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艺学 《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2期 不同水稻品种作再生稻栽培对比试验 邓文财 (福建省永安市小陶农业服务中心,福建永安366025) 摘要 为筛选适应永安市种植的再生稻组合.2009年对6个具有再生力的不同再生稻组合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再生稻不同品种 产量差异极大,农艺性状差异性极显著。其中以宜优99产量最高,且株型紧凑,后期转色好,适宜较大面积推广种植。 关键词再生稻;品种;产量;农艺性状 中图分类号¥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0)02—0058—02 近年来,福建省永安市小陶镇利用独特的气侯条件,在 中低海拔双季稻区发展“再生稻一莴苣”种植模式,每年种 植面积在400hm 以上,累计推广面积达3 333.33hm2以上。 1.4试验方法 3月10日播种,4月6曰插秧,实行垄畦栽培,丛插2 粒谷,每个品种插0.48万丛I11。重施基肥,推广配方施肥,施 纯氮225kg/hm ,N:P:K=I:0.5:1,基肥:蘖肥:穗肥=5:4:1,磷肥 2009年再生稻两季最高产量达19 804.5kg/hm ,产值4.16万 元/hm ,莴苣最高产量86 257.5kg/hm ,产值l3.80万元/hm , 种植模式最高产值达17.96万元/hm2,平均产值12.o0万元/hm 全部作基肥,钾肥作基肥、蘖肥和穗肥的比例为4:4:2,基肥 在犁田时全层施,追肥于插后15d施入,穗肥在幼穗分化3 左右,经济效益非常显著,该模式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主 要支柱产业,莴苣产品远销福州1、厦门、上海等大中城市。为 了筛选适应当地作再生稻栽培的高产品种,为今后生产用 种提供依据,2009年进行了水稻不同品种对比试验,现将结 果介绍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期前后施,平均每丛12个蘖左右,及时烤田,幼穗分化至抽 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和湿润交替灌溉,在头季收割前10d断 水,以利于收割回。整个生长过程中及时做好纹枯病、稻瘟 病、二化螟、卷叶螟、稻飞虱及鼠害的防治 ,收割前15d施 尿素225kg/hm 、氯化钾1 12.5kg/hm 作催芽肥,把好留桩高 度(留好头季稻高度的1/3),抢晴收割;头季稻收割期为8 月8日。再生季收割期为l0月8日。 2结果与分析 试验地设在小陶镇长坂村,前作为稻田。海拔230m,经 度117。07 8 ,纬度25。44 7 ,田面平坦,肥力中等,排灌方 便,阳光充足,土壤为灰泥田。 1.2供试品种 2.1头季稻产量及农艺性状对比 由表1可知,宜优99产量最高,达12 901.5kg/hm ,比 CK增产2574.Okg/hm ,增幅为24.92%;其次是D奇宝优527, 为11 847.0kg/hm ,比CK增产1 519.5kg/hm ,增幅l4.7l%; 参试水稻品种有:福建金山种业提供的D奇宝优527、 宜优99,福建农嘉种业提供的两优航2号、宜优673,福建 63种业提供的Ⅱ优1273、两优2186。 1.3试验设计 宜优673排名第3,产量为11 572.5kg/hm ,比CK增产1 245 kg/hm2,增幅12.06%;Ⅱ优1273排名第4,产量为11 059.5 kg,hm ,比CK增产732.Okg/hm ,增幅7.09%;两优航2号排 每一参试品种作为一个处理,以两优2186作对照(CK)。 试验设在同一田块内,每个品种种植面积200m ,随机排列, 外设保护行.种植规格及丛数相同。 名第5,产量为9 580.5kg/hmz,比CK减少747.Okg/hm ,减 幅7.23%。各品种之间产量差异极为显著,且农艺性状差异 也较大。 表1不同水稻品种作再生稻栽培头季稻的农艺性状及产量比较 2.2再生季产量及农艺性状对比 减幅为2.62%,各处理间产量差异不大。 2.3两季产量比较 由表2可知,宜优99再生季产量位居第1。产量达6553.5 k m ,比CK增产876.0kg/hm ,增幅15.43%;I/优1273和 D奇宝优527分别位居第2和第3,产量分别为5 863.5kg/hm 由表3可知,宜优99产量最高,两季达19 455.0kg/hm , 比CK增产3 450.Okg/hm ,增幅21.56%;D奇宝优527位居 和5 788.5kg/hm ,比CK分别增产186.Okg/hm 和111.Okg/hm , 增幅为3.28%和1.96%;两优航2号位居第4,产量为 第2,两季产量17 635.5kg/hm ,比CK增产l 630.5kg/hm ,增 幅10.19%;宜优673位居第3,两季产量17 101.5kg/hm ,比CK 5 599.5kg/hm ,比CK减产78.0kg/hm 。减幅为1.37%;宜优 673位居第5,产量为5 529.0kg/hm ,比CK减产148.5kg/hm , 收稿日期58 增产1 096.5 kg/hm。,增幅6.85%;1I优1273位居第4,两季 产量16 923.0 kg,hm ,比CK增产918.Okg/hm ,增幅5.74%; 而两优航2号两季位居第5,产量为15 180.0kg/hm2,比CK 2010一Ol一11 《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2期 农艺学 减产825.0k ̄hm ,减幅5.15%,与宜优99相比减产4 275.0 不同田块的肥力状况选择相适应的品种种植,以获得最大 kg/hm ,产量差异极大。 收益。 3结论与讨论 4参考文献 参试的6个品种中,宜优99、宜优673、两优航2号均 [1】陈晓燕,陈利,段坤.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lJJ.现代农业科技,2007 为优质稻品种,其中以宜优99产量最高,该品种分蘖力较 (15):117. 【2】赵秀春,吴英.水稻施肥配方的研究[JJ.黑龙江农业科学,1989(6):1- 强.株型紧凑,后期转色好,在生产上应作为大面积首选种 3. 植。其次是宜优673,生产表现较好,且米质优,可适当搭配 [3】王贺正,马均,李旭毅,等.水稻苗期生理生化特性与品种抗旱性的关 推广种植。D奇宝优527和Ⅱ优1273,米质一般,但适应性 系lJ1.华北农学报,2009,24(4):174—178. [4】徐海莲,肖筱成,徐善忠,等.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防治调查研究简报 较广。因此,在生产上建议农户要根据各品种的特征特性和 『J1.江西农业学报,2009,21(9):95~96. ・+--4----4"--+*十-十“+一-k--一+”+ 十 —十一”十。+ —●一”十 十 —+_。十。—’一。—十一 —十一。 +一-+一+一+一+一—十一-+-+-—。- 一一—+一-—十一一—.卜一+ (上接第56页) 分广阔【 。 仅可作为食用菌的培养基料,用作能源发电、生产纤维板和 4稻草 糠醛等,而且深加工后还可生产出利于环保和健康的快餐 近年来,日本将稻草中植物纤维提取制成多种植物纤 盒、美容化妆品等诸多产品。 维制品,并将中国东北稻草打成捆大量运往日本,国内及韩 3.1白炭黑、活性炭和高模数硅酸钾 国也有用稻草制成不同密度的纤维板代替木材的报道。 稻壳含有丰富的木质素、戊聚糖和二氧化硅等成分,是 5参考文献 制备白炭黑、活性炭和高模数硅酸钾的良好原料;稻壳中的 f1]苏东民,金华丽.微孔性变性淀粉吸附性质的研究fJ1.郑州粮食学院 硅在一定条件下煅烧,可形成多孔性无定型二氧化硅微粒, 学报.2000,21(2):24—27. 具有很大的吸收表面和活性,可作为多种载体或高级复合材 【2]金增辉.发芽糙米与糙米发芽叨.粮食与油脂,2001(12):8-10. [3】马莺,王明丽.脂肪代用品及生产【J】_中国油脂,1999,t24(6):17—21. 料的原料 。如高模数硅酸钾,可用于电视荧光屏粉、高温涂料 I4l赵国华.米糠保健功能因子【Jl_粮食与油脂,1999(2):39—41. 粘合剂、洗涤剂、还原染料、防火剂、高级陶瓷涂料的生产。 [5】丘玉昌,吴曙光.米糠多糖的提取及免疫调节作用【JJ.中国生化药物 3.2日化产品 杂志.1999,20(2):91—93. 『61张锦同.强化食品[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3. 稻壳中还有多种维生素、酶及膳食纤维,对促进皮肤的 [7】仓泽文夫【日].大米的深度加工及其产品【M].湖南:中南工业大学出 新陈代谢有重要作用;日本一些企业利用稻壳制造出的香皂、 版社。1987. [8]吴创之.我国谷壳气化发电现状IJI_新能源,1998,2O(2):1—5. 化妆水及化妆品,也受到了女性消费者的欢迎。稻壳中还有 [9]张世润,刘曙辉.稻壳活性炭的研制【JJ.林业科技,2001,26(1):58—62. 许多未知的成分,它的开发尚有很大的潜力,其利用前景十 f101卫延安.稻壳灰综合利用研究[D】.无锡:无锡轻工业大学,2000. 一+-+一+”+一十一+*+*+一十“十一+-—- ”十一+一+一—■一-+” (上接第57页) 3结论与讨论 表3正大硅肥对抗病性的影响 当正大硅肥作基肥时能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穗长、穗 粒数、结实率均有增加,从而提高了水稻产量,平均增产199 k#hm ,增产率2.19%,增产效果经方差分析,差异不显著; A1 150 53 35.3 15O 32 21_3 正大硅肥作追肥时,有利于增加水稻干粒重,从而提高水稻 A2 l50 48 32.O 15O 25 16.7 A3 15O 57 38.0 l5O 29 193 产量,平均增产161k ̄hm ,增产率1.79%,增产效果经方差 CKl 15O 61 40.7 l5O 37 24.7 分析,差异不显著;当正大硅肥作基肥和追肥时均可降低水 B1 15O 55 36.7 150 33 22.0 B2 15O 52 34.7 150 28 18.7 稻鞘腐病和褐变穗的发病率,对提高水稻抗病性有一定的作 B3 150 59 39_3 l50 38 25.3 用。此结论为2008年的试验结果,还需进一步试验。 CK2 150 63 42.0 l50 41 27-3 4参考文献 平均较CK 降低5.6个百分点。褐变穗发病率由低到高依次 f11李玉影,刘颖,刘双全,等.黑龙江省水稻硅肥效果研究 黑龙江农 是处理A 、处理 和处理A。,其中处理A 较CK。降低8.0 业科学,2OO9(3):60—63. 个百分点,平均降低了5.6个百分点。 【2]穆洪启.水稻硅肥对比分析IJJ.民营科技,2009(3):89. [3】王翔.水稻硅肥施用效应研究初报U】现代化农业,1992(6):7-8. 正大硅肥作追肥时,各处理对降低鞘腐病和褐变穗的 f41刘武,邹应斌,程兆伟.水稻施肥方法研究进展【JJ.作物研究,2006,20 发病率呈现出相同的规律,发病率由低到高均是处理Bz、处 (5):509—513. 理B 、处理 ,其中处理B:鞘腐病和褐变穗的发病率分别 [5】胡昌高.机插水稻栽培技术【Jl_畜牧与饲料科学,2OO9(3):94—96. [6】赵秀春,吴英.水稻施肥配方的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1989(6): 较CK2降低7.3、8.6个百分点。 】一3. 59