只好” 陪着晏子笑。 2.学习第5自然段。 ⑴、划出楚王侮辱晏子的话,说说楚王怎样侮辱晏子。 ⑵、划出晏子反驳楚王的话,理解两个“水土不同”的不同意思。 (前者指气候、水分,土壤不同,后者指社会风气、社会环境不同。) ⑶、重点指导学生填些“结论”。(楚国的环境不好社会风气差或楚国是搁强盗合 国。) 作 探 ⑷、教师点拨:晏子先举例,再针对楚王的侮辱,运用同样的推理,驳得楚王究 “只好赔不是”。 3.课堂小结:根据课文,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了晏子的过人才智?(让学生自由发言。) 作 业 1 有感的朗读课文 与 2 默写本课的生字 练 习 板 书设 计 总 结 与 反 思
- 38 -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第3 课时
学习内容 晏子使楚 使 用 时 间 课 型 新授课 主备教师 审阅人及时间 1.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意。 学习目标 2.深刻认识晏子过人的才智和善变的口才。 学习重点 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 学习难点 理解晏子反驳楚王的话,逻辑关系严密。 学习用具 导 学 过 程 导入 自 1.学习第6自然段。 主 学 ⑴、这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放在课文结尾有什么作用? 习 (点明事情的结果,照应开头,说明楚王改变了对晏子的态度。) ⑵、改双重否定句为肯定句,比较语意。 合 2.深刻认识“晏子”。 作 探 学习课文后,你喜欢晏子吗?为什么? 究 (有过人的才智,善变的口才,不畏强权,热爱自己的国家。) - 39 -
3.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分段,再写段意。 第一段(1、2自然段):楚王仗着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出使到出国的晏子。 (起因) 第二段(3至5自然段):晏子针锋相对,三次反驳了楚王对它的侮辱,维护 了齐国的尊严。(经过) 第三段(第6自然段):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结果) 合 作 探 究 作 业 1 有感的朗读课文 与 2 默写本课的生字 练 习 板 书设 计 总 结 与 反 思
- 40 -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第1 课时
学习内容 半截蜡烛 使 用 时 间 课 型 新授课 主备教师 审阅人及时间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学习目标 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学习重点 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 学习难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学习用具 导 学 过 程 一、揭题,了解故事内容 导1.导语:同学们,晏子的能言善辩,使我们体会到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剧本。(板书:半截蜡烛),从中去感悟文 中人物语言的机智巧妙。(学生齐读课题。) 自 2.了解故事内容。 主 学 (1)学生默读,了解故事内容。 习 合 (2)指名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作 探 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一天晚上,德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诺德夫人究 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也保 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 41 -
二、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人物语言 1.过渡:同学们,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 得救了。那么,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在他们一家与德 军的巧妙周旋中,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 2.学生自读感悟,做批注。 3.同座之间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合 4.在交流贡献的过程中引导感悟人物语言。 作 探 (1)预设一:认为伯诺德大人贡献最大。(因为当她看到德军点燃蜡烛时,急究 忙取出油灯,还说这灯亮些,准备把蜡烛换下来,从这里看出伯诺德夫人十分勇敢和机智……) 师: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你们认为伯诺德夫人当时说话应该是怎样的神情、语气?(轻松自然、镇定、不露马脚)。谁来试着读一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师: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到伯诺德夫人多么机智勇敢,想演一演吗?那你可要好好地准备准备了,仔细揣摩一下她的动作、心理和表情。(学生准备──指名演。) 老师做旁白,一名学生演。 表演得怎么样?同学们评价一下。(“急忙”取油灯,吹蜡烛,但是在德军面前却是非常从容的。) 再演一次。学生读伯诺德夫人的心理活动,教师旁白,学生演。评价。 (2)预设二:杰克也有贡献。(因为他想出了抱柴火这个办法,虽然没有实现,但一定是他这种勇敢的做法感染、带动了妹妹杰奎林,她也才会勇敢地和德军战斗。) 师:杰克的表现怎么样,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 学生交流:(从他说的话“天真冷,……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看出杰克很聪明,他这么说德军不会怀疑他。从“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看出他十分镇定。) 师:让我们带着镇定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学生读) - 42 -
(3)预设三:认为杰奎琳的贡献最大。(因为是她将蜡烛拿走,保住了情报的。而且她很勇敢,很聪明。她说“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选择了一个合适的理由,还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让人觉得她真的很困的样子。杰奎琳选择了司令官,而没有选择中尉,因为从上文看出两个中尉都是很粗暴的人。说明她很聪明。她说“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和“和您聊天真有趣”这样的话可以得到德军司令的喜爱,就不会难她。说明她很机智。) 师:你们觉得杰奎琳的话该怎样读呢? 学生交流看法。(天真、纯洁。) 师:大家试着读一读。(自读、指名读、评读、再读。) 师小结:保住情报站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杰奎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师小结:是啊,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困境,甚至可以挽救一个家庭,拯救一个国家。(电脑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 师:学完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三、初步体会剧本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 1.导语:跟你读过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比较,这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学生默读思考。 同桌同学交流着法。 3.全班交流。(主要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内容。对话之前一般有个括号,提示这个人说话时的动作或神情,或者说明他们当时正在干什么或当时的情景。) 师:是啊,剧本就是通过人物对话和提示语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的。这样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且领略到人物语言的独特魅力。希望大家回家后找些剧本来读一读。(为学生推荐《日出》《雷雨》等经典之作。) 四、作业 1.讲述《半截蜡烛》的故事。 2.小组合作进行课本剧的表演。 3.阅读其他剧本,感悟人物语言。 - 43 -
作 业 2.小组合作进行课本剧的表演。 与 练 3.阅读其他剧本,感悟人物语言。 习 板 书设 计 总 结 与 反 思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第1 课时
学习内容 打电话 使 用 时 间 课 型 新授课 主备教师 审阅人及时间 1、边听录音边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 2、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学习目标 重要性。 3、了解相声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语言表演艺术,能对相声感兴趣。 学习重点 在笑声中得到启迪;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 学习难点 了解相声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学习用具 导 学 过 程 一、激发兴趣,出示课题 导 1、文艺节目可以分成歌舞类、语言类等,其中语言类节目中有一种很受欢入 迎的艺术形式是相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则相声──《打电话》。 - 44 -
自 二、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 主 学 1、边浏览课文,边听相声《打电话》的录音。 习 2、说说各自听后的感受: 合 学生的感受可能来自于相声本身的特点,更多的可能是来自于这则相声的内作 探 容,教师都要充分的肯定。 究 3、边看课文边思考:相声有什么特点? 教学中不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随机引导概 括,比如:相声是两个人说的。 (其实还有一个人说的单口相声和多个人说的群口相声);相声的语言很幽默,引 人发笑;相声不仅是说,还要唱…… 三、默读课文,体会相声中人物说话的特点 1、默读课文,相声中的那个人是怎样打电话的?找出“打电话”的句子。 2、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读,有什么感受,举例说明? ⑴ 你贵姓呀?哦,老胡呀。呃,不是老胡? 老张呀。哎呀,我没听……呃,不是老张,是老刘呀。呃,不是老刘。 合 ⑵ 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他是女的呀。──明知故说。 作 探 ⑶ 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究 ──没话找话。 ⑷ ……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是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我三块四。──东拉西扯。 3、联系生活的具体情境,思考如果生活中说话啰嗦,会有什么后果。 四、熟读课文,尝试表演相声 1、选择课文中的某一段,练习朗读。 2、自由组合,学说相声。 3、听听其他的相声选段。 - 45 -
作 业 1 有感的朗读课文 与 2 默写本课的生字 练 习 板 书设 计 总 结 与 反 思
- 46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